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  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 ‎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 学生:橡皮筋、哨子、直尺、桌子、水、碎纸屑、队鼓、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境创设】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的各种声音:如钢琴曲《梁祝》、鸟鸣声、笛子声、蝉鸣蛙叫声、流水潺潺声、风吹树叶沙沙声等。‎ ‎【设疑】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关于声音,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想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导入课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陆续揭开这些问题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先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开始。‎ 板书课题:§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研究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聆听,感受各种声音。‎ 畅所欲言,提出 要探究的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我们的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却很难听?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 同等 二、新课讲授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 ‎ ‎ ‎ ‎ ‎【亲身体验】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实验:‎ ‎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3.敲响音叉,然后把它贴近脸颊。‎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 ‎ ‎【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实验】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你的地盘你做主,请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音叉、小鼓、橡皮筋、哨子、直尺、乒乓球、桌子、水、碎纸屑等)自行设计实验,让它们发出声音。‎ ‎【过渡语】‎ 初步体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使学生对振动现象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为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供较科学的依据)‎ 结合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小组 有些物体的振动能观察到如张紧橡皮筋的振动,但有些振动观察不到,你能想办法说明振动的存在吗?‎ 方法一:证明鼓面的振动 在发声物体表面撒一些碎纸屑;‎ 方法二:证明音叉的振动 ‎1.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 ‎2.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 ‎【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论证】各小组收集实验信息,完成表格内容,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发声体 ‎ 现象 结论 如音叉 发声的音叉弹开乒乓球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如队鼓 发声的鼓使碎纸屑跳动 发声的鼓鼓面在振动 橡皮筋 桌子 人 直尺 其他 ‎【结论】你能总结出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吗?‎ ‎【交流与评估】‎ 结合所给器材讨论、交流,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并展示。‎ 亲身体验利用转换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这种方法在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应用广泛。‎ ‎(设计意图: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之一,转换法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验物理研究思想,对于以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小组学生动手完成探究活动,注意观察现象和感知体验。‎ 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声音的记录 学生汇报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组织学生评估并反思实验过程,从而发现问题,改进实验。‎ ‎【教师演示】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用手扶住敲响的音叉,进行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强调:①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②振动不能写出“震动”‎ ‎4、【课外延伸】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发声方式。‎ ‎ ‎5、经典回顾:利用课件播放留声机发出美妙的音乐和留声机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记录声音的历史。‎ ‎【设置情境】‎ 视频播放: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太空中交谈的资料片断,设问: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 ‎ ‎ ‎ ‎ 反思,讨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意见。‎ 听声音,思考两次听到的为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理解振动停止发声停止。纠正错误的认识,“振动停止了,声音消失了”纠正 “振”字的写法 了解常见的一些动物的发声方式 青蛙:气囊振动 鸟:鸣膜振动 蝉:鼓膜振动 蟋蟀:翅膀摩擦 ‎(设计意图: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观看视频,思考,宇航员在太空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通话,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 ‎(设计意图:神舟十号飞船6月11日成功发射升空 探究二:声音的传播 ‎1、真空不能传声 ‎【过渡】声音的传播需不需要借助一些物质呢?请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 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注意声音的变化;然后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提出问题】‎ ‎1.在没有抽出玻璃罩的空气前,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你能听到铃声吗?‎ ‎2.在用抽气机抽气的过程中,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说明什么问题?但是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少,你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 ‎3.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罩内变成真空,你还能听到铃声吗?‎ ‎4.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5.通过真空铃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把真空铃实验的问题细化,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另一种方法即实验推理法,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明白,有空气能听到声音,没有空气听不到声音,说明空气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过渡】‎ 声音可以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那固体和液体能否传播声音呢?‎ ‎【学生探究】‎ ‎(1)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学生设计并动手实验,用密封盒将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放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声音。‎ ‎【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液体传声的例子 ‎【学生探究】‎ ‎,说明我国在太空技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华腾飞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树立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奉献青春和力量的远大理想。)‎ 学生观察实验,注意聆听声音的变化。‎ ‎1.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能听到铃声。‎ ‎2.看到振动,说明电铃发声,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铃声越来越小。‎ ‎3. 罩内变成真空,就不能听到铃声了。‎ ‎4.声音由无变弱再变强 ‎5.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动手实验,用密封盒将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放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声音。‎ 液体传声举例 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或脚步声吓跑,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听到音乐等,证明水能传播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同位合作,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捂住一只耳朵,把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 ‎【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固体传声的例子 ‎【知识应用】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土电话”进行交流,比一比,看谁制作的“土电话”传声效果最好。‎ ‎3、【播放视频】声音的传播 ‎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 ‎ ‎5、归纳总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些物质叫做介质;固、液、气三种物质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运用:2009年3月,某地小报上报道“一宇航员在太空中远远的看到星体爆炸,感到其声震耳欲聋”。这篇报道真实吗?为什么?‎ ‎【播放视频】夏天电闪雷鸣时,闪电和雷鸣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说明什么?‎ ‎ ‎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声速”‎ 进行敲桌听声声音 固体传声举例 如医生用听诊器探知病情;‎ 地震埋在废墟里时,为节省体力,不要大声喊叫,而是敲击墙体或钢管;俗话说“隔墙有耳”等。‎ 观看视频,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总结知识要点 识记知识要点 讨论交流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到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即声音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探究三:声速 部分,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阅读表格里的数据你能获得声速的哪些信息?‎ 小结:‎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 15℃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3、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知识运用】‎ ‎1.课上说,课下做: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并说出其中的道理。课下试试看。验证一下你的回答。‎ ‎2. 释疑:古代行军打仗时,为了能及早探听敌情,战士们总是把耳朵贴在地上去听,能过早地听到敌人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呢? ‎ ‎(老师评价学生回答并补充固体传声性能好,声音损失少)‎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中的“小资料”部分,寻找规律和信息。‎ 阅读声速表,回答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并记住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指导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讨论交流 ‎1.听到两次响声,因为声在铁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速度,在同样传播距离的情况下,用的时间短,所以先听到。第二次听到的是空气传播的敲打声。‎ ‎2.固体传声比空气快,且损失小。‎ 探究四:回声 ‎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2、听到回声的条件:‎ ‎3、回声的作用 课外拓展:‎ 科学世界 为什么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能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内说话听不到回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0页小资料上面的自然段“回声”部分,尝试回答回声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条件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强调: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要想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从发出声音到再返回耳朵的时间大于0.1秒。当障碍物离声源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觉得声音更响亮。‎ ‎【知识拓展】‎ ‎1.结合以上的学习,利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及听到回声的条件,请你算一算,障碍物至少和声源相距多少m,能把回声和原声才可以区分开?‎ 归纳总结: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距发声体至少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2.提问:你能说出回声的作用吗?‎ ‎【播放视频】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介绍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不屈服于命运,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设计意图:通过贝多芬失聪后进行音乐创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学生自学课本中回声的内容,再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回答。‎ 学生板演:‎ 从发出原声到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为t,离障碍物S的计算公式为 ‎ ‎ 总结回声的作用有两个1.利用回声加强原声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观看视频,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课堂小结 引领学生学会梳理知识,使学生由知识点的学习升华到系统的总结。见【附件一】‎ 谈一下在本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探索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检测 ‎ 师巡视、讲评。见【附件二】‎ 完成检测题 五、布置作业 ‎ 物理助学《小试身手》1-6题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四、回声 ‎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t≥0.1s ‎2、听到回声的条件: ‎ ‎ s≥17m ‎3、回声的作用: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 ‎【附件一】‎ ‎【教学反思】‎ 一、教案的“亮点”‎ ‎1、在你的地盘你做主中,学生利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坛坛罐罐做实验,让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感受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2、对于转化法在物理研究与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做了重点说明,因为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于转化法比较陌生,对学生进行物理方法教育很重要。‎ ‎3. 在真空铃实验的教学中,能对问题进行细化,尤其关注细节,如在罩内空气逐渐变稀薄的情况下,让学生观察电铃锤在振动,但听到的声音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的过程中,听到由弱变强的声音,说明声音的变化不是声源的问题,而是介质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4.在声速及回声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学,展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展示的好习惯。在声波的教学中,增加了用声波视频器展示音叉声波图的环节,有利于突破难点。‎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回声测距的计算中,写法不规范,还要加强训练。有的学生不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如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有的学生不清楚回声是由于声音的反射而形成,不知道声音经历双倍声源到障碍物的路程。‎ ‎ 【附件2课堂检测】‎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的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观众耳朵中。‎ ‎2.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 .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m/s.‎ ‎3. 如图3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 。 ‎ ‎ ‎ ‎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4.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 )‎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 C.真空网 D.金属物质网 ‎ 5. 如上右图,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 ;其声音是通过 传入人耳。‎ ‎6. 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4月2‎ 日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是因为 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7.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振动 空气 2.快 快 340‎ ‎3.发声体在振动(或发声的纸盆在振动) 4. C ‎5. 小、空气固 6.体(或金属)‎ ‎7. 3000 真空不能传声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