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第12章 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复习与交流 ‎ 教学内容 ‎ 本节课主要进行系统的复习,让学生建构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以及角的平分线性质,会应用在实际的问题中.‎ ‎ 2.过程与方法 ‎ 经历探究全等三角形有关性质和判定等概念,掌握几何的分析思想,能应用“综合法”表达问题.‎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合情推理能力,体会几何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 重、难点与关键 ‎ 1.重点:应用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 2.难点:分析思路的形成.‎ ‎ 3.关键:明确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思想,养成说理有据的意识.‎ ‎ 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 教学方法 采用“精讲─精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构筑知识体系.‎ ‎ 教学过程 ‎ 一、回顾交流,系统跃进 ‎ 【交流讨论】‎ ‎ 教学形式:分四人小组,回顾小结.然后,教师请三位同学谈谈他是怎么总结的.‎ ‎ 【知识结构图】见课本,用投影显示.‎ ‎ 教师提问:‎ ‎ 1.举一些全等形的实例,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 【学生活动】踊跃举手,发言: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一些生活中的全等图形,配合学生的认知.‎ ‎ 【教师提问】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从中任选三个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哪些是能够判定的?哪些是不能够判定的?‎ ‎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互动交流.‎ ‎ 形成共识:(1)边边边;(2)边角边;(3)角边角;(4)角角边;(5)斜边、直角边(证Rt△)等能够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1)SSA,(2)AAA,是不能够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 ‎ 【教师提问】‎ ‎ 1.你对角的平分线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能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的平分线性质吗?‎ ‎ 2.你能结合本章的有关问题,说一说证明一个结论的过程吗?‎ ‎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 二、课堂演练,巩固学习 ‎【演练题1】如图1,△ABC≌△ADE,BC的延长线交DA于F,∠ACB=∠AED=105°,∠CAD=10°,∠B=∠D=25°,求∠DFB和∠DGB的度数.(85°,60°)‎ ‎ (1) (2) (3)‎ ‎【演练题2】如图2,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ACE≌△BDF.‎ 求证:(1)AE∥BF;(2)AB=CD.‎ ‎[(1)∵△ACE≌△BDF,∴∠A=∠DBF,∴AE∥BF;‎ ‎(2)∵△ACE≌△BDF,∴AC=BD,∴AB=CD]‎ ‎ 【演练题3】若△ABC≌△A′B′C′,∠A=∠A°,∠B=∠B′,且∠C=50°,∠B′=75°,AC=4cm;求∠A,∠B的度数及A′C′的长.(∠A=55°,∠B=75°,A′C′=4cm)‎ ‎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巡视、关注学生的思维,请三位学生上台演示.‎ ‎ 【学生活动】书面练习,与同伴交流,踊跃上台演示.‎ ‎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演练题”,和学生的练习(实物投影).‎ ‎ 【教学形式】自主、合作、交流.‎ ‎ 【教师活动】和学生一起总结,认识,提高.‎ ‎ 【评析】上述演练题主要是复习全等三角形性质.‎ ‎【演练题4】已知如图3,AD与CB交于O,AO=OD,CO=OB,EF过O与AB、CD分别交于E、F,求证:∠AEO=∠DFO.‎ ‎ 【思路点拨】观察图形,分析已知条件和结论,欲证∠AEO=∠BFO,只需证AB∥DC,由已知条件易知△AOB≌△DOC,必有∠A=∠D,这样就可解得AB∥CD,从而证明∠AEO=∠DFO.‎ ‎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 课本P26复习题第4、7、10题.‎ ‎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 1.课本P55--56复习题第2,3,5,6,9,11题.‎ ‎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 五、板书设计 ‎ 把黑板分成两份,左边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学习练习题,重复使用 ‎ 六、 疑难解析 ‎ 如图4,在△ABC中,∠1=∠2,∠3=∠4,∠A=60°,求证:CD+BE=BC.‎ ‎ 证明:在BC上截取BF=BE,连接IF.‎ ‎ ∵BI=BI,∠1=∠2,BF=BE,‎ ‎ ∴△BFI≌△BEI,∴∠5=∠6.‎ ‎ ∵∠1=∠2.∠3=∠4,∠A=60°,‎ ‎ ∴∠BIC=120°,∴∠5=60°.‎ ‎ ∴∠7=∠5=60°,∠6=∠5=60°,∠8=120°-60°=60°,∴∠7=∠8.‎ ‎ ∵∠3=∠4,CI=CI,∠7=∠8,∴△IDC≌△IFC,∴CD=CF.‎ ‎ ∴CD+BE=CF+BF,即CD+BE=BC.‎ ‎ 从上述例子可以归纳:证明m=b+c时,常用两种方法,(1)截长法,即在m上截取一段等于b(或c),证明剩下一段等于c(或b);(2)补短法:延长b(或c),证明它们的和等于a,上述例子由于∠1=∠2,因此,在BC上截取BF=BE,连接HTY3IF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七、教学反思:一节复习课,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比较有效的复习效果,从选题,到组织形式都是令人值得深入思考的,就复习的组织形式,我进行了反复的探讨,确定了初稿,复习的内容比较丰富,选题广泛,然而却没有针对性和总结的功能,对此,经过多次磋商,结合学生层次和期末复习的综合性,我决定选取以解题带入知识点的复习方法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感觉教学设计意图在本次课中基本得到了贯彻,学生通过这组习题的训练对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掌握了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