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内容、四则混合运算
第1课时 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展示台展示例1、例2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展示第1页上的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书第2页上的“试一试”。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每个足球比每个篮球多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书第2页中间的“试一试”。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下面的“议一议”“试一试”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第3页课堂活动。
⑴先让学生说一说。
⑵正确计算。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第2课时 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 “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 205÷5×8
432-23+55 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议一议”。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第6页第5题。
第3课时 用两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第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列习题:
12÷4+25 400-20×16
213÷(102-99) (120-63)×45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第3题。
出示第3题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2)自主探索
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
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4)即时练习。
2、教学书6页上的第4题。
出示第4题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与3、4题类型的题让学生练习。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书第6页第7题。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6页中的习题及。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吗?
指导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共同归纳。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书第6页上的第6、8题。
1、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运算顺序。
2、第8题。
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再列算式。
全班交流。
三、全课小结
对本节课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一单元 多位数的认识
第1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3)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猜一猜。
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一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
(2)认识数位分级。
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
(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
①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
三、巩固练习
提问: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
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1题
第2课时: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9—10页例1、例2, “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读一读单元导入图的文字内容,从而导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读一读。
先让学生读一读以下两个数:592、328。
再出示例题的数位顺序表和数:5920000和3280000。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指定学生读和学生自由读。
(2)、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怎样读这些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读法。
(3)指导学生讨论第14页的“想一想”。
2、教学例2。
出示例题。
(1)、读一读。
让学生根据提示,读一读书2050006和10002008这两个数。(采用个别读和全班齐读形式)
(2)、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读307000490和1800020000这两个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互听、互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及时纠正错误的读法。
(3)、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议一议: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接着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读一读”中的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强调读多位数时,先把多位数分级,再读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2、3、4题。
第3课时: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2页的例3、例4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读法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写法。
2、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培养类推、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写法,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难点: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 )里填上﹤或﹥。
290( )300 456( )480
3700( )3720 2223( )2229
提问: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看一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万级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想法。
学生独立写出“七亿”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写多位数时,也应从最高位写起。
2、即时练习。
完成“写一写”。
先让学生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0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写出“五千万零四”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议一议。
提问:怎样写多位数呢?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4、教学例4。
(1)让学生独立尝试,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写数。
三百零四万零七十 写作:
四亿零三百万零二 写作:
三千万零三 写作: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89898和1010101 73544和73579
四、全课小结
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5题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14页练习二中的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十进制计数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2、熟练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3、进一步感受多位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在“多位数的读写”这一节内容里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读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学生依次回答,教师评判肯定。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中的第6—11题。
第6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行错题评析,学会检验自己写的数是否符合题意要求。
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
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说一说怎样比
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第10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第3小题,教师应多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认识“多1”与“多1万”是不同的。
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情境图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
第5课时: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15—16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想一想”;第16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3、培养数感和符号感。
4、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难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课本15页例1的教学情境挂图,及写有多位数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我国陆地总面积及人口总数。
2、教师指出:这都是多位数,在读、写时很不方便,又容易出错。为了读、写更方便,我们常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揭题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探索改写方法。
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中的两个多位数。
学生在读数的同时,教师作出如下板书:
9600000=960万
1300000000=13亿
再让学生读第二幅情境图,教师板书:
72450000=7245万
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上面三个等式,看看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
(2)尝试练习。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两个填空练习和“试一试”。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
2、教学例2。
(1)引导学生认识求近似数的必要性,认识四舍五入法。
(2)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
出示例2。
先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②在求近似数时,534670千位上的数比5小,应该怎能么办?39290千位上的数比5大工业,应该怎能么办?
3、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15页中的“试一试”和“想一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16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1题、第4(2)题。
第6课时 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
第17页例3、例4,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 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04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学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看那一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19页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7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9—20页练习三中的第6—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中的第2—6题。
1、第6、7题。
练习时,先指名把题中的两句话读出来,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说一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2、第8题。
练习时,先指名读一读表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按要求改写多位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第9题。
先指名读出题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5、第10题。
先让学生独立按要求解决题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全课小结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
第8课时 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22页“数字编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课前,你收集到哪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吗?
指名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
(1)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中各个数字分别表示特定的含义。
(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
师:你认为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即时练习。
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2、教学例2。
(1)自学。
让学生自学例题内容,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2)交流。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号“0310241”中,“03”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24”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3)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种编号的规则,从略0502402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学号表示200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
师:这班有45人,最后一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先让学生独立编写,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2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22页练习四中的第2、3、4题。
第9课时 计算器的认识及简单应用
教学内容:书第23-2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计算器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2、学会使用计算器。
3、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优点(快速、准确、方便)。
4、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只是一种工具,不能过于依赖,仍要积极思考。
5、培养学生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利用急用计算器计算
教法:整体建构教学法
教(学)具:计算器、课件
活动过程:
一、课前互动
1、播图片及资料,引出课题。
师:近几年我们滨州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滨州的风景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问:看完了这些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师:老师统计了五海的占地面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五海占地面积统计表)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五海的占地面积共多少平方米?)
二、认识计算器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1、师:五海占地面积共多少平方米?请同学们帮老师快速准确地解答出来。
师:(一分钟后,问用计算器计算的同学)你怎么算得这么快?(生:我是用计算器算的。)噢,还有哪些同学是用计算器算的?你是怎么想到用计算器算的?(生:计算器算得快、准。)
小结:同学们已经发现在计算较大数目时用计算器算好,使用计算器的好处是快捷、准确。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计算器的认识和简单应用”。(板书:计算器的认识及简单应用。)
2、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哪儿见过人们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你还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简单介绍)
(课件出示计算器各部分名称,教师说明。)
师:我们介绍的这些按键都是我们常用的基本键,有些键由于我们学的知识有限现在还不能用,可以将来再学习,不同的计算器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键,我们可以在需要时边用边学。
三、体验计算器的优越性
1、师:刚才同学们用计算器解决了五海的占地面积,同学想不想用计算器算几道题试试?
(课件出示练习题1、2题,体验计算器计算的优点。)
7825-2138= 226×39= 8312÷8=
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能总结一下使用计算器有什么优越性吗?(快、简便、准确。)
2、师:使用计算器有那么多优势,下面我们就用计算器进行一次比赛。(出示)
分组赛一赛:同桌为一组!一人读数,另一人按键计算,看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
1952-764 829431÷9 75399+392241
同桌角色互换,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们算得又对又准:
146-89 2759×8 37291+84731-73826
师:刚才的比赛中,有的小组很快,有的小组完成的就很慢,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不合作、不团结、不熟练…..)
师:通过这道题说明一个道理,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之间要团结一致,相互合作。
四、介绍发展史
我们认识了计算器,也体会到了他的一些优点。你知道计算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吗?
(出示发展史资料)
师: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计算工具,叫“算筹”,后来又发明了“算盘”,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年在美国诞生,有18000个电子管组成,重达30吨。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已发展到了第四代,随着升级换代,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全、体积越来越小,携带越来越方便、价格越来越低、应用也越来越广。
五、谈收获
第10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 熟悉键盘和数据的录入方法。
2.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和正确使用方法。
3. 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熟悉键盘和数据的录入方法,掌握计算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算术电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情。
1.投影下列题目(用计算器计算)。
57+26= 82-49= 12×27= 351÷13=
36+47= 41-18= 26×28= 544÷16=
师:比一比,看谁做的快?
2.提问:用计算器计算时,你是怎么操作的?
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简单应用
同学们,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正确使用电子计算器呢?
教学例2 购物
师:妈妈和你一起到商场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冰箱,一台洗衣机2500元, 一台电冰箱2680元,请大家帮妈妈计算一下一共要多少钱?(出示幻灯片)
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2500+2680。(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
师:2500+2680你是怎样按计算器的?
(1)独立尝试。
生:先按2,5,0,0,再按+,然后按2,6,8,0,最后按=,屏幕就显示5180。(学生说的时候,老师把计算器放在展示平台上进行演示。)
(2)用计算器算一算,并与同伴交流操作步骤和计算结果,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点拨.
4980-2680= 9126+7300= 6897-5329=
(3)全班交流.
想一想:在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把问题记录下来。)
三、释疑操作
1. 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板书)
例如:9-3,
按键:先按9,再按-,然后按4。
教师强调:按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
2.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按清除数据键)
3.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以及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
师:下面我们通过对例4的自学(出示幻灯片),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四、合作探究
今年,东区收梨7830千克,西区收梨6780千克。这两个区去年一共收梨13600千克。这两个区今年比去年多收梨多少千克?
7830+6780-13600= (千克)
同学们通过用计数器计算,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用计数器计算,就是照着算式在计数器上依次按键。
......
师小结:用计数器计算,就是根据算式在计数器上依次按键,最后算出结果。
5.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用计算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关于计算器的知识,你能设想一下未来计算器的发展趋势吗?
六、课后作业
1.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
5632+7895 10260-3809
61200+36000 49870-20310
2.用计算器计算,并填表。
2003年第1-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
季度
第1季度
第2季度
第3季度
合计
金额(亿元)
23562
26491
29061
3.农场原有生猪12830头,这次卖了8730头。还剩多少头?
4.世界第一大海——珊瑚海的面积约是479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二大海——阿拉伯海的面积约是386万平方千米。珊瑚海比阿拉伯海的面积大多少平方千米?
第11课时: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整理与复习”中的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复习、整理的过程,学习复习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与整理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复习,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3、能熟练地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多位数,能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指导整理与练习
回忆知识点。
出示数位顺序表,对照数位顺序表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点。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整理与复习”中的第2—4题及补充题。
1、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这几个数分别的几位数,最高位各是什么位,并选择一个数让学生说一说各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题中各数,再议一议:怎样读多位数?读多位数要注意什么?
2、第3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并在小组内议一议: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第4题。
同桌合作,进行多位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4、补充题。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
400000 3200000 42000000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
39208≈( )万 722980≈( )万
1024500000≈( )万 958700000≈( )万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疑难疑难问题想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的第1、3题。
第12课时: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课本第29,30页练习五中的第2、4-10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的读写及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2、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第(1)小题是有关多位数中“0”的读法问题。5800200千位中的0应读出来。
第(2)小题是有关多位数的改写问题。用“亿”作单位时,应先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再在末尾添上“亿”字。
第(3)小题的表述是正确的。
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通过对第(2)小题的反馈、交流,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第5题。X k B 1 . c o m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中提出的3个小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第6题。
本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只要写出其中的一个答案即可。
三、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中的思考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四、全课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的第7、8、9、10题。
第二单元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第1课时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去亲历、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3.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探究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中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表格。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班人数
教师:请同学们很快说出本班男生、女生及全班人数。
学生:男生有17人,女生有18人,全班有35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好表格)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中的信息,任选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教师:同学们利用学过的加减法的知识,自己不但提出了问题,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
教师:17、18、35这三个数,在这三个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向它们打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请同学们细观察,静思考,比较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教师:将你们的发现在班内交流。
学生1:求两数的和用加法计算。
教师:和等于什么数加什么数?
加数十加数=和。(板书)
教师:你发现了求一个加数用减法的算法,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板书)
教师:聪明能干的同学们,把你们的发现用式子表述出来。
学生: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板书)
教师:我们的发现与书中小朋友的发现一样吗?看看书比较一下。
教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你是怎样领会的?
三、巩固练习,拓展训练
教师:看看谁能干,将我们发现、概括的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运用到我们下面的学习中去。
1、教科书第34页课堂活动第1题。
2、同桌的同学仿照第34页课堂活动第1题的形式相互出题练习。
3、教科书第34页课堂活动第2题。
(先想、再算、后交流我是根据什么来算的)
4、练习六的第1~3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了哪些问题?
第2课时: 加减法的关系(练习课)
【教学内容】
书35页上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3、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加减法的关系,
完成书35页上的第4到7题。
第3课时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P36-37的例1和例2及相关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 +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3.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4.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二、加法结合律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
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
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
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
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13+8)+5
女生完成
3024+(73+6)
13+(8+5)
男生完成
3024+73+6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
2.揭题:
从以上式题可以看出,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3、小结: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
P37的课堂活动。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七的第1、2题。
第4课时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一)
教学内容
P37的例3和练习七的第3、4、5、6题。
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 )。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113+96+87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113+96+87=113+(96+87)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3)揭示课题: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2.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A、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B、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3)议一议:482-159+18怎样算简便?
3.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三、总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四、作业:
练习七的第3--6题。
第5课时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二)
教学内容
P39-40的例2和例5和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又比整百(整十)数稍小一点的数的简便算法,能按简便算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减去多加的部分。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下面各组算式里哪个得数大?为什么?
264+98 135+297 351-96 516-397
264+100 135+300 351-100 516-400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4:200-108-42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板书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算一算:
175-36-64 3600-1800-1200
2、学习例5
(1)出示例5: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交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
(2)学生先进行尝试,指名两人板演。
(3)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 强调:867+98 为什么要写成+100,为什么又要—2?
(5)做“想一想”的题目。指名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教师集体订正:
699+58 475-97
=700+58-1 =475-100+3
=758-1 =375+3
=757 =378
(6)小结:
①如果一个加数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又比整十、整百数稍小一点,可以先看作整十、整百数加,然后多加了几就减去几。
②同样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做P40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八的第1、2题。
第6课时 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八的第3-10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少加了要补加,少减了要补减。变成同学自己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239+102 458+203
230-102 500-203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突出重难
1.基本训练。
(1)计算下列各题
583+699 970-132-68
932-304 256一25一56
①学生自主练习。
②同桌互批、集中反馈。
(2)判断。对的打y,错的打X。
376+94=376+100+6 ( )
295+75=300+75一5 ( )
193一57=200-57+7 ( )
1823-780=1823-800-20 ( )
152-(52+97)=152-52+97 ( )
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讲出判断的依据,并订正。
2.重点训练。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十397 596十368 1074+596
2064-395 876+298 547一499
①同桌学生各做三题,讨论。
②指名回答,说出简便算法的依据。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03一23一48一29 874一74一26
168十59十32+41 1534一899一534
①学生试做,四生板演。
2指名回答,说出简算依据。
三、发展提高
用简便方法计算。
98765一9一99一999 12345一37一22一41
四、总结反思
1.我们今天练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是怎样展开练习的?
你认为进行简便方法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八的第3-10题
六、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P44的思考题。
第7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P43的第1题和第2题及练习九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复习,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确立知识结构
1、揭示复习内容及要求。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2、整理知识。
(1)看书回忆,学会整理。
(2)反馈讨论:说说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单元知识提纲。
3、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二、构建认知网络,突破重点,难点。
1、做P43的第1题。
①学生填空,教师巡回检查,有针对性的批改。
②校对反馈。
2、做P43的第2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回指导中差生。
三、课堂作业。
做练习九的第1-5题。
第1题,指名学生看教师的卡片说得数。
第2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第3题,学生先独立帮助小动物们找朋友,同桌交流,教师做最后的评议。
第4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第5题,先指三名学生说错误在哪里,然后在黑板上帮忙批改过来。
四、总结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第8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P43的整理与复习的第2题和练习十一的第6-9题及星号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回忆整理
1、复习提问:这一单元我学习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你们能把这部分知识整理出来吗?
二、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
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提问:这四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简便?(生口述,师板书)
543+497=543+500-3
543-497=543-500+3
678+502=678+500+2
784-502=784-500-2
师生归纳: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总结:计算时,要认真审题,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4、反馈练习:
(1)P43的第2题。学生做完后,校对。
(2)练习九的第6题。让学生独立填在书上,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3)练习九的第7题。指名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后指名一学生进行板演练习,全班齐练习。
(4)练习九的第8题。分析后列式指名口答。
三、课堂作业
练习九的第9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四、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第9课时 第二单元检测
检测目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
第10课时 第二单元试卷讲评
讲评目的:通过讲评,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
第三单元 角
第1课时 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
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教师: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板书:线。
二、进行新课
1.教学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
教师将一段电线画在黑板上,并明确:这就是线段。
结合电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有2个端点、直的(先让学生观察、口说,在集体归纳)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在两点之间画线(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纸片上画),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结合黑板上的板演图(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补充)进行集体交流: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2.教学直线。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条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尽量让学生说),并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 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教学射线。
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让学生大胆设想:(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强调不可能画完)并引导学生发现这条线的基本特征:1个端点,直的,无限长。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引导学生从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并完成下表: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有限长
直线无限长
射线无限长
三、巩固小结
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
2、完成练习十第1~3题。
3、画一长3 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四、拓展延伸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
第2课时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49-50页,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角的度量方法
教学准备
量角器、每桌1张纸片(上面画了课堂活动的2题的角)、1张大的纸片(上面画的角与学生的一样),做活动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同桌互相展示,教师巡视。
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角。
教师问:这些角是怎样形成的?
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佼佼的边。
教师明确: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并给黑板上的角命名“<1”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补充板书:角的度量)
二、进行新课
1、认识量角器
教师: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来量。
教师出示量角器。
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尽量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量角器讲解: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0度、30度、60度、90度和180度的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完成课堂活动的2题)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2个角,并提出任务:用量角器量这些角。
学生讨论:怎样用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学生汇报,集体归纳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
3.做活动角。(完成课堂活动的1题)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
三、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并对学生提出学习希望。
四、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1-4题。
第3课时 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51页,第54页练习十三第5-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种类
教学准备
三角板、一个活动角、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激趣: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什么角?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平角。
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直角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感受形成的新角。让学生说出这个角的特点: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这个新角有多少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90+90=180(度)。
教师明确:这样的角就是平角。
引导学生填写:1平角=( )直角,1个平角=( )度
2、教学锐角、钝角:
出示教材第51页下面的3个例角。
学生量这几个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比较:左、右两边的佼佼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左边的角小于90度,右边的大于90度)
教师直接指出: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3、教学周角。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特殊的角。
教师用活动角演示两条射线重叠在同一条线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的过程,同时又在黑板上板演。
教师:知道这个角特殊在什么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射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即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
教师:一个平角是180°,两个平角是360°。
教师:这样的角是周角,一个周角是360°。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填空。1周角=()平角=()直角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52-53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几种角的基本特征。
五、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5-8题。
第4课时 画角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新|课 |标|第 |一| 网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9-15题。
第5课时 第三单元检测
检测目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
第6课时 第三单元试卷讲评
讲评目的:通过讲评,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57页例1、例2,第57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
3、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瓜果遍地,景色真美!下面让我们走进丰收的果园,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引导观察单元主题图)
教师:从这些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有桃树647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一共可收桃多少千克?收了231吨脐橙,每吨大约要32个筐装,一共要多少个筐?有500棵梨树,平均每棵收梨25kg,一共可收梨多少千克?
(小黑板一一出示这些问题)
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
(学生口答)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要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教学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教学例1。
教师:下面让我们走进例1(指导看图),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为什么列式为400×30?
学生:因为有30个400棵。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比如:
学生1:因为400×3得12个百,就是1200,400×30的得数是400×3的10倍,所以是12000。
学生2:4×3=12,然后再在12后面添3个0,就是12000。
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2)课堂活动,及时巩固。
教师:请同学们做第77页的口算,答案填在书上,之后抽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集体订正答案!然后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按课堂活动中的第二题对口令,以达到熟练程度!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1)教学例2。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请看例2,请大家把这道题做在书上!
(抽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从这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请大家观察,5×3变成50×30,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第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第二个因数也扩大了10倍。
教师:积有什么变化?
学生:积扩大了100倍,也就是10×10=100倍。同法教学从5×3变成500×30的变化规律。
(2)师生共同小结。
(小黑板出示)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
(3)及时巩固。
根据24×3=72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240×3=240×30=240×300=
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公布答案,最后选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然后选一组让学生说说这当中积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3、4题。
第2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8页上的例3、例4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二第3、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12l×2=12l×10=216×1=216×40=304×20=304×1=112×30=112×4=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引导观察例1情境图。
教师:从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1×12。
教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估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大约是120×10=1200。
教师:可是题中不是要求我们算大约有多少千克,而是要算出它的精确值。这就要涉及笔算的问题了。同学们在前面学习过哪些笔算呢?
学生: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师用纸片盖住“121”中百位上的“1”,只留下“21×12”。
教师:现在会算了吧?(学生:会算)请大家用笔算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所示:
教师:也就是说,同学们是把12分成10和2来分别和21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两位数乘两位数是这样做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做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认为是可以的。
教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抽一个同学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教师:能说说你? 用2乘121得242,再用10乘121得1210,把两次乘积加起来,就知道121×12的积是1452了。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如下所示:
教师:能说说第二次的乘积“121”中后一个“1”要对着十位写的理由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21×10=1210,后面这个“1”要对着十位写,才能表示1210,要不然就成了121了。
教师:这是笔算乘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学们要注意。和刚才估算的结果比,差异大吗?
学生:有一定差异。
教师:所以,有时我们需要精确数时,还要用到笔算乘法。现在同学们会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了吗?
学生:会算了。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第68页中的课堂活动上的题。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全班集体订正答案。
2.教学例2。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引导观察例2情境图,指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大家会算 224×52吗?
学生:会
教师:请同学们把这道题的结果算出来。计算时要注意思考这道题和前一道题有哪些不同?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交流.
然后再抽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请这个同学结合自己的计算回答上面三个问题。
学生:这道题和上一道题比计算上复杂得多,主要是在计算第二步时要连续向前一位进位。
教师:这是计算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你是怎样解决的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进位的数记在心里,也可以用很小的数字把它标出来,然后相加时再把这个小数字去掉。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每一步乘的位数要多一些。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看第9页的课堂活动。
教师:这群小朋友在争论什么?你认为他们谁说得对?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同学在争论34×386的列式问题,这两种竖式都列得对,因为在乘法中,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结果不变。
教师:这样一来,不管在乘法算式中的三位数和两位数谁在前面谁在后面,我们都能计算了,请同学们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第3、4题。
第3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9页例5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二第5-1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用简便算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126×36 305×18 283×23 402×29
抽四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学生独立计算,选两道题的竖式让板演的学生对着竖式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教师:这节课就在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引导观察主题图\说图意,并按图意列出算式 470×40。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470×40吗?
如果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则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把47与4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如果学生只用一种方法算,则按以下的方式组织教学。把学生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学生:我第一步是用0去乘470,得到的积是000;第二步再用十位上的4去乘470得1880个十;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教师:这道题和我们面前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哪些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这道题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
教师: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我们前面掌握的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全是0,由于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步计算没有意义。
教师:所以,特殊的题目应该有特殊的算法。这道题可以用什么特殊的方法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你们掌握的知识来探讨一下,看谁能找到简便的算法。
学生讨论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如果学生自己能探讨出新的算法,教师则在鼓励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采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看来同学们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没关系,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样算的。
小黑板出示下面的算式。
教师:这个竖式和我们列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竖式多了一条虚线,并且只算了一步。
教师:先来研究这条虚线,哪个同学能猜出这条虚线表示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这条虚线把470和4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47乘4,另一部分是两个0。教师:47×4和470×4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47×4
教师:算一算47×4的结果。
学生算出47×4=188。
教师:和你们前面算出的结果比,小多少?
学生:188比18800缩小了100倍。
教师:能解释缩小100倍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出缩小100倍的原因是47比470缩小了10倍,4比40缩小的10倍,一共缩小了100倍。
教师: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小明对47×4的积作了什么处理?
学生:把47×4的积188扩大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的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小明的计算过程?
学生:小明是把470和40分别缩小100倍,先算47×4,算出结果后,再把乘积扩大100倍。
教师:这种算法和我们前面的算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这种算法要简便得多。
教师:如果用另一种算法该怎样算?
学生:先算23×4,再在它的乘积后面添两个0。
教师:如果算380×87呢?
学生:先算38×87,再在乘积后面添一个0。
教师:为什么前一个算式要添两个0,后一个算式只添一个0呢?
学生:因为前一个算式是缩小100来算的,后一个算式只缩小了10倍。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师:用这种方法算一算230×40,380×87,63×250。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要求学生先估算出结果,再进行笔算,看笔算结果。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要求学生先判断对或错,然后对错误的题说一说错的原因,并说一说防止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9-11题。
第4课时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2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能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这些知识在生活中都应用得相当广泛。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引导看例1的情境图。
教师:从图上你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找出条件和问题,并随学生的回答用下表对条件和问题作如下的归纳:方案一10枝装一盒,每盒25元,买1盒送1枝。方案二零售每枝3元。买46枝至少要多少元?
教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有多种购买方案的情况下,首先要对两种方案进行比较,看哪种方案比较合算。
引导学生比较后发现,零售10枝需30元,比买整盒的贵并且还没有赠送,由此制定出能买整盒尽可能地买整盒铅笔的购买策略。
教师:这样买46枝铅笔时要考虑些什么问题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1)买46枝铅笔可以先买4盒铅笔;(2)买4盒铅笔后可以得到4枝铅笔的赠送,因此单枝铅笔不用再买6枝,只买2枝就够了。
教师:经过这样的分析,你发现买46支铅笔的钱包括哪些内容呢?
学生:包括4盒铅笔的钱和2枝铅笔的钱。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4盒铅笔的钱+2枝铅笔的钱=46枝铅笔的钱。
教师:能算出来吗?
指导学生算出结果后,抽学生的作业展示:25×4=100(元)3×2=6(元)100+6=106(元)抽学生回答每步算式表示的意思,选择什么计算方法算的。
教师: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选择了笔算,有的选择口算,都是可以的。由于这道题的数字比较简单,选择口算是比较好的选择。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要进行比较,找到比较合算的策略,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最后根据这个思路完成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 教学课堂活动第1题。
看课堂活动第1题的情境图。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后,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在强调管道的长度是前6天安的长度和后12天安的长度的和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指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如:
解法(1):372÷6=62(m)6+12=18(天)62×18=1116(m)
解法(2):372÷6=62(m)62×12=744(m)744+372=1116(m)
解法(3):12÷6=2(倍)372×(2十1)=1116(m)
教师:同学们发现解决这个问题和解决例1的问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相同的地方包括:都要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都要确定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不同的地方有:这道题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比例1更灵活,计算的数也要大一些,因此最好选择笔算。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1~4题。学生完成第2题时,要指导学生思考李丹要准备的钱包括:火车票钱+饮食钱+住宿钱+门票和购物钱,其中火车上的时间不考虑住宿费,然后再具体考虑每个项目要多少钱。第3题要启发学生明白“纯收入=赚的钱-工资、税收费”后,再具体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5课时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2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三第5-7 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能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些价值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前一节课我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怎样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引导观察例2的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后,教师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解决怎样派车要考虑些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要提出一大堆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怎样列算式、有几种派车方式、怎样计算等,教师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板书。
教师:你认为这些问题,最先要考虑哪个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要考虑有几种派车的方式。
教师:为什么要先考虑这个问题?
学生:因为只有解决了派车的方式,才能考虑派车方式的列式和计算等问题。
教师: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有很多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先后顺序,要比较顺利地解决一个问题,就要考虑先想什么,再想什么?把要解决的问题按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然后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下面我们先思考派车的方式,你觉得有几种派车的方式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有3种方式:(1)全部用大车运;(2)全部用小车运;(3)用两种车配合运。
教师:这3种派车的方式哪些最简单?
学生:前两种派车方式。
教师:能够按前两种派车方式列式计算出各需要多少辆大车或小车吗?
学生:能。
教师:请同学们计算出结果,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计算、交流时,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汇报。
学生:我计算出全部用小车运,需要48辆。
教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用144÷3=48(辆),因为144吨里面包含着48个3吨。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144÷3=48(辆)。
教师:全部派大车,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我算出144÷5=28(辆)……4(吨)。
教师:这个答案从计算的角度看对不对?再结合现实生活想有问题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从计算的角度看,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是结合现实生活想,还要考虑这4吨也要一辆车,所以要29辆车。
教师: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具体问题来思考。
教师:全部派大车或全部派小车这两个问题都容易解答,因为派的车比较单一。难一点的是思考用两种车配合运,怎样派车比较合理?引导学生思考“合理”的含义是:
(1)派出的车的辆数尽可能少;
(2)每辆车都要满载,这样可以提高车辆的利用率。
教师: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引导学生思考:
(1)派出的车的辆数要尽可能少,就要尽可能地派载重5吨的车;
(2)每辆车都要满载,就要用载重3吨的车来配合载重5吨的车运,并且引导学生讨论出配合的方式有:
解法一:用28辆小车装:28×3=84(吨),这样剩下:144-84=60(吨),再需要大车:60÷5=12(辆),共需要:28+12=40(辆)。
解法二:用18辆小车装:18×3=54(吨),这样剩下:144-54=90(吨),再需要大车:90÷5=18(辆),共需要:18+18=36(辆)。
解法三:用8辆小车装:8×3=24(吨),这样剩下:144-24=120(吨),再需要大车:120÷5=24(辆),共需要:24+8=32(辆)。
这样用两种车配合运最合理的方式是用8辆小车和24辆大车。
教师:我们再去看一看小兰在买杯子时遇到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看课堂活动第2题的情境图。
教师:要知道小兰买了几只杯子,要知道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说出要知道付了多少钱?每只杯子多少钱?
教师:这些条件中你知道哪些条件?这些条件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条件是不确定的?
学生:两个条件都知道,付的钱是50元,这个条件是一定的;另一个条件杯子的价格却是不确定的,因为有多种杯子的价格。
教师:小兰用同样的钱买不同的杯子,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可能买到的杯子的数量不同。
教师:这个猜测对吗?请同学们用题中的条件算一算。
指导学生算出: 50÷13≈3(个),50÷7≈7(个),50÷5=10(个)。
教师:小兰可能买几个杯子呢?
学生:可能是3个,也可能是7个,还有可能是10个杯子。
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发现付的钱数一定时,杯子价格越高,买的数量就越少;杯子价格越低,买的数量就越多。
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用什么方法来保留商的近似值的?
学生:去掉不足买一个杯子的钱数。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因为剩下的钱不?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第64页第6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4-8题,还可以指导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完成思考题。
第6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归纳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内容,构成知识网络,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2、通过计算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的一次正确率.
3、培养估算意识,简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整理:师:你在乘法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
1,乘法是两位数的乘法. 372×69
2,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9×304
3,简算:乘法分配律
⑴3278+7868 ⑵372×999
⑶45×101 ⑷64×99+64
⑸67×29-47×29 ⑹32×125
4,探索规律.
二,复习:
1,直接写出得数.
12×8= 6×13= 18×2= 16×6= 18×4=
13×5= 24×4= 14×5= 6×15=
2,先计算,然后用计算器验算.
629×53 167×28 408×75
86×154 350×67
3,每箱酸奶24盒,一共145箱.一共有多少盒酸奶
24×145
4,迷你型洗衣机授价205元,全自动洗衣机的授价是迷你型的13倍.
问:每台全自动洗衣机的授价是多少元
205×13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每辆车可以乘坐165人,17辆车可以乘坐多少人
165×17
6,高层:平均每套建筑面积是85平方米,共有34套.
板式楼房:平均每套建筑面积是108平方米,共有75套.
两座楼房的建筑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85×36+108×75
7,计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413+(960-728)×8 87×46-46×77
35×28+65×28 684÷6-469÷7
43×100+43 25×24 83+83×99
8、,运动服:每件上衣68元,裤子每条46元.学校要为田径队买145套.共用多少元
(68+46)×145
第7课时 第四单元检测
检测目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
第8课时 第四单元试卷讲评
讲评目的:通过讲评,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
第五单元 相交与平行
第1课时 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9页上的教学内容,练习十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相交和垂直的现象,理解垂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垂直,体会垂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垂线的画法,会过直线上的一点或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经历探索相交与垂直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会画角吗?画几个角来大家看一看。
学生画角,抽几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示出来。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一个角
教师:这些角的两条边都分别相交于一点(标为红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相交。
(板书:相交)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单元主题图。引导观察单元主题图。
教师:生活中也有许多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出哪些直线是相交的。
学生找出图中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
教师:这些直线是怎样相交的呢?我们可以用纸条来摆一摆,两根纸条怎样摆才是相交的呢?
学生摆出相交的纸条后,让学生在台上展示,教师在黑板上把两条直线相交的现象抽象(画)出来
教师:从图中你发现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形成4个角。
教师: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点,这个点我们称为交点,再看看4个角,能分别说出它们是什么角吗?
学生:角1和角3是大小相同的锐角,角2和角4是大小相同的钝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图钉钉住相交纸条的交点,钉的时候可以用木板垫着钉,注意不要把桌子钉坏了。
教师:这样一来,这两根相交的纸条就可以转动了,请同学们转动纸条,你又有些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的发现包括:(1)这些纸条是绕着交点转动的;
(2)随着转动,角的大小要起变化。
教师:我们重点看一看这些角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将其中的一个角转为直角吗?
学生转动后,让学生在台上展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一个角成直角时,其他三个角也是直角。
教师:这个结论正确吗?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边比一比。
学生比后,证实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交点就是垂足。
教师在课题后接着板书:垂直,使课题成为:相交与垂直。
教师:老师这儿有个问题,什么叫“互相”垂直?
引导学生对照图形直观地理解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时,就有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条直线的结论,这叫做互相垂直。
教师: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相邻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哪些直线相交?哪些直线互相垂直?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2教学例1、例2。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教师:怎样用三角板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就是要使要画的线与黑板上的线成90°的角,这就需要先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边,然后把直角的一条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紧靠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和已知的这条直线成直角。教师: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画一画垂线。让学生用三角板在下面试画后,抽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4题。
第2课时 平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0页上的内容,第71页上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平行的现象,理解平行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体会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3、经历探索平行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相交,你能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吗?
学生画后,抽几个学生作业在台上展示。
教师:同学们能画两条相交的直线了,生活中有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吗?如果有,想象一下它们是什么样子。
学生想象后,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单元主题图。
教师:图中的跑道线延长出去会相交吗?
学生回答:不会相交。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另一个内容,平行。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认识平行线。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平行现象。
观看图片::双杠、吊杆、长方形花台和新增加的铁轨图。
教师:这些图形都反映了这样一些数学现象。
教师:这4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特点?指导学生说出每组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宽的,并且把每组直线延长出去,都永远不会有交点。
教师:同学们选一组你喜欢的直线延长一下,看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学生选一组直线来延长后,汇报自己的结果。
教师:你们所说的直线延长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进行的延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引导学生说出:在正方形和长方形中,第①条边和第③条边互相平行,第②条边和第④条边互相平行。在第3个图形中,第①条边和第④条边互相平行,第②条边和第⑤条边互相平行,第③条边和第⑥条边互相平行。
2画平行线。
教师:我们可以用两个三角板或一个三角板和一把直尺画平行线。
教师示范画平行线。
学生照老师的方法画平行线。画完后抽一个学生黑板上画,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教师:画平行线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画平行线时,用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的延长线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或直尺的短边)靠紧,另一个三角板(或直尺)靠着这个三角板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就可以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了。
教师:用画平行线的方法还可以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的。
教师在黑板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验,让学生看清教师用三角板检验平行线的过程。
教师: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检验你同桌画的平行线吗?
学生互相检验。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71页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5~8题,最后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
第3课时 第五单元检测
检测目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
第4课时 第五单元试卷讲评
讲评目的:通过讲评,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
第七单元 三位数除以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书83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二、新授:
1、出示 :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 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
80÷40= 90÷30= 83÷20≈ 80÷19≈
(2)创设前景。我们学校师生准备出去旅游.现有200名师生,每辆车乘坐40人.租1辆需要840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A一共需要几辆车?怎么计算?
列式: 200÷4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200里面有几个40?
几个40是200?
200是20个10,40是4个10, 20个10除以4个10,商5。
200÷40=5(辆)
练一练:
120÷30 150÷50 160÷80
B平均每人需要车费多少元?
840÷40
生讨论集体解决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学生口答结果
80里面有4个20,商4
方法一:想20×4=80,所以80÷20 =2
方法二:8÷2=4,所以80÷20 =2
可以分给几个班?
200÷40
200里面有5个40,商5
5个40是200,商5
200是20个10,40是4个10, 20个10除以4个10,商5。
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80÷40 450÷50 360÷90 810÷90
2、书后:(P100页 课堂活动)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P84-85页1、2、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第二课时 估算除法
教学内容:书83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学会其估算.
2、通过过去估算方法,引导学生类推迁移,掌握估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估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83÷4≈ 795÷8≈
101÷5≈ 998÷2≈
二、新授
1.创设新问题
599÷30≈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把599看作600 600÷30=20
所以599÷30≈20
2.出示例2(略)小黑板出示
生剖析图文信息
A去三峡大坝大约要多少时间?
从问题你明白了什么?(估算)
列式 624÷23≈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
生独立探讨问题B回重庆大约要多少时间?
生说方法
迁移旧知
生梯步学习
生独立列式解决并交流
观察分析算式意义d引导生得出以下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三、练习P84课堂活动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P85页5、6、7、8题
熟记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生叙说收获
第三课时 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书86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