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物理课程实施的物理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全面提高未来国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培养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科学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仔细观察都是学问。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观察能力,甚至是生活技能。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本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全面反映物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
教学背景分析
单元整体分析:本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上一章中“光的折射”知识的延伸:光从空气进入透镜一侧以及从透镜的另一侧射出时各发生一次折射。对于一束平行入射光而言,光线越远离透镜主轴,出射光偏折程度越大,由此产生了会聚或发散的效果。
本课时的分析:本课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准确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基础,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光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兴趣很浓,但是概括能力较弱;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如:照相机镜头,放大镜,投影仪等的成像具有较为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对光的折射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我校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有较为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实验培养学生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过程与方法:学生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透镜分类及其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小故事:暑假的一天,烈日当空,小明和几个同学到郊外游玩、烧烤。等到点火时,却发现忘记带火柴了。他们几人的包中只有绳子、玻璃、放大镜、镜子、纸等物品。后来他们利用这些物品居然把火生起来了。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取火的呢?
学生:猜想问题的答案,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学资源的运用:多媒体。
教学指导策略及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3
新授
1、两种透镜
教师:什么是透镜?透镜不同于我们上一章介绍过的各类面镜,它是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元件。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指导策略及设计意图:通过列举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师:透镜可以分为两类,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透镜,并说一说这两种透镜有什么特点。
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教学指导策略及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不同事物的本质区别。
教师: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现在观察下图,说说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学生:判断两种透镜。
教学指导策略及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分辨透镜的能力。
2、四个概念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教学指导策略及设计意图:学生听透镜的形成过程,理解主光轴与光心概念。
教师: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会有什么样的现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者你做的小实验,你可以初步判断透镜对光的作用。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并总结。
教学指导策略及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从以前的经验出发或者从观察的实验出发来作出有根据的猜想。
教师: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字母“F”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字母“f”表示;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3、三条特殊光线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尝试:通过光心的光线、平行于透镜主光轴入射的光线、从凸透镜的焦点发出的光线,它们经过透镜时射出的光线射向什么方向?
学生:进行实验并思考:对着凹透镜另一侧的虚焦点入射的光线经透镜后光线射出的方向。
教学指导策略及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巳有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教师:回到最初的问题,你可以解释小明他们是如何生火的了吗?
学生:回答选用器材,用何种方法取火,简述理由。
教学指导策略及设计意图:首尾呼应。
教师:公元前2世纪,人们用冰凸透镜向日取火的故事。
教学指导策略及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智慧,体会生活中的物理。
教学资源的运用:多媒体,凸透镜,凹透镜,激光光源。
练习巩固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填入合适的光具,画出光路图等。
学生:思考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相应的问题。
教学指导策略及设计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的运用:多媒体。
3
应用产出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两种透镜,四个概念,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指导策略及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五、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物理书第九十三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3、4题。
学生:回家完成作业。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口头表扬。
生生间的评价:互相合作,互相鼓励,互相监督,互相检测。
评价量规
通过介绍与观察透镜,实现对教学目标1 的落实。
通过平行光照射透镜的实验,实现对教学目标2 的落实。
通过平行光照射透镜的实验,实现对教学目标3的落实。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节课采取讲练实验结合的形式,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出课题。学生们很容易在遇到月牙形透镜时判断失误,故讲解完两种透镜后,马上跟进练习题,让学生认识到判断透镜种类不能以“凸出来”或“凹下去”作为标准,而要以透镜的形态区分。本课的知识点较为分散,我将其分为了“两种透镜”、“四个概念”、“三条特殊光线”三部分,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很好地验证了光的折射也是可逆的,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物理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基础薄弱,理解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的规范性及解题的规范性,同时在小的却容易错的地方,时刻加以点拨。作业与习题的难度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