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教学设计者:
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四、课前准备:
天平、台称、2分硬币、2袋分别重500克的盐、一些实物如苹果、几粒花生、扣子、鸡蛋等。
五、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8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称,1角硬币,糖等物品
学生准备:一袋500克的盐,梨,1角硬币,大米,黄豆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称重量的对话情境,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吨切入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的呢?(用秤称)
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要用到计量物品质量的工具——秤。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常见的几种秤,你们认识这些不同的称吗?谁来介绍一下,结合实物称或图片做简要介绍。
2.认识克。
(1)称一称。
我们认识了各种称,你们想用称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吗?下面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从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糖中,分别称出1克、2克、3克、4克糖,看哪个小组操作有序,动作快,按要求称出糖后,观察糖的多少。
学生操作称盐,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一掂。
①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这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大家放在手掌心内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②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
(3)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掂一掂、称一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活动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一议。
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学生可能会说到牙齿、粉笔头、树叶等物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估计误差太大的予以纠正。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图片介绍。教师:你见到的哪些物品包装上用到了“克”?
(5)填一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完成后汇报。
教师:你是怎样确定读数和读数单位的?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后知道1袋盐重500克,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请大家把2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告诉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观察后发现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掂一掂 。
①现在请大家把重1kg的盐放在手里掂一掂,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操作并交流感受。
②先掂一掂1kg的盐,再掂一掂1枚一角的硬币,有什么感受?并在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千克作单位?
小结: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千克用kg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3)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梨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梨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梨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4个梨重约1千克)。
你能估一估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吗?
教师用盘秤称出1千克鸡蛋验证学生的估算结果(18个鸡蛋约重1千克)。
(4)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豆。
让学生先将大豆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后再称出1千克大豆。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5)填一填。5000g=( )kg 3kg=( )g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教师:比一比看谁抓得准?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师生共同评析
3.拓展练习:1000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块谁重?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1000克=1千克,所以1000克的棉花与1千克的铁块一样重。同样重的物品大小也不一定相同。
四、反思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克和千克都是计量物品质量的单位,计量很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以及1千克=1000克。
板书设计:
克 千克的认识
质量单位: 克 千克
克——g 千克——kg
1000克=1千克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例3、例4,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一第4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体验、观察和推算活动认识吨,初步建立吨的单位概念,感受吨的实际意义。
2.在推算中理解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
建立吨的单位概念。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吨相关的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称出自己的体重,了解大象、牛等大型动物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神舟十号宇宙飞船的图片(下方附文字:自重约8000kg)。
同学们知道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吗?谁来说说对它的了解?它有多重?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随即课件出示火车车箱、鲸、航母辽宁舰图片(图片下方附对应文字:载重60000kg, 一头鲸重195000kg 满载时重约67500000kg)。
这些都是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品有多重的?你看后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物品很重,都是用千克作单位,数字很大,读写起来不方便,容易出错。
听了你们的感受,知道你们还不会读这些数,老师也很着急,现在老师想当一次魔术师,变变戏法,它们有多重你们就会读啦!可要看仔细哟!
课件对应8000kg、 60000kg、195000kg 、67500000kg出示:8吨、60吨、195吨、 67500吨
你发现了它的变化吗?
学生观察后发现数字变小了,把kg换成了吨。
教师:吨的作用大吧?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认识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吨
课件集中呈现上一环节引入情境中的飞船8吨、一节火车厢60吨、一头鲸鱼195吨、 辽宁舰满载67500吨的图片。
你对图中物品轻重有什么感觉?吨用来表示什么?
教师描述吨和千克、克一样,用来表示物体的轻重,也是质量单位。
质量单位: 吨 千克 克
引导学生总结: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2.认识吨与千克的进率。
(1)课件出示1袋玉米100千克的图片。100千克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能抱(背)得动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出100千克比较重,就算很用力也是抱不动,背不起的。
课件出示10袋玉米的图片,10袋玉米多重呢?
学生观察到10袋玉米也就是10个100千克,10个100千克也就是1000千克,揭示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借助学生体质,体验、推想1吨有多重。
教师: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吗?(班上多数同学的体重在25千克左右)
让学生相互抱一抱、背一背,体会约25千克有多重,再说说感受。
全班40个同学合在一起约重多少?
学生计算得出40个同学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约重1吨。
教师:你能谈谈对1吨的感受吗?学生交流。
(3)说一说。
根据自己的调查,说说哪些物品约重1吨?
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要及时鼓励,回答有误的及时引导,予以纠正。
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品有多重时用到了吨?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汽车载重量、家里的用水量、城市污水处理量等都会用吨作单位。
(4)填一填 2000kg=( )吨 4吨=( )kg
教师巡视,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一种:因为1000kg=1吨,2000kg里面有2个1000kg,也就是2吨,所以2000kg=2吨。
第二种:因为1吨=1000kg,4吨里面有4个1吨,也就是4个1000kg,也就是4000kg,因此4吨=4000kg。
教师: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有怎样的规律?质量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学生说出: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师: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板书:克×1000→ 千克×1000→吨
教师:我们已学了三个质量单位,吨、千克、克各在什么情况下用来表示物品的轻重?
学生总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3.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教师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① 还剩多少吨小麦?② 还剩多少千克小麦?
教师:那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后发现5吨和2000千克单位不同。你有解决办法吗?独立解决试试。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情况。
学生展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①2000kg=2吨 5-2=3(吨)答:还剩3吨小麦。
②5吨=5000kg 5000-2000=3000(kg) 3000kg=3吨 答:还剩3吨小麦。
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单位不同时要把单位化相同才能计算。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对口令
小组内由两名同学互对口令,并相互说说换算的思考过程与方法,另两位同学当小裁判,然后互换角色。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4题。
6吨=( )kg 8000kg=( )吨 ( )kg=3吨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请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3.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课件演示学生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
四、反思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忆吨是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时用到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吨 千克 克
1吨=1000kg
克×1000→ 千克×1000→吨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克、千克、吨的认识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2、3、5、7、8题。
【教学目标】
1.在练习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克、千克和吨,丰富克、千克和吨单位概念的认识。
2.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克与千克、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在应用克、千克和吨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丰富克、千克和吨单位概念的认识,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根据学生表达,教师板书:质量单位 克、千克、吨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相关的练习,大家有信心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吗?
二、基本练习
1.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只小鸟重60( ) 一台平板电视机重15( )
9个苹果重2( ) 一辆货车能装白菜重3( )
一本连环画重216( ) 一艘轮船重3(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追问:(1)你是怎样选择克、千克或吨作单位的呢?
全班交流得出: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吨作单位。
教师同步板书:克(g)→较轻 千克(kg)→较重 吨→很重
(2)列举生活实例。
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轻重用克作单位?
学生再列举生活中以千克或吨作单位的物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
2.练习第2题、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2题。
6kg=( )g 1000g=( )kg 8000g=( )kg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
根据思考过程完成吨、千克、克之间进率的板书:1吨=1000kg 1kg=1000g
补充练习: 9吨=( )kg 8000kg=( )吨 ( )kg=5吨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课件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掌握正确的换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一第5题。
教师:在比较大小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引导学生认识到左右两边单位不同,数也不相同时,不能直接比较,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后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师生共同评析,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小结:当单位相同时,数大的较大;当数和单位都不同时,先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再进行比较。
三、实践运用
1.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屏幕展示)
早晨起床,我拿起3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喝了一杯250克的牛奶,再吃一个20千克的鸡蛋和一个150吨的苹果。妈妈往我的书包里放上一瓶重250千克的矿泉水,我再告别足足有18克重的小花狗,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走去,在路上,我看见一辆满载着5克蔬菜的大货车从我身边经过……
教师:说一说,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你觉得应该怎么改?为什么?
(30千克重的牙刷改成30克重的牙刷;20千克的鸡蛋改成20克的鸡蛋;150吨的苹果改成150克的苹果;250千克的矿泉水改成250克的矿泉水;18克重的小花狗改成18千克重的小花狗;3吨重的书包改成3千克重的书包;满载着5克蔬菜的大货车改成满载着5吨蔬菜的大货车。)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计量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如果计量很重的物品要用吨作单位,选用单位时还要考虑到数的大小,用错了单位就会闹笑话的。
2.完成练习一第3题,先独立思考解决,再交流订正。
教师:“6kg和1000g比较大小,怎样解决?”
①把单位千克化作克,6kg=6000g,6000g里面有6个1000g,可以装成6袋。
②把单位克化作千克,1000g=1kg,6kg里面有6个1kg,可以装成6袋。
小结:当单位不相同时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再计算。
3. 完成练习一第7题。
先再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课件演示学生完成情况:
第一种:3000kg=3吨 1+3=4(吨) 答:沙坑里总共有4吨沙。
第二种:1吨=1000kg 1000+3000=4000(kg) 4000kg=4(吨)
答:沙坑里总共有4吨沙。
小结:当单位不同时,先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才能计算。
四、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把“克、千克、吨”放到正确的位置,可以怎么放?为什么?
1 >50 3000 =3 4000 386人,所以够坐。)
三、巩固深化
1.口算。
教材19页练习四第1、2、3题。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
2.估算。
教材20页练习四第4、5、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提升
回顾我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可以估算;估算方法)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三位数
口算、估算
296接近300,把296看作300
300×4=1200 300×3=900(米)
答:略。 答:略。
204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页例3,第21~22页课堂活动1、2、3题及第24页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三位数算法的过程,会笔算一位数乘三位数。
2.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数学能力。
4.在探索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算法与算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能将一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类推迁移到一位数乘三位数计算,理解掌握算法,能正确笔算一位数乘三位数。
【教学难点】
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理解一位数乘三位数笔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笔算:75×4= 67×3= 54×6=
(1)抽生板演,全班齐练。
(2)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54×6计算过程。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学习新课
1.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1)出示21页课堂活动第1题。
提问:要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213×3)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要求3个21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讨论主要的两种方法。
预设1:用口算:200×3=600 3×13=39 600+39=639
预设2:用笔算: 2 1 3
× 3
6 3 9
抽生说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提问:百位上的2乘3得6,6为什么写在百位上?
(4)同桌互说笔算过程。
(5)观察,初步小结方法。
提问,今天学习的乘法有什么特点?三位数乘一位数怎样算?
引导学生归纳:用一位数分别乘三位数中的每一位数。
2.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
(1)出示例2情景图,观察信息。
提问:要求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该怎样列式?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列出:758×3并说出算式的意思。
(2)学生尝试计算:
提问:请同学们用刚才掌握的计算方法试着算一算,看在算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什么新问题?你怎样解决的?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抽两个不同的学生板演。
(3)交流汇报,发现方法。
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重点指导学生说说连续进位的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表达相机引导,让学生明白因数3乘758的每一位数的乘积在竖式中该怎么写?为什么?例如3乘十位上的5得15个十,加上个位进的2个十,是17个十,7个十在十位写7,10个十是1个百,所以向百位进1。
追问:为什么十位上是7?为什么百位是是2不是1呢?
(根据交流,强调“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计算方法。)
同桌交流758×3的计算过程,要求学生说出进位的过程。
(4)提问:这道乘法计算与前面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注意十位、百位上的乘积要加上前一步计算进位的几。
(5)试一试:买4个电饭煲要多少钱?(列式:368×4)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6)议一议:比较一位数乘三位数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都是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两、三位数的每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计算方法,并强调注意“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后面的计算不能忘记加几”。)
三、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第1题第2小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集体交流订正,重点强化计算过程中的竖式书写和进位。
2. 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评价订正,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典型情况集体交流,重点以二、三小题为依托强化连续进位的处理。
3. 课堂活动第3题。
(1)学生独立计算涂色。
(2)全班展示欣赏。
4.教材24页练习五第2题。
学生独立判断计算的正误,再改正。
集体交流。
5.独立完成24页练习五第1题:竖式计算。
四、总结提升
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方法、注意力、书写习惯等)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
213×3=639 758×3=2274(元)
2 1 3 7 5 8
× 3 ×1 2 3
6 3 9 2 2 7 4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一位数乘三位数(中间有0)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23页例4、例5,第2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第25页练习五6~8题。
【教学目标】
1.探索0乘任何数都得0的算理,并能运用正确计算一位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
2.在学习活动中巩固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的乘法。
3.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
【教学重点】
探索0乘任何数都得0的算理,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计算的算理,能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的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竖式计算。
124×2= 218×6= 3×567=
2.谈话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乘三位数。(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三位数)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一个鱼缸,里面只有水,没有鱼。
提问:鱼缸有几条鱼?能用哪个数来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鱼缸里没有鱼,可以用数0来表示。)
(2)课件出示:两个鱼缸,里面只有水,依然没有鱼。
提问:现在两个鱼缸里一共有几条鱼?应该怎么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列式为:0+0=0)
追问:如果列成乘法,该怎么列式?引导学生回答:2个0相加,可以列式为0×2=0或者2×0=0
(3)课件接着出示:3个、4个、5个鱼缸。引导学生分别列式为:3×0=0 4×0=00×5=0,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提问:如果有100个这样的鱼缸,共有多少条鱼?该怎么列式?结果等于多少呢?
引导学生列式为0×100=0 或100×0=0
提问:观察这些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先交流,再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 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例5)
(1)出示例1情景图,列式,揭示课题
指名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去参观科技馆的有102人,学生票的票价是每人3元。)
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帮小朋友算一算他们一共需要多少钱吗?
(列式:102×3)
(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请生板演自己的方法,并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预设1:口算的方法。分步计算,102中的1在百位上,表示1个百,100×3=300,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2×3=6,300+6=306
预设2:笔算的方法。
提问质疑:十位上0乘3得多少?这个0写不写呢?
(引导学生得出:这里的0表示0个十,也就是十位上一个也没有,所以在积的十位写0(写0占位)。如果不写就变成36了,肯定不对。)
(3)比较,揭示课题
今天研究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一样,都是从个位乘起。其中不一样的是:三位数的中间有0。)
提问: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中间一定是0吗?
(4)试一试:3×204= 401×2= 406×7=
学生试算后交流订正,前两小题重点针对学生情况纠正一位数乘十位上0的积的书写,第3小题重点在一位数乘十位上0的积加上个位乘积进位的处理。
提问:这三道题都是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在计算时,你发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乘得的积中间不一定有0。如果个位上的数相乘不进位,这一位上就要写0;如果个位上的数相乘进位了。那么积的这一位上的数就不是0,而是进位上来的数。
三、巩固深化
1.教材24页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议一议,每一竖列的两个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教材25页练习五的第6题。
独立计算后同桌交流订正。
3.教材25页练习五的第7题。
独立解答,小组交流订正。
4.教材25页第8题。
学生独立提问并解答,全班交流。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学习表现如何?
板书设计:
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2×0=0 3×0=0 102×3=306 X k B 1 . c o m
4×0=0 0×5=0 1 0 2 4 0 1 4 0 6
× 3 × 2 × 7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3 0 6 8 0 4 2 8 4 2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4课时 一位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6,第24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第25、26页练习五9~1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一位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
2.经历一位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的数学思维能力。
3.在计算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一位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一位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
【教学难点】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算理,能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的乘法。新|课 |标|第 |一| 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情境问题:
提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算式:120×9=
2.引入课题: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位数乘三位数有什么不同?(末尾有0)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位数乘三位数(末尾有0)的笔算”。(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三位数(末尾有0)的笔算)
二、探索新知
1. 一位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的笔算(教学例6)
(1)学生独立计算。
(2)算法展示。选有代表性的算法展示,边展示边介绍自己计算的思路,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有:
教师根据学生介绍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梳理完整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从个位起,用9依次乘120的每一位,乘到哪一位就把积对齐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提问:(第二种竖式算法)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写这样算?
方法二:先用12个十乘9,2个十乘9得18个十,在十位下面写8,向百位进1,百位1乘9得9个百,加上十位进来的1得10……。
提问:方法二在算出12个十乘9等于108后,为什么要在后面添0?
提问:这里算出的108表示108个十,所以要在108后面添0,不然就是108个一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3)比一比,说一说。观察比较两种算法,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等计算经验影响,学生可能说喜欢第二种,因为简便。如果出现喜欢第一种算法,教师也应给予肯定评价,尊重学生选择,并不一定急于优化。
2.试一试。
用你认为简便的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230×3= 370×2= 560×4=
(1)学生独立计算,学生板演,
(2)集体交流订正。
3.小结:一位数乘三位数(末尾有0)的笔算怎样算?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竖式用自己的话梳理归纳:一位数乘三位数(末尾有0)的笔算,先用一位数乘三位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三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巩固深化
1.教材第24页课堂活动第2题。
(1)指名学生列式,并说说列式的依据。跟同桌说一说你怎样计算908×8的。
组织学生计算后全班汇报订正。
提问:如果每部手机降价为580元,这些手机一共多少元?该怎么列式?引导学生说出应该列式为:580×8。580×8可以怎么计算?
鼓励学生列竖式时简写。
2.教材26页练习五第11题。
(1)学生独立判断改错。
(2)全班集体展示交流,在错误的地方引导澄清认识。
3.教材26页练习五第10题。
(1)学生独立判断。
(2)学习小组交流自己的判断,并说说为什么?
(3)集体交流判断两个算式得数大小的方法和理由。
4.独立完成教材25页练习五第9题。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
120×9=1080(人)
1 2 0 1 2个十 1 2 0
× 9 × 9 × 9
1 0 8 0 1 0 8个十 1 0 8 0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5课时 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26页练习五第3~5题、第12、13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在练习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笔算的算理和算法,能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计算能力与运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仔细计算与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在练习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笔算的算理算法,能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
【教学难点】
在练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与熟练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对前面学习的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进行练习和运用。(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练习)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300×4= 200×6= 7×20= 8×300=
50×4= 800×3= 9×600= 60×9=
独立口算后,集体订正评价。
2.笔算。
485×7= 108×6= 520×6= 7×500=
(1)不计算,说说他们的积是几位数?积的末尾有几个0?
(2)独立笔算前面3个小题。
(3)小组交流互相评价。
(4)师生选取代表性的资源针对易错点进行讲评。
三、综合练习
大家的计算很棒,不但计算准确,而且速度快,你们能运用这些计算解决问题吗?我们来解决下面这些问题。
1.练习五第3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引导学生间交流评价。
2.练习五第4题。
某地修建了6幢公租房,每幢可住198户,一共可以住多少户?
学生独立解决后,引导学生间交流评价。
3.练习五第5题。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学习小组内交流批改评价。
(3)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全班展评。
4.练习五第12题。谈话课件出示:
(1)从图表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小组分工解决问题,然后组内交流检查分工完成情况。
(3)小组展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评价。
5.练习五第13题。
(1)课件先出示图片信息,再出示第一问,学生独立解决订正。
(2)你还能出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学生独立提问解决,然后小组交流互评,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3)全班展评,选小组内提问与解答表现最好的代表展示交流。
6.小结。刚才运用计算解决问题的环节,你表现得怎样,给大家分享分享。
四、拓展提高
教材26页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五、全课总结升
回顾我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成功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3、 问题解决
第1课时 问题解决(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例1,教材28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第28~29页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初步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情境:
学校会议室一共能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
2. 课件出示例1情境:
提问:画面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吗?
比较: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比较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交流:比较这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感觉?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复杂一点的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1。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合作交流:大家有了自己的想法,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说,听听同桌说的和你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3)集体交流。
思考方法:要求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用主席台上坐的人数+主席台下坐的人数,主席台下坐的人数不知道,要用每排坐的人数×排数。(板书:主席台上坐的人数+主席台下坐的人数=会议室一共坐的人数……)
(4)提炼分析。
小结:大家分析的有条有理,同学们真会思考,综合大家的分析,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要几步,是哪几步?
提炼小结:(1)主席台下可以坐多少人?(2)台上台下一共坐多少人?
(5)学生独立解决后,集体交流评价。
13×9=117(人) 117+6=123(人)
答: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123人。
2.回顾小结。
(1)想一想,小组内议一议: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引导学生回顾问题解决过程,总结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
(2)小组代表交流。
小结:先要熟悉条件和问题,再根据条件和问题想该怎么做,然后解答;先想要求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都知不知道……
3.试一试。教材28页课堂活动第1题。
(1)独立解决问题。
(2)全班展示交流评价,重点引导思考分析过程的交流。
三、巩固深化
教科书第28~29页练习六1~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展示,展示时重点聚焦于分析思考过程方法,特别是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四、总结提升
回顾我们这节课经历的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大家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2课时 问题解决(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28页例2,28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第29页练习4~6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掌握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情境图片,观察:图上的人们在做什么?装修房子中也有许多数学问题?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课件出示情境信息:
(1)提问:图中有哪些已知信息和问题?
(2)分析解决问题。
①独立思考:根据已知的条件信息和问题想一想,问题该怎么解决?学生思考后独立解决。
②合作交流:把你对解决问题的想法给小组内的说说。
③集体展评:请一个小组把你们组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全班同学展示,不但要说怎么解决的,还要说说为什么这么解决,其它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后做补充评价。
小组展示,教师重点在估算法、笔算法两种方法的道理、思考方法上引导全班学生补充评价。
估算法:300×5≈1500(块)把285看作300估算,把因数看大了,准确结果比1500小,所以1500块地砖够铺。
笔算法:先算出5间教室一共需要285×5=1425(块),1425<1500,所以1500块地砖够铺。
④独立完善解决问题。
(3)梳理小结:比较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势?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分析,估算法简便快捷但不一定准确,笔算法不简便但准确,它们各有优势,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估算思考问题的大致结果,再用笔算准确解决,两种方法互相补充,互为所用。
2.议一议:下面的问题怎么解决?(教材28页“课堂活动”第2题。)
(1)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怎么解决。
(2)学生独立解决。
(3)交流展评,重点在思考过程方法上引导学生表达、补充、评价。
三、巩固深化
教科书第29页练习六4~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展示,重点引导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特别是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四、总结提升
回顾我们这节课所解决的问题,它们的解决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归纳其共同点都是通过先计算再比较解决问题的。
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课后反思:
安全教育: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一位数乘两、三位数计算的整理复习,教科书第30页1~4题, 31页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整理与复习活动中,对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整理,进一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一位数乘两、三位数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整理与复习,在整理与复习活动中渗透计算策略的选择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意识和能力。
3.在计算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一位数乘两、三位数计算,培养良好的计算意识和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在整理与复习活动中渗透计算策略的选择运用,培养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梳理
1.看书回顾。
交流: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些什么数学知识?从哪个地方可以帮助我们回忆,(引导浏览数学书8~32页,再完整的说说,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课题: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整理复习。并梳理如下板书:
2.计算方法整理。
小黑板或课件出示:
20×4= 300×4= 4×200= 23×2=
592×6= 48×6= 506×7= 780×9=
(1)提问:仔细观察这6个乘法算式,那几个算式你一看就能算出结果?你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独立口算前4题,同桌再互相说说每个小题的口算方法。
梳理口算的算理、算法: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先口算出积有几个十或几个百,再写出相应的积。或者是先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再看整十整百数后面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②口算。教材31页练习七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先独立口算,再集体订正评价。
(2)思考:这里有一条直线,不笔算,你能找出上面需要笔算的4个题的笔算结果大概在直线的哪个位置吗?
①估算592×6、48×6、506×7、780×9所在直线的位置。例如592×6≈3600,所以592×6的笔算结果在3600这个点的附近。
②估算解决问题。教材30页第3题。
学生独立估计思考,集体交流时注重估算方法的梳理。
③估计自己8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
(3)笔算。
①独立笔算前面出示的4个题:592×6、48×6、506×7、780×9,计算后,把笔算结果和前面在直线上估算的情况比较一下,看看估算和笔算是不是正确。
②展示交流:计算这些题在那些地方容易出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梳理,小结笔算方法: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两、三位数的每一位,乘到哪一位积就和哪一位对齐,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注意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情况容易出错,满几十向前一位进位的几也容易忘记。
二、练习运用
1.笔算练习。教材31页第2题。
426×3= 302×4= 5×290= 7×550=
52×4= 38×6= 502×2= 385×4=
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换批改评价。
2.教材31页第3题。
(1)独立连线。
(2)交流评价,允许用口算、估算、笔算等方法思考连线。
3.解决问题。教材30页第4题。
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评价。
4.教材31页第4题。
三、全课总结
回顾我们这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们觉得那些内容学习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或改进?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一位数乘两、三位数计算问题解决整理复习,教科书第32页练习七第5~7题。
【教学目标】
1.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巩固一位数乘两、三位数计算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计算的现实问题。
2.在整理复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整理复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一位数乘两、三位数计算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引入
1.基本练习。
(1)口算。
40×2= 23×2= 3×40= 5×700= 60×7=
8×40= 3×13= 6×500= 900×5= 200×8=
(2)笔算。
67×7= 5×128= 607×4= 410×3=
2.谈话引入:大家的计算得又对又快,说明上一节数学课我们在对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进行的整理与复习中学习表现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一位数乘两、三位数计算解决问题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二)有没有信心在今天的学习中有更好的表现?
二、复习整理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在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中,有哪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呢?让我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来进一步体会和运用。
1.解决问题。
(1)一堆苹果,每箱重15kg,装了9箱,还剩56kg,这堆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2)望海希望小学三年级有284人,每人发3个作业本,现在有950个作业本,够不够发?如果够发还剩多少个作业本?
①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②小组交流,把你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怎么分析思考的和同伴分享一下。
③全班交流。
思考:解答这些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两个问题的数量关系分析:
第(1)题,装箱苹果的重量+剩下苹果的重量=这堆苹果的重量,装箱苹果的重量不知道,要先求出来。
第(2)题,无论是求第一问还是求第二问,都需要知道一共要发多少个作业本,先求出一共要发多少个作业本后,才能比较出够不够发,或根据“作业本的总个数-要发出的个数=剩下的个数”求出剩下的作业本个数。
④比较:解决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要用两步计算?解决这两个问题有哪些共同的步骤?
梳理小结:因为要求问题的两个条件一个知道,一个不知道,要先求出不知道的条件。共同的步骤是:读题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完整解答问题。
三、练习深化
1.教材32页第5题。独立解决,同桌订正。
2.教材32页第6题。
(1)独立解决第一问,然后展示交流,重点在两种不同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进行引导。
(2)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问题解答,解答后再交流订正。
3.教材32页第7题。
处理过程同上一题。
四、总结反思
回顾我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拓展提升
教材32页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者:
第三单元 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正确区分东、南、西、北方,会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知道西方和北方的正中间是西北方,能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东北方、西南方和东南方。
3.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中,能根据给定的1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7个方向。
4.经历辨别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的过程,明确方向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在生活中辨别方向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认识并能正确区分东、南、西、北方,会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知道西方和北方的正中间是西北方,能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东北方、西南方和东南方。
教学难点:
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中,能根据给定的1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7个方向。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六课时
1.认识东、南、西、北---------------------------------------2课时
2.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2课时
1、东、南、西、北
第1课时 辨认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页例1,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学习活动中,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有趣的题材与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初步建立起这些方向的方位知觉。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活动,引入课题
学生和教师做指方向的游戏,教师说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学生分别正确指出这六个方向。
思考:我们用到了哪些表示方向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方向的词吗?(东、南、西、北)
师小结:东、南、西、北就是用来描述事物所在的位置,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四个方向。
板书课题:东、南、西、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观察地图,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1)出示中国地图,认识方向。
思考:这是一张我们祖国的地图,请看一看祖国的领土像一个什么呀?(学生想象,描述,注意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描述)。地图上标明了各个省的具体位置和形状。
思考:地图的有右上角还有一个这样的标志,你知道是什么吗?(方向标)
思考:方向标是表示方向的图标,这个箭头指向上面,并且在这里写了一个“北”字,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表示北方)对了,当我们在地图上知道了北方就可以很容易判断出其它方向了。想知道该怎样判断吗?
(2)结合内蒙古、 海南、上海、西藏这个地方认识东南西北。
课件出示内蒙古、 海南、上海、西藏这个地方及其美景。
引导学生观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美丽的内蒙古自治区在北方,海南与内蒙古相对,它在南方,所以北方与南方是相对的两个方向;上海在地图的右面,它在东方,西藏在地图的左面,与上海相对,它在西方,所以东方和西方也是相对的两个方向。
(3)总结。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从这里可以看出,地图的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板书:北、南、西、东)。在绘制地图时,一般都是上面表示北方,下面表示南方,左边表示西方,右边表示东方,简单地说,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闭眼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师:请闭眼想一想,与东方相对的是什么方向?与北方相对的是什么方向……
2.教学例1,深化对东、南、西、北的认识
(1)课件出示书33页例1,辨认东、南、西、北。
师:从图上看出,图中哪里是北面,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观察到,地图的右上角有一个箭头和一个“北”字,所以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北。
师:说得真好,我们看一幅地图时,首先要看方向标,箭头朝上,表示上面方向就是北方。
让学生在黑板上找出其它几个方向。
小结:同学们真会思考,在观察地图的时,只要看见方向标,就可以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句话来判断方向了。
(2)运用新知,辨认中体验东南西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以岗亭为中心,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教师再让学生以转盘为中心,独立说出它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最后教师请学生选择一个你自己喜欢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它的四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3)感受方向的相对性。
师:岗亭为什么一会在东,一会在西,一会在南,一会在北。
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再交流;
学生总结:岗亭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的原因是因为观察地点不同,以草坪为观察点,岗亭在草坪的东方,以转盘为观测点,岗亭在转盘的西方;以少年宫为观察点,岗亭在少年宫的南方。
教师随后总结:物体所在的方位是相对的,观察的地点不同,物体所在的方向就可能发生变化。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八第1题。
(1)学生独立填写,在交流。
(2)先按书上填空交流后,还应注意让学生选择其它贯彻点自主说一说,加深对东南西北的认识,体现方向的相对性。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出示中国地图,简单介绍我国这五座名山的情况。
(2)学生独立填空,然后交流。
(3)你知道我国的哪些名山,它们分别在祖国的是方向?
四、反思评价,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数学学习好玩吗?
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了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我们还知道东方与西方是相对的,南方与北方是相对的。
课后反思:
安全教育:
第2课时 在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2,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八第3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会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 体验方向的相对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知觉和方位感,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在生活中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冲突,引入新课
1.复习四个方向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那几个方向?(东南西北)来看一看,如果老师面对北方,(教师面对北方站立),请想一下,老师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2.激发认知矛盾
师:同学们,当你走进校门的时候面向哪个方向?升国旗的时候你们朝着哪个方向?你家的阳台朝着哪个方向?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方向问题。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板书课题:在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了解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
(1)学生自主交流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辨别方向?
学生交流:如果是晚上,可以观察北极星辨别方向;用指南针辨别方向;观察树叶的疏密辨别方向,树叶密的一面是南,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根据太阳辨别方向,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2)介绍指南针渗透数学文化。
教师通过一一出示书39页的对话框,向学生具体介绍指南针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重点了解N极表示北方,S极表示南方。
2.在教室里体验方向
(1)用指南针辨别方位。
将学生分成东南西北中五个小组就坐。
师:我们现在要想知道你们分别坐在什么方向怎么办呢?(用指南针先找到北方)
师生一起,将指南针放在中间小组,用指南针在教室里找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指南针的N极是指向北方,然后我们就按照前北后南、左西右东来确定其它的方向;我们是看指南针的S极是指向南方的,然后我们也是就按照前北后南、左西右东来确定其它的方向。)
(2)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师:我们现在找到了北方,请想一想,你们的组分别在中间这个组的哪个方向?
学生各组交流汇报,要注意说出自己为什么在那个方向。比如,如果说他们组在南方,应说出因为前面是北方,南方与北方相对的,所以我们是在南方。
各组交流自己相对的同学在你们小组的什么方向?周围四个组的同学说说中间的小组在自己组的什么方向?
(3)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四个方向。
按照第34页课堂活动第1题的要求,各小组开展活动。
注意提示:想一想,如果你面对的是北方,你们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如果面对的是南方呢?
(4)小结: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辨认方向首先应做什么呢?(找到一个方向,根据这个方向去辨认其它三个方向)
2.在操场上体验方位
(1)明确生活中怎样辨认方向
教师:升国旗时你们面对的哪个方向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在生活中辨认方向首先要确定一个方向。
学生交流怎样在操场上确定一个方向,自由交流后,用指南针确定,检验学生的交流是否正确,也为下一步辨认方向做准备。
(2)实际体验辨认方向。
学生在操场站成两排体验:
首先,面对北方,再指指看,我们的后面、左面、右面又分别是什么方向?这些方向有些什么物体?
然后,再转一转,面对东方,请学生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他们的后面、左面、右面又分别是什么方向?
再转一转,自己面对南方,说一说自己的后面、左面、右面又分别是什么方向?
最后,全班面对西方其说,后面、左面、右面又分别是什么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不管我们怎样转动身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不会动的;二是我们都先确定一个方向,然后再按照前北,后南,左西、右东的方法确定方向;三是北和南始终是相对的,东和西始终也是相对的。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1.基本练习(课堂活动第2题)
师: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介绍自己家的各个方向各有些什么吗?想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2.实践练习(教科书第35页第2题)
在例2教学的基础上接着进行,重点观察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些什么建筑物、树木、重要设施等。
3.拓展思考
说一说学校的东方(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取其它几个方向)有哪些建筑物?(比如,从面对学校东方,由近到远先有邮局,邮局过去是医院)
教师:请想一想,如果我们站在医院观察,邮局在医院的什么方向?(西方)
教师:奇怪了,刚才我们说邮局、医院都在东方,现在邮局怎么又变在西方来了?不是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不变的吗?
引导学生明白:东南西北四个大的方向是不会变的,只不过我们站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物体所在的方向右变化,比如,邮局……
四、反思评价,全科总结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课后反思:
安全教育:
2、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第1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第38页第2、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建立方位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学习乐趣,体验认识方向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建立方位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辨一辨
师: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教室的北面是哪个方向?现在请大家面向教室的北面,教室的南面又在哪里?请你向南面点点头;教师的东面在哪里?请你面朝东面敬个礼;教室的西面在哪里?请你面朝西面微微笑。
学生一边操作,教师一边把十字方向标和四个方向板书在黑板上。
2.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
师:我们的好朋友明明正在街心花园玩耍,你能告诉他去商场、学校、邮局、医院该怎么走吗?(课件圈出商场、学校、邮局、医院)
生:到学校往东方走,到邮局往南方走,到医院往西方走,到商场往北方走。
(课件在图上显示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师:在街心花园的周围还有一些建筑物(银行、饭店、公园、车站),它们又在花园的什么方向呢?(教师语言稍停片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1)引导认识东北方向。
课件出示一幅明明在街心花园玩耍的场景,教师首先提出帮明明找银行的要求。
提问:银行在什么方向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交流,可能会出现:
学生1:它既靠近东,又靠近北。
学生2:它在东和北的中间。
小结:银行所在的位置是在东方和北方中间,因此,我们把这个方向说成“东北”方向。(教师边说边手势指示)
(2)学生自主认识其他几个方向。
教师:你们能说出饭店、公园、车站在上面方向吗?
引导学生自主说出其他三个方向(可以模仿、可以同桌交)
教师随机板书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3)想象。
学生结合刚才的情境图闭眼想象,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位置。
(4)深化。
教师:看一看,这八个方向,哪些是相对的?
比如:东南方与西北方是相对的。
……
说说,这八个方向,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比如:东南方与西北是相对的,因此,车站在饭店的西北方,饭店在车站的东南方。
……
(5)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第36页例1的填空,全班订正。
2.活动体验
(1)辨教室里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师:我们教室里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又在哪里呢?
先找准教室里的北方,确定南、西、东三个方向,然后找出教室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方向。
教师:再闭上眼睛想一想教室的八个方向。
(2)课堂活动。
学生分乘9人一组,按照教科书第37页课堂活动的要求开展活动。
注意,此题注意体现开放性,除了书上的要求外,可以根据班上的具体情况更加灵活使用。比如,站在东面的同学可以说其他八个同学所在的方向。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说一说
(1)出示教科书练习九第2题,学生观察。
(2)按照教科书上的要求说一说。分组进行。
(3)学生自由选择说一说。比如:车站在公园的什么方向?公园在车站的什么方向。
2.学生独立完成第38页第3题。
四、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你们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安全教育:
第2课时 辨认方向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例2,练习九第1题。
【教学目标】
1.能在比较复杂的情境中正确辨认八个方向,进一步掌握辨认方向的方法,积累辨认方向的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2.感受方位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辨认方向的方法来辨认方向,积累辨认方向的活动经验。
【教学难点】
能在复杂的情境中辨认方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趣兴趣
1.复习旧知,提供认知准备
(1)回忆。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方向?
(2)观察想象。
教师:我们面对一张地图,如果上面是北方,你能找出其他七个方向吗?
出示:(鼓励学生先说出南、西、东三个方向,再说出其他四个方向。)
随着学生的交流,地图出示:
(3)想象。
教师:假如你面向东方,你能先说出南、西、东三个方向,再说出其他四个方向吗?
……
2.结合复习,引入学习课题
教师:其实,这些知识在外面的生活中运用很广,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知识去辨认方向。
板书课题:辨认方向
二、辨认体验,探究新知
1.情境呈现,观察发现
(1)情境呈现。
教师:请看,小明在生活中就遇到了辨认方向的问题。
出示例2情境图。
(2)观察发现。
教师:你们从情境图中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观察发现8个方向,明确上面的物体分别在什么方向。
注意:情境比较复杂,因此,说哪个物体在什么方向注意说清楚观察点,比如,说商店在小明家的北方,红光厂在小明家的北方,也在商店的北方。
学生可能说出:
学生1:图中有学校、电影院、设计院、小明家、商店、红光厂。
学生2:箭头告诉我们地图的上方是北方。
学生3:红光厂在商店的东北方向。
学生4:电影院在小明家的西方。
……
2.结合线路辨认方向
(1)呈现问题。
教师:小明上学该怎样走呢?
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从家出发先向( )走到电影院,再向( )走到学校。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教师:小明的爸爸在红光厂工作,妈妈在设计院工作,他们上班又该怎样走呢?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2)开放练习。
教师:根据这幅平面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解答吗?
学生独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1)基本练习。
教师:小狗要去送信啦!如果小狗要送信到小鸭家该怎么走?如果送信到小猫家该怎么走?
(2)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要求
①小狗要把信送到小鸡家,可以怎样设计路线?
②小狗从小鸡家回到送信出发的地方,可以怎样设计路线?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完成第2小题的填空。
(3)拓展开放。
教师:你认为这些小动物会到那个家去玩?请你说一说它们去时该怎么走?回去时又该怎么走?
2.实践题
想一想,说一说,你上学、回家按照怎样的方向走?
四、反思评价,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教师:下课铃声响了,今天老师要提出一个小要求,同学们离开教室时,边走边说说自己行走的方向,好吗?
课后反思:
安全教育: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较为熟练地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能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现实情况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并理解估算过程。
4.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
5.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数学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既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算理,能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课时:12课时
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1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页例1、“试一试”和第42页课堂活动1以及第43页练习十第4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类比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来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去踏青,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第40页情境图)
提问:请观察数学书第40页的插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梳理。)
师: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先来解决买西红柿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例图,提出问题
请观察数学书第41的例题图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个情境,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能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吗?
(3)怎么列式解决?(20÷2=)
(4)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呢?
2、探索算法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算出结果。有困难的可以借助小棒,动手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2)引导学生根据分小棒的过程和结果,说说口算方法。
①2个十除以2,等于1个十;
②因为10×2=20,所以20÷2=10.
3、理解算理
学生用20根小棒代替20元钱,两根两根的分,平均能够分成10份;就是20元钱,每2元分成一份,平均能分成10份。
4、计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后,将例1的第一个问题补充完整。
5、及时练习
(1)完成“试一试”中60÷2和70÷7
(2)小组交流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观察几个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得出:都是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6、教学“24÷2=”
(1)请学生读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2)利用之前得到的计算方法或借助小棒,试着算出结果。
(3)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后,全班汇报。
①把24分成20和4;20÷2=10,4÷2=2,10+2=12。
②因为12×2=24,所以 24÷2=12.
7、计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后,将例1的第二个问题补充完整。
8、及时练习
(1)完成“试一试”中26÷2
(2)小组交流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第42页课堂活动第1题。采取先师生对口令,再同桌两生对口令的方法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第43页练习十第4题。
(1)要求: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讨论。
(2)比较每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四、反思评价
1、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3、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五、独立练习
完成练习十第1题和第2题.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2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例2和课堂活动2“议一议”以及第43页练习十第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及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40÷2 = 60÷3 = 80÷2 = 80÷4 =
50÷5 = 30÷3 = 90÷3 = 90÷9 =
2、估算。
72×7≈ 68×4≈ 36×6≈
指名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估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
3、引入
其实估算不仅只用于乘法当中,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咱们都会用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
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叔叔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例题图,提出问题
请观察数学书第42的例题图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问题是什么?
(3)如何解答?(用除法计算,59÷6=)
(4)需要计算出准确结果吗?(引导学生回答:不需要算出准确的结果,只要估算一下李叔叔买的千克数就可以了。)
2、探索估算方法
(1)小组讨论:如何进行估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回答:把59元看成60元。因为59接近60,60÷6=10,所以59÷6≈10。)
(3)多请几位学生将估算的过程说一说。
请学生完成书中填空。
(4)思考:估算的结果是10千克,比李叔叔买的苹果的准确千克数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60比59大,所以估算结果比准确数大。
3、练习与应用
教师出示“84÷4=41”,提问:这道题做得对吗?你能用估算的方法说明吗?
(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证明:可以把84看作80,80÷4=20,俩个结果比较,41和20相差太远了,这题肯定不对。)
小结:运用估算,可以简单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虽然不能准确计算出结果,但是通过估算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结果的范围,提供参考。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数学书42页课堂活动1对口令,同桌两生进行。
课堂活动2“议一议”:
(1)请学生观察三位小朋友的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2)小组讨论:根据所提出的具体问题,你支持哪一位?为什么?
(3)提问:是不是每道估算的题都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呢?
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不是每道题都要+
2、完成练习十第6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题意。
(2)怎样解决?说说你的想法。
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要根据题目具体要求,同时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而定。
四、反思评价
1、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是什么?
3、在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4、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3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估算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练习十第2题和第43页第3题,以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方法,掌握计算特点,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相关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增强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学习,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节练习课。(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的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
1、根据给出的算式填空。
46÷2=23,先算( )除以2,再算( )除以2,最后把( )和( )合起来,是( )。
84÷4=21,先算( )除以4,再算( )除以4,最后把( )和( )合起来,是( )。
依次出示上面各组题,引导学生按以下方式叙述计算过程:讨论: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算一算,比一比
分组出示下列式题,要求口算得数。
24÷2= 36÷3= 48÷4=
42÷2= 63÷3= 84÷4=
讨论: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每组两题中,被除数的个位与十位正好交换了位置,相应地,商的个位与十位也正好交换了位置。
提问:能照样子再编写几道这样的题吗?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2题
(1)先请学生读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些什么?问题是什么?你怎么想的?
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要求学生独自列出算式并计算。
10×8=80(个)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80÷4=20(个)第二步算的是什么?
2、完成练习十第3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题意。
(2)怎样解决?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列式解答。
3、补充练习
一辆汽车一次最多只能运5吨货物,现有48吨货物,至少多少次才能运完?
(1)从题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问题是什么?
(3)如何解答?(用除法计算,48÷5=)
提问:你有什么想法?(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可以用估算来解答。
把48看作50,用50÷5=10,,所以10次才能运完。
四、拓展应用
不计算,先判断每组两题得数的大小,再任选一组题通过计算加以验证。
80÷2○80÷4 80÷2○40÷2
84÷4○84÷2 84÷4○48÷4
学生完成后,讨论:你是怎样判断每组两题大小的?从计算结果看,这样的想法是否正确?
启发:从左边两组题来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从右边两组题来看呢?
五、反思总结
1、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3、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4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没有余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页例3、“试一试”和第45页课堂活动1“分一分,算一算”以及课堂活动2“算一算,议一议”。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笔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类比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中秋节小朋友们都会和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亮,可是有些小朋友在分月饼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帮帮他们吧!
提问:请观察数学书第44页的插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梳理。)
怎么列式解决?36÷3=
小朋友们会计算吗?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经验得出:先算30÷3=10,再算6÷3=2,10+2=12)
小结:没错,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小朋友们掌握得非常好。其实,除了用口算的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二、探索新知
1、竖式计算、理解算理(教师板演整个竖式书写过程)
教师边写边说:先写上“厂”表示除号,在里面写上被除数,外面写上除数,表示36÷3.
先分3盒月饼,就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30)去除以除数3,商是10(1个10),就在商的十位上写“1”(表示1个10)。30减30得0,这里的0不需要写出来,因为我们还没有分完。
再分剩下的6个月饼,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移下来,去除以除数3,商2,写在商的个位上(表示2个1)。
6减6得0,表示全部分完。
1 2 ……3个十除以3,商1个十,1写在十位上
3丿3 6 6个一除以3,商2个一,2写在个位上
3 ……1×3=3表示什么?
6 ……3-3=0,“0”为什么可以不写?
6 ……2×3=6表示什么?
0
(根据板书完成书中填空。)
2、回顾竖式计算过程,再说说“1”为什么商在十位上。
3、及时练习
(1)完成第45页课堂活动1“分一分,算一算”第1小题。
先用小棒分一分,同桌再说一说分的过程,最后根据分的过程写出算式。
(2)完成第44页“试一试”第一题84÷4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教学例3第2个问题
平均分给2个组,每个组分得多少个月饼?
(学生列式:36÷2=)
小组交流,利用小棒分一分,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5、教师结合分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教师板演整个竖式书写过程)
(1)先把3盒月饼平均分给2个组,每组先得到1盒。
(2)把余下的1盒和6个月饼合起来,是16个,再平均分给2个组,每组得8个。
1 8 ……3个十除以2,商1个十,1写在十位上
2丿3 6 16个一除以2,商8个一,8写在个位上
2 ……1×2=2表示什么?
1 6 ……3-2=1,“1”表示什么意思?
1 6 ……2×8=16表示什么?
0
(根据板书和学生的回答完成书中填空)
6、回顾竖式计算过程,说说除到十位上有余数怎么办?
7、及时练习
(1)完成第45页课堂活动1“分一分,算一算”第2小题。(方法同第1小题))
(2)完成第44页“试一试”84÷7和48÷3.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三、练习巩固
完成第45页课堂活动2“算一算,议一议”
1、请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四、反思总结
1、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3、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板书设计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1 2 ……3个十除以3,商1个十,1写在十位上
3丿3 6 6个一除以3,商2个一,2写在个位上
3 ……1×3=3表示什么?
6 ……3-3=0,“0”为什么可以不写?
6 ……2×3=6表示什么?
0
1 8 ……3个十除以2,商1个十,1写在十位上
2丿3 6 16个一除以2,商8个一,8写在个位上
2 ……1×2=2表示什么?
1 6 ……3-2=1,“1”表示什么意思?
1 6 ……2×8=16表示什么?
0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5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有余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4、“试一试”和第46页课堂活动3“分苹果“。
教学目标
1进一步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方法,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中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和余数的含义,进一步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竖式计算(两人板演,全班起齐练。)
36÷3= 65÷5=
2、( )里最大能填几?
3×( )<22 4×( )<37
( )×2<11 ( )×5<38
3、师: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这两个除法算式最后都写的是“0”,你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吗?(刚好分完)可是在生活中大家分东西的时候,也会遇到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瞧!丽丽就遇到这样的问题了,我们一起去帮帮她吧。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例图,提出问题
请观察数学书第45页的例题图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个情境,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能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吗?
(3)怎么列式解决?(95÷4=)
(4)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呢?
2、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2)小组交流你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汇报,说说计算过程
95÷4=23(个)……3(枝)
2 3 ……9个十里面,最多有20个4,所以商2,2写在十位上
4丿9 5 15个一里面,最多有3个4,所以商3,3写在个位上
8 ……2×4=8表示什么?
1 5 ……9-8=1,“1”表示什么意思?
1 2 ……3×4=12表示什么?
3 ……15-12=3,“3”表示什么?
教师强调:15枝花减去用掉的12枝花,还剩3枝,不够插一个花瓶,这个“3”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剩下的数,也就是我们原来学习过的余数。
说一说横式中,“23”后面的单位名称和“3”后面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有余数)
3、观察、对比,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复习题和例题)
三、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1、完成第45页 “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第46页课堂活动3“分苹果”(连线)
(1)请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适当引导:请观察他们的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板书: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总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6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练习十一第3题、第47页练习十一第4、7题,以及第48页8、9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和方法,把握计算特点,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相关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增强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节练习课。(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练习)
二、基本练习
1、练习十一第4题:找座位(连线)
(1)请小朋友们根据动物们所拿的算式卡片,计算出结果后,帮助它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座位。
(2)学生独自计算,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其中挑选两个算式请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提问: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
(1)先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以利用:被除数=商×除数 来进行判断,也可以重新再计算一遍来进行判断。)
(2)请学生将不对的改正过来。(师巡视)
(3)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
(1)先观察竖式,说说下面的计算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说出算式错在哪里?
(2)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以利用:可以根据竖式检查每一步是否计算正确来进行判断,也可以根据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来进行判断,。)
(3)指名回答:应该怎样改正?学生独立完成
(4)小组交流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8题
(1)先请学生读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些什么?问题是什么?你怎么想的?
(2)要求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
2、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题意。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2)找到问题一,怎样解决?说说你的想法。
(3)出示问题二,要求学生独立解答。
(4)第3小题,同桌两人一组,一个提出问题,另一个解答问题。然后交换角色。
四、拓展应用
完成练习十一“思考题”。
1、先请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可适当提示)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集体交流得出:
1+7 = 8 7+1 = 8
9-6 = 3 或 9-3 = 6
20÷4 = 5 20÷5 = 4
五、反思总结
1、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3、如何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结果是否正确?
3、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2、探索规律
第1课时 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例题“议一议,填一填”,及“试一试”、“课堂活动”以及第50页练习十二第3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图形,通过观察、归纳,探索并发现简单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悟到对于有规律性的事物,无论用图形还是数字都可以反映相同的规律,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归纳,发现简单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
今天学校里召开“找规律拼图”的比赛,有很多小朋友都参与其中,他们参加比赛的拼图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出示例题第1小题)可是小明在拼图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他不确定后面应该拼多少个小正方形,想请大伙帮帮他,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规律。
(板书课题)
二、探索规律
1、探索“议一议,填一填(1)”
师:仔细观察(1),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独立地看每个图形和数,教师引导学生把它们看成一组图形和数进行再观察。)
师:第2个图形与第1个图形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应的数呢?
从整体看,后面的图形(数)与前面的图形(数)比较,有什么发现?
启发学生得出:后面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是前面图形中的2倍;或前一个数乘2,就得到后面一个数。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这组图形(数)中,相邻两个图形(数)之间存在共同特点,我们就说这是一组有规律的排列。
现在你能帮小明画出图形,并写上相应的数吗?当学生完成以后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3、完成“试一试”
出示:5,10,20,40,( ),160。
(1)请观察这组数列,它有什么特点?每相邻两个数是怎样变化的?
(2)根据规律填数
(3)全班集体订正
4、探索“议一议,填一填(2)”
师:观察题目后思考,这组图形(数)与(1)有什么不同,你又发现了什么?
(1)组织小组交流讨论;
(2)组间交流互动;
(3)自主完成填空。
当学生填完以后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5、完成“试一试”
出示:81,27,( ),3,1。
(1)请观察这组数,它有什么特点?每相邻两个数是怎样变化的?
(2)根据规律填数;
(3)全班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1)第1、2小题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并提问写的方法,组织交流;(先确定第1个数)
(2)第3题组织小组讨论。
2、课堂活动“写一组有规律的数列”
(1)请学生先思考后,写出一组有规律的数;
(2)再请别的同学通过观察找到规律并试着说出来。
四、反思评价
1、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2、说说在观察一组数列的规律时应该怎样观察?要注意些什么?
五、独立练习
完成练习十第1、2、4题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3、问题解决
第1课时 问题解决(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1,第52页课堂活动第1题以及练习十三第1题、第2题。
教学目标新- 课- 标-第 -一-网
1、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数学思考。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至少”、“最多”的含义,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秋天来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去郊外游玩,不过在秋游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掉吗?(出示第51页情境图)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边逛农家乐一边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例题图,提出问题
请观察数学书第51的例题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梳理。)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也可以叫做已知条件)
(2)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谁能用完整的一句话来说一说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吗?
(3)要解决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的问题,先应该怎样思考?
(4)为什么要用95÷8?(看95里面有几个8,就需要几张桌子。)
计算出结果:95÷8=11(张)……7(人)
提问:商11表示什么?余数7又表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思考问题:“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至少”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的?
提问:只准备11张桌子够吗?为什么?
(还需要再加1张桌子) 11+1=12(张)
(虽然95里面只有11个8,但是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剩下的7个人也要坐一张桌子。)
小结:那这样看来,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能不能简单地根据我们计算的结果来得出结论,还得根据咱们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自列式解答。14÷3=4(张)……2(人),4+1=5(辆)
(3)交流解题思路并提问:为什么要加1?说说你的想法
(3)全班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1)请学生观察例图,说说从图中你都知道些什么。
(2)说说题中的“最多”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3)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计算
水壶:30÷8=3(个)……6(元)
杯子:30÷4=7(个)……2(元)
水壶最多能买3个,杯子最多能买2个。
提问:之前的两个题我们都是求出商以后还要加1,为什么这个题不加1呢?明明我们的钱还有剩余,怎么不再买一个呢?
(剩下的钱不够再买1个)
3.对比总结
师:同学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和前面的两个问题很像,但是好像又不太一样,你觉得呢?你有什么发现?
师引导学生说出:
共同点是他们的计算结果都有余数,不能直接得出答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结论。
不同点就是他们在处理余数的方法上不同。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处理。
四、反思评价
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练习
1、我们班有45人,每辆车限坐6人,至少要租几辆车?
2、我们一共有75元钱,每张票8元,最多可以买几张?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2课时 问题解决(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2,第52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三第3题、第5题以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已有知识确定解题思路,并根据解题思路,制定解题策略,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2、通过解题策略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确定解题思路,并制定多种解题策略。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昨天小朋友们一起去了农家乐游玩,并且还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农家乐的阿姨很高兴。所以,决定请小朋友们去泛舟观景,可是她们却发生了分歧,我们去看看吧。(板书: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例图,提出问题
请观察数学书第51的例题图2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梳理。)
(2)提出问题:根据这个情境,怎样租船比较合算?
2、理解题意
(1)“合算”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每种租船方式的价格进行比较,便宜的就合算。)
(2)小组讨论:怎样租船合算?
(3)汇报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①16×6=96(元) 先算出6人买船票要付多少元。
87×1=87(元) 再算出包一只6人座船的价钱
因为:87<96 将两个价钱做比较,包船的价钱要便宜些。
所以:直接包一只6人座的船合算。
②87÷6=14(元)……3(元)先算出包船每人要付多少元。
因为:14<16 再与每人买船票16元做比较。每人买船票要贵一些。
所以:直接包一只6人座的船合算。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解决问题,既可以用乘法解决,也可以用除法解决,尽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但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所以,小朋友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选择适合的解决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议一议”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能直接比较他们俩谁更快吗?
你有什么办法?(先算出小兔一分钟画了几朵花,再和小猴比较)
为什么要先算出小兔一分钟画的朵数呢?
(2)学生独自列式解答。
88÷7=12(朵)……4(朵)
所以:小兔画得快。
(3)还有什么办法?
算出小猴7分钟画多少朵花。12×7=84(朵)
因为:84<88
所以:小兔画得快。
2、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请学生观察例图,说说从图中你都知道些什么。
提问:要求谁买得便宜一些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分别算出爸爸和妈妈每人买1千克肉各花了多少钱)
爸爸:42÷2=21(元)
妈妈:60÷3=20(元)
因为:21>20 (爸爸买1千克肉的价钱比妈妈买1千克肉的价钱要贵一些)
所以:妈妈买得便宜些。
3、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1)请学生观察例图,说说从图中你都知道些什么。
提问:要求谁做得快你有什么好办法?
方法一:先算出小芳做一个要用几分钟,再和小明做1个用18分钟比较。
方法二:先算出小明做5个要用多少分钟,再和小芳比较。
(2)学生独自列式解答
(3)集体交流并订正
四、反思评价
1、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2、怎样解决类似的问题?
五、独立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3课时 问题解决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练习十三第6、7、8题以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利用不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节练习课。(板书课题:问题解决的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1)先请学生读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些什么?问题是什么?
你怎么想的?
要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2)要求学生独自列出算式并计算。
84÷7=12(元) 请学生说说第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14-12=2(元)
(3)全班汇报交流并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7题
(1)先请学生读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要求出哪种方式更省钱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讨论后汇报
方法一:15×8=120(元) 先算出8人一共要付多少元。
8÷4=2(桌) 4人一桌,8人就要订2桌。
48×2=96(元) 算出2桌一共要付多少元。
因为 120>98 把俩个价钱进行比较。
所以 直接订2桌更省钱
方法二:48÷4=12(元) 先算出每桌1人要付多少元。
因为 12<15 把俩个单价进行比较。
所以 订整桌的比较省钱
(3)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三第8题
(1)先请学生读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本题信息量较大,教师应适当帮助学生梳理)
(2)要知道怎样买合算你有什么办法?
2×4=8(盒) 先算出一共要买多少盒
15×8=120(元) 再算出买8盒要花多少钱
2×15=30(元) 先算出单独买2盒需要多少钱
30+84=114(元) 再算1整箱加2盒的价钱
因为 120>114
所以 先买1箱再单独买2盒要合算一点
四、拓展练习
出示第54页思考题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你有什么想法和大伙说说?
(3)算出两个商店各要付多少钱。
新兴商店:5×7=35(元)(只需要花5盒的钱就可以买6盒)
阳光商店:6×6=36(元)
因为 35<36
所以 去新兴商店要便宜些
提问:新兴商店是7元1盒,阳光商店是6元1盒,为什么去新兴商店还便宜些?
那如果买7盒呢?买8盒呢?
(4)小组交流汇报。
小结:小朋友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选择适合的解决方法。
五、反思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四、独立练习
完成练习十第5题.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4、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整理与复习1、2、3题,以及练习十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熟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两位数除以I一位数的计算能力。
3、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认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关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相关知识,为了让小朋友们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更加的了解和更好的掌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节复习课。
二、自主整理
1、出示教科书第55页例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回顾一下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自己学习的情况吗?
3、小组讨论: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4、学生分组梳理,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图。
口算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估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笔算 没余数的
有余数的
探索规律
问题解决
三、合作复习
1、口算
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1)学生独立口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口算情况。
(2)全班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其中40×8=和60÷3=这两道题是怎样算的。
2、笔算
完成第55页第1题
(1)先计算,在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指名回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提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有余数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笔算游戏: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投篮(连线)”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将篮球上的数字“投入”相对应篮板中的算式当中)
(2)比比看哪位小朋友又快又准。
(3)集体订正。
3、估算:
完成第55页第3题
(1)观察例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问题是什么?在这里,大约是什么意思?(估算——不需要算出准确的结果)
(3)如何解答?(用除法计算,78÷8=)
(4)怎样估算?(把78千克看成80千克。因为78接近80,80÷8=10,所以78÷8≈10。)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用估算方法解决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
1、完成第55页第2题。
(1)观察例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问题是什么?
(3)学生根据问题独自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4)指名汇报,全班交流订正
2、练习十四第3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里填哪几个数字得到的上是一位数?填哪几个数字得到的商是两位数?
4丿□ 2 5丿□ 5 6丿□ 2 9丿□ 3
(2)说说填哪几个数字得到的商是一位数?你是怎么想的?
(3)说说填哪几个数字得到的商是两位数?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十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得到的商是一位数;十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得到的商就是两位数。
五、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整理和复习的?回顾整理复习的过程,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六、独立练习
练习十四第4题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练习十四第6、7、8、9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能准确发现并找到一组图形或数的排列规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复习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积累探索规律及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策略,进一步养成观察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有关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大伙想想,在这个单元中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知识?(找规律、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对这两个内容来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合作复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找规律,说一说(1)
提问:从整体看,后面的方块数量与前面的方块数量比较,有什么特点?
(后面的比前面的多。)
每相邻两堆方块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后一组图形中,方块的个数是前一组的2倍)
提问:你能试着说说这一组方块摆法的规律是怎样的吗?
(前一个数乘2,就得到后面一个数。)
找规律,说一说(2)
请观察圆片数量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越到后面圆片的数量就越多)
圆片数量的增加有规律吗?是怎样变化的?
后一组图形中,圆片的个数是前一组的3倍
提问:你能试着说说这一组圆片摆法的规律是怎样的吗?
生:前一个数乘3,就得到后面一个数。
2、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出示数列:10,14,18,( ),26。
(1)请观察这组数,它有什么特点?每相邻两个数是怎样变化的?
(2)根据规律填数。
(3)全班集体订正。
出示:1,3,9,27,( )。
(1)请观察这组数,它有什么特点?每相邻两个数是怎样变化的?
(和之前摆圆片那题是一样的规律,前一个数乘3,就得到后面一个数。)
(2)根据规律填数。
(3)全班集体订正。
出示数:64,32,( ),8,4,( )。
(1)观察数列,它与前两组数有什么区别?
(越到后面数就越小。)
(2)每相邻两个数是怎样变化的?
(前一个数除以2,就得到后面一个数。)
(3)根据规律填数。
(4)全班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 你有什么办法比较他们俩谁更快吗?(先算出王强一小行了多少千米,再算出李刚一小时行了多少千米。最后做一个比较)
(2)学生独自列式解答。
45÷3=15(千米) 56÷4=14(千米)
因为:15>14
所以:王强要快一点
(3)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一共48人分组做实验,你会怎么分?)
(2)书上是4人分一组。
提问:可以分成几组?怎么计算?
48÷4=12(组)
(3)还有别的分组方法吗?
每两人一组。每三人一组,每六人一组,
请大伙将这几种情况都算一算,看看每组分人后,各小组有几个成员。
每两人一组:48÷2=24(组)
每三人一组:48÷3=16(组)
每六人一组:48÷6=8(组)
提问:为什么不分成48组,每组1人?
为什么不直接分成一组,每组48人?
(这样分是可以的,但是不符合现实生活。)
小结:从理论上讲,分法是多样化的。但是,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生活中的数学,虽然可以分成48组,每组1人;也可以分成直接分成一组,每组48人。但是,像这样分成一组,或者是分成48组,理论上讲都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做题要符合现实情境。一人一组过于细碎,不能较好的交流;48人全在一组,队伍太庞大,不便于管理和收集信息。
3、完成思考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或根据本班情况决定)
(1)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怎样求正确结果?
(要求除法题的结果,必须要先知道被除数。)
提问:怎样求被除数?
提示:小强虽然把除数看错了,但是被除数没有变。
(利用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求出正确的被除数,再计算一遍就可以了)
9×8+6=78 78÷6=13
(3)集体订正
五、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整理和复习的?回顾整理复习的过程,有什么收获?
六、独立练习
练习十四第4题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者:
五、四则混合运算
1、四则混合运算
第1课时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58页主题图,59页例1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四则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存在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
2.引导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初步学会列综合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的问题。
3.理解并探索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列综合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的问题。
2.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运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主题图、例1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昨天老师家附近开了一家新超市,逛的人真多,我也去逛了一圈,给你们看看当时的图片。”出示主题图。
2.交流:说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1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要多少元?
(2)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多少元?
板书这两个问题,引导点拨:这两个问题现在能解决哪一个?为什么?
3.揭示课题: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先解决第(2)个问题。(板书例1)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例1:文具盒7元一个,买了6个,书包买一个55元。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多少元?
分析:①一共多少元包括买哪些东西?
②我们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试着独立做一做,再小组内交流方法。
2.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没有不同解答方法?提出板书综合算式:7×6+55
介绍:在我们解决问题时,除了用分步式,还可以用这样的将两个分步式综合成一个算式——综合式来解答。
(1)提问:这个算式与我们之前学过、见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得出:这个算式有乘法和加法组成。我们通常把加、减法称为一级运算,乘、除法称为二级运算,那这个算式就是含有一级和二级运算的算式,含有一级和二级运算的叫做四则混合运算,这个算式就是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一种。
引出课题:四则混合运算——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
(2)思考:想想这个算式要算几步?为什么?
(3)议一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这个乘加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思考:再看看刚才的问题(1),你觉得如果再补充什么条件就能解答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条件:成人衣服120元一件,儿童衣服29元一件。)
4.想一想:你会怎样做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要求:能试着用今天学的综合式来列式并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出算式:120+29×3,重点说说先算什么运算,再算什么运算?
6.比较:看看问题(1)、(2),都属于哪种运算?在解答时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看来,以后我们遇到混合运算中这类型乘加时,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思考:那乘减呢?你觉得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7.提问:老师将刚才的问题(2)变一下,看看你会怎么做?出示问题(3):文具盒7元一个,买了10个,书包买一个55元,买10个文具盒比买一个书包多多少元?
①观察:这个问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②学生独立列综合式并计算。
指名板演:7×10-55
议一议:这个算式属于什么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提问:如果把问题(3)变成文具盒7元一个,买了6个,书包买一个55元,买6个文具盒比买一个书包少多少元?
列综合式计算,小组讨论完成。
④出示算式:55-6×7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8.小结:这类型的乘减混合运算与乘加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相同,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减或加法。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59页“试一试”,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将教材59页“试一试”解答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今天学习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课后反思:
安全教育:
第2课时 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60页例2及61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知识经验上自主探索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乘法和加减法、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归纳出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1.探索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提问:昨天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中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能用一句话来说说怎样计算吗?
2. 63+2×5 30-4×7 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出来。
3.昨天我们研究的四则混合运算中有乘法、加法还有减法,想想还差哪种运算是我们昨天还没接触到的?
引出课题:四则混合运算——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4.先猜猜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我们现在就像昨天一样通过解决问题来找找运算规律,验证你的猜想。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题图:每个足球45元,买2个篮球用去70元。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问题板书:(1)2个篮球和1个足球一共要多少元?
提问:这个问题怎样解答?请列综合式解答。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每个足球比每个篮球多多少元?
分析:①题目要我们拿几个足球和几个篮球比?
②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独立试着列综合算式。
2.板书算式:45-70÷2
(1)提问:这个算式是含有哪些运算的混合运算?
(2)提问:说说这个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结:在含有除法和减法的算式中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对学生先前合理正确的猜想提出赞扬,鼓励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多尝试用这样的方法)
(4)思考:那如果是除法和加法的算式,你觉得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3.提问:现在将例2改一改:每个足球45元,买2个篮球用去70元。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要多少元?
分析:①这道题和刚才的例2有什么不同?
②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独立列出综合式,并试着解答,指名板演。
4.比较:观察45-70÷2和45+70÷2,能说说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什么规律吗?(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或加法)
5.思考:将这一规律和昨天例1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相比较,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或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小结:像这样的算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拓展练习
1.出示教材60页“试一试”110-81÷9、55+36÷2,先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出示教材60页“试一试”425-40+215 24×3÷8
(1)比较:观察这两道算式和刚才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结:前面几组算式含有乘法和加或减法,除法和加或减法是四则混合运算;后面几组算式只有加和减法或乘和除法,是同级混合运算。
(2)提问:这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是怎样的呢?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级运算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独立完成这两道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游戏:“分与合”
规则:师说综合式,同学则将综合式变成分步式并算出来;若说分步式,则同学将分步式变成综合式并算出来。在规定时间内对得最多的人获胜。
4.针对错误较多的题请获胜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方法。
小结:将分步式写成综合式时注意:
①注意减法中区别好被减数和减数再列综合式。
②分步式中每次计算的结果都不出现在综合算式的列式中。
将综合式写成分步式时注意:
①先看清楚运算顺序再分步计算。
②第一次分步计算的结果要用到第二次的分步计算中。
四、总结。
说说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安全教育:
第3课时 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61页例3及62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究出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3.进一步培养观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并能解答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正确列式并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新
出示例题图,揭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这幅图吗?我们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了一个用乘法和加法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这幅图又能让我们学到什么新知识。
二、自主探新
1.出示例题条件和问题:1件成人衣服和3件同样的儿童衣服一共用了207元,成人衣服1件120元,儿童衣服1件多少元?
分析:(1)要求儿童衣服1件多少元,跟上面的哪些条件有关?
(2)一共207元包含哪几件衣服?
(3)207-120剩下的是什么?
(4)那我们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要求:根据刚才的分析试着列出综合式:207-120÷3
(1)提问:观察这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提问:这样的运算顺序能让我们求出一件儿童衣服的价钱吗?
(3)追问:根据我们实际的需要,在这道题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介绍:为解决类似的问题就要改变运算顺序,我们可以用( )小括号来帮忙。(207-120)÷3,在运算中出现( )时,就需要先算( )里的算式后再按照无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来计算。
3.学生试着独立解答(207-120)÷3,汇报时教师再规范板演,集体订正。
4.巩固练习:出示教材61页“试一试”。
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比较:观察今天学习的内容,与前两天学的四则混合运算作比较,你觉得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6.思考:为了方便记忆,你能用简单的话来总的概括一下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吗?小组讨论一下。
7.全班交流后,小结:计算四则混合运算时,算式里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的,没有括号时就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62页“课堂活动”第2题:判断谁做得对,并说说理由。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重点听听不对的理由,强调运算顺序错误,算式里有括号必须先算括号里的。)
2、游戏:“猜猜我的心意”
规则:师出示一个算式,生来说说运算顺序(先算……再算……)看看是否能说对。
师生游戏几组后可安排同桌游戏。
四、总结
遇到一个四则混合运算的题时,你会怎样思考和计算?
课后反思:
安全教育:
第4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62——63页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熟练进行计算。
2.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熟练进行计算。
2.能正确列综合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正确熟练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2.列综合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复习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找出下列算式中先算什么运算,并用线连接。
100-13×5 100-13
(40+8)÷4 13×5
870-180+21 180+21
(100-13)×5 40+8
870-(180+21) 870-180
2.提问:四则混合运算分几种情况?都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揭示:今天我们就来对最近学习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一次练习,比比谁掌握得最好!
二、基础练习
1.教材63页第5题:算一算、比一比。
想一想:(1)先观察这题,应该横着算还是竖着算?
(2)竖着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数据相同,运算顺序不同)
(3)以第一列为例,分别说说三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试着独立将第二列和第三列的题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出示教材62页第2题。
(1)提问:老师这里有三位同学做的三道题,现在请我们同学来当当小老师,看看这三位同学做的题对吗?如果不对,说说错误原因。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议一议。
(2)提问:你能将错误的题改正过来吗?完成在书上。
二、综合练习
1.提问交流: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你遇到过需要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吗?
出示教材62页第3题。
提问:读读题目,这是一个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吗?并列出综合式。(板书:100-57-38 100-(57+38))
(1)提问:结合题意说说这两个算式分别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2)思考:既然两道算式都能求出找回多少元,那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写
100-57-38 = 100-(57+38)
(3)比较: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猜一猜:是否类似这样的算式都是相等的呢?我们举例来证明一下。(独立举例后小组内交流)
(5)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板书。(比如数都是一位数的、三位数的、位数不相同的)
(6)交流:通过我们的举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小结:三个数连减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这也是减法的性质。
2.出示教材63页第4题。
(1)分析:①要求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全长与汽车行驶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呢?
②汽车开出2小时后到达县城了吗?还差多远?
③梳理一下,应该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2)独立试着列个综合式来计算,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订正。
3.观察:其实除了在生活中会遇到用混合计算解决的问题,在校园里也能遇到。三年级3个班的同学在秋游活动中来到苹果园,参加摘苹果活动。
(1)出示教材63页第8题,观察: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若提出三(2)班摘多少千克苹果,可让学生口头列式解答)
板书问题:三(3)班摘了多少千克苹果?
(2)分析:①要求三(3)班摘多少苹果,和哪个班直接有关?
②三(2)班摘多少苹果知道吗?又和哪个班有关?
③要解决这道题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试着列综合式解答。
(3)追问:200-75×2 这样列式对吗?为什么?
(4)提问:要达到所需要的运算顺序,你会用谁来帮忙?(200-75)×2
(5)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订正。
三、总结
你会怎样让自己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题时,提高准确率?
四、作业
教材62页1、63页6、7.
课后反思:
安全教育: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者:
第六单元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1年中的月份数、大月、小月的天数以及平年、闰年等概念。
2.认识24记时法,会用24记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间,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24时计时法。
教学难点:
1.平年、闰年的判断。
2.有关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用具:
1.准备不同年份的年历并收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2.钟面。
教学课时: 5课时
年、月、日 2课时
24时计时法 2课时
实践活动:做一个家庭年历 1课时
1、年、月、日
第1课时 认识年、月、日(一)
教学内容
教材64页情境图、65-66页例1、练习十六1、2、4
教学目标
1、在预先收集有关年、月、日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年、月、日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观察、交流、统计收集资料的过程,认识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一年中的月份数,大月、小月的天数。
3、通过学习、交流,掌握大月、小月记忆法,并能正确判断大月、小月。
教学重点
1、在交流合作中认识年、月、日。
2、掌握年、月、日的关系及大小月的记忆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年、月、日的关系及大小月的记忆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准备不同年份的年历。
2、单元主题图及例1图。
教学过程
一、互动交流中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年、月、日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在这过程中了解到什么?
2、对学生收集资料情况进行简单归纳、小结,并作出评价。
3、出示教材64页主题图:说说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与年、月、日有关的信息。(指名回答)
引出课题:认识年、月、日
二、合作探究新知
1、老师带来了一张今年的年历,出示例1——2014年年历。
(1)同学们将收集的不同年份的年历和我这张年历在小组中进行对比观察,看看能发现哪些相同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年历中的月份、每月天数等)
(2)请小组汇报发现的规律,对这些规律进行梳理。根据你们的发现①年与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按要求填空。
出示教材66页例1填空(1)1年有( )个月。
②月与日有什么关系呢?完成教材66页例1填空(2)表格
月 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数(天)
有31天的月份是( ),有30的月份是( ),2月有( )天。
③展示填写好的统计表。从同学们填写的表格中老师发现每月的天数有些不一样,你发现什么呢?
(引导学生得出,天数最多的31天,最少28天,31天的月份比30天的多,而28天或29天的月份只有1个月,月份最少……)
(3)①结合你们课前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谁来说说31天的月份称为什么月、30天的呢?(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
②观察你们刚才填的表格,1年中大月是哪些月份?小月是哪些月份?
(4)有没有哪个月被漏掉了?(2月)这个月既不是31天也不是30天,那谁在课前调查中了解到,2月也被称为什么?(平月)
(5)2月有多少天?(28天或29天)
关于2月为什么有28天或29天的区别,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2、巧计大、小月。
(1)大月和小月的天数都比较多,我们怎样能正确并不遗漏地记下来呢?课前有收集相关资料的同学来汇报一下。
(2)交流记大、小月的方法,并介绍“拳头记忆法”:教师用拳头边演示边讲解记忆方法。让学生跟着学,并能独立演示。
儿歌记忆法:①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②要找大月请记住,七、八两月换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八月以后找双数。
③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腊就是12月)
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熟悉喜欢的方式来记忆大、小月。
三、拓展练习
1、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有着年、月、日的记录而且是不可复制的,比如:今天(2014年 月 日,我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一堂愉快的数学课,你们今天精彩的表现让我很难忘。那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难忘的日子吗?小组内说一说,记得说清楚那大约是哪年、哪月、哪日……(教材68页练习十六第4题)
2、出示教材68页练习十六第2题,同学们能运用今天学到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吗?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你知道并能用年、月、日准确说出哪些重大节日呢?(练习十六第1题)
课后反思:
安全教育:
第2课时 认识年、月、日(二)
教学内容
教材66页例2及课堂活动,73页“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初步理解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
2、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问题。
3、经历寻找闰年出现规律,探究平、闰年关系的过程,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教学重点
1、在观察交流中理解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
2、掌握判断平、闰年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判断平、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小组课前分工收集2000——2013年历中2月份的月历。
2、教学课件、例2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运用你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来“猜生日”?(出示十六第3题)
2、上节课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2月有28天与29天的区别,为什么同样是2月,可月份天数会有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新知
1、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2000——2013年历中2月份的月历按时间顺序排列好。课件出示时间顺序排列2000——2013年历中2月份的月历,给学生一个指导。
2、现在小组一起来观察2月份的天数,并填写教材66页例2的表格。
年份(年)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月的天(天)
年份(年)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月的天(天)
(1)通过填写表格,你发现什么?
指出:2月有28天的年是平年,有29天的年是闰年。
(2)说说从2000——2013年这14年间哪些年是平年?哪些是闰年?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
(3)再观察一下,从平年到闰年之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引导学生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
(4)关于“四年一闰”这一规律,你有什么疑问?有什么想法吗?
3、为什么会出现“四年一闰”?又为什么偏偏出现在2月?现在我们就独立阅读73页“你知道吗”,解决心中的疑问。
(1)关于“四年一闰,百年不闰”是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说明:一般情况,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就是闰年,但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整千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2)例如1000、1600、1800、2000这些年份是整千或整千整百数,其中2000、1600年是400的倍数,它们就是闰年,可1000、1800年不是400的倍数,它们就是平年。
4、试着判断一下1993、1986、2008、2016年中哪些是闰年,哪些是平年?(教师可提示用年份后两位数来除以4,有余数的是平年,没有余数的是闰年。)
三、拓展练习
1、现在同学们对年、月、日的知识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我们学到的知识。(小组内说后全班交流)
利用这些知识,你能算算1年共有多少天?(完成教材67页课堂活动1)
提示:想想平、闰年之间唯一的区别是哪个月?具体是多少天?(独立解答后交流)
小结学生方法并板书:
(1)大、小月分别算共有多少天后再加起来求一年总天数。平年:31×7=217(天)、30×4=120(天)217+120+28=365(天);闰年:365+1=366(天)
(2)平年每月天数加起来: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闰年:365+1=366(天)。
(3)……
2、出示教材67页课堂活动2:猜猜小姑娘是哪一天出生的。
提问:过生日应该是每年到出生日期那一天就算过一次呀,可为什么这个小姑娘都8岁了才过了两次呢?想想这会跟我们学到的什么知识有关呢?(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反思:
安全教育:
2、24时记时法
第1课时 24时记时法(一)
教学内容
教材69——70页例1及71页课堂活动,完成练习十七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调查及交流,体会生活中使用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
2、结合生活实例,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相应时刻,并感受不同记时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相应时刻。
教学难点
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相互换算。
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课前调查超市、商场的营业时间或记下你喜欢的动画片的播出时间。
2、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钟面。
3、教学课件、钟面。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引入新课
1、在课前有些同学们调查了超市或商场的营业时间,有些同学记下了自己喜欢动画片的播出时间,现在就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成果。
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的板书。例如,某商场营业时间:10:00——21:00;某动画片的播出时间是18:00——18:40 ……
2、指出类似21:00,18:00等时间提问:这些时间是指具体什么时候呀?为什么在钟面上找不到呢?
3、听取学生的解释或介绍,并及时给予评价。
4、为什么会出现超过12的记时方式?具体又指哪个时间段?到底同学们刚才的介绍对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关于介绍“24时记时法”的短片。
课件出示介绍24时记时法:在1日(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时。第1圈从凌晨0时到中午12时,是12时;第2圈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也是12时。
5、听取了关于“24时记时法”的介绍,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了解决同学们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24时记时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24时记时法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1)出示一段视频:丁丁和小强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约好明天8:00到小强家一起玩拼装玩具。可结果,小强一大早起来坐等右等还是不见丁丁来,很生气打电话质问丁丁,可丁丁很委屈的说:“我们不是约好8:00吗?”原来丁丁说得是晚上的8:00,而小强却认为是早上的8:00,所以两人因对时间的描述不够清楚而发生了误会。
(2)这个误会能避免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约时间?
预设1:用“早上”、“晚上”这样的词汇来分清时间的,引出“12时记时法”。这个记时法就是用0——12这几个数字来描述一天的时间,但为了避免出现刚才视频里的误会,所以这种记时法一定要说清楚是“上午”、“中午”还是“下午”。这也是我们生活口语中常用的方法。
(3)而这样的方式如果出现在介绍商场营业时间或电视播放时间,你觉得简便吗?(所以我们需要用更科学、简便的方式来记时)
2、怎样具体使用24时记时法来记时
(1)课件出示钟面:从早上0时开始逐一每小时演示,每走一小时钟面上出现相应数字,当走完第一圈后出现第二圈的数字,从13开始每小时记时。(参照教材69页钟面图)
(2)观察课件中的钟面图,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12时记时法
上午
7时
上午10时
中午12时
下午
1时
下午
4时
晚上
7时
晚上
10时
晚上
24时
24时记时法
(3)观察刚才时钟走第二圈钟面上的数与相对应的第一圈的数有什么关系?小组内议一议能发现什么规律?
(4)交流引导发现:时针走第二圈时,所指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
3、独立完成教材69页的“填一填”。
集体订正,并强调晚上12时是(24)时,也是第2天的(0)时。
三、拓展应用
教学例1
1、用24时记时法说说:下午什么时候上第一节课?什么时候放学?晚上什么时候睡觉?
2、先在小组里用钟面边拨时间边介绍自己周末主要活动的项目和时间,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位同学全班交流。
3、比一比:用钟面播出15时、21时、20时40分、23时17分。
四、课堂活动
1、教材71页“课堂活动”。
对口令:一个同学用12时记时法说上午或下午的时刻,另一个同学用24时记时法把它表示出来。
2、完成教材71页练习十七第1题:找朋友。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总结
说说今天学习的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课后反思:
安全教育:
第2课时 24时记时法(二)
教学内容
教材70页例2、例3,完成练习十七3、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能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间的间隔时间。
2、利用24时记时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并形成一些基本策略。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感受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会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间的间隔时间。
2、形成解决两个时刻所经过时间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复习题:将下面12时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或将24时记时法改写成12时记时法。
下午4点20分 中午12点 晚上11点07分 ( ) ( )
( ) ( ) ( ) 7:30 18:00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24时记时法除了方便我们描述时间外,还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24时记时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2
(1)出示例2情境图:观察邮局一天的营业时间8:00——18:00,这个邮局全天的营业多少时间?
(2)这个问题,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先试着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方法。
(3)全班交流方法。
①只要学生想到方法来解决问题都给予肯定。有重点的板书画图和用减法计算的方法。(画图方法参照教科书70页)
用减法算:18-8=10(时)
②对比以上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使用起来更简单?
③小结这种方法: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就能算出经过的时间。
2、课件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精彩片段。
(1)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奥运会开幕式,让全世界的人们为之惊叹!称之为:一场无与伦比的开幕式。整个开幕式从20:08分开始,23:36分结束,你能算算开幕式用了多长时间吗?(教材练习十七第3题)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一下书写规范:23时36分-20时08分=3时28分 或 23-20=3(时)36-8=28(分) 3时+28分=3时28分
( 不能出现 3+28=3时28分 以及23:36-20:08=3:28 这样的书写方式。)
(2)渗透德育教育:这短短的3时28分,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感受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高水平的演艺,同时也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团结。 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现在的好好学习是为今后中国的再一次让世界刮目相看、为之惊叹而做准备,所以你们不能辜负祖国对你们的期望!
(3)刚才这道题我们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刻的方法确实是简便、易操作。但是,是不是所有此类的问题都能用这样的方式解答呢?
3、出示例3
(1)从情境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提出问题:小明晚上睡了多长时间?
(2)小组内讨论计算方法。
提示:这道题还能用刚才的方法直接计算吗?为什么?
引导得出,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不在同一天内,不能直接用刚才的方法完成。
思考:开始和结束不在同一天,以哪个时间为分割?24时以前该怎样计算?24后第二天又该怎样计算?
(3)全班交流方法:
方法一:以24时为分界点。24时以前:24-21=3(时);24时以后7个小时;总计:3+7=10(时)。
方法二:晚上9时到第二天9时就经过了12个小时,再去掉多算的2个小时即:12-2=10(时)
方法三:……
(4)对学生进行“早睡早起”的养成教育。
4、小结:从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来看,我们在解决求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之间间隔时间的问题时,应注意些什么?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
三、课堂活动
1、完成教材72页练习十七第4题。
(1)思考:这道题属于刚才解决问题中的哪一类?(开始和结束时间不在同一天的类型,解决时可以24点为分割点。)
(2)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出示教材72页练习十七第5题。
(1)观察给出的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你能算出每两次取信的间隔时间吗?
提出:每两次取信时间具体指什么?(第1次到第2次间;第2次到第3次间。)
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总结
今天主要学会了什么?你能运用24时记时法给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吗?(教材72页练习十七第6题)
课后反思:
安全教育:
3、综合与实践 做一个家庭年历
活动内容
教材74、75页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1、在制作家庭年历的过程中,巩固“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通过前期调查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懂得看年历,知道年历的简单结构。
3、初步掌握年历的制作方法,形成用简单方法进行推算的策略。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生活动准备
1、课前调查家中重要纪念日。
2、查阅资料,了解2015年每个月第一天是星期几;了解什么是农历以及二十四节气。
3、准备今年的年历或一张月历;小组合作、分工准备制作年历的卡纸、装饰、画笔等。
教师教学准备
1、今年年历一本。
2、收集有关农历和二十四节气的资料,制作成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活动主题
1、同学们课前都对家里的哪些重要日子进行了调查?谁来说说你的调查内容和结果,让我们一起和你分享这些值得记住的日子。指名回答,学生交流。
2、同学们调查的这些家庭纪念日或亲人生日都需要我们记住,并在每一年那一天一起庆祝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那明年这些重要的日子是星期几,你们知道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设计、制作一份有自己特色的2015年家庭年历,将这些重要日子标注起来。板书课题:做一个家庭年历
二、复习交流相关知识,为制作活动做好准备。
1、谁来说说你为制作年历准备了哪些东西?(学生交流准备的制作工具)
2、为什么要准备12张卡纸?
小结:一年有12个月,每月的月历都不一样,每张卡纸制作一个月月历。
3、看来制作年历跟我们学习的年、月、日知识相关,那想想都具体和哪些知识相关?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小结:1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7个大月都有31天,分别是1、3、5、7、8、10、12月;4个小月都有30天,分别是4、6、9、11月;剩下一个月是2月,因为2015年不是4的倍数,所以2015是个平年。也说明2月有28天,全年就有365天。
4、观察准备好的今年的年历或月历,想想只知道月份及相应天数就能制作年历吗?还需要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还需知道每天所对应是星期几。
5、要知道每天对应是周几该怎么办呢?难道要一天一天去查?小组内观察准备好的年历或月历,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讨论一下能不能想到什么巧办法?
全班交流:因为一周只有7天,从周一到周日然后反复,所以每月只要知道第一天是周几就能依次向后推算。
6、出示准备好的今年挂历。任意在月历中像教材75页(1)中那样框4个数。
(1)请同学们看看我框出的这4个数有什么规律吗?(上面的数加7正好是下面的数)
(2)你能像我这样在你准备好的月历中框出4个数,看看是否也有这个规律呢?
(3)谁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一周只有7天,所以相邻两周的同一星期几之间就间隔7天)
小结:所以,同学们在制作每月的月历时,除了根据每月第一日是周几依次向后推算外,还可以利用相邻两周的同一星期几之间就间隔7天的规律,算出一个月中所有周一至周日的日期。
7、交流一下课前调查的明年每月的1号是周几。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三、动手操作,体验创造
1、既然同学们都已经准备好了,那我们一起交流、整理一下制作步骤:
(1)课堂时间有限,我们每位同学可以自由选取2015年一年中的一个或两 个月月历在课堂上制作。
(2)准备好制作工具,根据选取的月份在制作的卡纸上画好相应天数格子。(可参照旧月历的方式)
(3)查看选取月份的1号是周几,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推算,将月历写好。
(4)将本月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标注出来。
(5)对制作好的月历进行适当的美化。
2、独立动手操作,学习创造。教师巡视,对学生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或帮助。
3、组织交流、汇报。
(1)展示一些精美的作品,欣赏、交流。
(2)请制作得好和制作有问题的同学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3)教师对制作结果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同学们制作出这么精美的月历,真能干!那你们知道在月历中常常会出现农历和二十四节气,这又是什么?课前对这些知识进行调查的同学进行汇报。
2、课件出示介绍农历和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3、如果在你们的家庭月历中也能加入这些知识那就更好了,你们愿意吗?
课后利用这节课中的知识和制作经验将其余的月历制作好,除了标注出你的家庭纪念日,你还可以将一些重大的节日也标注好。还可以试着查找资料记录农历和二十四节气,将所有月历组合成一本真正的2015家庭年历。那时我们再进行一次最佳年历的评选活动。
课后反思:
安全教育:
七单元教学设计者:
七 周长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认识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通过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等知识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块布,每个学生准备杯子、一张长方形纸片、线、一把尺子、一个卷尺等。
五、教学课时:5课时
1、认识周长
第1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7—78页的例1、例2以及”试一试”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等操作活动感知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建立周长的概念,认识周长的意义。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探索用测量的方法算出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形、钟面、五角星、树叶图片、棉线、直尺、卷尺。
学具: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悬念引入
1. 故事引入:蚂蚁王国里的两兄妹为了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哥哥沿着操场走了一圈,妹妹沿草坪走一圈,哥哥觉得他走的一圈比妹妹走的路线长,而妹妹却不赞同。我想听听你们的看法?(多媒体显示:··注:配图)
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操场和草坪的边线,并告诉学生:到底谁走的长呢?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就会有正确的判断了。
2.谈话揭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提问:为了便于我们研究,老师带来了一些物体和图形,你认识吗?(三角形、钟面、五角星、树叶图片)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 尝试理解周长的含义
提问:既然要研究他们的周长,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说:周就是四周,长就是长度,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2. 动手操作,感知周长
(1)教师启发:那你能指一指这些图形的周长在哪儿吗?(个别学生分别尝试指出4个图形的周长)
(2)请学生拿出信封中的卡片,在小组里指一指他们的周长。(每位学生动手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3)汇报交流:请两个同学上来板演指出图形。(注意让学生明确从一个点开始沿着图形的边走一圈,再回到这一点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描画图形,理解周长
(1)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我们一起找到了这四个图形的周长,现在想请同学们到黑板上来试着描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学生板演:描出图形的周长,其余学生将图片放在白纸上,描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学生完成课堂活动:教材78页。(活动结束后,加以展示)
4. 深入分析,明晰概念
让学生明确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提问:老师也描了一个图形,(非封闭图形)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试讲后老师小结:看来封闭图形才有周长。那么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三、研究测量办法,探寻求周长的策略
要求:请学生分小组研究周长的测量方法,用不同策略完成例1和例2中图形的围一围、量一量。
1. 先让学生指一指例1和例2中图形的周长,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桌布、树叶以及长方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测量,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 测量桌布和树叶的周长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卷尺,二是用线围,再用尺子量出线的长度
(2)测量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时,可用尺子分别量出每条边的长,再加起来。
3.每一个图形选一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操作过程。
操作结束教师小结:看来求图形的周长可以用到不同的方法,那么再用这些办法时有诀窍吗?
启发学生发言后归纳:直线型图形用直尺;曲线型图形用线绕,或用滚得方法。
4.独立操作练习
(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的第2题和第3题。
(2)说一说测量周长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巩固应用
1. 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钉子板,用绳子围几个图形,再沿着它们的周长摸一摸。
2.汇报交流:你围了什么图形?它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五、总结学习、鼓励探究
1.小结收获,首尾呼应w W w .X k b 1.c O m
教师启发: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有关周长的知识,还能想出用不同的方法量出它们到底有多长,你们真了不起。
现在你能用这些知识来分析一下蚂蚁王国里的两兄妹谁走的路线长吗?(学生运用有关周长的知识合理判断,蚂蚁王国两兄妹走的路线一样长)
2.总结归纳,拓展运用
(1) 让学生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认识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2)教师启发:在即将结束今天学习之前,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想去商店买一顶帽子,可商店规定,不可以戴在头上试戴,你们有什么方法让我买到一顶合适的帽子吗?(学生根据操作经验,给出合理建议)
(3)全课总结: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用数学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指一指你的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吗?看来在生活中用到周长的地方还真不少,老师想请你们指一下你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告诉老师怎么求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2、长方形、正方形周长
第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页的例1、例2,81页课堂活动1、2以及练习十九第1、2、3、4 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活动,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w W w .x K b 1.c o M
3. 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学准备:
教具:教师自制卡片2张。
学具:每个学生都准备长9 cm和6 cm的小棒各两根.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复习铺垫
1、复习铺垫
教师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什么新知识吗?谁能说一说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激趣引入
教师描述:再过几天,国庆节要到了,老师制作了两张卡片,一张是长方形的,一张是正方形的,想在节日里把它送给我的两位好朋友,但又觉得卡片不够漂亮,于是我就想给这两张卡片的一周都镶上彩带(用手演示指一周)。
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一些?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短一些?(生自由猜)看来,同学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其实,我们要比较“两张卡片需要的彩带的长短”,就是要比较“两张卡片的一周的长”(用手演示指一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⑴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 cm和6 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
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3)提出问题。
提问: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
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自主探索。
启发谈话:请先自己想想,再与你同桌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方法。(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将学生的不同算法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9+9+6+6=30(cm)
9×2=18(cm) 6×2=12(cm) 18+12=30(cm)
9+6=15(cm) 15×2=30(cm)
④(9+6)×2=30(cm)
先让学生分别说说列式的依据,再让学生观察发现第②种和第③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说出方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示的方式不同。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④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同时说一说式子中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6)归纳公式。
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归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
(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2)出示例2的图。
教师启发: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用一条边的长乘4就可以了。(板书:9×4=36(cm)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
三、操作训练,巩固新知
1. 81页课堂活动1。
(1)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任意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在小组内互相说说围成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几个单位,正方形的边长呢?
(3)算一算围成的长、正方形的周长,并在组内交流。
(4)组织组间的交流,评价。
2. 81页课堂活动2。
(1)提问:要知道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先估一估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量一量,再算出它的周长。(为了便于计算,可取整厘米数。)
3. 指导学生做教材练习十九第1题。
(1)指导完成第1题
(2)让学生独立计算各个图形的周长。
(3)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4)指名回答计算结果,并说说是根据什么来进行计算的。
(提示学生注意书写的格式)
4. 指导完成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明确题意。
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全班交流,核对计算结果。
四、首尾呼应,全课小结
教师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能用你学到的知识,帮助解决老师刚上课时遇到的问题吗?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一些?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短一些?(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师谈话:看来同学们已经学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本领,你们回忆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引导学生发现是通过操作活动,探究出了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2课时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页的例3以及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十九第6题。
教学目标:
1. 在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长8cm,宽4cm的长方形纸板两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运用旧知
1、复习铺垫
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周长的知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呢? 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公式)
2.运用旧知
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长为6cm,宽为5cm的长方形和边长为3cm的正方形)
(1)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2)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长方形的周长:(6+5)×2=22(cm)
正方形的周长:3×4=12(cm)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上的图示
(1)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你能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描述题意,明确围成图形的形状变了,铁丝的长度没变)
(2)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说说想法?(引导学生明确通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铁丝的长度,铁丝的长度也就是正方形的周长,再通过周长计算出正方形的边长。)
(6+8)×2=28(cm) 28÷4=7 (cm)
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cm.
(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在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具体的解决方法。)
2.81页课堂活动第3题。
(1)学生操作试拼
(2)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拼图形,交流算法。
估计有以下2种:
① 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16cm和4cm,周长:(16+4)×2=40cm
② 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8cm,周长:8×4=32 cm
三、深化认识,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做练习十九第6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正方形周长:4×4=16(cm) 长方形长:16÷2-3=5(cm)
答: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
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长为12米,宽为8米,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米?
(1)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图形的形状不同,但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
(2)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
教师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谁来谈一谈?通过练习,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说说解决有关周长实际问题时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3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的运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页的例4以及练习十九第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认识,能比较灵活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夯实基础
1、复习旧知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周长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如何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回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公式)
2、解决问题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宽比长短4厘米,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1) 独立解决
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决。
(2) 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和,再分别算出长和宽)
长宽的和:36÷2=18(厘米)
宽:(18-4) ÷2=7(厘米)
长:18-7=11(厘米)
(3)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的练习,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明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公式,合理进行转化,认真分析,找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展开学习
1.教学例4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以及场景图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① 在空地里单独围:(10+5)×2=30(米),需要30米篱笆。
② 长边靠围墙:10+5×2=20(米),需要20米篱笆。
③ 短边靠围墙: 5+10×2=25(米),需要25米篱笆。
④ 两面靠墙:10+5=15(米),需要15米篱笆。
教师强调:问题中的至少需要多少米是什么含义?
(4)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
学生明确有多种围法,但是长方形养鸡场两面靠墙,这种围法需要的篱笆最少。
2.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四周装护栏:(10+6)×2=32m
一面靠墙:(引导学生思考这块菜地的哪一面靠墙,用的护栏最少。)
10+6×2=22(m)
三、巩固深化,拓展练习
1.(1)用4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它的周长呢?
引导学生同桌间合作,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算一算。
边长:2厘米
周长:2×4=8(厘米)
(2)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周长各是多少厘米?
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2种情况:
① 长:3厘米 宽:2厘米 周长:(3+2)×2=10(厘米)
②长:6厘米 宽:1厘米 周长:(6+1)×2=14(厘米)
组织交流:通过拼摆,你们知道了什么?
四、学生小结,促进建构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周长,还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们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总结一下在解决有关周长问题是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时,要细致认真的读懂题意,还可以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再根据需要选择条件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4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81页至82页练习十九1—5题以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认识,能比较熟练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运用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灵活地解决有关周长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方巾纸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看过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进行一次智勇大冲关,不过,我们比的不是体力,而是脑力,敢挑战吗?
二、 展开活动,引导运用
1、 智勇第一关:算一算
指导学生做教材练习十九第1、2题
(1)指导完成第1题
① 让学生独立计算各个图形的周长。
② 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③ 指名回答计算结果,并说说是根据什么来进行计算的。
(提示学生注意书写的格式)
(2) 指导完成第2题
①先让学生观察表格,明确题意。
②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③全班交流,核对计算结果。
2、 智勇第二关:想一想,用一用
指导学生尝试解决练习十九第3题。
(1)理解题意,明确小兔沿着篮球场边线跑了1周,要求小黑兔跑了多少米,就是求篮球场的周长。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8+15)×2=86(米)
答:小兔跑了86米。
指导学生尝试解决练习十九第4题。
(1)理解题意,明确求“要用多少厘米花边?”就是求专栏的周长。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长:130+140=270(cm) 四周装饰花边长:(270+140)×2=820(cm)3. 智勇第三关:量一量,算一算
(1)指导完成练习十九第5题。
①学生先测量,再计算.
②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 指导完成练习十九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4. 智勇第四关:综合运用大比拼
(多媒体出示)
(1)一个长方形操场,长是100米,宽40米,围着这个操场跑两圈,要跑多少米?(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①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②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3)一段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①教师启发:这60厘米指的是什么?怎样可以求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②个别学生分析后,学生独立完成。
(4)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拼在一起,原来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米,算 一算,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①教师启发: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
②个别学生分析后,学生独立完成。
(5)一个养鸡场是个长方形,它的一条长边是砖墙,其它边是用篱笆墙围成的,已知长是18米,宽是10米。问,篱笆墙总长有多少米?
①教师启发:一条长边是砖墙指的是什么?怎样可以求出篱笆总长有多少米?
②学生独立完成后,个别学生分析。
18+10×2=38(米)
三、活动结束,全课小结
教师谈话:通过本节课的智勇大冲关活动,我们用数学方法解决了各种有关周长的问题,希望大家在上中也能运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八单元教学设计者:
八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能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3.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4.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学会简单的通分母分数加减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必须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教学用具:
教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小黑板,胶布。
学具:圆形、正方形、两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课时: 5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认识分数
教学内容:
教材84—85页例1、2、3以及练习二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或几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2. 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会认、读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
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 课件出示6个苹果和3个盘子
提问: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分法称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
2. 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盘子
提问: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3. 课件出示1个苹果和2个盘子
提问:把1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也请你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吗?怎么不拍了?那能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教学例1
(1)今天有两位同学在分月饼时也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提问:每份是它的一半,这样的一半怎样表示呢?(让学生说一说“一人一半”是什么意思)一半用分数怎样表示?
小结:把 1块月饼平均分成 2 份,其中1份就是这块月饼的 1/2 。(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课堂活动: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可以怎么分?(学生折出1/2,并展示折的方法,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2、教学例2
(1)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电脑博士分月饼,知道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就是这块月饼的1/2 。还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现在请同学们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后,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鼓励学生平均分时,折出不同形状。)
图2
图3
图1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折法: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它们能表示什么?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
(2)思考:猜猜剩下的部分又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3、及时巩固
第80页课堂活动1,教师说要求,学生动手折一折,同桌互相说一说,独立填一填。
4、教学例3
(1)教师多媒体出示例3 ,让学生先观察有哪些图形,并说明:1个长方形,1条线段、1个圆都可以看成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
①学生独立填出分数,全班交流,说说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②完成例3后面的填空,订正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小结,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过渡语:刚才我们认识了分数,分数的每一部分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以“ 3/4” 为例,说明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先画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它叫分数线。(师边说边板书)平均分成四份就在分数线的下面写“ 4 ” ,我们叫它“分母”(师板书)表示其中的3 份,就在分数线上面写“ 3 ” 它叫分子。(师板书)
3 ……分子
─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4……分母
② 生在桌子上书空“四分之三”的写法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③ 师小结我们在写分数的时候要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④80页课堂活动2:同桌一人读分数,一人写分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集体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1)理解题意,明确分数表示的是图中的涂色部分。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指导学生尝试解决练习二十第2题。
(1)理解题意,明确根据已有分数在图中涂上颜色。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说说哪些图形可以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为什么?
4、指导学生尝试解决练习二十第4题。
(1)说一说每幅图的分数单位。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同桌进行交流。
四、全课小结,拓展运用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了这些知识,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身边有关分数的一些例子吗?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二课时 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内容:
教材84—85页例4,以及练习二十第5、6、7以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联系分数的含义,借助直观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圆形和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课件出示
一张纸平均分成10份,小明把其中1份图涂上色,涂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一块蛋糕平均分成6份,小丽吃了其中2份,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一瓶饮料平均分成5份,小军喝了其中的3份,喝了这瓶饮料的几分之几?
先让学生回答,再让学生写出这3个分数。
2. 认识了这么多分数,我们一起来写写分数,先回忆一下在写分数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听写分数后,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不同的图形,哪些同学用的是正方形,举起来看一下。
(1)学生操作
要求:先比较一下,大小相同吗?(大小相同的正方形)请你们先折一折、再涂一涂、(要求一部分学生把其中的1/4图上颜色,另一部分学生把其中的3/4图上颜色)学生把分别表示1/4和3/4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2)尝试比较
提问:先想一想涂色部分分别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请比较一下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出理由,全班交流)
(3)自主探究
提问:你能比较出2/3和1/3的大小吗?(学生用圆形纸片尝试解决)(指名学生说出理由,全班交流)
提问:你能比较出5/8和3/8吗?
(4)提炼总结
提问:通过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感悟到: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1)理解题意,明确既可以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也可以表示空白部分。
(2)先在括号里填分数,再说说比较的方法。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指导学生尝试解决练习二十第7题。
(1)组织学生说说通过看图,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启发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解决“思考题”
(1)引导学生说说用了这桶水的1/3,还剩下这桶水的几分之几?用了这桶水的2/3,又剩下这桶水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同桌说说谁剩下的水多?
(3)引导交流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了解了哪些有关分数的新知识?有了这些知识,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2、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1课时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例1、例2,课堂活动1,2题以及练习二十第1、2、3题。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 通过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结合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3.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教师准备)、长方形纸片、水彩笔、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 提问: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并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那你们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吗?
2. 填一填:2/5是()个1/5;7/8是()个1/8;2/8是()个1/8。
3. 揭示课题:你们还想继续和分数交朋友吗?今天我们还是学习和分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板书)
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两人一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
提问:用什么方法计算?(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和整数一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
提问: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口答师板书:1/5+2/5=,
思考:怎样求1/5加2/5等于几分之几呢?
(2)发给学生已5等分的圆形纸片,先将它的1/5涂上颜色,用另一种颜色涂上它的2/5。
提问:涂上颜色的部分占整个圆形的几分之几?它表示的是什么?那么1/5+2/5等于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想:()个1/5加上()个1/5等于()个1/5,就是()。
让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一样的情况下,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板书: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指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4)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并集体订正。
教师:3/7+4/7=7/7就是等于1。
提问:你能写出等于1的分数加法算式吗?你得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说出:当分子和分母相同的时候,分数等于1。)
2、教学例2
要求:刚才同学们学会了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分小组探索7/8—2/8=?根据探索分数加法所学到的方法,自主探索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学生用长方形纸动手操作)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板书: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学生自己设计分数减法算式,同桌出题,相互说一说。
5/9—5/9为什么等于0?你还能写出等于0的分数算式吗?能总结出规律吗?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并集体订正。
3、总结计算法则新课 标第 一 网
提问:通过学习,说一说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总结后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三、巩固训练
1、请你来做小裁判,下面哪些计算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说说错在哪里。
1/8+5/8=6/8 ( ) 2/7+2/7=4/14 ( )
7/9—1/9=8/9 ( ) 6/7—5/7=1/0 ( )
2、看谁算得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0页第1题,并集体交流。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90页第2、3题后,全班交流。
4、能力大挑战
1/( )+2/( )=3/( )你能写出多少个这样的等式?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探索的?
学生可能会问到2/6+4/7这样类似的计算,教师应告诉学生,这是比较复杂的分数计算,在今后的课程中会继续学习。学生也可能问到5/7+6/7这样类似的计算,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X| k |B| 1 . c|O |m
安全教育:
第2课时 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例3,练习二十一第4、5、6题以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掌握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用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大块巧克力。(多媒体演示:一个长方形用虚线平均分成8份)你们想从这块巧克力上拿走几分之几呢?
学生回答,教师完成表格:
学生姓名
分了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提问:根据上面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问整理:
① ( )和( )一共分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② ( )比( )多分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根据所提问题学生试写算式:
( )/8+( )/8= ( )/8+( )/8=
二、自主探索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接下来我们继续深入展开学习,好吗?(板书课题)
1. 教学例3
(1)谈话: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喜欢吃什么蔬菜,能告诉老师吗?你们喜欢的蔬菜种类还真多,那你们见过种菜的菜地吗?(让学生描述一下菜地的样子。)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看看春晖小学三至六年级同学共同种植的一块试验田。
(2)课件出示试验田图以及文字
①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
②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
③指名回答,并说说你的解题思路。(特别要引导学生弄清楚要解决五年级中了这块试验田的几分之几,必须先算出三、四年级一共种了这块田的几分之几。)
2. 自主探究
思考:根据例3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还可以算一算“六年级种了这块实验田的几分之几?”)
板书问题,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
3. 拓展运用
提问:在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请能举例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1页第4题,并集体交流。http://w ww. xkb1.com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1页第5题
(1)理解题意,明确问题,理清思路。
(画线段图理解“今年要回家过年人员占全厂的7/8”)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组织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适时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体会“今年不回家过年人员占全厂的几分之几呢?”)
3、赛一赛(教材第91页第6题)
分小组尝试在黑板上进行接力赛,比一比哪一组算的又快又好。
4、教材第91页思考题。
学生先涂色,再算一算。观察涂色部分,想一想涂色部分占这张纸的( )/4,还可以说涂色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看看2/8+2/8=4/8,你有什么发现?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启发学生发现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确定合理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板书设计:
利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3
春晖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同学共同种植了一块实验田。三四五年级一共种了这块实验田的6/7,三年级种了1/7,四年级种了2/7。
(1)三、四年级一共种了这块实验田的几分之几?
1/7+2/7=3/7
答:三四年级一共种了这块实验田的3/7。
(2)五年级种了这块实验田的几分之几?
6/7—3/7=3/7
答:五年级种了这块实验田的3/7。
(3)六年级种了这块实验田的几分之几?”
1—6/7=1/7
答:六年级种了这块实验田的1/7。X k B 1 . c o m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5课时 综合与实践 学当小记者
【活动内容】
教科书第92~93综合与实践“学当小记者”。
【活动目标】
1.在选择任务、采访活动和制作小报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到所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及其他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评价交流过程中,学会欣赏、分享其他小组的活动成果,从中体会到农村的变化,激发热爱农村、热爱祖国的情感。
3.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的价值,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活动重点】
分工收集,合作制作。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采访提纲表若干
学生准备:采访所需要的笔、照相机等设备,制作小报用的文具、卡纸等。
【活动过程】
一、引出探究的问题
提问:你们想当小记者吗?同学们,十八大以来,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楼房,乡村别墅,从公路沿线一眼望去那些白白的墙,青青的瓦,红红的门窗,绿阴阴的庭院……显得格外耀眼喜人,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的提高,你们想知道我们的农村建设情况吗?如果你是一名小记者,你要做些什么呢?
小组议一议:当小记者要做学什么?
谈话:让我们一起走进农村,学当一名小记者,带着数学的眼光,了解一下近期农村建设的情况,农作物的播种收成情况等等,把收集到的情况办成数学小报,让我们一起看看农村的变化吧。
二、明确探究的目标和任务
选择任务:
1.思考:作为一名小记者。要了解农村的有关情况应该收集农村的哪些信息、来办数学小报呢?在采访前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引导学生明确采访前要先确定本次采访活动的主题及采访任务。
2.小组讨论制定本次采访的任务及分工,如:
(1)新村建设的规划情况;
(2)农作物(水稻、高粱)等的种植情况;
(3)农村学校的建设情况;
(4)农村的医疗发展变化情况;
……http://w ww. xkb1.com
3.根据采访任务拟定采访提纲(教师下发采访提纲表)
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
小记者
采访对象
采访记录
问题
回答
1
2
3
三、自主探索
1.分工收集
小组根据制定的采访提纲携带采访工具到农村相应的部门或农民家中进行采访并做好记录。
2.合作制作
(1)思考:同学们非常棒,根据组内制定的采访任务合作完成了采访工作,获得了大量反映农村建设的信息,下面我们要一起用收集到的这些反映农村建设的信息制作小报。我们怎样制作这份小报呢?
(2)小组讨论:如何制作小报?
学生可能会讨论到:
①制作小报前要先进行版面设计;
②根据主题给小报取一个主题鲜明、响亮好记的名字;
③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提出数学问题;
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提出的数学问题根据内容及主题确定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
……
(3)小组合作制作数学小报。
学生分组合作,实践体验,制作数学小报。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或提出建议。
(4)小报制作完成后,教师将各组制作的小报悬挂在教室的四周。
四、总结交流
评比交流:
(1)谈话:同学们齐心合力,分工合作,制作完成了一份份反映我们农村情况的数学小报,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小报悬挂在教师四周,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有秩序的依次参观、学习、交流,比一比哪些小组办的数学小报有特色、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与时俱进?最后评出本次活动的优秀小报。
(2)学生分组参观、学习、交流。xK b1.C om
(3)评出优秀小报。
(4)交流:谈一谈通过本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反思体念
提问:本次学当小记者的实践活动已经结束,回顾一下整个活动过程,你觉得哪个环节比较重要?哪个环节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整个活动中,有没有令你感到遗憾的地方,以后怎样去避免?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1课时 复习“乘法与除法”及“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乘法与除法、四则混合运算,并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2、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整理和复习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进一步理解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加深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3.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小组合作在复习中的作用,能积极参与复习活动,增强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1.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小组整理复习用卡片。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引入:小朋友们,到昨天为止我们已经完成了本册书新知识的学习,为了让小朋友们对本学期所学知识更加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好相关知识,并能从中查缺补漏,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对这册书上的内容进行总复习。(板书课题:总复习)
二、自主整理X| k |B| 1 . c|O |m
1.出示教科书第95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提问: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建议:
(1)梳理知识时,先看教材目录,按教材目录的内容有序地进行回顾。
(2)相互交流时,注意倾听同伴发言,相互补充完整,并做好记录。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
4.小组汇报
小黑板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1)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2)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3)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教师根据各小组汇报情况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按内容标准进行分类,出示下图:
克、千克、吨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数与代数 四则混合运算
年、月、日
分数的初步认识
辨认方向
本册内容 图形与几何
周长X k B 1 . c o m
称体重
综合与实践 做一个家庭年历
学当小记者
三、合作复习
揭示:梳理回顾了本册数学过的知识点,我们今天开始复习数与代数中的计算部分。首先我们来复习乘法与除法。在“总复习”的后面补充板书:复习乘法与除法
1.复习乘法与除法
(1)复习口算
①定时一分钟完成教科书第95页第1题。
②学生独立口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口算情况。
③全班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其中30×3=、60÷2=、12×4=、48÷2=等几道题是怎样算的。
(2)复习笔算
①提问:用竖式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用竖式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时,从个位起,要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三位数中的每一位数;如果遇到连续进位的时候,要记住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前一位乘后要记住加上进上来的数;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着那一位上面,如果有余数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②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95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③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如:75×5= 304×5= 340×6= 66÷7=
87÷4=等。
当学生说到304×5= 340×6=时,追问:这两道题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新- 课- 标-第 -一-网
小结:通过复习,发现同学们对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掌握得不错,有了这个基础,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四则混合运算。补充板书:四则混合运算。
2.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1)要求:本学期我们在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还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那么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请先看到教科书第95页第3题,先想一想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学生先观察各题中有哪些运算,思考一分钟后,再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对运算顺序是否掌握及书写格式是否规范,特别关注学困生对含有两级运算和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3)学生完成后指名板演,并要求学生依次说一说各题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103+26-7=,64÷8×124=,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5×5+64=,,8+78÷3,像这样在一个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里,计算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17+8)×4=,42÷(45-38)=,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了小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追问: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什么作用呢?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第1题。
①学生口算比赛完成。
②全班交流,指名说说其中2—3题是怎样想的。对完成速度及正确率高的学生给予肯定,对计算速度较慢或正确率不高的同学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希望。
2.完成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第2题。
①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http://w ww. xkb1.com
②指名板演,全班交流,评价竖式计算是否正确及书写过程是否规范。
3. 完成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第6题。
①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四则混合运算。
②全班交流,说一说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整理和复习的?回顾整理复习的过程,你学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四则混合运算上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
第2课时 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页分数的初步认识,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4、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对简单分数的认识,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提高应用所学分数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进一步学好分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简单分数的意义。xK b1.C om
2.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进一步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上节课我们对全书所学知识进行了整理,总复习这个单元我们准备用5个课时完成,昨天已经完成了总课时的,还有没有复习。同学们,在我刚才那句话中,有两个数是我们才认识的新朋友,你能找出它们吗?
教师:今天,我们就开始总复习的第二部分,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整理
1.教师:回忆一下在刚学习的第八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2.小组合作:整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相关内容,并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组整理的情况。
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将小组整理的结果用投影展示。
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初步认识 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师根据学生整理方法的实际情况出示树干图:
教师介绍用树干形式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三、合作复习
1.复习:认识分数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6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4题,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的涂色部分。学生独立完成。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教师巡视,指名在小黑板上各图的下面写出相应分数。(,,)
(3)全班交流:选择其中两个分数请学生说一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
小结:把一个图形、一条线段、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就是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
2.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6页第5题。
(2)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特别关注学困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回忆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引导思考。
(3)全班交流。指名说出每道题的结果,并选择+=和-=两题请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分母不变,用分子6-3得3,-=。
追问: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6个减去3个得3个,所以-=。
(4)小结:
提问: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四、巩固应用
1.填空(投影出示)
(1)的分子是( ),分母是( ),读作( );九分之六写作( )。
(2)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每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
(3)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7份是这个长方形的。
(4)里面有( )个;4个是( );( )个( )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用分数表示下列图形的涂色部分。
(1)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分数。
(2)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指名说说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4题,在○里填“>”或“<”。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越大的那个分数就大,分子小的那个分数就小。
(2)学生独立在书上填空。
(3)全班交流。
选择其中两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4.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指名(特别是学困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01页第15题,解决实际问题。
(1)学生读题后找出题中所给的数学信息。
(2)根据问题思考,要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条件,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后独立列式解答。
(3)全班交流,说一说怎样列式解答的,为什么?
五、反思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到现在为止已经完成了总复习的几分之几啊?对于这部分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你有什么收获?能与大家分享分享吗?
第3课时 复习“克、千克、吨”及“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7页克、千克、吨,年、月、日,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8、21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已建立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概念,能准确地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换算。
2.通过梳理、回顾,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年、月、日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判断平年和闰年;进一步认识24时计时法,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复习发展初步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克、千克、吨及年、月、日的知识
教学难点
平年、闰年的正确判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本学期在数与代数方面,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克、千克、吨,年、月、日这些常见的量,今天我们一起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自主整理
1.回忆整理本学期所学的常见的量及其相关知识。
2.小组合作整理克、千克、吨,年、月、日的相关内容。
教师巡视,到各个小组中指导学生进行整理。
3.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逐步完成板书:
1千克=1000克
克(g)、千克(kg)、吨
1吨=1000千克
大月(31天)
常见的量
一年有12个月 小月(30天)
(4个季度)
平月(28天或29天)
年、月、日
24时计时法
三、合作复习
1.复习克、千克、吨
(1)提问:说一说本学期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这些质量单位?
(2)完成第96页第6题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计量较轻的物品,通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kg)作单位;计量很重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3)指名说出克、千克、吨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完成填空。
①3吨=( )千克 8000克=( )千克
( )克=2千克 ( )吨=7000千克
②在○里填上“>”“<”或“=”。
4kg○400g 999g○1kg 2kg○2000g
7吨○8000kg 5kg○4800g 6000kg○6吨
2.复习年、月、日
(1)完成第96页第7题
①小组合作讨论:想一想我们学了哪些有关时间的知识,想好以后再对自己的同伴说一说。
教师巡视,参与到各小组学生的讨论中,了解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掌握情况。
②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一年有12个月(4个季度)
大月31天:1,3,5,7,8,10,12各月
小月30天:4,6,9,11各月
2月28天(平年)或29天(闰年)
提问:平年的2月与闰年的2月天数不同,如何正确判断平年与闰年呢?举例验证。
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在通常情况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的年份就是平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1800年,因为1 800÷400得不到整数商,所以1800年就不是闰年。
小黑板出示:判断,在闰年年份后面的□里画“√”
1900年□ 1980年□ 1994年□ 2000年□
2200年□ 2008年□ 2014年□ 2020年□
指名回答后,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特别是1900年和2200年的判断。
(2)24时计时法
①同桌相互说一说怎样用24时计时法计时。
②联系自己生活习惯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自己每天一些活动开始的时刻,完成年、月、日部分第97页第8题,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③观察自己的作息活动时间,根据自己每天起床和睡觉的时刻,算一算每天你能睡几个小时,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④介绍:你们知道吗?我国青少年标准的睡眠时间是每天至少要睡9个小时,你把你的每天的睡眠时间和国家标准的时间比一比,看看你的睡眠时间达标没有啊?若果没有达标,赶快找找原因,是因为什么导致睡眠时间不够,把时间找回来,有足够的睡眠大脑才会得到充分的休息,才能做好第二天一天的事哦。
同桌议一议每天自己的睡眠时间合理吗?为什么?应该怎样改进?
(3)填空(课件出示)。
①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召开,这年的2月有( )天。
②每年的第四个季度都是( )天,合( )个星期( )天。
③学校这个学期的寒假从1月10日开始,3月1日正式上课,一共放假( )天。
④35日=( )星期 60个月=( )年
⑤一部电影从14时40分开始放映,经过2时后,( )时( )分结束。
⑥“朝九晚五”工作制,是指每天上午九时上班,下午五时下班。照这样计算,每天上班到下班经过的时间是( )小时。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第99页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填空。
(2)全班交流,指名说说各题的结果,并说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第(1)小题中对4个年份中2月有多少天的判断。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题,把同样重的用线连起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二十二第102页第21题,调查CCTV—1星期六少儿类节目播放时间,并填表。
提问:过两天就是周末了,CCTV—1每周六都会播放很多少儿类节目,你们喜欢看哪些少儿节目呢?这个星期六你们调查一下这些少儿节目的播放时间,填在教科书第102页第21题的表格中,利用这张统计表算出每一个节目的播放时间,再算出全天播放少儿类节目的时间共( )时( )分,下周一再请同学来汇报。
五、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在年、月、日方面还有什么疑问?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第4课时 复习“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7页问题解决及练习二十二第14题及16-20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乘、除法及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和其他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策略意识和创新意识。
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经历与他人合作的过程,学会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想法和做法,学会在交流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的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正确解决。
教学难点
问题解决过程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及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提问:同学们,本学期以来,我们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你能说一下在生活中是否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吗?举例说明。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揭示:从大家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于生活,我们只有学好数学知识,善于思考才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它。
二、合作复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97页第9题图中情境
1.提炼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白菜种子8元/包,萝卜种子15元/包,西红柿种子17元/包。
2.学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问题,找到相关数学信息并予以解决。
(1) 学生独立解决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教师巡视,关注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学生,发现问题后及时帮助引导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算式解答。
(2)全班交流,指名板演。
问题(1)买8包萝卜种子要多元?学生板演算式15×8=120(元)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板书数量关系:萝卜的单价×萝卜的数量=买8包萝卜种子的总价
问题(2)5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包白菜种子?还剩多少元?
学生板演算式:50÷8=6(包)……2(元)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一包白菜8元,求5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包白菜种子? 就是看50元里最多有几个8,所以用除法计算。
问题(3)买3包萝卜种子和3包西红柿种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解决方法:
方法1:15×3=45(元) 方法2:15+17=32(元)
17×3=51(元) 32×3=96(元)
45+51=96(元) 答:(略)
答:(略)
教师指名板演的两名同学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方法1:3包萝卜种子所需的钱+3包西红柿种子所需的钱=买两种种子所需的钱;
方法2:由于两种种子的数量都是3包,因此可以先算出一包萝卜和一包西红柿种子的钱,再用一包萝卜和一包西红柿种子的钱×3包=两种种子所需的钱。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如果学生只想出一种解决方法,教师就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想出另一种解决方法。)
3.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1)提问:观察情境图,根据图中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先自己独立思考,把提出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后,把它解答出来,再和自己的同伴交流。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况,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是合理的,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2)全班交流。
学生说出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并将自己的解题思路与其他同学分享。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4题
(1)学生自主从情境中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
教师:根据图中信息,能直接比较谁写得快吗?不能直接比较的话?要先算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知道谁写得快就要算出小明和小红每分钟各写了多少个字?再拿两人每分钟写的字的个数进行比较。
(2)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6题
(1)学生自主从情境中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
提问:观察情境图,谢叔叔家外出旅游至少要带多少钱包含了哪些部分?自己独立列式解答。
(2)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及时的帮扶。
(3)指名板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此题也有两种解决方法,巡视时发现学生中有不同的方法,分别指名板演;如果只有一种解决方法,在全班交流完方法1后,在引导学生思考得到方法2。)
3.练习二十二第17题
(1)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解答。
(2)指名板演:58+7=65(名) 65÷5=13(顶)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追问:如果每顶帐篷能住6人,至少需要多少顶这样的帐篷呢?
引导学生说出:65÷6=10(顶)……5(人),剩了5人,还需要一顶帐篷,所以还要用10+1=11(顶),至少需要11顶这样的帐篷。
4.练习二十二第18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相互评价反思自己的思路及数量关系是否正确。
5.练习二十二第19题
(1)多媒体出示第19题情境图,学生提炼出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表格将图中相关信息整理如下:
名称
每本页数
购买本数
每本价格
红笔记本
65页
3本
4元
蓝笔记本
90页
2本
5元
(2)思考:查看表格中的信息,问题“哪个小朋友买的笔记本的总页数多一些?”和哪些信息有关呢?哪个条件是多余的?
(3)学生独立解答在练习本上。
6.练习二十二第20题
(1)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分析后,在练习本上完成前两个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完成第3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并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自提出问题并解决后,全班交流,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反思。
四、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困惑?或者是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经验,说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第5课时 复习“辨认方向”及“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7—98页辨认方向,认识周长,完成练习二十二第9—13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巩固已认识的8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3个方向,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并从中体会到物体间位置的相对性。
2.复习已建立的周长概念,熟练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进一步提高灵活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复习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东、南、西、北中,参照物变化时方向的确定。
2.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东、南、西、北中,参照物变化时方向的确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钉子板和一根24cm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引入:本学期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我们主要学习了“辨认方向”和“认识周长”,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两个内容,板书课题:复习辨认方向,认识周长。
二、自主整理
1.提问:回忆一下,我们这学期在学习辨认方法和认识周长两个单元的内容中,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
2.独立思考以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
3.全班交流,指名汇报整理情况
教师板书:
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图形与几何
长方形的周长
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三、合作复习
1.复习教科书第97—98页辨认方向
(1)教科书第97页第10题
= 1 \* GB3 ①四人小组相互说一说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 2 \* GB3 ②提问:给定一个方向,你们能画出其余7个方向吗?同伴合作画出一个方向板,教师巡视。方向板如图:
北
指名说一说:当你面向西北面时,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同桌相互给定一个方向,说出其余4个方向,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
(2)完成第98页第11题
实物投影仪出示动物串门图。
= 1 \* GB3 ①要求:小组内先说说图中小动物是怎样串门的。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口述情况,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有不对,及时给予纠正。
= 2 \* GB3 ②全班交流,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参照物发生变化后,方向仍然不变。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确定方向时,先把其中一个动物定为参照物,找准参照物后,再确定与参照物相对的方向。
如:小羊去长颈鹿家串门,是以小羊为参照物,小羊应该往东南方向走;反过来,长颈鹿要到小羊家串门,参照物就变为长颈鹿,长颈鹿就应该向西北方向走。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可叫两位同学扮成小动物进行示范演示。
2.复习认识周长
(1)周长概念
提问:沿着课桌面和数学书封面四周摸一摸,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学生动手摸一摸、说一说。
小结: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完成教科书第98页第12题。
提问:要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 1 \* GB3 ①学生独立测量并计算本题图形的周长。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测量情况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 2 \* GB3 ②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汇报: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第9题 李英上学
(1)学生观察路线图后,在进行填空。
教师巡视,如发现学生完成有困难,建议使用之前制作的方向板帮助确定方向。
(2)全班交流,指名说说是怎样填的?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0题 填表
(1)学生根据表格中给出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信息独立完成周长的计算,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2)全班交流,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1题
(1)学生自主读题,理解题意。
(2)追问:至少要多少米栏杆?就是求什么啊?
引导说出就是求这个正方形水池的周长。
(3)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4. 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边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题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
(3)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5. 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围一围,议一议。
(1)思考:四人小组合作,用一根长24 cm的绳子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cm?
(2)全班交流,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各小组汇报的长、宽将结果按顺序分别填在下表中:
图形
周长(cm)
长(cm)
宽(cm)
长 方 形
24
11
1
10
2
9
3
8
4
7
5
比较:观察表中各长方形的周长、长、宽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长方形的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越变越短,宽就越变越长。
五、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在辨认方向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在复习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