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物产等自然环境特征对当地服饰特点的影响。
2.通过实例,了解地形、气候、物产等自然环境特征对地方特色饮食的影响。
3.通过实例,了解自然环境特征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4.了解我国地方特色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的自然、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所给信息,学会观察,发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结合有关资料,会分析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
3.能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的自然、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能够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探究法。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导入:我们滕州市其水乡、古城特色与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思考:
.查阅资料收集我市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示预习成果,提出问题困惑。学生进入与课题有关的探讨情景,
即“问题——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读图片)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对我市形成江北水乡特色的作用。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7
衔接过渡
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文化又各具特色,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节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问题导学(一)
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服饰
与自
然
环境
活动一:展示图片
提问:
以上图片展示的是藏族和傣族的服饰,你能说出他们的服饰各有有什么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1.结合课文介绍,学生分析讨论两民族的服饰特点,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完成下列表格。
通过图片认识不同民族的服饰特点,增加感性认识。
自然环境与服饰
民族
气候
服饰
用途
材质
样式
傣族
热带、亚热带,气候湿热
女子多以丝绸为材质
女子:窄袖短衣和筒裙
男子: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肥大的长裤
适应湿热的气候特点,凉快
藏族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
多用毛质品
肥大、长袖、宽腰、右襟等
白天气温高,敞襟长袖便于退去系于腰间;夜晚气温低,宽腰肥大的衣服可以当被盖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民族传统服饰,当地自然环境对其特点又有怎用的影响?
结合学生自己的了解回答。
过渡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何联系呢?
7
食
与食与自然环境
活动二:看图分析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教师提问:你能说出以上食物是哪些区域的主食吗?
学生自主回答。
学生结合图片认识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差异。并分析地形、气候、物产对它们的影响。完成下表。
运用图片,让学生认识各地主食。
自然环境与饮食
地区
自然环境(气候、地形、物产)
饮食
主食
材料、做法
北方地区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旱地,盛产小麦
面食
饺子、馒头、烙饼、拉面等。
南方地区
湿润地区,水田,盛产稻谷
米饭
以大米为原料,做出汤圆、米粉、年糕等
西北地区
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场广布,牛羊成群
牛羊肉、奶制品
以肉奶为原料,做出烤羊肉串、奶酒等
过渡
俗话说安居乐业,下面我们来看看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住与自然环境
活动三:展示图片
1.学生认识不同地区民居的差异。
2.小组合作分析南北方民居特点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北方:墙厚、窗小、密闭程度高——
这组图片体现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7
教师提问:以上两幅图片分别代表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传统民居,你能说出它们的不同吗?
防寒保温;屋顶坡度小——降水少。
南方:墙薄、窗大——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降水多。
学生看图抢答:
1:山区居民住的地方山高地广,人烟稀少。山区居民说话声音洪亮,开门见山,商量事情直爽,对人诚实。
2: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草原莽莽,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
学生回答:它们都体现就地取材的特点,造价低。
这组图片体现地形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体现传统民居就地取材的特点,反映出当地人们的智慧。
行与自然环境
活动四:展示图片
1.谈谈你对南船北马这一传统运输方式的理解。
2.你还能举出一些传统的交通方式吗?
1.学生说出我国传统运输方式的缘由。
2.举例如:沙漠之舟骆驼、高原之舟牦牛
进一步了解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各地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各有特色,自然环境影响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也要适应自然环境,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提供资料: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7
中国的世界遗产
》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共有45项(包括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1项和双重遗产4项)。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
请同学们查找我国的世界遗产。
1.阅读我国主要的世界遗产分布图,了解我国主要的世界遗产分布
2.找出山东省拥有的世界遗产:泰山、曲阜三孔(孔府、孔林、孔庙)
了解参与保护世界遗产的国际合作的意义。
衔接过渡
这些世界遗产或自然景观优美,或沉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旅游爱好者们的天堂。
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活动五:文化对旅游业影响。
同学们认为旅游有什么好处呢?
教师:旅游业作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也带动了工业、农业、交通等各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全国主要旅游景区都力求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但开发地方特色旅游资源要坚持科学利用、合理保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总结:我们枣庄要发展旅游业,应在服务上下功夫,使客人留得住,看不够,玩不过瘾。另外我们还应多做宣传,愿我们枣庄的明天更加美好
1.学生根据自己实际回答,:调节生活节奏、饱览山水美景、猎奇、探险、增长知识……
学生各抒己见。
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小结
7
【当堂达标】
1.下面不能反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一句话是( )
A.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早穿皮袄晚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D.要想富先修路
2.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有( )
A.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 B.西双版纳和昆明滇池
C.秦陵兵马俑和山东黄山 D.南京明孝陵和从化温泉
3.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穿的“不对称”的藏袍,是为了适应( )
A.青藏高原上稀薄的空气,防止缺氧 B.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C.藏族人民宗教信仰的要求 D.青藏高原上饮食习惯
A.南船北马 B.南甜北咸 C.南米北面 D.南湿北
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
①生活方面 ②农业生产方面 ③水利建设方面 ④城市建设方面 ⑤海陆空交通方面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我国有些地区居民住房是竹木结构的“高脚楼”由此判断该地的气候特征( )
A.炎热干燥 B. 寒冷干燥 C.炎热多雨 D. 日照强烈
6. 华北平原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以水稻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 )
A.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大米
B.水稻对气温和水分的要求比小麦高,小麦对气温和水分的要求比水稻低
C.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比华北平原肥沃
D.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技术水平高,利于水稻生产
7.下列旅游景点位于张家界市的是( )
A.凤凰 B.武陵源 C.衡山 D.桃花源
8.在旅行社推出的“丝路驼铃”的旅游路线中,下列景点不可能旅游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敦煌莫高窟
C.天山天池 D.丽江古城
9.下列关于民俗与地形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竹楼是青藏高原上常见的一种民居住宅
B.秦腔是产生于四川盆地的一种地方民歌
C.“袖珍小马有能耐,火车没有汽车快”是内蒙古高原的交通写照
D.云贵高原地区的耕作区和居民区多分布于当地叫做“坝子”的地方
10.以下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当中的中国传统聚落是( )
A、塞纳河岸 B、威尼斯城 C、丽江古城 D、五大连池
11.下列关于旅游路线设计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
A、根据自己的收入,选择适合的交通方式与食宿条件
B、尽可能多的将不同性质的旅游点串联成环形路线,避免线路重复
C、要选对合适的时间
7
D、旅游活动内容尽量同类化,观赏内容尽可能的多,要不惧疲劳
二.将下列各种民居形式与分布地区和特点连线。
分布地区 民居形式 特点
内蒙古牧区 窑洞 四面有房屋,中间是院子,墙体厚重,多青砖灰瓦
华北地区 四合院 易于拆装,适应经常搬迁的游牧生活
黄土高原 竹楼 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在坚实的崖面上挖掘而成
云南西双版纳 蒙古包 楼上住人,楼下放杂物,饲养牲畜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