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密度》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的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研究。
2、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二、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概念的理解。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仪器:1、演示:托盘天平(带砝码)、铜块、铁块、铝块、水、酒精、泡沫(大小各一块)
2、分组:铜块组、铁块组、铝块组、托盘天平(带砝码)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安排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1、 演示:两个一样的广口瓶,它们分别盛同体积的水和酒精,然后问:哪瓶是水,哪瓶是酒精?如何判断?
2、 演示:出示两种同体积的金属块,问:哪个是铜块,哪个是铝块?
3、 问:除了闻气味和看颜色,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
4、 演示:出示两块泡沫(一大一小),问: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他们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二) 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2、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1)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同种物质组成的金属块1、金属块2、金属块3的体积,并记录数据
(2) 用天平分别测出金属块1、金属块2、金属块3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思考,回答:用闻,学生操作
思考,回答:看颜色
讨论及实践:用托盘天平测量
思考、讨论、回答
思考、讨论、猜想
分组讨论,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
学生合作完成实验、记录数据、绘制坐标图
先做完实验的学生到黑板上填写数据,每组派一个代表
根据实验数据与图像,和教师共同引入密度的概念。
理解密度的公式
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得出密度的单位
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单位换算
导入3分钟
实验探究12分钟
分析得出结论:5分钟
密度概念、公式等:10分钟
密度表:5分钟
小结及课后练习:5分钟
从身边的事例出发,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引出后面实验探究的问题
设疑,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实验分为四个大组,分别用了4种不同的金属块,目的是为了后面便于比较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4
4、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完成数据的记录
m/g
v/cm3
m/v
(g/cm3)
金属块1
金属块2
金属块3
5、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2)不同种物质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三)、引入密度的概念
1、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公式:ρ=m/V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单位: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g/c m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它们之间的关系:
1g/c m3=1000kg/m3
4、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问题:铁钉与铁锤,一杯水与一滴水的密度有什么关系?
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忽略状态及温度的影响)有关,无论该物质的质量大小体积多少,它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
5、引导学生阅读第P114-115密度表,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
(1)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之一,每一种物质都有一定大小的密度,不同的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其中冰和蜡、煤油和酒精的密度值相等。对于这些物质,如果只知道密度的值,不能立即判断是哪种物质。
(2)如果物质的密度用g/c m3做单位,要比用kg/m3,做单位小1000
体会1g/c m3与1kg/m3
的大小关系。
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生阅读密度表并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得出以下结论:
1、通常情况下,固体的密度最大,液体其次(水银除外),气体最小。
2、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最大,它比常见的金属铜和铁的密度还大。
3、海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纯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通常可认为普通水的密度也是这么大。冰的密度为0.9×103 kg/m3。(同种物质的状态不同其密度不同)
思考讨论: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学生 独立完成练习
因为每组所用的金属块是不同的物质,这样可以得出4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便于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能力
提高学生与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理解密度概念
让学生知道由大单位复合而成的单位不一定比由小单位复合而成的单位大
从以上的归纳可知,密度表中能反映出相关的知识点。通过这样归纳可以大大地加深对密度的概念和物质密度的理解
师生共同总结,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系统理解
用简单的练习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开放性作业的设置,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并让物理回归生活。
4
倍。所以在实际换算对如果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值用g/c m3做单位,就要去掉103,只保留前面的数字;气体的密度用用g/c m3 做单位时,就要在前面乘上10-3。例如空气的密度为1.29 kg/m3,用g/c m3 做单位时就应写成1.29×10-3g/c m3 。
(四)、归纳小结
(五)、课堂练习:试试看
1、对于密度公式ρ=m/V 的正确理解为( )
A.某种物质的密度ρ跟其质量m成正比
B.某种物质的质量m跟其体积V成反比
C.某种物质的密度ρ跟其体积V成反比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其质量、体积无关
2、一块砖的密度是1.5 g/ cm3,把它平分成两块,每块的密度应是多大? ( )
A、0.75 g/ cm3 B、1.5 g/ cm3
C、3 g/ cm3
3、测得一个木块的质量是10.8g ,体积是, 24cm3,木块的密度是多大?
(六)、布置作业:1、完成“三点一测”上的《密度》部分的练习。 2、上网查阅关于奥运会金牌、银牌、铜牌的物质组成。
五、主板书设计:
第六章第二节 密度
一、 实验探究:
二、 密度
1、 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
2、 符号:ρ
3、 公式:ρ=m/V
单位:kg/m3 、g/ cm3
4、 物理意义
六、课后反思:
1、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所设定的目标,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实验理解: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从而得出密度的概念。能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会查密度表。知道密度的物理意义。
4
2、学生的分组合作的意识比较强,实验的时候基本上能分工合作,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3、比较遗憾的是,因为他们初二的数学中对幂的运算部分不太熟练,所以在单位换算时遇到了坎,所以单位换算掌握得还不是太好,这在第二课时“密度的计算”中还得补充和加强。
4、实验中金属块用的是正方体金属块,这样体积上的变化很有规律(成倍数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探究的难度就不够,如果有体积成不规则变化的同种金属块,可能实验探究的效果就会好些。
5、课堂练习的学生的思考时间稍微少了一些,所以在时间安排上整体稍微紧了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