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自然数到分数
一、教学目标:
1 .回顾小学中关于“数”的知识;
2 .理解自然数、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背景和必然性;
3 .体验自然数与分数的意义和在计数、测量、排序、编号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数的发展过程,感受由于生活与生产实践的需要,数还需从自然数和分数作进一步的扩展。
难点:本节的“合作学习”中的第2题学生不易理解。
三、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自然数的由来和作用。
请阅读下面这段报道: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3年6月8日奠基,计划在5年后建成通车,这座设计日通车量为8万辆,全长36千米的6车道公路斜拉桥,将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座跨海大桥。
你在这段报道中看到了哪些数?它们都属于哪一类数?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自然数0,1,3,4,5…自然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数。自然数在计数和测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5年后建成通车,日通车量为8万辆,全长36千米等。人们还常常用自然数来给事物标号和排序,如城市的公共汽车路线,门牌号码,邮政编码,上述报道中的2003年,第一座跨还大桥等。
计数简单的理解,可以看成用来统计的结果的自然数。而测量的结果的自然数是用工具测量。
让学生举出一些实际生活的例子,并说明这些自然数起的作用。
练习,并有学生回答,及时校对。
做一做:下列语句中用到的数,哪些属于计数?哪些表示测量结果?哪些属于标号和排序?
(1)200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
(2)小明哥哥乘1425次列车从北京到天津;
(3)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国银行大厦高368米,地上70层,至1993年为止,是世界第5高楼。
(二)讲解分数的由来及应用。
在小学里,我们还学习了分数和小数,它们是由于测量和分配等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在解答下列问题时,你会选用哪一类数?为什么?
76
(1)小华和她的7位朋友一起过生日,要平均分享一块生日蛋糕,每人可得多少蛋糕?
(2)小明的身高是168厘米,如果改用米作单位,应怎样表示?
分数可以看作两个整数相除,例如,=3/5=0.6,=0.3,1.31=,0.0062==。
伴随着数的概念而来的是数的运算,数的运算是人们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完成“合作学习”(见课本)
你能帮小慧列出算式吗?如果利用自然数怎样列算式?用分数呢?
2、某市民政局举行一次福利彩票销售活动,销售总额度为4000万元。其中发行成本占总额度的15%,1400万元作为社会福利资金,其余作为中奖着奖金。
(1)你能算出奖金总额是多少吗?你是怎样算的?
(2)为了使福利资金提高10%,而发行的成本保持不变,有人提出把奖金总额减小6%。你认为这个方案可行吗?你是怎样获得结论的?
上面问题2中的第(2)题可以用如下算式求解:
2000×6%-1400×10%=120-140
算式中被减数小于减数,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进行运算?能否用我们已经学过的自然数和分数来表示结果?看来数还需作进一步的扩展。
目的:一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的运算是人们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二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光有自然数和分数仍是不够的,数需作进一步的扩展。
(三)课堂小节
让学生谈谈学了本节课后,对数的认识和了解。
(1) 自然数在实际应用中,有计数,测量结果,标号,排序的作用。
(2) 分数在实际应用中,起着分配和测量结果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见作业本。
76
1.2有理数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及有理数的分类;
2 .能辨别正、负数,感受规定正、负的相对性;
3 .体验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概念
难点:建立正数、负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数学抽象思维一次重大飞跃。
三、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 “运进”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成了发明家.甲同学说,用不同颜色来区分,比如,红色5℃表示零下5℃,黑色5℃表示零上5℃;乙同学说,在数字前面加不同符号来区分,比如,△5℃表示零上5℃,×5℃表示零下5℃…….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就曾经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古时叫做“正算黑,负算赤”.如今这种方法在记账的时候还使用.所谓“赤字”,就是这样来的.
现在,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记作+5℃(读作正5℃)或5℃,把
76
零下5℃记作-5℃(读作负5℃).这样,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简明地表示出来了.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强调,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表示“基准”的数,零不是表示“没有”,它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并指出,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性质相反的量,符号写在数字前面,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介绍有理数的有关概念。
1.给出新的整数、分数概念
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过去我们说整数只包括自然数和零,引进负数后,我们把自然数叫做正整数,自然数前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整数,因而整数包括正整数(自然数)、负整数和零,同样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
2.给出有理数概念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3.有理数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某些问题,常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分类,需要不同,分类的方法也常常不同根据有理数的定义可将有理数分成两类:整数和分数.有理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按有理数的符号分为三类: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
并指出,在有理数范围内,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并向学生强调:分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但必须对讨论对象不重不漏地分类.
(四)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 下列给出的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分数?哪些是有理数?
-8.4,22,+,0.33,0,-,-9
课堂练习
见课本第8-9页
(五)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由于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0℃.
六、练习设计
1.北京一月份的日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用负数表示这个温度.
76
2.在小学地理图册的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看到亚洲西部地中海旁有一个死海湖,图中标着-392,这表明死海的湖面与海平面相比的高度是怎样的?
3.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3.6,-4,9651,-0.1.
4.如果-50元表示支出50元,那么+200元表示什么?
5.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非负有理数就是正有理数
B.零表示没有,不是有理数
C.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D.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6.如果自行车车条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毫米记作+2毫米,那么比标准长度短3毫米记作什么?
7.一物体可以左右移动,设向右为正,问:
(1)向左移动12米应记作什么?(2)“记作8米”表明什么?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
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学生通过这节课只能对负数概念有初步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正负数的记法和它的描述性定义,要求不能过高.对有理数的深入理解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加强.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教师在课堂上要起好主导作用,并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机会,使得课堂气氛有新鲜感.所以这节课采取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解决的途径,以谈话法为主.同时,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儿童化
76
1.3数轴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轴、相反数的概念;
2 .掌握数轴的画法、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3 .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相反数,探索他们的位置关系;
4 .感受数形结合与转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
76
?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例2 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0.5,-,0,-0.5,-4,,1.4;
(2)200,-150,-50,100,-100.
想一想:-4与4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与,-0.5与0.5呢?
(四)介绍相反数的概念和性质。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比如,-的相反数是,4是-4的相反数。注意,零的相反数是零。观察归纳得到相反数性质: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零除外)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例如,表示-100和100的点分别位于原点的左侧和右侧,到原点的距离都是100个单位长度。
例:求5,0,-的相反数,并把这些数及其相反数表示在数轴。
课堂练习
见课本第12-13页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六、练习设计
1.在下面数轴上:
76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七、教学后记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76
1.4绝对值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绝对值的概念与几何意义;
2 .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不涉及字母)及绝对值等于某一正数的有理数;
3 .探索绝对值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难点:绝对值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它是正数或零?这些问题学生不好理解,因此,绝对值的概念也是难点。
三、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下列各数中:
+7,-2,,-8.3,0,+0.01,-,1,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非负数?
2、什么叫做数轴?画一条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下列各数:
-3,4,0,3,-1.5,-4,,2
3、问题2中有哪些数互为相反数?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有理数有什么特点?
4、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绝对值概念
例1 两辆汽车,第一辆沿公路向东行驶了5千米,第二辆向西行驶了4千米,为了表示行驶的方向(规定向东为正)和所在位置,分别记作+5千米和-4千米。这样,利用有理数就可以明确表示每辆汽车在公路上的位置了。
我们知道,出租汽车是计程收费的,这时我们只需要考虑汽车行驶的距离,不需要考虑方向。当不考虑方向时,两辆汽车行驶的距离就可以记为5千米和4千米(在图上标出距离)这里的5叫做+5的绝对值,4叫做-4的绝对值。
例2 两位徒工分别用卷尺测量一段1米长的钢管,由于测量工具使用不当或读数不准确,甲测得的结果是1.01米,乙侧得的结果是0.98米,甲测量的差额即多出的数记作+0.01米,乙测量的差额即减少的数记作-0.02米。
如果不计测量结果是多出或减少,只考虑测量误差,那么他们测量的误差分别是0.01和0.02,这里所说的测量误差也就是测量结果所多出来或减少了的数+0.01和-0.02绝对值。
如果请有经验的老师傅进行测量,结果恰好是1米,我们用有理数来表示测量的误差,这个数就是0(也可以记作+0或-0),自然这个差额0的绝以值是0现在我们撇开例题的实际意义来研究有理数的绝对值,那么,
76
+5的绝对值是5,在数轴上表示+5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5;
-4的绝对值是4,在数轴上表示-4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4;
+0.01的绝对值是0.01,在数轴上表示+0.01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0.01;
-0.02的绝对值是0.02,在数轴上表示-0.02的点它到原点的距离是0.02;
0的绝对值是0,表明它到原点的距离是0
一般地,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为了方便,我们用一种符号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约定在一个数的两旁各画一条竖线来表示这个数的绝对值。如
+5的绝对值记作|+5|,显然有|+5|=5;
-0.02的绝对值记作|-0.02|,显然有|-0.02|=0.02;
0的绝对值记作|0|,也就是|0|=0
a的绝对值记作|a|,(提醒学生a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0)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1.6,,0,-10,+10.
由例3学生自己归纳出: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这也是绝对值的代数定义,把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用数学符号语言如何表达?
把文字叙述语言变换成数学符号语言,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完成这一步
1、用a表示一个数,如何表示a是正数,a是负数,a是0?
由有理数大小比较可以知道:
a是正数:a>0;a是负数:a<0;a是0:a=0
2、怎样表示a的本身,a的相反数?
a的本身是自然数还是a,a的相反数为-a.
现在可以把绝对值的代数定义表示成
如果a>0,那么=a;如果a<0,那么=-a;如果a=0,那么=0
由绝对值的代数定义,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求已知数的绝对值了
练习: 求8,-8,,-,0,6,-π,π-5的绝对值
例4 求绝对值等于4的数。
分析:因为数轴到原点的距离等于4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两个,即表示+4的点和表示-4的点,所以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4和-4。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哪些数是正数?
76
-2,,,,-,-(-2),-
2、计算下列各题:
|-3|+|+5|;|-3|+|-5|;|+2|-|-2|;|-3|-|-2|;|-|×|-|;
|-|÷|-2|;÷|-|。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进一步理解绝对值的代数和几何意义
六、练习设计
1、填空:
(1)+3的符号是_____,绝对值是______;
(2)-3的符号是_____,绝对值是______;
(3)-的符号是____,绝对值是______;
(4)10-5的符号是_____,绝对值是______
2、填空:
(1)符号是+号,绝对值是7的数是________;
(2)符号是-号,绝对值是7的数是________;
(3)符号是-号,绝对值是035的数是________;
(4)符号是+号,绝对值是1的数是________;
3、(1)绝对值是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
(2)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
(3)有没有绝对值是-2的数?
4、计算:
(1)|-15|-|-6|; (2)|-0.24|+|-5.06|; (3)|-3|×|-2|;
(4)|+4|×|-5|; (3)|-12|÷|+2|; (6)|20|÷|-|
76
1.5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一、教学目标:
1 .从生活实例中探索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规律;
2 .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概括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法则;
3 .了解关于有理数大小比较的简单推理及书写。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的各条法则。.
难点:如何比较两个负数(尤其是两个负分数)的大小的绝对值法则。.
三、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数轴怎么画?它包括哪几个要素?
2.大于0的数在数轴上位于原点的哪一侧?小于0的数呢?
(二)、师生共同探索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法则。
1、在温度计上显示的两个温度,上边的温度总比下边的温度高,例如,5℃在-2℃上边, 5℃高于-2℃;-1℃在-4℃上边,-1℃高于-4℃.
下面的结论引导学生把温度计与数轴类比,自己归纳出来: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2、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 观察数轴,能否找出符合下列要求的数,如果能,请写出符合要求的数:
(1)最大的正整数和最小的正整数;
(2)最大的负整数和最小的负整数;
(3)最大的整数和最小的整数;
(4)最小的正分数和最大的负分数.
在解本题时应适时提醒学生,直线是向两边无限延伸的.
3、课堂练习。
例2.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并用“<”把它们连接起来。
4.5,6,-3,0,-2.5,-4
通过此例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的规律.要提醒学生,用“<”连接两个以上数时,小数在前,大数在后,不能出现5>0<4这样的式子.
(三)师生共同探索利用绝对值比较负数大小的法则。
1、利用数轴我们已经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76
由上面数轴,我们可以知道-4<-3<0.4<3,其中-4,-3都是负数,它们的绝对值哪个大?显然>|—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两个正数比较,绝对值大的数大;
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这样以后在比较负数大小时就不必每次再画数轴了
2、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3、 比较-4与-|—3|的大小
例4、 已知a>b>0,比较a,-a,b,-b的大小
例5、 比较-与-的大小
3、课堂练习
(1)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
与;|2|与;-与;与
(2)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
-与-;-与-;-与-;-与-
(四)、小结
先由学生叙述比较有理数大小的两种方法——利用数轴比较大小和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实际上是由符号与绝对值两方面来确定,学习了绝对值以后,就可以不必利用数轴来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了。
(五)布置作业
六、练习设计
1.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
2.把下列各组数从小到大用“<”号连接起来:
(1)3,-5,-4; (2)-9,16,-11;
3.下表是我国几个城市某年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把它们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
(1)|-0.1|<|-0.01|; (2)|- |<; (3) <; (4)>-
5、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
(1)-与-;(2)-与-0273;(3)-与-;
76
(4)- 与-;(5)- 与-;(6)- 与-
6、写出绝对值大于3而小于8的所有整数。
七、教学后记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关于这一点,布鲁纳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使数学更容易理解和更容易记忆,更重要的是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如果把数学思想和方法学好了,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驾驭数学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但使数学学习变得容易,而且会使得别的学科容易学习,显然,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数学教学就不能就知识论知识,而是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最根本的东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摄具体知识,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内容逐步渗透,而不能脱离内容形式地传授,本课中,我们有意识地突出“分类讨论”这一数学思想方法,以期使学生对此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76
第一章 从自然数到有理数的复习课
一、目的要求
进一步理解并运用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二、内容分析
小结与复习分作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正数与负数、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以及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方法与运算律,还有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问题,从而给出全章内容的大致轮廓,第二部分围绕有理数运算这一中心,提出了全章的三条教学要求,第三部分针对这一章新出现的思想、内容、方法等提出了5点应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学过了有理数全章内容。概括起来说,这一章我们学的是有理数的概念及其运算。这节课我们将复习有理数的意义及其有关概念。
复习提问:
1.为什么要引入负数?温度为-4℃是什么意思?
答: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温度为-4℃表示温度是零下4摄氏度。
2.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集包括哪些数?
答: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有理数集包括:
3.什么叫数轴?画出一个数轴来。
答:规定了正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图略。
4.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有什么关系?
答: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唯一确定的点来表示。但反过来以后可以看到,数轴上任一点并不一定表示有理数。表示正有理数的点在原点的右边,表示零的点是原点,表示负有理数的点在原点的左边。
5.怎样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什么?a的相反数是什么?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和是什么?
答: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并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a的相反数是-a。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和为零。
6.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它们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试举例说明。
答: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如]|-6|=6,|6|=6;一般地,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用式子表示就是:如果a>0,那么|a|=a;如果a<0,那么|a|=-a;如果a=0,那以|a|=0。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它们的绝对值相等。如6和-6的绝对值相等,都是6。
7.有理数大小怎样比较?请用数轴来说明。
答: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的两个对应点,右边的点对应的有理数大。若两点重合,这两数相等。特别是两个负数比较时,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76
课堂练习:
1.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向正北规定为正,那么走-70米是什么意思?
答:略
(2)如果|a|=-a,那么a是什么数?
答:因为a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故a是负数或零。
2.判断正误:
(1)零是最小的正整数;()错
(2)零是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对
(3)-a一定小于0;()错
(4)|a|=|b|,那么a=b。()错
3.填空:
(1)如果a>b>0,那么-a____-b
(2)9与-13的和的绝对值是_____;
(3)9与-13的绝对值的和是_____;
(4)在数轴上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有_____;
(5)在数轴上绝对值等于4的整数有_____;
(6)当a____0时,-a>a。
解:(1)<;由负数的绝对值大的反而小而得。(提问:为什么?)
(2)4;即求|9+(-13)|。
(3)22;即求|9|+|(-13)|。
注意:不要把两者混淆。
(4)-2,-1,0,1,2;由数轴上(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点而得到。
(5)4,-4;(提问;为什么?)
(6)<。因为a的相反数大于a,故a是负数。
课堂小结:
阅读教科书第132页“小结与复习”中第一部分内容提要第l~5点。
四、课外作业
复习题二A组第1至6题,第11题。
选作题:复习题二B组第1题。
76
76
2.1有理教的加法(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经历加法法则的产生过程;
2、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会利用加法法则求两个有理数的和,会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有理数相加。
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难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发生过程比较复杂,异号两数相加包括绝对值相减、确定和的符号,学生不易掌握,容易发生差错,是本节数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中国国家足球队在两场友谊比赛中,第一场净胜2球,第二场净负1球,请问两场比赛后,中国国家足球队合计胜几球?
你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最终结果?如何表示?这个算式与小学时学过的加法有何不同?由此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课本中的引例,请两位同学分别说出星期一和星期二这两天水泥进货的合计数量、出货的合计数量,并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及结果,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同号两数相加的方法,教师归纳法则.
2、继续考虑引例中星期一、星期二每一天的实际库存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是多少?怎么用算式表示?
类比于同号两数相加法则,由学生讨论、归纳异号两数相加法则,教师可对确定符号和确定绝对值的值两部分作适当的提示,启发学生观察和的符号,绝对值和两个加数的符号与绝对值的关系。教师归纳法则,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两个有理数相加,除了同号、异号两种情况外,还有什么情形?引导学生从数的正、零、负三类情形进行讨论.
教师完整地板书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指出建立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和法则的合理性.然后让学生朗读法则,口答课本中“做一做”的练习.
3、用引例的数据讲述有理数加法的数轴表示,更直观地反映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4、例题.
例1 计算下列各式:
(1) (一11)+(一9); (2) (一3.5)+(+7);
(3)(一1.08)+0; (4)()+()
教师注意解答过程的示范,然后完成课本的“课内练习”,其中第3题要求学生板演,再由学生订正错误。
例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的运算,并求出计算结果.
(1)(一3)+(4); (2)4+(一5).
76
本题要求学生按要求在数轴上表示求解后,再用法则计算复查.
例3(补充) 小慧原来在银行存有零用钱350元,上个月取出了120元,这个月计划再存人50元,请用有理数的加法计算:
(1)到上月底小慧在银行还有多少存款?
(2)到这个月底小慧将有多少存款?
5.课内练习(补充)
计算:(1)(一1.37)+0; (2)(-68)+(-42)
(3)(一27)+(+102); (4)(-4.2)+(+2.5)
(5)(+)+(-); (6)(-2)+(+3)
三、小结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有理数加法的数轴表示;
3.有理数相加,先确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4.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和不一定大于加数.
四、布置作业
76
2.1 有理数的加法(二)
教学目的
1.通过合作学习,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思想和方法.
2.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3.掌握多个有理数相加的顺序和方法,探索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过程.
4.灵活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分析
重点:加法运算律和多个有理数相加的顺序与方法.
难点:例3的第(2)、(3)题,项较多,涉及分数运算,如何应用运算律需要较多的思考。例4要求列出两种不同意义的算式,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有理数加法”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先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选用法则,确定和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是不同的;而计算“和”的绝对值,用的是小学里学过的加法或减法运算.
3.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运算法则?
(1)(-9.18)+6.18; (2)6.18+(-9.18); (3)(-2.37)+(-4.63)
4.计算下列各题:
(1)[8+(-5)]+(-4); (2)8+[(-5)+(-4)];
(3)[(-7)+(-10)]+(-11); (4)(-7)+[(-10)+(-11)];
(5)[(-22)+(-27)]+(+27); (6)(-22)+[(-27)+(+27)].
二、新授
通过上面练习,引导学生得出:
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
a+b=b+a.
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
(a+b)+c=a+(b+c).
这里a,b,c表示任意三个有理数.
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
例3 计算:
(1)15+(-13)+18.
76
(2)(-2.48)+4.33+(-7.52)+(-4.33)
(3)+()+()+()
引导学生发现,在本例中,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再相加,有相反数的先把相反数相加;能凑整的先凑整;有分母相同的,先把同分母的数相加,计算就比较简便.
本例先由学生在笔记本上解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解答情况指定几名学生板演,并引导学生发现,简化加法运算一般是三种方法:首先消去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其和为0),同号结合或凑整数.
例4小明摇控一辆玩具赛车,让它从A地出发,先向东行驶15m,再向西行驶25m,然后又向东行驶20 m,再向西行驶35m,问玩具赛车最后停在何处?一共行驶多少米?
教师通过启发,由学生列出算式,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第一问可以让学生自已作行程示意图帮助理解,注意第一问和第二问的区别.
三、练习
1.课内练习:1、2、3
2.探究活动
四、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见作业本。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过去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推理训练是几何教学的目的,代数可以不讲理由.其实,计算本身就是推理.计算法则、运算性质都是进行计算的根据.学生要知道每进行一步运算都要有根有据.这样通过运算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76
76
课 题:2.2有理数的减法(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2、能熟练进行整数减法的运算。
3、会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难点:例2的问题情境涉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多个方面,并包含比较复杂的符号问题,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天气预报表一份、温度计挂图一张、扑克27副、-100~100之间的整数卡片200张。
教学思路:
一、有理数加法运算是怎样做的?
活动一:四人一组,用扑克牌做有理数加法运算游戏(一人做裁判,另三人每人18张牌,黑牌点数为正数,红牌点数为负数,王牌点数为0。每人每次出一张牌,先求出三张牌点数之和者获胜,直至其中一人手中无牌为止)。
二、出示天气预报表
全国主要城市天气预报 北京专业气象台
城市
天气
高温
低温
城市
天气
高温
低温
哈尔滨
小雨
15
6
长春
多云
18
10
沈阳
小雨
19
7
天津
小雨
12
8
呼和浩特
雨夹雪
8
- 3
乌鲁木齐
晴
4
- 3
西宁
小雪
5
- 4
银川
小雪
0
-3
兰州
雨夹雪
3
-3
西安
小雨
16
7
拉萨
多云
15
1
成都
雷阵雨
17
10
重庆
雷阵雨
22
11
贵阳
雷阵雨
23
8
昆明
晴
28
13
太原
小雨
10
0
计算各城市的温差。(借助温度计)
可见,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出示课题)
三、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1、把刚才计算各城市的温差的结果用减法算式写出来,比较:差与被减数、减数有什么关系?说明小学学过的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对有理数是否仍然适用?
2、计算下列各组式子:
①50-20= 50+(-20)= ②50-10= 50+(-10)=
③50-(-20)= 50+20= ④50-(-10)= 50+10=
⑤50-0= 50+0= ⑥0-50= 0+(-50)=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能由此得出由减法运算变成加法运算的方法吗?
76
四、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应用
1、练习:
⑴口算:①3-5= ②3-(-5)= ③(-3)-5=
④(-3)-(-5)= ⑤-6-(-6)= ⑥-6-6=
⑦-7-0= ⑧0-(-7)= ⑨9-(-11)=
⑵活动二:整数卡片游戏(教师每次任意抽取两张卡片,自己为减号,让学生做减法运算)
2、P.31例1(书写格式)
3、P. 32例2(理解、列式、计算)
4、课内练习
5、活动三:两人一组,用扑克牌做有理数减法运算游戏(每人27张牌,黑牌点数为正数,红牌点数为负数,王牌点数为0。每人每次出一张牌,两人轮流先出(先出者为被减数),先求出这两张牌点数之差者获胜,直至其中一人手中无牌为止)。
四、小结
五、作业:见作业本。.
76
2.2有理数的减法(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加减统一为加法,并化为省略加号的和式.
2.会进行若干个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体验矛盾着的对立双方,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会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加、减混合的算式化为省略加号的和式,并运用加法运算律合理地进行运算。
难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减运算,需要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和表述过程,是本节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要计算,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请先试一试.
这里,将式子里的减法都转化为加法,原来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只有加法的和式,从而可以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省略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写成省略加号的和式,目的是简化算式,但加法运算律仍能适用。
“”仍可以看做和式,读做“正、负、负与正的和”;更多地,我们读做“减减加”.
做一做 P34
76
第一步:将减法转化成加法;第二步:写成省略加号的和式;第三步: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例3 把下列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
(-3)+(-8)-(-6)+(-7).
解 (-3)+(-8)-(-6)+(+7)
=(-3)+(-8)+(+6)+(-7)
=-3-8+6-7.
读做“-3,-8,6,-7的和”,或“负3减8加6减7”.
课内练习 P35第1题.
例4 一储蓄所在某时段内共受理了8项现款储蓄业务,存入记“+”,取出记“负”,要求记录并计算结果. 如学生报数如下:
取出63.7元,存入150元,取出200元,存入120元,存入300元,取出112元,取出300元,存入100.2元.
解 记存入为正,由题意可得
-63.7+150-200+120+300-112-300+100.2
=(150+120+100.2)+(300-300)+(-63.7-200-112)
=37.0+0+(-375.7)
=-5.5(元).
答:该储蓄所在这一时段内现款减少了5.5元.
课内练习 P35第2题.
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见作业本。
76
2.3有理数的乘法(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
2、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自己动手,总结规律。
能够确定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教学难点:有理数相乘如何确定积的符号。
教学工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水位的变化,知道可以根据给出的一周的每天的水位变化求出一周内的水位总变化量。现在有甲乙两个水库,甲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了三厘米,乙水库的水位每天下降了3厘米,4天后甲乙水库水位的总变化量各是多少?(用“+”号表示水位上升,用“—”号表示水位下降)
师:同学们甲水库的每天水位变化量是多少?(+3厘米)
乙水库的每天水位变化量是多少?(—3厘米)
那么四天后甲水库的水位变化量是多少?
3+3+3+3= 3×4 = 12 (厘米)
四天后乙水库的水位变化量是多少?
(-3)+(-3)+(-3)+(-3)=(-3)×4 = - 12 (厘米)(引出课题)
二、交流讨论 探索新知
1. 议一议:四天后乙水库的水位变化量为(-3)×4= -12 (厘米)
那么三天后乙水库的水位变化量为(-3)×3 = -9(厘米) 依次递推 (-3)×2= -6(厘米)
(-3)×1= -3(厘米)
(-3)×0= 0 (厘米)
由上面这些等式,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
学:一个因数都为-3时,另一个因数减小1时,积都减小
-3,也就是积减去-3,等价于积加上3
2.猜一猜:现在同学们借助于我们发现的这一规律猜一猜
(-3)×(-1) =
(-3)×(-2)=
(-3)×(-3) =
(-3) ×(-4) =
3.试一试:同学们由黑板上的这些等式是否能总结出乘法法则。 学:一个负数和一个正数相乘结果为负,然后绝对值相乘 0和负数相乘结果为0,两个负数相乘结果为正,绝对值相乘
师:所以有理数乘法法则为: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4.做一做:
例1:计算:(1) × (2)(-2.5)×4
(3) (-5) ×0× (4)()×(-3)
(5)(-6)×()×(-4)
解:和同号,结果为正,绝对值相乘
×=×=-20
76
-2.5和4异号,结果为负,绝对值相乘
(-2.5)×4 =-(2.5×4)=10
(-5) ×0×=0
和-3同号,结果为正,绝对值相乘
()×(-3)=+( ×3)=1
由、我们发现她们乘积均为1。我们规定:
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例如:
-3与 与 3与
三、随堂练习
P38课内练习 让每位学生在做之前先确定积的符号。
四、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比较多,请同学们整理一下思路。总结学的新的知识点。
1.有理数乘法法则:
2.倒数的定义:
五、作业:习题2.10
教后反思:
本堂课采取了“概念形成”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采用了让学生观察、实践、探索、发现的探索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从课堂表现来看掌握还可以。
76
2.3 有理数的乘法(二)
教材分析:
通过回顾上堂课内容复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发现小学时学过的乘法的三种运算律仍然成立,会用字母表示。并能够在运算中体会运算律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证明有理数运算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依然成立。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用实例来给予证明,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乘法运算律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例2第(4)题的简便算法需要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例3理解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 提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互为倒数的定义,几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的确定。
二 新课:1、做一做: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她们的结果。
(-7) ×8与8×(-7)结果相等
与结果相等
师:由上面的两组式子,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乘法满足交换律。
[(-4)×(-6)] ×5与(-4)×[(-6)×5]结果相等
与结果相等
师:由上面的两组式子,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乘法满足结合律。
与结果相等
与结果相等
师:由上面的两组式子,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乘法满足分配律
2、想一想:由上面的几道题,我们已经知道了在有理数运算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均成立。那么同学们现在再给你们几分钟的时间,你们分别写出满足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的式子。
刚才我们都是通过具体的数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的,现在请你们用字母表示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
乘法的交换律:a×b=b×a
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3、例2计算:(1)(-12)×(-37)× (2)6×(-10)×0.1×
(3)-30×() (4)4.99×(-12)
(1),(2)两题的解题过程引导学先处理符号,再运用交换律与结算.
(3)师:这道题如何计算能相对简便一些,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4)师:这道题如何计算能相对简便一些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中的数字特征,如4.99与5很接近,如果把4.99写成(5-0.01),就可以利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师:由这四道计算题,同学们能否总结出我们运用乘法
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原则?
76
学:能约分的、凑整的、互为倒数的数要尽可能的结合在一起。
4、例3:某校体育器材室共有60个篮球。一天课外活动,有3个级分别计划借篮球总数的,和。请你算一算,这60个篮球够借吗?如果够了,还多几个篮球?如果不够,还缺几个?
分析:篮球总数的,和的含义是什么?在这种背下,体育器材室的篮球总数可以看做什么数?三个班级若按计划借走篮球总数的,和后,剩下的篮球占篮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应怎样列式?
三、随堂练习:
P41课内练习
四、小结:在有理数运算中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使用它们的原则是能约分的、凑整的、互为倒数的数要尽可能的结合在一起。
五、作业:见作业本
教后反思:
本课主旨意在巩固有理数乘法法则,并会进行相应的简便运算,这类知识小学时就已经做过很多的练习,学生掌握很好。
76
2.4有理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3~~46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归纳出有理数的除法法则的过程
2.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理解零不能做除数。
3.理解除法转化为乘法,体验矛盾着的对立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会运用除法法则求两个有理数的商,会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除法法则和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归纳出除法法则
教学过程:
(一)温故提新:
1.小学里学过有关倒数的概念是什么?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用1除以这个数) 4和+2/3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为什么没有?
2.小学里学过的除法与乘法有何关系?例如10÷0.5=10×2;0÷5=0×(1/5),你能总结总结出一句话吗?(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5÷0=?,0÷0=?呢?(这些式子无意义)也就是说0是没有倒数的。
4.我们已知的求倒数的法则在有理数范围中同样适用吗?你能说说以下各数的倒数是多少吗?
4,2.5,-9,-37,-1,a, a-1, 3a, abc, -xy(各字母式不为0)
说明:一个数的倒数与其是正数或负数无关。
(二)新课讲解:
1.讲述:我们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这套法则运用到有理数的范围内同样适用。例如,8÷4=8×(1/4)=2;8÷(-4)=8×(-1/4)。那么,你知道(-8)÷(-4)=?,(-7)÷(-3.5)呢?
如果用字母表示,怎么表示?a÷b=a×(1/b) (b不为0).
2.由(-4)×(-1/4)=1,4×(1/4)=1等等式子,可知: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积为1。用字母表示为:a×(1/a)=1 (a≠0)
3.做一做:
填空:(书本43页)
4.通过上面的练习两个有理数相除,商的符号有什么规律?商的绝对值呢?通过练习我们可得出什么结论?
即有: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仍得0。注意:零不能作除数
例1 计算(-8)÷(-4); (-3.2)÷0.08; (-1/6)÷2/3;
解:详见书本44页
注意: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求出结果。尤其要注意 辨别最后结果的符号。
76
思考:下列等式成立吗?
(-8)/(-4)=(-8)*(-1/4);由此你得出什么规律?
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以下关系:
除以一个数(不等于零),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1.例2:
2.详见书本44页
3.小结:(1)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什么?
(2)如何运用除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课内练习:详见书本45页。
作业:课后练习,作业本
76
2.5有 理 数 的 乘 方(一)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经历乘方概念的产生过程。
2、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的概念,掌握乘方与幂的表示法。
3、理解幂的符号法则,会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
4、会进行乘方、乘、除的简单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乘方运算及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
1、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对折2次可裁成几张?对折3次可裁成几张?对折10次可裁成几张?对折100次呢?
2、讲解乘方的概念
1)乘方的意义;2)乘方的读法;3)正确区分幂的底数和指数;
3、口 答
1)在 中,12是 数,10是 数,读作 ;
2)的底数是 ,指数是 ,读作 ;
的底数是 ,指数是 ,读作 ;
3)的底数是 ,指数是 ,读作 ;
-7的底数是 ,指数是 ,读作 ;
4)5看成幂的话,底数是 ,指数是 ,可读作 ;
5)a看成幂的话,底数是 ,指数是 ,可读作 ;
6)自己写出三个把相同因式的乘积表示为乘方的式子,让同桌指出底数,指数。
4、练 习
一、把下列乘法式子写成乘方的形式:
1、(-1)×(-1)×(-1)×(-1)×(-1) = ;
2、×××= ; 3、-××= ;
二、把下列乘方写成乘法的形式:
1、= ;2、= ;3、= ;
三.判断改错
76
( )①=2×3;( )②2+2+2=;( )③=2×2×2;
( )④=(-2)×(-2)×(-2)×(-2);
5、例1计算:;
思考:
(1)例1的两个幂,底数都是负数,为什么这两个幂一个是正数而另一个是负数呢?是由什么数来确定它们的正负呢?
(2)如果幂的底数正数,那么这个幂有可能是负数吗?
6、幂的性质: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任何数的偶次幂都是非负数。)
7、练 习
1.计算:
1、= ;2、= ;3、= ;4 = ;
5、= ;6、= ;7、= ;8、= .
2.计算:
(1) 4×2 =____, -4×2=_____, 4×(-2)=_____,
(4×2)=____, (-4×2)=____.
(2)(-)=_____,-()=_____,-=______.
(3)8÷2 =___, (8÷2)=____.
(4)(-1)+(-1)=_____.
(5)自己出三道有理数乘方的计算题,同桌之间交换做。
二。课堂小结(由学生完成)
三。家庭作业 课后作业及作业本
76
2.5有理数的乘方(二)
教学目标:1.了解乘方的实际运用,对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掌握科学记数法,会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3.会进行涉及科学记数法的乘、除、乘方、的简单混合运算。
重、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教 具:投影仪
教学内容及程序:
一、 前提测评
1、 叫做乘方运算。
2、 (-3)5中,-3是 ,5是 ,幂是
3、 计算:102= ,103= ,104= ,105=
4、 (-2)4= ,-24= ,25= 。
5、 = ,=
6、 2×32= ,(2×3)2= ,
7、 1101= ,(-1) 101= ,0101= 。
8、 = ,= ,= ,= 。
9、 的平方等于144, 的立方等于-125
的平方等于本身, 的立方等于本身。
10、 用“>”、“<”或“=”填空
①若a<0,则a3 0; ②若a<0,则a6 0;
③若a>0,则a5 0; ④若a=0,则a10 0;
⑤若a3<0,则a 0; ⑤若a4>0,则a 0或a 0
二、 达标导学
1、 含乘方运算的混合运算
例1 计算:① ②
练习 计算:① ②
76
1、 科学记数法
(1) 引入
太阳的半径大约是696000千米;光的速度大约是300000000米/秒。这些数读、写都有困难,可把696000记作6.96×105,这就是科学记数法。
由复习知:10n是在1后面有n个0,人们就用10n表示一个大数。696000表示成6.96×105的过程是:696000=6.96×100000=6.96×105
(2) 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2、 例2 用科学记数法记出下列各数:
1000000、57000000、
注意:在科学记数法中,10的指数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如原数有8位整数,指数就是7。
3、 例3 下列科学记数法表示的各数,原数各是什么数?
1.1×105、4×106、6.25×104、3.95×107
练习:课本P112练习1、2
4、 例4如果平均每人每天需要粮食0.5千克,那么全国每天大约需要粮食多少千克?一年呢?(全国人口约13亿人,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解:见书本50页
二、 评价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含乘方运算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先乘方,后乘除,再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在科学记数法中,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
作业:课后练习及作业本
76
2.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会进行简单的有理数混合运算。
2会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3会利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
难点:例题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已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有哪些?
你能分别说出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吗?
观察:
你能说出这个算式里有哪几种运算?
二.探索归纳
上面算式中,含有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多种运算,我们称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在小学里所学的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这些
运算顺序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是否适用?
归纳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1.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2.同级运算,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
3.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然后算大括号里的.
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乘方和开方(今后将会学到)叫做第三级运算.
试一试:指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76
三.实践应用
师生共同分析:观察到题目中有除法、减法运算,还有小括号.解题步骤:首先计算小括号里的减法,然后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乘除运算.带分数进行乘除运算时,必须化成假分数.在计算时不要“跳步”太多,最后再检查这个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通过此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遵循观察、思考、动笔、检查的程序进行计算,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练习 计算:
想一想:
2÷(2×3)与2÷2×3有什么不同?
76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题目中有乘方、乘法、除法、加法、减法运算.解题步骤:先算乘方,然后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一个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板书做示范,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现在你能完成上面试一试中的习题吗?
例3详见书本53页
练习 计算:
教法说明:习题的设计分层次,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四.交流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你能说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吗?
通过学习你能说出在混合运算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76
2.7准确数和近似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经历近似数和准确数概念的产生过程。
2.了解近似数的精确度的两种表示方式。
3.能说出由四舍五入得到的有理数的精确位数和有效数字。
4.会根据预定精确度取近似值。
重点:近似数的两种表示方式,及近似值的取法。
难点:有效数字如何表示近似数的精确度。
教学过程
(一)介绍准确数和近似数的概念:
准确数: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
近似数:与实际接近的数
通过实例使学生充分体验准确数和近似数概念的产生是由生活实践的需要。
北京市某高科技园区培育出20株高产番茄树。其中,最大一株高达2米,树冠枝条面积达25平方米结有15000个左右的番茄。
让学生们判断那些是准确数,那些是近似数?
做一做:书本56页(让学生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概念)
(二)近似数的精确度有两种表示方式:
1.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即精确到哪一位。
2.用有效数字来表示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末尾数字为止的所有数字。
例题1:下列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个有效数字?
(1)11亿(2)36.8(3)1.2万(4)1.20万
详解见书本57页
例题2:用四舍五入法,按括号内的要求对各数取近似值:
(2)0.33448(精确到千分位)
(3)64.8(精确到个位)
(4)0.05069(保留2个有效数字)
(5)84960(保留3个有效数字)
详解见书本
注意:若把例题(4)结果写成85000就不能按要求表示有效数字的个数,这时我们采取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四舍五入的的结果。
课内练习:书本57页(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1)准确数和近似数的概念
(2) 近似数精确度的两种表达方式。
作业:课后练习和作业本
76
课 题
2.8计算器的使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想、推理能力和交流合作的意识
重点
计算器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及利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输入时易产生错误导致运算顺序的改变
教法
讨论法、赏识错误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展示台
教
学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教学建议
教学评价
76
过
程
一、了解计算器:
1.电子计算器的特点:
2.电子计算器的分类
3.电子计算器的面板构成: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交流完成。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台介绍计算器的面板构成
学生只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就可以
二、认识几个键
1. “AC/ON”键,“OFF”键,:、“REPLYA”键,“ANS”键,
2. “+”,“—”,“×”,“÷”键,“=”“%” 键,“X2”键“Xy ”键
3. “(-)”键,“(” 键,“)”键 ab/c(d/c) 键
提出问题:
计算百分数时,应如何计算呢?输入圆周率 Π时应如何输入呢?
讲解应用SHIFT键执行第二功能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进行小组讨论,研究这几个键的用法;最后,小组派一个代表到展示台前演示这些键的用法,然后全班互相补充
学生思考后,回答
可结合书上81的的课文和表格进行讨论研究
学生演示用法时,对于学生熟悉的键,如“AC/ON”键,“OFF”键“+”,“—”,“×”,“÷”键,“=”等,一带而过即可,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键,如“X2”键“Xy ” 键,ab/c(d/c) 键可以详细讲解。
教师巡视,酌情对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评价
76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教学建议
教学评价
基本练习:
随堂练习(1)~(4)
口述,学生集体回答结果
学生只要能正确进行简单的运算即可
三、练一练
内容:
据教科书的例题、练习题设计。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订正完成。
对于混合运算的题目进行练习,可先练习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再添加乘方进行综合练习
对于结果错误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按键过程展示给大家,从而强调在输入时要注意括号、负号等的输入,不要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
关注练习的准确性和方法的多样性。
对于勇于将自己的错误展示给大家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感谢
四、做一做:
书上6页
学生互相启发合作完成,全班交流、补充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探索有趣的规律,也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选择其他贴近学生的问题。
只要规律找的正确,就给予鼓励的评价
五、小结:
今天你利用学习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利用计算器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可以自由地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感想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
(1)对于自己出现的错误的反思
(2)在解决一些计算复杂的实际问题时,计算器的使用极大程度地简化了计算,方便了问题的解决
对于正面的给予肯定
六、作业
根据习题、目标检测进行设计
学生独立完成
七、课后记:
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比老师全部讲授更好,
有时学生会发现一些老师不知道的用法。
76
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3.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五分钟练习):
(5)-252; (6)(-2)3;(7)-7+3-6; (8)(-3)×(-8)×25;
(13)(-616)÷(-28); (14)-100-27; (15)(-1)101; (16)021;
(17)(-2)4; (18)(-4)2; (19)-32; (20)-23;
(24)3.4×104÷(-5).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二、讲授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若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以上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
1.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一级运算中,按照式子的顺序从左向右依次进行.
审题:(1)运算顺序如何?
(2)符号如何?
说明:含有带分数的加减法,方法是将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相加,再计算结果.带分数分成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时的符号与原带分数的符号相同.
76
课堂练习
审题:运算顺序如何确定?
注意结果中的负号不能丢.
课堂练习
计算:(1)-2.5×(-4.8)×(0.09)÷(-0.27);
76
2.在没有括号的不同级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例3 计算:
(1)(-3)×(-5)2; (2)[(-3)×(-5)]2;
(3)(-3)2-(-6); (4)(-4×32)-(-4×3)2.
审题:运算顺序如何?
解:(1)(-3)×(-5)2=(-3)×25=-75.
(2)[(-3)×(-5)]2=(15)2=225.
(3)(-3)2-(-6)=9-(-6)=9+6=15.
(4)(-4×32)-(-4×3)2
=(-4×9)-(-12)2
=-36-144
=-180.
注意:搞清(1),(2)的运算顺序,(1)中先乘方,再相乘,(2)中先计算括号内的,然后再乘方.(3)中先乘方,再相减,(4)中的运算顺序要分清,第一项(-4×32)里,先乘方再相乘,第二项(-4×3)2中,小括号里先相乘,再乘方,最后相减.
课堂练习
计算:
(1)-72; (2)(-7)2; (3)-(-7)2;
(7)(-8÷23)-(-8÷2)3.
例4 计算
(-2)2-(-52)×(-1)5+87÷(-3)×(-1)4.
审题:(1)存在哪几级运算?
(2)运算顺序如何确定?
解: (-2)2-(-52)×(-1)5+87÷(-3)×(-1)4
=4-(-25)×(-1)+87÷(-3)×1(先乘方)
=4-25-29(再乘除)
=-50.(最后相加)
注意:(-2)2=4,-52=-25,(-1)5=-1,(-1)4=1.
课堂练习
计算:
(1)-9+5×(-6)-(-4)2÷(-8);
(2)2×(-3)3-4×(-3)+15.
3.在带有括号的运算中,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
76
课堂练习
计算: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规律.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按顺序运算;
3.若有括号,先小再中最后大,依次计算.
四、作业
1.计算:
2.计算:
(1)-8+4÷(-2); (2)6-(-12)÷(-3);
(3)3·(-4)+(-28)÷7; (4)(-7)(-5)-90÷(-15);
76
3.计算:
4.计算:
(7)1÷(-1)+0÷4-(-4)(-1);(8)18+32÷(-2)3-(-4)2×5.
5*.计算(题中的字母均为自然数):
(1)(-12)2÷(-4)3-2×(-1)2n-1;
(4)[(-2)4+(-4)2·(-1)7]2m·(53+35).
76
《3.1平方根》教案
1、教学目标
(1):解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
(2)学会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法和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并运用以上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2.1 重点: 平方根的概念。
2.2难点:平方根的概念和平方根的表示方法较为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3、教学方法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动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的能力,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4、教学过程
4.1创设情境,设疑引新
(媒体展示)做一做 :同学们,你能将手中两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吗?
如果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那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
(设疑之后,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本质,即求平方等于2的数是什么?)
随后,设计以下练习
(1)张正方形桌面的边长为1.2m,面积是多少?
(2)张正方形桌面的面积为1.44m2,边长是多少m?
第二小题即求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44,这个数是多少?有了以上的铺垫,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已是轻而易举,即轻松地引入课题)
76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4.2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2.1 概念引入
由具体问题开始讲解:∵(±1.2)2=1.44
∴平方得1.44的数有两个是+1.2,
又边长不为负,因此为1.2m
于是说:∵(±1.2)2=1.44 ∴ ±1.2叫做1.44的平方根
∵ (±2)2=4 ∴±2叫做4的平方根
∵ x² = a ∴ x叫做a的平方根
由学生在总结讨论中下定义,教师板书定义 (略)
(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学生易于接受)
4.2.2 概念巩固
比一比,看谁最聪明
如图,在左图和右图中的“?”表示的数
x x²
-8
8
?
?
?
?
?
?
?
?
?
?
121
0.36
0
在求?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数是右边对应的数的平方根,并及时提问“有没有平方得负数的数?为什么?
76
4.2.3 平方根的性质和表示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平方根的性质:(展示)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2.4 练习巩固,理解性质
(1)下列各数是否有平方根,请说明理由
① (—3)2 ② 0 2 ③ —0.01
(2)下列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①4有一个平方根
②只有正数有平方根
③任何数都有平方根
④若 a≥0,a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4.2.5平方根的表示法和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
通过引导、交流、提出平方根的表示法、读法以及开平方的概念,然后设计以下练习巩固
例1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9 (2) (3)0.36 (4)(5)
(注明:(1)带分数作被开方数应化成假分数 (2)不能出现
4.3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4.3.1 课本练习 p69 1 2
4.3.2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与表示、读法
4.3.3课本练习 p69 3
4.4 探究模型,领会思想
再次探究开头提出的模型,估计的值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充分应用直观模型,感觉数形结合思想)
4.5反馈小结,布置作业
4.5.1引导小结如下: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你用了哪些方法?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①知识方面: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表示方法、求法及平方根性质
②思维方法:平方运算和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可以互相检验
③探究策略: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④用定义解决问题也是常用方法和有力工具。
4.5.2 布置作业
( A组必做, B组分层要求)
76
76
《3.2实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从感性上认可无理数的存在,并通过探索说出无理数的特征,弄清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本质区别,了解并掌握无理数、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2
让学生体验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的过程,掌握 “逐次逼近法”这种对数进行分析、猜测、探索的方法
3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真理的科学精神,渗透“数形结合”及分类的思想和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分析
“实数”是在对算术平方根的研究的基础上,实现数的范围到有理数后的进一步扩展。由、π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揭示现实空间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存在,并从本质上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重点:无理数、实数的意义,在数轴上表示实数。
难点: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本质区别,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三)学生分析
学生对有理数和平方根已有初步的了解,也已经了解近似数,掌握计算器的简单运用。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讲,思维仍较直观,无理数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的探索是本课的关键,不仅得到无理数的概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索的能力。
(四)设计理念
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索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揭示矛盾,引入概念
回顾书本 3 .1探究活动(图3.2),复习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分类, 既然在1与2之间就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因为如果是分数的话它的平方也应是分数,也就是说 不是有理数,但由此题可知确实是存在的,同时π也是如此。
出现矛盾以后,本课以为例,从开始,来探索无理数的特征,学习实数。
1.2 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76
如果你是布料销售店的售货员,假设我要买剪米布,你将会给我剪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能从上节的图3-2中估计在1与2之间
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合作学习:
(1) 根据上节课 1<<2,确定√2=1.…
(2) 确定小数点后第一位数
计算1.12 1.22 1.32 1.42 1.52
1.42 =1.96 <2 1.52 =2.25>2 就不必再算下去了 很明显1.4<<1.5 。
也有学生可根据以往经验马上由1.42 =1.96 <2 1.52 =2.25>2得到1.4<<1.5。
根据以上得:=1.4…
(3) 再求下一位 计算1.412 1.422 等
=1.41…
到此为止,能解决上面问题, 大约剪1.4 米 或1.41米就可以了。
1.3 继续探索特征,得到无理数概念
以上得到的1.4,1.41仅是的近似值,究竟是多少?在解决此问题后, 又出现了新疑点。这样激发学生沿着以上思路继续合作学习,结合书本p71的表格,探索特征。再问:通过以上的探索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体验到了什么?学生能在对有理数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知道确实不同于前面所学的有理数,总结的特征:无限、不循环,得到无理数的概念。
(以上学生合作探索特征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无理数是怎样一个数,同时掌握求无理数近似的方法。)
1.4举例说出无理数,巩固对无理数的理解
1.5 课本p73 课内练习2 掌握用有理数逐步逼近无理数,从而求出无理数近似值的方法
1 叙述数史,剖析概念,扩展数集
2.1 讲述故事,介绍无理数的来历
76
师问:当你们看到“有理数”与“无理数”这两个词时,你们的第一感觉是怎么理解的? 有生会答:“有道理的数”与“无道理的数”。
师:确实会有我们这种想法,这不,为此,它们还发动了战争呢?(屏幕显示故事,学生讲述)
(教师简单说明无理数的来历,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真理的科学精神)
问:听了故事后你们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他们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无理数”和“有理数”仅是名称而已,据说是清朝末年从日本引进时,翻译的讹误,因此不能从词义上理解,它们根本的区别,就是凡是有理数,都可以化成两个整数之比(可看成一个分数),而无理数,无论如何也不能化成两个整数之比(不能化为分数),从而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
2.2实数的概念: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通过故事不仅增加趣味性,更重要的在于强化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本质区别,得实数的意义。而且介绍数学史,对揭示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应用,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气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5.1 3练习讨论,反馈调整,巩固概念
(1)无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
由前面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类似得到无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2) 练习:在 1/7; -π;;0;0.3 ; ;-;0.3131131113…(两个3之间依次多一个1)中
①属于有理数的有:
属于无理数的有:
属于实数的有:
②说出以上各数的相反数、绝对值;
练习:(抢答)判断下面的语句对不对?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①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②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③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④有理数都是实数,实数不都是有理数;
⑤实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实数;
⑥实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实数;
⑦有理数都可以表示成分数的形式。
(通过练习巩固实数概念,分析实数的分类,弄清带根号的数并不都是无理数,无理数指的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化为分数的数,这才是它的本质特征,明白数的范围扩大后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仍不变。)
1 数形结合,突破难点,深化概念
(前面我们从数本身的特征上探讨了数除了有理数外还有无理数,接下来我们再利用数轴来进行说明。)
我们已经知道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那么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有理数吗?(思考)
76
由书本图3.2可知,在数轴正方向上取OA的长等于图3.2中阴影正方形的边长,则点A表示 ,即无理数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对应点。可见,数轴上的点对应的数,不都是有理数。(显示数轴)
像每个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一样,每个无理数也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因此,可以说,每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想一想:为什么?)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点也都对应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也就是说,数轴上的每一点都对应一个实数。把这两件事合在一起,我们就说全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利用课件显示帮助理解以上内容,数形结合,突破本课的难点:在数轴上用绿色闪烁圆点表示有理数,但这些并不能布满直线,说明数轴上的每一个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再用红色闪烁圆点表示无理数,讲到有理数时绿色圆点闪烁,讲到无理数时绿色圆点闪烁,讲到实数时红、绿圆点同时闪烁,这才成为一整条直线,由此形象、直观展示实数除了有理数外还包括无理数,深化了实数的概念。
5类比迁移,大小比较,例题分析
例 把下列实数表示在数轴上,并比较它们的大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