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四首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宋词四首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3)》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宋词四首》‎ 教学 目标 ‎1、  了解词的相关内容和宋词的流派;了解词人柳永、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作代 表及各自的风格特征。‎ ‎2、  背诵这四首词,感受豪放派词与婉约派词的不同风格特征。‎ ‎3、  掌握《雨霖铃》情景交融的写法,能够赏析名句。‎ ‎4、  体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反映出来的豪放性特征。‎ ‎5、  掌握《声声慢》词中意象的特定含义和叠字连用所渗透出的感情。‎ ‎6、体会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的写作手法及其意义。‎ 重点 难点 ‎1、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2、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3、学会鉴赏分析词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课时 安排 ‎6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雨霖鈴》‎ ‎ 1、 作者简介: ‎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 ‎ 2、听录音,学生有感情诵读。‎ ‎ 3、分析两阙词。 ‎ ‎ ⑴分析上阙。 ‎ ‎①【 寒蝉凄切:秋蝉凄凉急促地叫着, 凄切: 形作动。 对:面对着 。 骤雨初歇:急雨刚刚停歇。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 ‎②【都门 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依依不舍 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 ‎“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 ‎ 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 竟喉咙哽噎(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 ‎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 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 ‎ ‎ ⑤ 小结:【上阙: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 ‎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 ⑵分析下阙。‎ ‎ ①“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怎能(叫人)忍受,竟值这冷落的清秋节。 ‎ ‎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具有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 ‎ ②“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 【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 “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 ‎ ③ 析“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 ‎ 小结: 【 下阙: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 ‎4、总结本词的表现手法: ‎ ‎ 【作者在本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作者作品介绍 二、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 三、讨论分析课文 ‎ ‎ 1、教师范读以及听读课文的录音。 ‎ ‎ 2、讲读上片。 ‎ ‎ ( 1 )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 浪 ”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 ‎ ‎ ( 2 )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 “风流人物 ”,这一句进一步提出“ 三国周郎赤壁 ”‎ 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 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 ‎ ( 3 )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 “乱 ”写出险怪, “穿 ” 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 “惊” 写汹涌, “拍 ”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 ”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 ‎ ( 4 )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 ‎【这一句承上启下。 " 江山如画 "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 ‎ ( 5 )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 ‎ 3、讲读下片。 ‎ ‎ ( 1 )上片重写景,下片 " 遥想 "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武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 ‎【 提示: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小乔初嫁 ”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 198 )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 “羽扇纶巾 ”,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 ‎ ( 2 )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 ‎【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 ‎ ( 3 )分小组讨论: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 ‎【“故国神游” ,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 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 “人生如梦 ”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 ‎ ( 4 )朗读总结下片。【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 ‎4、 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艺术特点: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 人生如梦 "‎ 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 ‎ ‎ ‎《声声慢》‎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声声慢》‎ ‎ 1、作者简介 ‎ 2、分析上阙。‎ ‎ ⑴概括上阙内容。‎ ‎【本阙写女主人公寂苦无告凄凉的心境。】‎ ‎ 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十四个叠词有几个层次?‎ ‎ 【“寻寻觅觅”写女主人公想把失去的东西找回来,表现空虚怅惘、迷惘失落的心态(非实写,赋无形于有形。“冷冷清清”写所处环境气氛,表现孤单寂寞处境和心境,反映作者晚景凄凉。“凄凄惨惨戚戚”直写内心情感,表达忧愁苦闷。三句把词人惆怅迷惘、凄清寂寞、哀愁忧伤感受层层揭示,真切反映特定环境下思想感情。】 ‎ ‎ ⑶ 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表面说自然之愁,实含蓄包含国家、世道多事之秋,及自己黯然神伤的人生之愁,这种气候正是哀愁之源。】‎ ‎ ⑷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表明主人公在主观上想抵御客观环境的伤害,想排除心中的忧愁,但势单力薄,力不从心,只好忍受着恶劣气候的蹂躏。在哀愁中,又有几分无奈。】‎ ‎ ⑸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些雁儿,不正是当年给她夫妻俩捎信的吗?然而旧时相识的大雁飞来了,家乡的音信却不可复得。国破家亡之悲,亡夫之痛,如潮涌来,悲苦之情,到了极点。】‎ ‎3、分析下阙。‎ ‎ ⑴ 概括下阙的内容。‎ ‎【下阙紧承上文,从眼前景物着眼,进一步抒写她处境寂寞,内心痛苦。】‎ ‎ ⑵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黄花”既是眼前景物,也是词人自喻。由憔悴无人怜惜的菊花想到自己,这里通过无人惜花的叙写,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 ‎ ⑶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守着窗儿”是无所事事,内心空虚。“独自”是说孤苦冷清;“怎生得黑”表明熬到天黑都不容易。用语浅俗,发清新之思,意味深长。】‎ ‎ ⑷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与“晚来风急”相呼应,“细雨”的“点点滴滴”正是及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听得到。对秋风秋雨的描述,都寓有主人公的情怀,更突出了一个“愁”字。】‎ ‎ ⑸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作者愁情无边的直接质询。末句以一个愁字刹住,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4、归结本词的写作特点。‎ ‎【语言浅俗自然,巧用叠词,声情并茂。融情入景,选取典型意义的景物作为愁情的衬托,情景映衬,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1、作者简介。 ‎ ‎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 ‎ 3、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 ‎ 4、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 ‎ 5讲读课文。 ‎ ‎ ( 1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 ‎ ①分两层。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英雄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 ‎ ②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 ‎③同学朗读上片。‎ 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 ‎( 2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 ‎ ①第一层: “元嘉草草 ”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 ‎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 ‎ ③第二层。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 ‎ “ 佛狸洞下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 佛狸调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 ‎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 ‎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 ‎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 ‎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 ‎ 6、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 ‎ 7、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 ‎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 京口怀古 "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 ‎ 8、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这首词借 " 怀古 "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 板 书 教学反思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