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18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3)》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诗词三首 教学 目标 ‎1. 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 ‎ ‎2. 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 学习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 重点 难点 ‎1、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课时 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虞美人 一、 情景导入 ‎ 上课之前,我们先讲一个故事,一个悲伤凄婉的故事。(配乐)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人物,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评价他“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因而我们这样称呼他——薄命君王,绝代词人。作为一个词人,李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后主的内心世界。‎ 二、诵读感悟 ‎1、学生集体朗读 ‎2、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比较评价。‎ ‎3、老师范读,并作诵读指导。‎ ‎(1)、注意把握节奏 ‎(2)、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3)、重读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如: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4)、把握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 ‎4、、要求学生再读 三、整体感知 1、 问: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词?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表现一个亡国之君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无限愁恨。‎ 2、 从哪些地方最能看出词人的故国之思?‎ 明确:(1)、“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东风自故国吹来,春水向故乡流去。)‎ ‎(2)、“往事知多少”(锦衣玉食的生活,后宫如云的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 ‎(3)、“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列举写月的诗词,领悟月的意象,“思想怀人”的沉淀意义)‎ 四、精读细品 ‎1、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这首词哪个字可概括情感呢?‎ ‎(学生回答:愁。)‎ ‎2、李煜的愁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小结板书)‎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3、这层层叠叠、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词人在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1)、用春花秋月表现忧愁(以乐景衬哀情)。‎ ‎ (2)、今昔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 (3)、以发问加重愁情。‎ ‎ (4)、用比喻使抽象的愁形象化。‎ 书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知人论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三、背景介绍 ‎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 四、课文诵读:‎ 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五、诗题解读 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愤懑、悲愤。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愤懑。‎ 六、整体感知 ‎ 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七、问题探究 ‎ ‎1、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3、《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  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5、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 扬州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李白有首诗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作者送友人至扬州,今天我也送大家到姜夔笔下的扬州去走走、看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关于作者姜夔,大家了解多少呢?‎ 二、知人论世:‎ 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 三、解题:‎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四、学习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怆然、悲:词的感情基调是悲切、伤感、深沉的。‎ 五、学生诵读;配乐朗读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朗诵,体会其中蕴含的悲切伤感之情。欣赏课文朗诵同时,思考词中是如何表现这悲切伤感之情的。 ‎ 六、整体感知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说明今昔发生了巨变,而且这一巨变使得词人满怀悲伤。那么,扬州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如今展现在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破败荒凉的景象,在词的正文中,作者有没有描绘?)‎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无声冷月、红药徒生)等。‎ 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破败荒凉的景象?所见所闻(视觉、听觉)‎ ★ 合作讨论:词人是如何通过这破败之景来表现自己的满怀怆然的?‎ ㈠所见:‎ ‎⑴荠麦青青: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凄凉,荒芜) 首先从视觉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冲击 ‎ ‎⑵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为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 用了拟人修辞。(废池、乔木是金兵劫掠时的目击者,受害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起到了点缀,衬托的作用,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对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⑶冷月无声: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词人移情于物,以“冷月无声”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萧条,寂寥,冷清,落寞,表现扬州城的残破衰落,抒发作者悲哀之情。‎ ‎⑷“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如何表达出悲伤的情感的?‎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如何表达出悲伤的情感的?‎ 红药徒生: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感伤而已。‎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采用了虚拟之法: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还是无人欣赏。类似的诗句: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流露出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的无限伤痛之情。‎ ㈡所听:清角吹寒: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通感 ——(触觉写听觉)“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 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的“怆然”之情。 ‎ 小结:现在的扬州城破败、荒凉、萧条。‎ 如果用上阕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的话,那么,如今的扬州城实际上等于是一座“空城”:空旷、空荡、空无一人、毫无生气。‎ 因而,今日的扬州令姜夔不禁悲从中来(予怀怆然、感慨今昔),扬州城自古就是如此吗?不是 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文中哪些句子能有所体现)‎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 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繁华热闹 这些繁华热闹的景象,词人有没有为我们作具体描绘?没有,化用诗词,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扬州的盛况亦见于古诗词,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繁华。‎ 小结: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而这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也可以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一下:名都(佳处)。‎ 一“名都”,一“空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眼前的空城之景是作者看到的,而“名都”则是作者通过化用的诗句联想到的,这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一虚一实,虚实相济)。‎ 词人不仅化用杜牧的诗句,让我们可以想见扬州昔日的繁华,甚至在下阕中,他还想象唐朝的杜牧穿越时空、来到了扬州。杜牧来到今日的扬州会是什么感受?‎ ‎“惊” 为什么而“惊”?‎ 因“空”而“惊”, 惊“十里扬州” 竟然变得“荠麦青青”。“惊”扬州昔日繁华,今日萧条,昔盛今衰、古今变化之大。‎ ‎(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情况下,以杜牧之惊,从侧面衬托出劫后扬州的荒凉破败。 侧面描写 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战争。“自胡马窥江去后”‎ ‎1176年,虽然已过十五年,作者路过扬州时,映入视野的还是劫后的扬州一片荒芜,满目疮痍的萧条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写下此词,表达他因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这种情感我们也可用序中的一个词来概括?“黍离之悲”‎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悲。‎ 七、总结全文:‎ 综观全词,作者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有虚有实,从而突出了劫后扬州的荒凉,伤今怀古,抒发了“黍离”之悲。‎ 八、让我们再来齐诵全词,进一步体会他的“黍离之悲”。(学生齐诵全词)‎ 板 书 教学反思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