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终南望余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
2、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诗情。)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出示自学提纲:
① 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② 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并带着理解读诗句。
5、秀丽的终南山上,洁白的积雪漂浮于云端,初晴的夕阳给树林涂上了淡淡的余晖,多美的景色呀!咱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那精炼的语言。(齐读古诗)
四、入情入境悟诗情。
1、诗人祖咏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景)
学生边交流,教师边板书(阴岭秀、浮云端、明霁色)
2、(板书后配乐)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吧。(师配乐朗诵)
3、睁开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北面被积雪覆盖,但白色的积雪中却透出了绿色的嫩梢。(能用你的读体现终南山的秀吗?)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上的积雪很多很厚,直插云天,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积雪。(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或读出“浮”的动感。)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吗?(课件展示图片“浮云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2
过渡语:远望白雪皑皑的终南山,你看,高大俊秀的山峰直插云天,洁白的积雪漂浮云端,云、雪相映成趣,面对此番美景,诗人怎能不喜爱?不兴奋?他不禁赞道——(读前两行)他不禁赞道——(指名读)他由衷地赞道——(齐读两行诗)
师:除了白云积雪,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3:我仿佛看到夕阳西下时,落日洒满终南山的树林,树梢上闪着金色的光芒。(体会得真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读这行诗。)
师:(配乐欣赏雪后初霁图)残雪、余晖,此时的终南山是如此沉静、秀美,真是别有一番意境在心头。面对这样的景色,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指名交流。预设:陶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4、是呀,日暮西山,当夕阳慢慢坠下,那洒满林梢的余晖也逐渐消散,饱览终南山美景的祖咏回望长安,丝丝凉意已悄然而至,不禁情由心生,感慨道:城中增暮寒。(指名读)这行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境?(板书:寒)齐读诗句
5、此时的诗人仅仅是感到了天气的寒冷吗?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介绍诗作背景)。
6、再来读读这句诗,说说你的感悟。(对“寒”的感悟:心寒)。
7、引读:是呀,余雪消融的黄昏,长安城也挡不住那冬日里的阵阵寒意,诗人不禁感慨:(齐读“城中增暮寒”。)回望繁华的长安街头,却仍有衣不蔽体的百姓流落街巷,诗人不禁感慨:(再读)夜幕降临,长安城中谁来怜惜那些挨饿受冻的人们?诗人寒由心生:(齐读)。
8、(配乐朗读)同学们,这就是诗人的情怀,终南山的美景带给他享受,却也挡不住他的忧愁。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读走进诗人的内心,感悟他的心境。女生读写景的诗句,男生抒情,合作读。
9、我们一起齐读全诗。
五、背诵,拓展延伸。
1、《终南望余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咱们学了还得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诵)
2、终南山以其独特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游览,许多诗人也留下了吟咏终南山的佳作。课后大家可以收集积累。(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