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知识:1. 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社会中,随时都会面对一些形形色色的诱惑,当荣与辱、义与利摆在你的面前时,你该如何抉择?当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意外伤害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面对?生与死,义与利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议论的人生课题。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前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看名人名言: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活着是为了尊严,为了自由,为了名声,为了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作者简介(放幻灯片):
三、请听课文范读,提示学生注意断句、正音。
1、注意停顿
2、正音、读准字音
四、检查预习情况,通假字、字词及翻译。(放幻灯片)
1、本文的通假字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五、讨论交流
1.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
心。
7.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2
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六、拓展延伸
几千年前,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能得兼”的问题和“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愈来愈多的诱惑,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立场和原则?
将“道德” 、“正义” 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 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七、小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那么你还知道哪些舍生取义的人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