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改制学案(有解析岳麓版选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忽必烈改制学案(有解析岳麓版选修1)》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案8 忽必烈改制 ‎[学习目标] 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改制取得的效果及其原因。‎ 一、历史背景 ‎1.原因 ‎(1)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残酷的屠杀政策,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2)随着蒙古汗国在军事上的扩张,蒙古贵族把游牧地区的旧俗带到中原,对中原农耕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2.条件 ‎(1)忽必烈粉碎顽固守旧派的叛乱。‎ ‎(2)忽必烈决心变通创新。‎ ‎(3)局部地区的成功实践和汉族知识分子的鼓动。‎ 深化探究 材料 元朝建立后,围绕采用“汉法”和“旧俗”的问题,曾有过争议,汉人学者许衡针对这一问题向元世祖(忽必烈)上疏曰:“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 思考 ‎(1)文中的论点是什么?‎ ‎(2)“汉法”与“旧俗”之争的结果如何?试结合有关史实评析许衡的上述观点。‎ 答案 (1)主张推行“汉法”。‎ ‎(2)“汉法”战胜“旧俗”。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统治中原地区后,接受汉文化是其必然的选择,是实现长久统治的惟一途径,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社会发展等史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概念辨析]‎ ‎“汉法”与“旧俗”分别指的是什么?‎ ‎“汉法”指的是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旧俗”指的是蒙古地区的落后的游牧文化。‎ ‎[重点精讲]‎ 忽必烈采取“汉法”是否顺利?为什么?元朝采取“汉法”有何影响?‎ ‎(1)并不顺利,主要是因为汉法的采用损害了一部分蒙古贵族的利益,必将引起他们的反对。‎ ‎(2)汉法的采用使元朝的社会经济全面复苏,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 9‎ ‎[归纳总结]‎ 忽必烈转变立国之本的措施有哪些?‎ ‎(1)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政府机构。‎ ‎(2)保护农田,招集流亡农民,鼓励开荒。‎ ‎(3)大力开展军民屯田。‎ ‎(4)兴修水利。‎ 二、主要措施 ‎1.政治方面 ‎(1)中央 ‎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 ‎①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④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2.经济方面 ‎(1)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加快了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 ‎(2)保护土地 ‎①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 ‎②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发展农业。‎ ‎(3)完善机构和法规制度 ‎①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②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③颁布“农桑之制”,详细规定农业生产。‎ ‎④编写《农桑辑要》等农书指导生产。‎ ‎3.军事方面 实行兵民分治: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深化探究 材料一 9‎ 元朝疆域图 思考 ‎(1)据图和所学知识,指出为巩固统一,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措施?‎ ‎(2)这些措施有何特点?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答案 (1)在中央:①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在地方:①设行中书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③派遣官吏开发云南。‎ 其他:①实行兵民分治,废除世袭。②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2)特点:按照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原因:①原有统治机构的落后低效与疆域的辽阔形成巨大反差。②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③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 材料二 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他在元大都皇宫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 思考 材料说明了什么?‎ 答案 (1)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 ‎(2)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不忘蒙古渊源的心态。‎ 材料三 农桑,王政之本也。太祖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其睿见英识,与古先帝王无异,岂辽、金所能比哉?——《元史·食货志》‎ 思考 ‎(1)材料说明忽必烈确立了什么立国方针?‎ 9‎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即位后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1)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2)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和法规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加速了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重点精讲]‎ 为什么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当时的中原实行先进的农耕经济,生产力水平要高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入主中原后只有接受并采用汉法才能统治当地的先进经济和文化。‎ ‎[归纳总结]‎ 如何评价忽必烈改制?‎ ‎(1)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改革初期便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 ‎(3)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重点精讲]‎ 忽必烈改制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加强中央集权,果断地镇压了蒙古贵族的叛乱。‎ ‎(2)忽必烈“尽得天下豪杰而用之”。‎ ‎(3)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 ‎(4)接受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忽必烈个人的因素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 ‎[规律总结]‎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的目的一般是富国强兵、壮大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内容基本上都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 三、改制的影响 ‎1.通过制度更新,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由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并且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得以充分贯彻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3.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社会经济全面复苏,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最终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规律总结]‎ 9‎ 判断一场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关键是看其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从这一标准看,忽必烈改制是成功的。‎ ‎1.忽必烈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是(  )‎ A.《易经》 B.《即位诏》‎ C.改国号为大元 D.定都燕京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改制的意志和决心。在《即位诏》中,他决心“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实际上是变法的宣言书。‎ ‎2.元朝管辖今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是(  )‎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通政院 D.枢密院 答案 A 解析 宣政院元朝时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全国设通政院,而枢密院则总领全国军事。‎ ‎3.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制定的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  )‎ A.屯田多少 B.编写农书 C.推广先进科学技术 D.农桑兴废 答案 D 解析 忽必烈把农桑兴废作为察举赏罚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 ‎4.忽必烈改制的实质是封建化、汉化,在其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任用汉人 B.设立中书省 C.农桑立国 D.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 “汉化”“封建化”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但主要体现在经济形态上。‎ ‎5.忽必烈改制产生的影响有(  )‎ ‎①经济发展繁荣 ②民族融合加强 ③巩固加强统一 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 答案 D 解析 忽必烈的改制在经济、政治和促进民族融合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图一 张家口北元贵族墓  图二 《农桑辑要》书影 材料二 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263年他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1270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请完成:‎ ‎(1)据材料一、二,“汉法”对蒙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图二、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忽必烈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 (1)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确立了以农为本的国策方针,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解析 第(1)问考查从材料和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同教材内容的结合。第(2)问要注意对教材知识的归纳。‎ ‎[基础达标]‎ ‎1.忽必烈当政以前,蒙古贵族普遍“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这一现象说明(  )‎ A.忽必烈即位时,漠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差别不大 B.北方草原比中原地区发达 C.当时,蒙古贵族还不能正确认识中原文化 D.蒙古贵族不打算进军中原 答案 C 解析 “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意思是说:把北方草原看作是统治的中心,言外之意就是“把中原地区看作是边远地区”。这是蒙古贵族对中原缺乏认识的典型表现。‎ ‎2.今天的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  )‎ ‎①理藩院 ②宣政院 ③澎湖巡检司 ④台湾府 9‎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并首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3.元世祖至元年间,“家给人足”“民庶晏然,年谷丰衍,朝野中外,号称治平”,关中粟麦已“盛于天下”。元代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  )‎ ‎①有效体制的建立 ②法规制度的形成 ③科学技术的推广 ④农桑立国的实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以上四项皆是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故均选。‎ ‎4.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元朝国策逐渐转变为(  )‎ A.改行“汉法” B.工商立国 C.游牧经济 D.农耕文明 答案 D 解析 忽必烈改制主要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而当时中原地区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汉族文化,即农耕文明。‎ ‎5.忽必烈确立了“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即汗位前后他的主要措施有(  )‎ ‎①保护临安等城市,使之不毁于战火 ②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 ③粉碎顽固派的挑战 ④坚持重用汉官、改行汉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题中①②③④所述内容均是忽必烈“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的主要措施,故选A。‎ ‎[能力提升]‎ ‎6.右图为《元世祖出猎图》。在他统治时期,元朝政府能够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 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行政事务 C.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D.建立行省制度,委派官吏进行管理 答案 D 9‎ 解析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辖。‎ ‎7.从根本上讲,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统治近百年的原因是(  )‎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答案 C 解析 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统治的主要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变本民族的落后状况,用汉族先进的制度和生产方式治理全国。即C项所述。‎ ‎8.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的征服民族最终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的信息可知,元初统治者把汉人居住区皆变成牧地,取消农业生产,从“不得不”可判断元初统治者的做法不可取,执行不下去了,所以改为“重视农桑”,故从本质上就是落后的以牧业为主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和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的一个比较,所以选D项。‎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元史》‎ 材料二 世祖皇帝自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材料三 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群邑,察举勤惰……——《元史·食货志·农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料二、三看,元朝统治者采纳这种观点了吗?‎ ‎(2)材料二中“中书省”和“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机构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 ‎(3)材料三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 9‎ 答案 (1)认为汉人对“本朝”无益,要排斥汉人,把农耕地区变为牧场。没有采纳。‎ ‎(2)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 ‎(3)让有关部门搜集古今农书,采集民间实践经验,编成《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派劝农官到各地检查,把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一个依据。‎ 9‎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