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3 单元学习总结
1.新教与天主教(旧教)的主要差异
(1)在经典方面: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惟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通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新教主张“因信称义”,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绝对的传统权威和领导地位,主张“因行称义”,教权高于王权。
(3)在教规方面: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
(4)在仪式方面: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独身;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
2.欧洲宗教改革的性质
(1)从其发动背景看,14、15世纪,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衰落,近代资本主义因素逐渐产生,天主教会的特权地位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从其过程看,它简化宗教仪式,反对奢侈腐化,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3)从其结果看,它沉重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5
因此,宗教改革运动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3.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1)宗教改革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
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波及原来天主教统治下的欧洲广大地区。尽管这些改革的动机、方式与目的不尽一致,但都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发展。
(2)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新教的传播
①宗教改革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宗教改革以后,出现了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基督教派别,它们统称为新教。新教在很多地方建立了教会,它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德意志北部和东北部的许多地方以及瑞典、丹麦和挪威等地都改信路德派,加尔文派则在瑞士、法国和英国等地有很多信徒。新教后来还传播到了北美等地。
③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得到加强,《圣经》纷纷被翻译成当地文字,所有这些都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3)宗教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英国新贵族剥夺了天主教会的大量地产,用于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对英国社会经济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4)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创造了条件
①加尔文教与尼德兰革命:加尔文鼓励人们鄙视懒惰与保守,鼓励积极开拓进取,勤勉敬业,坚持不懈,获取最后成功。所有这些,实际上都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披上了神圣的宗教外衣。加尔文创建的宗教组织形式也带有民主化的色彩,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提供了借鉴。所以,加尔文派成为日后尼德兰革命的旗帜。
②英国的“清教徒”与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不满国教成为专制王权的忠顺工具,要求进一步改革,出现了用加尔文教精神来改革国教的主张,要求“清洗”天主教因素的影响,建立廉俭教会,反对专制王权,形成清教运动,信徒称为“清教徒”。17世纪40年代,资产阶级终于打着清教的旗帜,掀起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4.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宗教“异端”形式的原因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不仅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在当时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5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是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5.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
(1)改革的基本性质属于专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它效法西方,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俄国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改革在客观上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3)但是,改革的阶级基础是贵族地主和商人阶级;宗旨是巩固贵族地主和商人的统治,强化沙皇专制;改革的方式是剥削农奴。改革没有超出封建社会形态的范畴;没有根本改变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是对旧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领域的调整和完善。
6.彼得一世改革的利弊
积极性:
(1)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
(2)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
(3)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
(1)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
(2)手段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保守势力近卫军叛乱;处死太子);
(3)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
(4)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
7.为何说彼得一世改革是历史的进步?
(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彼得一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与资产阶级的要求相适应。
(2)从改革的内容看:①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和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②改革奉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和经济思想。③改革注重实施与本国特点相符的思想文化政策。④改革注重发展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所有这些在客观上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1.德国、瑞士和英国三大宗教改革运动的比较
改革人物
新教派别
核心教义
其他主张
影响地区
路德教
德国、北欧
5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全体信徒皆教士;信仰的惟一根据是《圣经》
简化仪式;神职人员可娶妻;蔑视权威
加尔文
加尔文教
《圣经》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先定论
简化仪式;选举神职;生活节俭
法国、英国等
亨利八世
英国国教
《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神职人员须效忠英王;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
基本保留原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
英国
2.重商主义与重农抑商的比较
重农抑商
重商主义
目的
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加强对农业的绝对支配权
原因
统治者害怕商品经济对封建生产方式发生分解作用
王权需要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
影响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例题 (2014·海南高考)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审题思路] 定时空: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
审题意:本题考查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抓关键:对“因信称义”的理解。
辨选项: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教皇以此来加强思想控制,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措施显然是打击教皇的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
不正确
B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只是改革信仰的方式,不可能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
不正确
C
“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严厉打击,故C项正确。
正确
5
D
材料中没有提及基督教信息,故D项错误。
不正确
答案 C
题型特点
历史概念是指人类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抽出来,加以概括形成的认识。考查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题肢中的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二是题干提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题肢提供四个概念作为备选项,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对其理解……”“其本质是”等。
解答方法
(1)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和观点对题干与题肢进行指导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2)逻辑推理法。将题干与题肢提供的四个备选项逐一对照,对两者逻辑关系进行推理,选取最深刻、最本质、最广泛的选项。
(3)定性分析法。分析题目的要求,再对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有目的的分析,进而分析选项,凡与题干中的概念性质不同或不符合题干中的概念范围的选项都要排除。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