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
【导入新课】
中国著名散文评论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员楼肇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倘若我们能平心静气地如同审视中华古典散文的传统那样审视现代散文的传统,那么,现代散文作家中究竟有几位能像庄子、韩愈、苏东坡那样,拥有泰山日出、雷霆万钧的阳刚气象?!他们在散文文坛崛起,两人那狂洋恣肆、突兀峥嵘的想像力和排山倒海、阅兵方阵般驾驭文字的能力,将散文的阳刚之美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两人可谓珠联璧合,共同为完成对现代散文传统的革新,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石。
这位我们所不熟知的散文大家,就是王鼎钧,文学界敬称“鼎公”。这是一位89岁高龄、旅居海外65年却仍带着浓浓乡音的老人,他用他的生花妙笔,创造出了怎样的美?今天,我们通过《那树》,来初步领略。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本文主旨。
2、品析文章语言,体悟作者情感。
【识字·准备】
读准确,是我们阅读欣赏一篇文章的基础。让我们先来读准下列字音,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指名学生读。纠错后齐读两遍。
【美读·感知】
文中,上帝对大树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请默读课文,分别找出表现“绿着生”“绿着死”的句子,并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你最喜欢或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
如:第2段“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树虽年代久远却仍然生机盎然。(指导朗读:前半部分低沉缓慢,后半部分高昂。)
第3段“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运用拟人,写出树的繁茂,也写出了树的奉献。
第6段“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5
大树的家园被人类不断侵占,但大树仍奉献绿色,忍辱负重。
第8段“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作者运用具体的数字,更充分地让我们感受到大树在这里生存的时间之长,绿的时间之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树的隐忍与无私。
第10段“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的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能否将“叶上的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改为“叶子仍绿着”?“每一平方厘米”将面积缩小到具体的面积,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已倒地的树叶绿的程度,死后仍充满生机。
这样一棵“绿着生,绿着死”的大树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棵大树的什么精神呢?
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大树的精神品质:充满生机,忍辱负重,无私奉献,造福人类。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这样一棵大树充满什么样的感情?(热爱、赞美、敬佩……)那么,我们把这篇散文的题目改为《这树》,好不好?这更能表现一种亲近的情感啊?(1、大树已被伐倒,已经死去,已是过去的大树。2、这表达的感情更亲切,而作者对树的喜爱赞美之情是含蓄的。用“那”更显冷静客观。)
那么,你觉得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文章的题目?
【品鉴·悟情】
是啊,上帝希望这大树“死复绿”,可人类却让上帝食言了。面对这样的人类,作者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下面,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人类的情感的句子,进行鉴赏。
要求:勾画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从中表达的作者情感,小组交流。
第6段“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一厘米一厘米”,极言自然界生命生长发展之缓慢,“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极言人类文明发展之迅速。自然界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为脆弱。
第9段“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作者连用了三个“于是”,“于是”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往往是有前面的原因,才有后面的结果。但是后三件事竟由醉汉高速驾车生祸而来,显得颇为滑稽,不合情理,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讽刺、批判态度。
第9段“
5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这样的描写真是惨不忍睹,“咬”“骨粉”诉诸视觉,“呻吟”诉诸听觉,通过拟人化手法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屠杀”本意指“故意进行的一种血腥野蛮的大量杀戮行为”,将伐树说成“屠杀”,表达了对伐树人的愤恨。这些本不应当用于此事的词语,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第11段“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刽子手”本指古代执行死刑的人,也被用做“卑劣”的意思。割下头颅、切断动脉静脉,这种残忍血腥的描写让我们不寒而栗,作者的情感溢于言表。
第11段“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一层”“一层”“又一层”,极言之多,“闷死”,表现其悲。
从这些语句、这些词语中,我们读出了作者对于人类的什么情感?(愤恨、厌恶、批判、失望、悲哀、幽怨……)
是啊,曾经多么繁茂的一棵大树,就这样被伐倒了,作者的心中,涌动着多么厚重的悲痛。这种悲痛,我们可以牛汉的《悼念一棵枫树》中读到,可以从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中读到。
面对这些逝去的曾经葱茏的生命,这些作家不约而同的发出了共同的声音。这是多么汹涌澎湃的情感啊,可王鼎钧并没有允许自己的情感泛滥开来。
【续写·思考】
这篇文章,就在作者对树的结局的叙述中戛然而止,不生一丝一毫的议论。看似平淡的结尾,又将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请你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为这篇文章再续写一个结尾,写出自己对这篇文章主旨的思考。可尽量贴近作者的语言风格。
(1)人教社《教师用书》
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那树荫庇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洋节的热闹与传统节日的冷清、洋快餐的受追捧、传统文化的不受重视……)
5
【结束语】
王鼎钧被誉为台湾散文崛起的山梁,他的散文,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独特的家国意识和人文品格,是他历尽沧桑、深味世事后人生经验的结晶与升华。在《那树》中,他绘声绘色地向我们展示了大树的生与死,没有大肆的铺排,也无空泛的议论,就靠扎实细致的描写营造出了整个画面的凝重感,大树的悲剧结局被表现得逼真而舒展,丝丝缕缕牵引出我们沉重的思考。这棵绿着生、绿着死,却无法死复绿的大树,就像一个巨大的感叹号,重重地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就让我们将这种思考不断进行下去吧,或许,我们会收获更多关于自己、关于人类、关于命运的启示。
【布置作业】
阅读季羡林《幽径悲剧》全文,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
《那树》
《那树》是台湾当代作家王鼎钧的一篇优美散文,它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思考了人类文明改如何发展的问题。
我的教学设想依据两个目标展开: 1、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本文主旨。2、品析文章语言,体悟作者情感。为了完成这些目标,我主要从感知、悟情、思考三个教学片断入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续写结尾三个环节来完成这堂课的教学。
反思自己本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优点:
1、 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教学环节的设置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感知大树形象—体悟作者情感—思考文章主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地完成对文本的学习。
2、 学习目标明确,要求具体。上课之初,我就让学生通过齐读,了解本节课学习目标。在接下来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每一个环节的学习要求我都讲解具体,学生学习时有目标,有方法,学习效果好。
3、 内容补充得当,加深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我在引导学生体悟到作者对人类的情感后,又适时地补充了同类文学作品:牛汉的诗歌《悼念一棵枫树》片段和季羡林的散文《幽径悲剧》片段。这两个片段与本文互相映衬,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4、 “续写结尾”方法巧妙。作者的情感含蓄内敛,文章在叙事结尾戛然而止,通过让学生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结尾,让学生沉淀自己对本文的思考,表达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5
1、 主题拓展引发思考宽度。《台湾国文教学手册》中对本文的主旨解读,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本文的主题,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宽度,帮助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
2、 尊重学生的解读。在课堂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表了不少个人的解读,学生的阅读很细致,思考也很深入,在课堂上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合理解读,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但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1、 学生的朗读很不充分。在感知大树形象时,学生的朗读力度不够,没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没能很好地进行朗读指导。
2、 提问的面还是不够宽。在课堂上没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没能使一些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造成思考上的懒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