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②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①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②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占有、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②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个体较大、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蜗牛、蚯蚓、蚌、乌贼、蝗虫、虾、蟹等)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已有了整体的感知。有些同学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它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受地域限制,有些动物采集不到,如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桃花水母、沙蚕等)缺乏感性认知。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3分钟
教师通过口述,呈现对上一章学过的主要知识的提问:
1、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2、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
3、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
学生回忆、看书等,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必要的要进行板演。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
板书课题
3分钟
同学们好!
1、哪位同学知道数量最多的动物是哪一类?
2、哪位同学有谁吃过海蜇,什么感觉?
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课堂调查活动,并认真思考老师列举的
以思考题形式导入,学生通过回顾旧知,感性认识无脊椎动物
- 5 -
3、哪位同学见过美丽的水母,它怎么运动的?
4、哪位同学见过珊瑚,它是怎么形成的?
这些动物在动物王国里数量众多,以其独特的方式运动着,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使得生物圈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板书课题)
这些动物的主要特征?
。既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又自然而然的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目标展示
1分钟
过渡语:首先请同学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利用小黑板展示已经板书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读标。
读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板书在小黑板上,可时刻提醒学生依照目标进行学习。
出示指导
自主学习
6分钟
过渡语:为了帮助大家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小黑板中出示的自学指导要求认真默读课本。(小黑板内容如下)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第71页—73页的内容(注意 “观察水螅”实验及图2.2-4几种腔肠动物介绍),找出思考题的答案并画出来,6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回答下列问题。
1、动物分为哪两类?
2、什么叫无脊椎动物?什么叫脊椎动物?
3、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
4、观察水螅实验中,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它是如何捕获食物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什么特点?
5、常见腔肠动物有哪些?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继续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考。
学生根据自己身边的实例并认真阅读课本第71页—73页的内容,根据图2.2-1、2.2-2、2.2-3、2.2-4并仔细分析“观察水螅”实验的全过程,思考小黑板中问题,找出问题答案。
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共同探讨个人尚未解决的问题,并推选出代表进行发言交流
在学生初步学会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课本的介绍中去寻找无脊椎动物的知识,比如无脊椎动物的概念与主要类群,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等。从而感性的了解无脊椎动物的概念、主要类群、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并能自己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组织交流
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自学探究,我们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
- 5 -
点拨建构
13分钟
可以发现动物的种类有哪些?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 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
过渡:同学们回答的真好!无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类群就是腔肠动物,而水螅就是同学们经常可以见到的腔肠动物?接下来我们就从水螅的身上来寻找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2-73页中观察水螅实验的图片大家想一想: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它是如何捕获食物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什么特点?
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对!(呈圆筒状、体壁很薄、有口无肛门)
接下来让我们来观察其它常见的腔肠动物。(展示: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3页图2.2-4几种腔肠动物)
1. 常见的腔肠动物有哪些?
2.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 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总结: 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无脊椎动物,身体呈圆筒状,体壁仅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大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海洋里,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里。
学生依据教材上的介绍,得出动物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找出其中分类的依据是体内脊椎骨的有无,无脊椎动物主要有六类。
学生根据“观察水螅”实验和图片,尝试得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学生读图分析回答常见的腔肠动物,最终得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分析教材和图片,自己发现动物的种类,并引导学生先找出其中分类的依据是体内脊椎骨的有无和无脊椎动物种类,再进一步去探究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此时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恰到好处。
指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其它种类的腔肠动物,去发现所有腔肠动物的规律、探究这种规律的本质、自学教材、交流,最后共同得出结论。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 5 -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4分钟
过渡:根据同学们刚才对腔肠动物的了解,现在,请同学用所学知识解决几个问题吧。
1.当食物经过海葵,海葵发出刺丝麻醉食物,然后用什么捕获食物?
2.捕获的食物经过什么结构被送入什么腔进行消化?
3.消化后的食物残渣再经过什么结构排除体外?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学生分析、交流。(重点解释原因)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教师设计的反馈训练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由知识立意逐步过渡到能力立意,针对性强,注重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或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进一步的点明:只要是腔肠动物,它的基本特征相似。
当堂训练
15分钟
1、请同学们结合思考题,熟记本节课的内容,时间5分钟。
2、独立完成助学55页当堂达标:
A类:助学1.2.3.4.5.6. 教材79页第2题。
B类:助学1.2.3.4.5.6
C类:助学1.2.3.4.5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常见动物:水母、海蜇、珊瑚虫
海葵、水螅
主要特征:多细胞动物,身体
呈圆筒状,体壁仅由
腔肠动物 内、外两层细胞构
扁形动物 成,消化腔有口无
无脊椎动物 线形动物 肛门。
环节动物 生活环境:大多数腔肠动物生
- 5 -
软体动物 活在海洋里,少数
节肢动物 生活在淡水中。
动物
脊椎动物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核心的理念。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又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老师恰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受地域限制,有些动物采集不到,如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桃花水母、沙蚕等)缺乏感性认知。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