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课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模式
教具:多媒体(历史挂图、示意图、小黑板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并通过适当拓展背景材料,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以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归纳其艺术特点。注重探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艺术成果丰硕。通过对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二)教师引导,自学探究
一、“书圣”王羲之
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临摹122页插图中的 “马”字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字体,其他同学拿出已准备好的纸笔,在下面临摹,看看谁临摹得最好。加深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思考回答:
1、哪位同学知道书法何时成为一门艺术的?
书法在东汉末年逐渐成为一门艺术。
2、回忆学过的内容,你能说一说汉字的演变过程吗?
汉字发展图表: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3、谁能为大家讲一讲王羲之的故事?你还知道王羲之其他的书法作品吗?听完这些故事,你来归纳一下王羲之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生答略
4、王羲之为什么被后人称作“书圣”?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什么?
正因为他有这些优秀的品质,使他成为东晋时期集书法之大成者,他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书圣”王羲之对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都很擅长。《兰亭序》。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用准备好的纸笔临摹两个“之”字,然后再任选其它两个,注意体味归纳他的字有何特点?可以用自己的话说或用古人的话说。
学生临摹字帖并回答: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二、“三绝”顾恺之
1、我们都知道画鬼容易画人难,他笔下的人物是何形象呢,请根据欣赏的两幅作品,归纳他的人物画有什么特点?
3
让我们欣赏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这幅《女史箴图》画出了晋时宫廷妇女的日常生活。《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所作。
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2、当时人称他有“三绝”,为什么?
他不仅擅长绘画,文章和诗写的也好。对艺术非常精心,如醉如痴。因此,人们赞誉他有三绝, 即才绝、画绝、痴绝。
3、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对我们学习上有什么启示?
他们从小就对书画艺术执着地追求,都有孜孜不倦、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的特色,后来终成大器。
三、辉煌的石窟艺术
学生自主学习,并阅读插图《龙门石窟佛像》,思考回答:
十六国、南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哪两个石窟?为什么建于这两个地方?(小组讨论并回答)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四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同和洛阳先后成为当时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佛教的中心。
2、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点?
其中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均属北魏统治者为宣传佛教、加强统治而开凿,这些石窟还有现实意义吗?我们应怎样评价这种带宗教色彩的石窟?
板书设计:
测验题目:
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________转化到_________,草书和行书也逐渐
流行。
2、________的王羲之,他的代表作是《 》
3、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其中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是《 》和《 》
4、魏晋南北朝时期反对佛教最著名的是南朝的思想家__________,他撰写的《 》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5、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开凿石窟,掉早佛像,流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南洛阳的__________石窟和山西大同的____________石窟。
6、魏晋南北时期佛教为什么盛行?
教学反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无比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书法艺术出现繁荣局面,众多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其中的佼佼者便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星空中一颗最明亮的星星。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以及孜孜以求的精神是他人无法比拟的,他的成功是以艰辛的劳动为基石的,我们应学习他那种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精神。
1、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3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者,是益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重要的概念、重要的历史结论及其依据。
3、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和能力,鼓励以多种形式表述历史。本节课根据学生对“圆周率”有一定的了解,语文课已学过《水经注》部分内容,本人采用学生自学阅读为主,然后让一位学生上黑板完成设计有朝代、称谓、主要著作、主要科技成就的表格,其他学生写在笔记本上。
4、总的来说,学生认真阅读完成表格,并指出黑板上同学写得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最后由老师小结。这堂课学生的反映积极、活跃,学生起了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起了主导地位,效果较好。
不足:1.历史课堂不应该就是讲教材,课程资源应是一切与历史有关的东西。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
2、由于将两课内容放在一节课来上,内容确实有些多,时间方面难掌握。
3、但也存在个别学生不自觉阅读、完成问题的情况,这须由教师的巡视、督促,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