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 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
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教材分析
1.知识主线
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细胞核
细胞核的结构:核膜(其上有核孔)、核仁、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内容地位
本节教材承前面的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内容,使学生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更加全面完整。并且能从整体上认识到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复杂性、整体性、有序性和重要性。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如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基础,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以后学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础。
3.各栏目的价值
本节的“问题探讨”从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充分讨论细胞核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回答很可能是不全面的,不完善的,或者是建立在想象而非科学事实的基础上的。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
“资料分析”就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事实,以不同物种的细胞为材料所做的实验,从几个方面让学生分析得出细胞核的功能。教科书紧接着以图代文介绍了细胞核的结构,旁栏思考题“同一个生物体内所有的细胞的‘蓝图’都是一样的吗?如果是一样的,为什么体内细胞的形态、功能如此多样?结构也不完全相同?”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没关系,教师不比着急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后面内容的学习。
“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解释数据,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细胞核有关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模型建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为学生建构真核细胞模型提供了方法指导。但这个指导只是引导性的,并没有具体的材料和步骤,而是给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因此,这个环节可以安排在课后去完成。
学情分析
1.学生的起点状况分析:
1.1知识基础;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整体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已有初步认识。第三章的前面两节也已经详细学习了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相关内容,认识了细胞器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学生在脑子中能呈现出细胞亚显微结构的三维图。但学生对细胞核的认识仍比较简单而且还是一些知识片段,如知道DNA主要在细胞核里面(在第二章学习过),知道DNA是遗传物质,知道染色体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可以看成是初中教材的补充和深入。
1.2能力基础:
本班的学生上课思维活跃,跟老师的应答比较积极。爱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经过初中的学习,部分学生仍记得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大部分学生有预习书本的习惯,并且阅读速度良好。
1.3情感态度:
本班的学生对生物学科普遍比较有兴趣,听课认真,老师交代的任务能努力去完成。
2. 学生的潜在状况分析:
2.1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
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知识内容简单,容易掌握,因此听课时不能全程投入;
在讨论环节时,有的学生可能会不愿意跟其他同学讨论;
6
2.2学习过程中可能发展的状况。
对科学实验常用的思路与方法有更多的了解;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对“细胞是一个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整体”有更深的认识。
学生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的问题指引下,思考、探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程度较大。老师设置的问题串指向明确,难度逐步上升,因此学生只要跟着老师教学步骤和思路就应该能达成预期目标。但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有: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知识内容简单,容易掌握,因此听课时不能全程投入;在讨论环节时,有的学生可能会不愿意跟其他同学讨论;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基因是如何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遗传和代谢,以及细胞分裂的知识,因此在进行细胞核的教学时,学生有可能会产生“细胞核如何控制?”的疑问,此时教师不能进行过多的拓展和延伸,只需告诉学生此内容今后会学习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核是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教学策略
整课总体上采用概念获得模式教学。该模式的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的观点。
具体教学环节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环节二采用现象分析式教学。它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非常注意学生利用自己的先前经验对问题进行解释。基本教学程序是:出示现象→解释现象的形成原因→现象的结果分析→解决方法分析。在教学中,某种现象往往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的,学生要能通过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本质。
环节三采用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环节四采用发现式学习式教学。布鲁纳(J.S.Bruner)发现式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根本的地方在于让学生像科学家的发现一样来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描述染色质的组成及与染色体的关系。
能力目标:进行实验数据的解释。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增强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创新意识。
一、 教学过程(流程及与之匹配的具体行为方法)
教学目的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6
教学环节
(一)引入新课
(二)
分析变形虫实验
(三)
问题串引导探究伞藻实验
1.重温上节课内容
2.激发兴趣
过渡
领悟细胞核控制代谢的功能
过渡
领悟细胞核控制遗传的功能
播放动画视频:节选自《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其中3分钟有关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的内容。
↓
展示视频截图(出现的细胞器)
↓
提问:细胞器分工合作,高效有序,是否需要某个结构进行调控?你觉得这个结构应该是什么?
“研究一样事物离不开实验,下面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所做过的一些经典实验”
发出指令:阅读资料3,找出信息——做了怎样的操作?得到怎样的现象?
↓
聆听学生的回答,随之用图片展示实验过程及现象
↓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细胞核还能控制什么呢?下面看另外一个奇妙的实验。请同学们先把课本合上,让我们来一场头脑风暴吧”
介绍伞藻:单细胞、可长至10厘米长;
帽、柄、假根三部分,细胞核在假根;
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切除帽可再长。
提问:“帽”的形状是又柄,还是由假根决定?
你能作出几种假设?
↓
聆听学生讨论得出的假设,给予积极的评价
列出意见较集中的几种假设:由柄决定
由假根决定
↓ 由柄和假根共同决定
展示伞藻嫁接实验的操作过程,但不出示结果,
提问:请你预测实验的结果可能会长出什么形状的帽,从而证明哪个假设是正确的?
↓
聆听学生讨论得出的预测,给予积极的评价,指导学生用“如果……则……”的句式表述。
↓
展示嫁接实验的结果,验证“由假根决定”的假设是正确的
↓
观看视频
根据形态结构,说出细胞器名称
答:需要。细胞核。
带着任务阅读资料3
口述以上任务答案,看图片展示
得出结论
听,看
思考,相互讨论。
个别学生陈述讨论得出的假设
思考,相互讨论。
个别学生陈述讨论得出的预测及所对应正确的假设。
看,领悟
思考
6
(四)
探讨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五)
过渡
学习细胞核结构同时,认同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过渡
提问:假根决定帽的形状,是细胞核还是细胞质起主要作用?怎么证明?
提示学生从变形虫实验中得到启发。
↓
展示核移植实验结果,师生共同揭开疑团:帽的形状由细胞核决定。
↓
提问:由此得出细胞核另一项功能是?
“细胞核为什么能成为控制中心?生物学上常说,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让我们从细胞核结构上寻找答案”
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的图文学习细胞核的结构:
最外层是什么结构?有什么特点?什么作用?
核质分开是绝对分开了吗?交流靠什么?
最里面是什么结构?什么作用?
↓
还有一个结构叫什么?是什么物质?跟初中学过的“染色体”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54页文段,用一句话概括说出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
继续提问,加深理解:
同样的什么物质?
“不同时期”指的是什么时期?
怎样的不同状态?
↓
配以图片,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形态的区别。
↓
提问:在细胞核各个结构中,与其功能(控制代谢和遗传)最相关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
↓
把学生的散乱回答归纳成简洁的语句。
↓
归纳小结: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课本还提供了另外两则实验资料,但老师把资料内容改编为题目,请让同学们运用刚才所学知识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流程图展示美西螈核移植实验,提问:后代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回答:将细胞核取出再植入
另一株
回答:细胞核
回答:细胞核控制着遗传
边看书,边回答
阅读,思考,
回答: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
样的物质在细胞不
同时期的两种存在
状态。
回答:DNA和蛋白质;
分裂时是染色体,不分
裂时是染色质;
丝状的是染色质,杆状
的是染色体。
回答:染色质
因为它含有遗传物质DNA,贮存着遗传信息。而遗传信息可以遗传给后代,是生命活动的“蓝图” 。
领悟、认同
答:黑色,细胞核控制细胞的遗传
6
资料1和2为背景作为题目练一练
(六)
小结、课堂
练习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
领悟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巩固知识
↓
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分解实验步骤进行提问:
哪边可以正常分裂?
重新获得核的一边将有什么改变?
两半都能发育成胚胎吗?
证明了细胞核哪项功能?
“同学们学习的效果非常不错。那将今天学习的细胞核内容,结合前两节细胞膜、细胞器的内容,我们再来统观一下细胞”
图示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联系前两节内容,引领学生领悟细胞是一个复杂、精密、能自我调控的整体,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
布置做堂上练习:课本56页第1、2、3题和“技能训练”栏目(解释数据)
方法指导:先读数据,发现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学生的表达可能会比较冗长或词不达意,教师要善于鼓励,适当引导,使表达简洁到位】
答:
有核的一边
正常分裂
能
细胞核控制细胞的代谢
回顾、归纳、领悟
思考、作答
一、 教学反思(课后自评)
本节课的课题为《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课型为新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本节课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点内容不多也不算难,因此为了避免平淡无奇的讲授,我对教材内容重新调整,作了一些灵活的设计。
一是用视频《细胞内的生命活动》节选片段引入新课,既重温了细胞器分工和合作的内容,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细胞内生命活动的高效有序,因此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课堂;
二是对教材提供的四则资料进行调整,合理利用。将资料3和资料4用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即细胞核的功能。而将资料1和资料2改编成题目,设置合理梯度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设计的一大亮点在于针对资料4伞藻的实验精心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去积极思考如作出假设、预测结果、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体验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做就没有了摆事实的枯燥难懂,让学生更深地领悟细胞核的控制作用;
四,问题的设置梯度比较合理,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探寻知识珍宝。同时,教师对“预设之外的生成”处理的也比较得当;
6
我觉得本节课还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一些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不够,因此在讨论环节中显得拘谨,有待今后多加培养;给学生上讲台展示的机会少,学生讨论的结果不妨让代表在黑板写出来;板书稍显单薄,没有充分展示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我期待自己能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用激情和智慧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这将是我不断的追求。
四、教学评价(课后他评)
经科组内集体评课,科组老师的意见主要如下:
做得好的地方: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步骤流畅,重难点突出且处理到位;课前准备充足,对学情了解充分;对教材深入专研,处理教材内容的方式新颖独特,巧妙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又不会偏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关注学生,问题梯度设置合理,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学习模式;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做练习题,保证了学习成果的及时巩固和熟练。
可以改进的地方:让更多一点的学生可以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建议教师用更多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把学习气氛调动起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