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 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2.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①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
(1)依据:②产生原因。
(2)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③生态破坏)。
思维活动
1.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吗?
答案 不是的;次生环境问题又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④工业生产导致人类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资源⑤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2)⑥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冲击: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⑦环境污染加剧。
(3)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危害:威胁⑧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⑨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
思维活动
2.电子垃圾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答案 (1)电子垃圾含有由多种高科技材料合成的有毒物质,如镉、汞和铅等重金属,将成为生态的隐患。
(2)电子垃圾与其他家庭垃圾一起被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恶英,这种物质不仅污染空气、土壤和水体,还会威胁人类的健康。
7
探究点一 环境问题的分类
探究活动 下列环境问题哪些属于原生环境问题,哪些属于次生环境问题?并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①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 ②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 ③地震破坏引起的水体污染 ④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 ⑤捕杀动物造成动物种群减少
答案 ①③属于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自然力或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②④⑤属于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反思归纳 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的区别和联系
类型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含义
由自然界本身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的环境问题
由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是狭义的环境问题
表现
自然灾害
地方病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举例
地震、海啸、泥石流、台风、旱涝灾害等
氟钙病、甲状腺肿大等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等
相互联系
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形成“复合效应”,进而使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迁移应用1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河北的农作物遭受寒潮的袭击
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
D.某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此而减产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涉及的环境问题都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属原生环境问题。B项臭氧层出现空洞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释放氟氯烃化合物破坏臭氧层造成的。臭氧层遭破坏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影响人体健康,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探究点二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7
探究活动 下图表示在某些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下列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①( )生态条件恶化
②(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③(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④( )土地生产力下降
⑤( )人均资源减少
⑥( )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⑦( )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⑧( )人均收入减少
⑨( )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⑩(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答案 ①i或j ②a或b ③e或f ④j或i ⑤c或d ⑥g或h ⑦b或a ⑧d或c ⑨h或g ⑩f或e
反思归纳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
影响因素
对环境的影响
原因
工业生产
①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破坏自然生态②产生化学物质污染大气、水、土壤和生物③产生废弃物占用土地,污染环境
①向自然环境索取的资源增多,超过环境的供给能力②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增加,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7
人口高速增长
①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
②环境污染加剧
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加
②排放的废弃物增多
科学技术进步
①军事武器的破坏力大幅度提高
②大量动物资源濒临灭绝
③威胁人类健康
①火药和核能的开发
②捕猎工具的改进
③电子垃圾
迁移应用2 下图中四组箭头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几个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图中哪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2)近年来的夏秋季节,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行为过程,选C项。第(2)题,赤潮是由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向海水中排放大量含磷、氮的废水导致的。
7
读下列图片,完成1~4题。
1.四幅图片描述的地理事象产生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幅图片描述的地理事象会导致物种多样性减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四幅图片描述的地理事象带来的环境问题是由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四幅图片描述的地理事象会导致沿海低地减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A 2.C 3.D 4.B
解析 第1、2题,①地震是自然力,它引发的环境问题是原生环境问题;②大气污染是工业生产中的废气;③滥捕滥杀导致物种减少甚至灭绝;④计算机显示器等是电子垃圾。它们带来的环境问题都是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第3题,计算机显示器等是淘汰的电子产品形成的垃圾,属于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环境问题。第4题,工厂的烟囱不仅排放废气,还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将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地淹没。
5.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7
材料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清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图1),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2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2),实现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1)将下列地理事象填入图1中的适当位置( )
①乱开滥采 ②扩大种植面积 ③高强度利用耕地 ④以木炭为燃料 ⑤大量排出含SO2的废气
(2)分析图1,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将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3)导致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出现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自上而下依次是②(③)、③(②)、①、④(⑤)、⑤(④)
(2)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人口激增。
解析 寻找关键词和明确某项人类活动的过程是正确回答关联图式问题的前提;分析某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应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和人类活动方式进行分析;环境问题主要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引起的,而这种不协调关系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第(1)题,“乱开滥采”中的“开”和“采”是关键词,应当与“采矿”有关;“扩大种植面积”和“高强度利用耕地”应当与种植业(种植棉花)有关;“炼铜”需要“以木炭为燃料”,并“大量排出含SO2的废气”。第(2)题,扩大耕地面积和以木炭为燃料将破坏植被;乱开滥采将使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并破坏植被;大量排出含SO2
7
的废气将形成酸雨;高强度利用耕地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抗侵蚀能力下降;图2说明流域内有大量的山地,植被破坏后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将丧失。第(3)题,材料中已经说明“从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