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优质课教案及反思(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优质课教案及反思(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 分册、章节、课题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一节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2课时 ‎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 ‎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 理解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活动,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 教材分析 ‎1.知识主线: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尝试设计实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方案——>分析讨论,完善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展示成果——>拓展提高。‎ ‎2.内容地位:《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2课时,教材通过“探究实验”帮助学生亲自体验细菌、真菌的分布广泛、理解了科学的探究方法,丰富了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同时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情分析 ‎1.学生的起点状况分析:‎ ‎1.1知识基础:在第1课时的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已经形成了“细菌、真菌分布广泛”的观点,具备了“菌落”的知识基础,为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开展做好了铺垫。‎ ‎1.2能力基础:学生初步认识到科学探究实验的过程,有一定的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但还未具有完全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桥梁架设,提高开展探究实验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从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学生迫切地希望开展实验课程,对细菌真菌等微小生物兴趣浓厚,对环境的探索充满好奇和问题。‎ ‎2. 学生的潜在状况分析:‎ ‎2.1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学生可以顺利地从情境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但是可能无法独立设计出实验方案,不理解探究实验的过程,不明确对照实验的变量设置,因此无法顺利开展实验。‎ ‎ 应对策略:教师给予恰当的知识框架,在科学探究实验过程之内来设计方案,较难实验方案给予提示或指导。‎ ‎2.2学习过程中可能发展的状况。‎ 学本节课是一节探究实验课,学生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实验、分析与讨论、更改与完善的方法来达成学习任务。预测学生参与程度较高,在“分析与讨论”之后,能成功地达成学习任务。‎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 教学难点:‎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本节主要运用了抛锚式教学策略,采用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5‎ 5‎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拓展与迁移”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实施方案—拓展提高”的教学过程,具体教学方法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学生协作设计实验方案,理解科学探究方法,感受自我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案指导法—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能力基础的前提下,在学案中为学生搭建了高度适宜的脚手架,给予相宜的指引和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1.2理解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1.3学会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2.能力目标:‎ ‎2.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提高设计实验的应用能力。‎ ‎2.2通过合作式实验,提高协作与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通过动手实验,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1通过“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空气质量与个人健康。‎ ‎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目的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 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生活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引入本节课的探究主题 1、 展示:图片(牛奶密封时的保质期为七个月,打开后2天就会变质)‎ 2、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3、 提出问题:空气中有细菌、真菌的分布吗?‎ 4、 引入探究主题:怎么样设计一个实验检测空气中有无细菌真菌的分布 ‎1、观察、思考 ‎2、回答:牛奶变质的原因 ‎3、思考:如何初步设计实验 二 提出问题 1. 逐步引导学生接近解决问题方法的重点。‎ ‎2.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机。‎ ‎3.让学生了解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1. 展示:图片(卡通形象)‎ 2. 引导:在肉眼可见的情况下,通过观察是否有菌落,判断空气中是否有细菌、真菌 3. 提问:怎么样将空气中的细菌真菌培养成菌落 1. 讨论:如何在肉眼可见的情况下进行此检测实验 2. 回答:用培养皿来培养 3. 自学: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4. 归纳: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5‎ 5‎ 三 设计方案 1. 学生在学案指导下设计出实验方案的雏形。‎ 2.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式学习 3. 学生理解科学探究方法的过程 4. 体会自我评价实验方案 1. 学案指导:在学案上设计好适宜学生难度的探究实验步骤表格 2. 分组:两名同学为小组 3. 提出要求:时间限制、讨论音量以及期望成果 4. 展示评分标准:随学案附有评分标准,告知评分方法 1. 讨论和填写实验设计方案 2. 向教师寻求帮助 ‎3.结合评分标准,自我评价 四 展示、分析与评价实验方案 1. 指点误区,为实施方案提供合理的指向。‎ 2.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对照实验?什么是变量?在此实验中,怎么合理设置变量 3. 帮助学生理解空白对照组的意义 1. 选取学生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并展示 2. 分析并评价实验方案 3. 提问:空白对照组的作用 4. 展示:培养皿 5. 提问:通过此培养皿中的现象,能得到结论:“空气中有细菌真菌的分布”吗?‎ 6. 展示:培养皿 7. 提问:现在能得出上个结论吗?‎ 8. 总结:空白对照的作用在于排除无关且可能发生的实验干扰如高温灭菌失败。‎ 1. 聆听并参照自己的实验方案 2. 参与分析展示出的实验方案 3. 更正并完善实验方案 4. 观察培养皿,发现培养基上布满菌落 5. 回答:能或不能得出结论 6. 再次观察,对比发现空白对照组无菌落出现,理解空白对照的意义在于:排除干扰因素。‎ 五 实施方案 学生可以实施自己设计出的方案,并体验动手的乐趣。‎ 1. 发放实验材料 2. 查看并及时指导学生实验过程 1. 开始实施方案 2. 相互协作 ‎ 3. 寻求教师帮助 六 拓展提高 ‎ 学生可以迁移应用新学到的知识;‎ 提高学生对探究实验方法的理解 学生将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需5分钟,这5分钟内,老师展示拓展问题:不同环境的空气中细菌真菌数目有区别吗?‎ 在上一个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新的设计方案 5‎ 5‎ 七 展示与交流 学生在成果展示与交流体验实验成功的成就感 1. 展示学生的培养皿 2. 展示学生【拓展提高】中的设计方案并点评 1. 聆听并思考 2. 展示成果 八 总结 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总结:‎ ‎1.展示本节课教学提纲: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以及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 ‎1.聆听 ‎2.归纳 ‎3.重温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 三、教学评价 本节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设置立足于课程标准,并且还针对具体的学情创造性地改编教材,而非照搬教材。教学结构设计合理,条理清晰,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教师能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帮助学生完善方案,最后又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的快乐。学生学习主动且自觉,课堂表现令人称赞,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付诸实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步骤以及认识到细菌真菌分布广泛,同时更加关注空气质量以及个人健康。教学难度与深度适宜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学效果达成度较高。‎ ‎ 整个教学过程流畅,时间分配合理,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思考价值,有目的有深度,能引导学生思考。课程结束后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食粮,还体验到自主协作学习以及科学探究的乐趣。‎ ‎ 四、教学反思 经过对学情的调查,笔者将教材上“检测洗手前后细菌真菌”改为难度适宜 的“检测空气中有无细菌真菌的分布”,并在“拓展提高”环节安排难度提高的实验方案设计。‎ 笔者发现本班的学生并不能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很难要求他们短时间内设计出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于是,教师设计了学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给予提示或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具体步骤。‎ ‎ 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了以下学习过程:设计方案——共同分析方案——完善方案——实施方案——展示实验成果。笔者对于学生出现的“失误”,并没有否定,而是引导学生从失误中吸取经验。探究实验重在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 ‎ 笔者 5‎ 5‎ 有以下反思:(1)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将学生拉入自己备课时建好的教学框架中,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学生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难以得到发挥。(2)教学怎样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保护个别学生较高的领悟能力和创造力?如:学生基础不一,有少数学生很快想到了完美的实验方案,那么接下来的教学过程是无效的, ‎ ‎ 回顾专家型教师的课堂和教学设计,笔者发现他们讲课时语言精炼,关键点提出指引导性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达成学习效果,如果我为学生创设情境之后,不着急指导,而是信任学生,由他们发现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再进行指导,则更能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力。‎ ‎ 在拓展提高环节,笔者设想可以设置难度不一的题目,给予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既可实现层次教学,又可培养学生的好胜心。‎ 参考文献:‎ ‎【1】杨计明. 生物教与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1-223.‎ ‎【2】胡继飞.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9-99.‎ 5‎ 5‎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