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课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
第1课时 / 共9课时
教学目标
及设置依据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式幻灯片、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索加法交换律
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用: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 ) 305+49=( )+305 b+100=( )+b
47+( )=126+( ) m+( )=n+( )
13+24=( )+( )
第二环节 探索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小组讨论。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36+ )
(560+ )+ =560+(140+70)
(360+ )+108=360+(92+ )
(57+c)+d=57+( + )
(三)巩固发散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5)60+(a+50)=(60+a)+50
(6)b+900=900+b
3、下面的算式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
4、课本P19练习1至5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例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 +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a+b=b+a (a+b)+c=a+(b+c)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课后反思:
教后整体反思
本课课题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第2课时 / 共9课时
教学目标
及设置依据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式幻灯片、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2、根据运算定律,在 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b)+ = +(b+c)
125+38+75=(125+ )+38
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4、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
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5.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6、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60+145+40+355
372+52+258
146+143+54+257
375+263+80
168+250
(32+35+49+65)+24+11
3、刘老师为学校采购了下面的体育用品,一共花了多少钱?
3、王阿姨一共要汇多少钱?
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
2)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
3)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25+328+175
=225+175+328
=400+328
=728(元)
答:王阿姨一共要汇728元。
4、这堆原木一共有多少根?
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
(2)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
(3)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0+9+8+7+6+5+4+3+2+1
=10+(9+1)+(8+2)+(7+3)+(6+4)+5
=10+10+10+10+10+5
=55(根)
答:这堆原木一共有55根。
(四)评价反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就可使运算简便。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课后反思:
教后整体反思
本课课题
连减简便计算P21——P22
第3课时 / 共9课时
教学目标
及设置依据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式幻灯片、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要注意什么?
关键:根据数据特征“凑整”,使计算简便。
方法:正确“应用运算定律”,使结果不变
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一)尝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
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
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
①交流讨沦: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交流后出示:a-b-c=a-(b+c)。
a-b-c=a-c-b
6、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1、在○和__上填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 - 52 - 48=868 (52+___)
1500 - 28 - 272=_____- (28 272)
415 - 74 - 26=___ ( ___ ___ )
a - b - c=___ ( ___ ___ )
2、选择最好的方法
⑴800-138-162 ( )
A、800-138-162
=662-162
=500
B、800-138-162
=800-(138+162)
=800-300
=500
⑵472-49-272 ( )
A、472-49-272
=472-(49+272)
=472-321
=151
B、472-49-272
=472-272-49
=200-49
=151
3、我来当法官
947-(47+800)
=947-47+800
=900+800
=1700 ( )
651-481-151
=651-151
=500-481
=19 ( )
427-73-127
=427-(127+73)
=427-200
=227 ( )
144-56+44
=144-(56+44)
=144-100
=44 ( )
4、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28-53-47
545-167-145
470-254-46
487-187-139-61
169-25-25-50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课后反思:
教后整体反思
本课课题
应用加减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练习练习六P22——P23
第4课时 / 共9课时
教学目标
及设置依据
1、完成加法运算定律及减法性质的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式幻灯片、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加减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性质1 、减法的性质2
2、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性质1 、减法的性质2?用字母分别怎样表示?
3、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减法的性质1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用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差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 = a-(b+c)
减法的性质2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用这个数先减去第二个减数,再减去第一个减数,差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c-b
4、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减法的有关简便计算,今天这节课主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应的练习。
引出本节课练习内容,板书课题:练习六。
(二)基础练习
1、应用加减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要注意什么?
关键:根据数据特征“凑整”,使计算简便。
方法:正确“应用运算定律”,使结果不变
2、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6-55-45=146○(45○45)
☆-※-△=☆○(※○△)
624-172-328= ○( ○ )
a-b-c=a○( ○ )
213-○-○= ○(68○32)
3、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153+47) 364-15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4、怎样简便怎样计算:
284-123+116-177
394-157-43
285+74+115+226
577-231-69-146-54
468-50+32
小结:同级运算可以带着左边的符号搬家。
5、下面的算式能简便计算吗?
784-298 346+299
564-305 462+501
小结:多减几,就加几 、多加几,就减几、少减几,再减几、少加几,再加几。
6、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593-45+52 451+57-37
653-127+27 504-156+126
小结:加减混合算式中:
加号后面添括号,括号内的算式不变号;
减号后面添括号,括号内的算式要变号,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7、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248+(152-127) 1053+(78+47)
324-(124+97) 677-(177-45)
小结:加减混合算式中:
加号后面去括号,括号内的算式不变号;
减号后面去括号,括号内的算式要变号,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合起来:
加减混合算式中:
加号后面添括号或去括号,括号内的算式不变号;
减号后面添括号或去括号,括号内的算式要变号,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8、选出去掉括号后的算式:
400-(43+200) ( )
A 400-43+200 B 400-43-200
368-(68-32) ( )
A 368-68-32 B 368-68+32
368+(32-15) ( )
A 368+32-15 B 368+32+15
651+(97+49) ( )
A 651+49+97 B 651+97-49
(三)解决问题
1、海拔高多少米?
2、完成下表,并说说怎样计算比较快。
3、共计有效票325张。其中赞成276票,反对24票,弃权___票。
4、这5名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5、
6、本节车厢上层有104个座位,下层有78个座位。上层还有4个空位,下层还有8个空位。这节车厢有多少名乘客?
7、用合适的方法计算
(1)1+2+3+4+……+98+99+100
=(1+100)×100÷2
=101 ×100÷2
=5050
(2)2+4+6……+16+18+20
=(2+20)×10÷2
=22×10÷2
=110
(3)20-19+18-17+……+4-3+2-1
=(20-19)+(18-17)+……+(4-3)+(2-1)
=1×10
=10
总结: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六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118+53-18+47
368+99
555-102
278-(35+78)
356-(56-23)
567+(235-467)
课后反思:
教后整体反思
本课课题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24——P26
第5课时 / 共9课时
教学目标
及设置依据
1、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经历发现并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全过程,学习“猜测——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类比、分析、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能正确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式幻灯片、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的性质1 a-b-c=a-(b+c)
减法的性质2 a-b-c=a-c-b
2. 我们是怎样研究加法运算定律的?
初步发现规律;
枚举中验证规律;
比较中概括规律。
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交换律
(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问题: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信息的?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1.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第1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列式计算?
4×25=100 人 4×25= 25×4 人
4×25= 25×4
(二)枚举中验证规律,比较中概括规律
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运算定律,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你能继续研究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1.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展示学生的举例, 4~5组。)
2. 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3.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4、用字母表示:a×b=b×a
三、探索乘法结合律。
(1)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学生抽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计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计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125×2
=250(桶)
方法二:先计算每组种的树要浇多少桶水,再计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10
=250(桶)
(3)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数据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4)下面我们再来算一算,比一比。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13×(25×4) 24×(125×8)
13×25×4 24×125×8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师小结: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5)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学生尝试书写。
教师板书:(a×b)×c=a×(b×c)。
3、比较归纳。
提出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区别,先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交流后小结: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四、即时练习。
1、1. 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说依据是什么?课本P27
2、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有什么发现?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3、判断正误,并说说为什么?
① 2×6 × 5=2×(6 × 5 ) ( )
② 1×2+3 =1×3+2 ( )
③(25×7) × 4=7×(25 ×4) ( )
④ 1 + 2×3 =1+ 3×2 ( )
3、怎样简便怎样计算,并说说依据是什么?
23×125×8
=23×(125×8 )
=23×1000
=23000
25×37×4
=25×4×37
=100×37
=3700
小结:在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记住下列常用数据
2×5=10;
4×25=100;
8×125=1000;
怎样简便怎样计算,并说说依据是什么?
492×5×2
25×166×4
8×5×125×40
125×88
25×64×125
25×(4×12)
75×32×125
44×25
4、
这个游泳池长50m。他每次游多少米?
1)根据题意,请你列式解答,并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还可以怎样算?
(50×7)×2
=350×2
=700(m)
(50×2)×7
=100×7
=700(m)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课后反思:
教后整体反思
本课课题
乘法分配律P26
第6课时 / 共9课时
教学目标
及设置依据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式幻灯片、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2. 我们是怎样研究加法运算定律的?
初步发现规律;
枚举中验证规律;
比较中概括规律。
2、导入。
(1)出示下面两组算式:
①(6+4)×5 6×5+4×5
②(3+7)×10 3×10+7×10
要求:把每组中两个算式得数相同的用等号连接。
(2)设疑、激趣。
通过口算,我们发现这两组算式分别相等,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是否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课件继续出示“植树”情境图后,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求每组有多少人,再求参加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方法二:先求挖坑、种树的有多少人,再求抬水、浇树的有多少人,最后求参加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4×25+2×25
=100+50
=150(人)
(3)讨论: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的得数有何关系?用什么符号连接?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4+2)×25=4×25+2×25。
2、探索规律。
(1)发现规律。
观察“(4+2)×25=4×25+2×25”,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4加2的和再乘25的结果与4和2分别乘25,然后把乘积相加所得的结果相等。
(2)提出假设。
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的和呢?
(3)举例验证。
让学生独立举例验证,验证后把自己举的例子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全班交流举的例子。
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4)总结规律。
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规律了吗?你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把这个规律表述出来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建立模型。
提出问题:你们会用图形、文字或字母等符号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汇报预测;
(1)(▲+■)×●=▲×●+■×●
(2)(甲十乙)×丙=甲×丙十乙×丙
(3)(a+b)×c=a×c+b×c
或a×(b+c)=a×b+a×c)
同时说明,我们一般选择用字母(即第三种方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26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1. 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2.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17×3+117×7=117×(3+7)
4×a+a×5=(4+5)×a
24×(5+12)=24×17
36×(4×6)=36×6×4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为什么?如果相等,选择其中一个算出得数。
2、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 画“×”。
(1)26× 57 + 43× 26=26×(57+43) ( )
(2)35×(100+1)=35× 100+1 ( )
(3)125×(8× 4)=(125× 8)× 4 ( )
(4)64× 12=64× 10× 2 ( )
(5)25× (4 × 3)=25×4+ 25× 3 ( )
问题: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3、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25×12=25×2+25×10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课本P28
观察数据的特点,说一说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03×12
=(100+3)×12
=100×12+3×12
=1200+36
=1236
20×55
=20×(50+5)
=20×50+20×5
=1000+100
=1100
24×205
=24×(200+5)
=24×200+24×5
=4800+120
=4920
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356× 2 + 98× 356
167× 2+167× 3+167× 5
28× 225-2× 225-6× 225
39× 8 + 6× 39-39× 4
4、思考题
我会变
(a-b) × c=
(a+b+c) × m=
(a-b-c) × m=
5/1 这套运动服上衣75元,裤子45元。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5/2 学校新教学楼每层有7间教室,每间教室要配25套双人课桌椅。学校一共需要购进多少套双人课桌椅?
5/3 3.每套书5本,每本4元5角。我要买这套书,需要多少钱?
四、课堂总结
师:谁来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例7: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方法一: (4+2)×25 方法二: 4×25+2×25
=6×25 =100+50
=150(名) =150(名)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 (a+b)×c=a×c+b×c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课后反思:
教后整体反思
本课课题
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例8)P29
第7课时 / 共9课时
教学目标
及设置依据
1、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题算法的多样化。
2、在选择合理的、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体验乘法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3、培养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题算法的多样化。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或相除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式幻灯片、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的性质1 a-b-c=a-(b+c)
减法的性质2 a-b-c=a-c-b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在解决问题时,灵活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二、创设情境,灵活运用
(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1、教学例8。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一打”就是“一筒”是12个。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新-课-标 -第-一-网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生交流后,教师可选择重要问题进行解决。
(1)解决问题: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学生尝试计算,探索简算方法。
师:我们先来研究12×25应该怎么算更简便些。
展示交流各种算法,并说明算理。
交流预设:
方法一: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方法二: 12×25 ‘
=(10+2)×25
=10×25+2×25
=250+50
=300(个)
方法三: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个)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计算25×12时,方法一把12写成4与3的乘积,目的是4个25的乘积是100,可得25×12=25×4×3=100×3=300;
方法二是把12写成10与2的和,目的是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先计算10个25是多少,再计算2个25是多少,最后把计算的结果相加。
方法三是把25看成100,扩大到原来的4倍,为使积不变,再除以4。
引发思考:想一想,大家为什么不用竖式计算呢?这几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应用了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是根据不同的想法可以有多种方法解题,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2)解决问题:买羽毛球.共花了多少钱?
2、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要注意什么?
关键:根据数据特征“凑整”,使计算简便。
方法:正确“应用运算定律”,使结果不变
(二)分类练习
类型一
(1)(40+8)× 25
=40×25+8×25
=1000+200
=1200
(2) 86×(100-2)
=86×100-86×2
=8600-172
=8428
小结: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或相减。
类型二
(3)36× 34+36×66
=36×(34+66)
=36×100
=3600
(4)28×18-8×28
=28×(18-8)
=28×10
=280
小结: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类型三
(5)78×103
=78×(100+3)
=78×100+78×3
=7800+234
=8034
(6)125×81
=125×(80+1)
=125×80+125×1
=10000+125
=10125
小结:把103看作100+3;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类型四
(7)31×99
=31×(100-1)
=31×100-31×1
=3100-31
=3059
(8)42×98
=42×(100-2)
=42×100-42×2
=4200-84
=4116
小结:把99看作100-1;98看作100-2,再用乘法分配律
类型五
(9)83+83×99
=83×1+83×99
=83×(1+99)
=83×100
=8300(10)125×81-125
=125×81-125×1
=125×(81-1)
=125×80
=10000
小结: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1111×10001
=1111×(10000+1)
=1111×10000+1111×1
=11110000+1111
=11111111
78×99
=78×(100-1)
=78×100-78×1
=7800-78
=7722
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本学期的开学时间是2月26日,7月1日放暑假。这学期一共有多少天?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写出你的思考过程。
2016闰年2月:29-26+1=4天
4+31 +30 +31 +30
=30 ×4+6
=120 +6
=126天
2、李大爷家有一块菜地(如右图), 这块菜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9×21+9×19
=9×(21+19)
=9×40
=360(m2 )
答:这块菜地的面积有360 m2。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知道了多位数四则运算,有时候根据算式和数据的特点,通过运用运算定律或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能帮助我们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简便计算
例8:(1)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方法一:12×25 方法二:12×25. 方法三: 12×25
=(3×4)×25 =(10+2)×25 =12×(100÷4)
=3×(4×25) =10×25+2×25 =12×100÷4
=3×100 =250+50 =1200÷4
=300(个) =300(个) =300(个)
答:一共买了300个羽毛球。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怎样简便怎样算
64×8+36×8 24×99+24
72×21+28×21 51×62+51×38
49×58+58 41×153-41×53
101×79-79 887×25-87×25
125×16×25 125×88
78×99 101×33
课后反思:
教后整体反思
本课课题
连除的简便计算P29
第8课时 / 共9课时
教学目标
及设置依据
1、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运用除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式幻灯片、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的性质1 a-b-c=a-(b+c)
减法的性质2 a-b-c=a-c-b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在解决问题时,灵活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除的简便计算。
二、创设情境,感知理解
1、继续出示例8,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求每副羽毛球拍花了多少钱,再求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330÷5÷2
=66÷2
=33(元)
方法二:先求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羽毛球拍,再求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330÷(5×2)
=330÷10
=33(元)
方法三:
330÷5÷2
=330÷2÷5
=165÷5
=33
2、提出问题:这两道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讨论后教师指出: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最后都求出了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但是列式时每一步表示的意义不相同。
观察等式330÷5÷2=330÷(5×2),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发表意见: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3、像这样的连续除以两个数能不能除以两个数的积呢?需要我们进行验证。
(1)动手分一分:把24个圆片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2)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使学生理解两种算法的道理。
师生交流后,使学生感悟到在解决连续等分的问题时,可以分了再分,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二共分成多少份,然后一次分完。
(3)像这样的算式还有吗?举一或两个例子,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怎样验证是相等的。
4、引导总结,归纳规律。
师: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发现规律吗?或用算式、字母表示它?
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并汇报讨论结果。师引导学生用简明的语言概述: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用字母表示:a÷b÷c=a÷(b×c)。
a÷b÷c=a÷c÷b
5、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要注意什么?
关键:根据数据特征“凑整”,使计算简便。
方法:正确“应用运算定律”,使结果不变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一共收到捐赠图书350册。全校共有14个班,平均每个班可以分到多少册?
(1)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
(2)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50÷14
=350÷(7×2)
=350÷7÷2
=50÷2
=25(册)
答:平均每个班可以分到25册。
2、填一填,并说一说这样填的依据是什么?
480÷ 6 ÷ 5 = 480 ÷( )
250 ÷ 5 ÷ 2 = 250÷( )
240 ÷ 5 ÷ 6 = 240 ÷( )
190 ÷ 5 ÷ 2 = 190 ÷( )
350÷2÷5=350÷( )
840÷3÷7=840÷( )
180÷36=180÷( )÷( )
420÷28=420÷( )÷( )
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5、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000÷125÷8 6200÷10÷62
8100÷3÷3 1800÷4÷18
1200÷12÷5 300÷25÷4
4500×102÷90 3600÷80×2
6、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125÷20×8 250÷75×30
120×4÷120×4 25×99+99
735-35×20 100-36+64
1000÷25÷4 165÷5÷11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除法的简便计算,即在除法里,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板书设计
连除的简便计算
例8: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方法一: 方法二:
330÷5÷2 330÷5÷2
=66÷2 =330÷(5×2)
=33(元) =330÷10
=33(元)
330÷5÷2=330÷(5×2)
a÷b÷c=a÷(b×c)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课后反思:
教后整体反思
本课课题
整理与复习 练习八P30——P31
第9课时 / 共9课时
教学目标
及设置依据
1、通过整理与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准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
灵活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式幻灯片、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知识梳理
1.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的性质1 a-b-c=a-(b+c)
减法的性质2 a-b-c=a-c-b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连除的性质1 a÷b÷c=a÷(b×c)
连除的性质2 a÷b÷c=a÷c÷b
2、除了应用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加减混合算式中:
加号后面添括号或去括号,括号内的算式不变号;
减号后面添括号或去括号,括号内的算式要变号,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乘混除合算式中:
乘号后面添括号或去括号,括号内的算式不变号;
除号后面添括号或去括号,括号内的算式要变号,乘号变除号,除号变乘号。
2、在解决问题时,灵活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练习八。
二、基础练习
1、下面各题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判断,下面的算式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3、怎样简便怎样计算。
(1)94+38+106+62
(2) 25×32×125
(3) 299×8
(4) 989-186-14
(5) 99×77+77
(6)600÷25÷4
4、这样计算对吗?错在哪里?把错的改正过来。
5、先判断再选择,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①769-288-69
A、769-(288+69) B、769-69-288 C、769-(288-69)
②444×25
A、400×25+44×25 B、400×25+40×25+4×25
C、25×4×111
③720-231-69
A、720-(231+69) B、720-69-231 C、720-(231-69)
④ 125×24
A、125×2×12 B、125×4×6
C、125×8×3 D、125×(20+4)
6、怎样简便怎样计算
24×25
=6×4×25X k B 1 . c o m
=6×(4×25)
=6×100
=600
32×25
=8×4×25
=8×(4×25)
=8×100
=800
24×125
=3×8×125
=8×125×3
=1000×3
=3000
88×125
=11×8×125
=11×(8×125)
=11×1000
=11000
7、怎样简便怎样计算。
617×58-617×43-617
42×313-12×313-10×313
36×425-4×425-8×425+6×425
99×22+33×34
999×222+333×334
888×123+222×508
三、解决问题
1、每本相册都是32页,每页可以插6张照片。我家大约有900张照片,5本相册够用吗?
2、我家每天要买一盒牛奶和一袋豆浆。一盒牛奶2.40元,一袋豆浆0.60元。一星期买牛奶和豆浆要花多少钱?
3、粮食市场运来面粉和大米各400袋,大米每袋重50千克,面粉每袋重25千克,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千克?面粉比大米少多少千克?
4、小马虎由于粗心大意把70×(★+5)错算成70×★+5,请你帮忙算一算,他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X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课后反思:
教后整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