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总第 课时 本轮第 1 课时 第 周 星期 上 课 题 ‎1.古诗词三首 课时 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下限目标 ‎1.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上限 目标 ‎3.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字词、背诵古诗、想象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 学 预 设 流 程 小班化教学特征的体现 小组合作、个别化活动或 课堂分层练习 一、 导入课题,揭题。‎ ‎1.谈话激趣: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和表达情意的方法。‎ ‎2.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3.揭题: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 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 自由发言(学生预习检查)‎ 学生练写生字"亭"‎ 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交流.‎ 小组交流古诗的诗句意思:会说的同学先说,但是每个同学都要发言.‎ ‎(知道哪句诗的意思就说哪句,能全部理解最好)‎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分层 作业 ‎★作业超市:‎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并背诵本首古诗。(必做题)‎ ‎2.背一背:李白的其他古诗,描写祖国山水的。(选做题)‎ ‎3.画一画: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选做题)‎ 板书 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鸟 飞尽         云 独闲  孤独寂寞         山 相对 ‎ 资源 链接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思想,抨击权贵,蔑视礼教。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 ‎ ‎ 总第 课时 本轮第 2 课时 第 周 星期 上 课 题 ‎1.古诗词三首 课时 第二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下限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上限目标 ‎5.能写出古诗《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查找洞庭湖的相关资料、君山的传说.‎ ‎2.搜集有关诗人刘禹锡的资料。‎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 学 预 设 流 程 ‎ 小班化教学特征的体现 小组合作、个别化活动或 课堂分层练习 一、导入揭题   1.你们选择了上节课的哪些作业?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2.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预设: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各自展示 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学生预习检查)‎ 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预设: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预设: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请大家赶紧一读为快。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  3.解答疑问:‎ ‎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  ‎ ‎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齐读教师提供的词语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小组交流古诗的诗句意思:会说的同学先说,但是每个同学都要发言.‎ ‎(知道哪句诗的意思就说哪句,能全部理解最好)‎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分层 作业 ‎★作业超市:‎ 必做题:写生字“庭、潭”,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选做题:‎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 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鸟 飞尽         云 独闲  孤独寂寞         山 相对 ‎ 资源 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有关君山的传说。‎ ‎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总第 课时 本轮第 3 课时 第 周 星期 上 课 题 ‎1.古诗词三首 课时 第三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下限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 上限目标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诗人白居易的资料。‎ ‎2.江南的风光图片。‎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 学 预 设 流 程 ‎ 小班化教学特征的体现 小组合作、个别化活动或 课堂分层练习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学生齐读 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白居易的(学生预习检查)‎ 学生观看江南春景图 学生齐读教师提供的词语 ‎。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此时,你想在这迷人的江畔做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学生想象说话 把反问改成陈述的语气,想象句子的原意是什么。‎ 带着不同的情感,朗读诗句。‎ 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   师: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   四、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师: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自由朗读这两首词,自由交流从 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加上联想,你从诗句中读出什么 填补空白,诗人在庆幸什么?深思后,畅所欲言 分层 作业 ‎★作业超市:‎ 必做题:写生字“谙”,背诵这首古诗。‎ 选做题:‎ ‎1.读一读,背一背:刘禹锡的诗词《陋室铭》。‎ ‎   2.画一画:用简笔画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句的意思画出来。‎ 板书 忆江南           ‎ 设计 ‎ 词牌名          人            情    珍惜          景 ‎ 资源 链接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 总第 课时 本轮第 4 课时 第 周 星期 上 课 题 ‎2.桂林山水 课时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下限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②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上限 ‎④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 小组探究法 ‎ 教 学 预 设 流 程 ‎ ‎ 小班化教学特征的体现 小组合作、个别化活动或 课堂分层练习 一、复习桂林的水 二、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课件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④‎ 简单回顾漓江的水的特点,全班有感情的朗读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三、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a.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b.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平,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四、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五、仿写漓江的山水来写一处景色;(教师引导)‎ 朗读体会:自由读,男女分读,比赛读;‎ ‎★课堂小练笔:仿写漓江的山水来写一处景色。‎ ‎1.雪峰的雪真( )啊,( );雪峰的雪真( )啊,( );雪峰的雪真( )啊,( )。‎ ‎2.家乡的大海真真( )啊,( );家乡的大海真真( )啊,( );家乡的大海真真( )啊,( )。‎ ‎3.( )真( )啊……‎ ‎(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进行练习)‎ 分层 作业 A类作业:课堂作业本T4 T5;‎ B类作业:模仿漓江的山水来写一处景色;‎ 资源 链接 ‎ 象鼻山又称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0米,长108米,宽100米,山体占地1.3万平方米。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构成,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临江汲水,因而得名。‎ 教学 反思 多种朗读形式,在品读、男女读、诵读、挑战读、引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让朗读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 总第 课时 本轮第 5 课时 第 周 星期 上 课 题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下限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上限 ‎③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④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情感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难点: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 朗读体会法 自主探究法 教 学 预 设 流 程 ‎ 小班化教学特征的体现 小组合作、个别化活动或 课堂分层练习 一、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二、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检查学生初读情况,指名读;‎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读,我们也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师: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三、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④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②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 分层 作业 A类作业:生抄本;熟读课文;‎ B类作业:收集金华双龙洞的资料,制作成读书卡片;‎ 资源 链接 ‎  ‎ 钟乳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呢? ‎ 地下水中含有二氧化碳,这种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在流经石灰岩岩层的时候,能够溶解少量的碳酸钙,使之变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这种水在加热或蒸发以后,碳酸氢钙又会变回来成为碳酸钙。 ‎ 生成钟乳石和石笋的溶洞都是石灰岩构成的。洞顶有很多的裂隙,每一处裂隙里都有水滴渗透出来。每当水分蒸发掉后,那里就会留下一些石灰质的沉淀,日积月累,天长日久洞顶上的石灰质愈积愈多,终于形成了乳头。以后,乳头外面又包起一层石灰质,以至越垂越长,就形成了姿态万千的钟乳石。 ‎ 石笋其实就是钟乳石的孪生兄弟。当洞顶上的水滴落下来时,石灰质也在地面上沉积起来,就这样石笋对着钟乳石向上长起来,若是说钟乳石是“兄长”,那石笋就是“孪生弟弟”了。 ‎ 而石笋底盘大,本身比较稳定不易折断,所以它比钟乳石的生长速度还要快,还要粗壮呢。‎ 教学 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述了自己游玩双龙洞的经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帮助学生理清本文写作的顺序是很重要的,理清全文脉络,有助于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梗概的了解。适当的课外资料拓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厚实学生语文素养。但在实际教学时,时间安排有些拖沓,加快教学速度。‎ ‎ 总第 课时 本轮第 6 课时 第 周 星期 上 课 题 ‎3.记金华双龙洞 课时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下限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上限 ‎③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④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情感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难点:了解内外洞的特点,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 自主探究法 课件演示法 教 学 预 设 流 程 ‎ ‎ 小班化教学特征的体现 小组合作、个别化活动或 课堂分层练习 教师引导进入重点教学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自主思考划出概括外洞的词语;‎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①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②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联系上文引“内洞”教学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推荐课外阅读 ‎③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小组合作交流评议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分层 作业 A类作业: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B类作业:当导游介绍金华双龙洞 资源 链接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 双龙洞最奇趣的是外洞与内洞之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宽丈余,岩底仅离水面一尺左右,进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从岩底的水面穿引而入,当穿到岩底中间时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围的岩石一齐朝身上挤压过来,岩石几乎擦着鼻子。进约二三丈,又豁然开朗,被誉为奇观。内洞约有2000多平方米,岩洞深邃。在小船上岸处,抬头仰望,有一条青色钟乳岩纹自东北洞顶蜿蜒而来,另有一条黄色钟乳石自西北俯冲而至,人们称为“双龙”,龙状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内钟乳、石笋奇形怪状,纵横交错。 ‎ 冰壶洞的洞口朝天,深达40多米。俯首下视,寒气袭来,洞不见底,故称“冰壶”。游人可踏着石阶,盘曲通达洞底。冰壶洞内的瀑布从15米左右高的洞顶倾泻,瀑声轰隆,震耳欲聋。朝真洞的洞口向西,前临深壑,背依青峰。洞前眺望,四周群峰挺立,宛若百僧朝圣求真,洞名即由此来。洞中钟乳高悬,石笋遍地,其中一根大石笋形似“观音”,称“观音大士像”。洞的上方有一“天窗”,透进一束阳光,宛如半月,也称“一线天”。‎ 教学 反思 利用课件演示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空隙、内洞,学生一目了然,结合课文文字体会到空隙的小、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总结出来。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在内洞中,作者仅是简单的叙述钟乳石和石笋的特点,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各种形象生动的画面,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厚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 总第 课时 本轮第 7 课时 第 周 星期 上 课 题 ‎﹡4.七月的天山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下限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上限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3.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小组合作法 教 学 预 设 流 程 小班化教学特征的体现 小组合作、个别化活动或 课堂分层练习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0‎ 学生交流资料的内容 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二、初读课文,排除生字障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读错的字词归纳到纠错本上。‎ ‎2.小组内公共读课文,共同纠错,并把找出的易错字词交流朗读。‎ ‎3.分小组交流本小组的纠错收获。‎ ‎4.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本课一些易读错的生字,对学生进行强化巩固。‎ ‎5.朗读PK赛,利用小组轮流读课文进一步强化对生字的掌握。‎ 三、欣赏课文谈感受 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四、汇报交流 ,升华情感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抒情的笔调,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看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雪峰 溪流 原始森 野花 ‎1.天山的雪峰是什么样的?‎ ‎2.洁白高耸的雪峰,欢快跳跃的鱼儿,使得夏季的天山有如秋天般凉爽而又富有生机和活力。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我们又将见到另外一副天山美景图。‎ ‎3.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作者用精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天山的野花在作者笔下更是美不胜收,别有风韵!学生汇报野花的特点:‎ 例: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在悠悠飘浮着的白云的蓝天,全是变幻莫测的图案,蓝白相间,像登不尽的天梯那样无限,像童话中的仙子那般梦幻,像神话中的宫殿那样若隐若现。‎ 小组合作学习朗读课文 时间的先后顺序、游览的先后顺序、地点变换(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学生汇报雪峰和溪流的特点。‎ 学生汇报森林特征。‎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描绘出了天山之夏的独特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清晰的写作顺序和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同学们课后仿照《七月的天山》,写一篇游记,来表达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天山深处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大花园。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 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分层 作业 A类作业:摘录优美的句子;‎ B类作业:当导游介绍天山美景,也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处风景;‎ 资源 链接 ‎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教学 反思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 总第 课时 本轮第 8 课时 第 周 星期 上 课 题 语文园地一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复习课 教学 目标 下限目标 ‎1、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 ‎2、通过口语交际,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特点。‎ 上限 将景物描写生动具体 教学重难点 观察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在观察中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复习法 积累法 教 学 预 设 流 程 ‎ ‎ 小班化教学特征的体现 小组合作、个别化活动或 课堂分层练习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  我们的祖国有壮丽的山河,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是意见最快乐的事情。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一个问题,题目中心是:如何去春游?‎ 二、分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1、交代讨论要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制定春游的方案。‎ ‎  2、在讨论过程中要有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  3、每一小组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 ‎  4、小组可以自由组合。‎ ‎  5、小组内的成员要注意分工,如谁来主持,谁来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等。‎ 三、小组回报,评选最优 ‎  1、各小组汇报:‎ ‎  2、各小组评议:‎ ‎  要求大家虚心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并进行比较,推荐时要说出充分的理由。‎ ‎ (如:汇报时的语言是否规范、说得是否清楚。)‎ ‎  3、最后把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四、我的发现 ‎  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春游活动计划表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 准备工作       ‎ 分工       ‎ 其他      ‎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观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未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荡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  2、集体讨论,各抒己见:‎ ‎  预设答案:‎ ‎  ⑴用三个相同的句式描写了漓江的水的“清、静、绿”的特点。‎ ‎  ⑵三个相同的句式是:‎ ‎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  ⑶三个句子相同的地方是:“漓江的水真……啊”。‎ ‎  ⑷我觉得这样写,有许多好处。‎ ‎  比如:能够使人强烈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乐感和节奏感。‎ ‎  ⑸我发现课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呢。如《桂林山水》中小山的那一段:‎ ‎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代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骡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在水中;桂林的山 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  ⑹我发现作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如:‎ ‎  天上的云像草原上的羊群,像飞奔的骏马,像摔跤的大力士,不断地变化着。‎ ‎  海石花一丛丛,一簇簇,长在浅水海底,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有的像春天柳枝……色彩艳丽。‎ ‎  五彩缤纷的菊花千姿百态,有的像喷泉,绽出金丝银丝;有的像绣球,花朵合团欢抱;有的像海葵,花瓣弯弯曲曲。‎ ‎  (7)我发现这样的用在文章里,语言很美,很生动、很形象。‎ 学生交流发现 仿写句式,什么事物真怎么样?什么事物像什么像什么像什么,采用排比的句式。‎ 背诵积累优美的语句 分层 作业 A类作业:读读记记的词语抄写 B类作业:课堂作业本T5‎ 教学 反思 ‎ 总第 课时 本轮第 9 课时 第 周 星期 上 课 题 语文园地一 课时 ‎2‎ 课型 习作指导课 教学 目标 下限目标 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X|k |B| 1 . c|O |m 上限目标 能仔细观察并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象或由此引发的联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象或由此引发的联想。 ‎ 难点: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内容具体。‎ 教学准备 事先布置学生去实地观察一处景物,提出观察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讲评法 教 学 预 设 流 程 小班化教学特征的体现 小组合作、个别化活动或课堂分层练习 一、导语激趣 ‎  同学们,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春天,花开了;夏天,树绿了;秋天,树叶黄了随风飞舞,像一只只蝴蝶……冬天雪花漫天飞舞……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观察一些景物,然后,拿起你手中的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二、交流观察,自由选材 三、指导写作,点拨思路 ‎  1、指导选材,确定题目。‎ ‎  2、回忆课文写法,用到写校园景物中来:‎ ‎  ⑴让学生先回顾一下课文的记叙方法。‎ ‎  ⑵引导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景物的各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  如: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  ⑶强调要抓住校园中一两处重点景物来写。‎ ‎1、分小组交流,把你观察到景物讲给同学听,再互相评一评谁讲的好。‎ ‎2、集体交流,把自己观察的景物讲给同学们听,大家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生动等方面加以评议。‎ ‎  3、指导构思,点拨思路:‎ ‎  ⑴总写→分写(空间方位变化)→总写 ‎  ⑵总写→分写(春夏秋冬变化)→总写 ‎  ⑶开头→对比写景(静态动态)→结尾 四、动笔写作,独立修改 五、评议习作 选一至两篇优秀作文或问题作文全班评改,重点从语句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具体情节等方面评改。‎ 六、修改习作 ‎ 1、自主修改习作。‎ ‎ 2、小组内同学互相修改习作。‎ 七、誊写习作 ‎  要求书写工整,注意格式。‎ 评议,交流 自主修改 小组互改 誊写 分层 作业 板书 设计 ‎ ‎ 教后 反思 总第 课时 本轮第 10 课时 第 周 星期 上 课 题 语文园地一 课时 ‎3‎ 课型 习作讲评课 教学 目标 下限目标 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上限目标 所写的文章有条理,内容清楚,有主题,并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重难点 懂得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还要把引发的联想写出来。‎ 教学准备 学生的范文 实物投影 教学方法 复习法 讨论法 讲评法 教 学 预 设 流 程 小班化教学特征的体现 小组合作、个别化活动或课堂分层练习 一、 启发谈话 ‎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我们已经把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花草等,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写了下来。现在我们就来讲评习作一。‎ 讲评要求:能够留心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写具体。 二、重温习作要求 ‎ 懂得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还要把引发的联想写出来。 ‎ ‎1、交流习作 ‎ 指名说说你写校园什么,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 ‎2、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 ‎3、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 个别B生说说 个别C生读习作,共同评改习作 同桌互改 点评A作 ‎,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 三、选择一篇佳作一篇劣作进行全班评议。 ‎ 评优点:找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 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 ‎ 四、四人小组共同修改小组内同学的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把修改的习作抄在作文本上。 ‎ 小组评改 自由修改习作 分层 作业 板书 设计 ‎ ‎ 教后反思 ‎ 总第 课时 本轮第 11 课时 第 周 星期 上 课 题 语文园地一 课时 第4课时 课型 复习课 教学 目标 下限目标 ‎1、通过诵读诗句懂得大概的意思。在初步感知后,可复诵读,直至背诵。‎ ‎2、可通过抄写,帮助记忆。‎ 上限 课外古诗词积累 教学重难点 古诗词积累 教学准备 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投影仪。‎ 教学方法 复习法 讨论法 教 学 预 设 流 程 ‎ ‎ 小班化教学特征的体现 小组合作、个别化活动或 课堂分层练习 一、交流展示自己的发现 ‎  1、交流展示自己搜集的优美诗句。‎ ‎  2、交流展示自己描写的优美句子。‎ ‎  3、交流展示自己发现课文中优美句子 二、日积月累 ‎  1、亲情导入,启发谈话:‎ ‎  这里选编了5句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看看谁能读懂诗句的大概的意思。‎ ‎  2、学生诵读。‎ ‎3、提及讨论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  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  出自《使至塞上》一诗。开元二十五年春,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前往边地,并任职节度判官。本篇即作于出塞途中。诗句的意思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可以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 ‎  ⑵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祯)出自《将至桐城》。‎ ‎  ⑶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  出自《登快阁》一诗。诗句写出了季节和周围的环境:群山上树叶飘落,天空则因秋高而显得远大。江水也更显清澈,在傍晚月光的辉映之下,江水犹如一道白练。这是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江暮景图。‎ ‎  “快阁”──在江西省泰和县东赣江畔,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而得名。‎ 学生积累背诵 指导小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  ⑷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  出自《鹧鸪天》。原词为: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⑸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  出自《春江花月夜》。这两句的意思是:江上涨起了春潮,水面与大海齐平,海面上,明月随着潮水的上涨,也同时升起。‎ 三、宽带网 ‎  1、提示谈话:‎ ‎  本次宽带网是一项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大家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  2、这次实践活动,我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  ⑴明确收集信息的范围。‎ ‎  ⑵提供收集的途径,如网上查找,报刊杂志图书中摘录。‎ ‎  ⑶指导收集后的整理,可用自编手抄报、列表格等形式,然后在班级里进行交流和评奖活动。‎ ‎  ⑷有困难的学生可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 比一比谁写的棒。抄写诗句,评选“小小书法家”。‎ ‎ ‎ ‎ ‎ 学生动手搜集资料。‎ 自己整理资料。‎ 集体展示交流,评选最佳。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分层 作业 A类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B类作业:完成课堂,摘抄班组课文的 教学 反思 ‎ 总第 课时 本轮第 ‎12.13.14‎ 课时 第 周 星期 上 课 题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 课时 ‎1-3‎ 课 型 练习及分析课 教学 目标 下限目标 复习巩固第一单元生字词;默写三首古诗词,积累词语。‎ 上限目标 读懂短文,提高理解能力;能抓住景物特点写一篇习作,并会修改。‎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要求完成练习;复习第一单元。‎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方法 练习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 学 预 设 流 程 小班化教学特征的体现 小组合作、个别化活动或课堂分层练习 第一、 二课时:学生完成练习卷 第三课时:校对、分析练习卷 一、 明确本节课任务 二、 重难点题型分析 ㈠第一部分 1、 第一题 ① 指名板演 ② 自行订正 ③ 同桌互查 2、 第二题 ① 指名说 ② 学生修改、订正 3、 第七题 ① 指名说 ② 同桌互查 4、 第九题 ① 同桌检查 自由练习 个别B生写,校对、交流 同桌互查 个别A生回答 个别A生回答 同桌互查 同桌互查 集体交流 ① 集体交流 ② 校对、订正错误 ㈡第二部分 1、 第一篇短文阅读 ① 交流有疑难的题目 ② 讨论、学习 ③ 学生订正 2、 第二篇短文 ① 指名回答 ② 学生订正 ㈢第三部分 1、 分析题目,说明习作要求。‎ 2、 范文赏析、讲评。‎ 3、 修改习作。‎ 订正 讨论、交流 订正 分层 作业 资源 链接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