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 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型 讲读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 力 学习准确行动的语言,训练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写的能力。‎ 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 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 过程与方 法 在朗读、描述、背诵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材分析 重 点 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难 点 教 法 引导、点拨 学 法 讨论、朗读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他十岁读书、十二岁进“三味书屋”随寿镜吾老先生学习,不久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又常年卧病不起,家道中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即是回忆他童年时的一段快乐往事。 ‎ 1、 简介作者和作品 ‎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 教学过程(续):‎ 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 ‎2、题解:《朝花夕拾》‎ 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3、《野草》与《朝花夕拾》的基调之别 ‎ 前者:沉闷、压抑 后者:开朗、活泼 三、过渡段 1、 由解题引入 根据“从……到……”的句式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①~⑧/⑨~末尾 第一部分:百草园的生活 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2、 提出质疑:第9段也涉及到一点百草园的事情,为何会划入第二部分?‎ 明确:过渡段 3、 讲解相关内容 ‎⑴作用:承上启下 ‎⑵划分原则:“划下不划上”‎ 一、 讲解课文1、2段 1、 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两段(学生朗读)‎ 2、 问题研究:(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教学过程(续):‎ ‎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解题方法:联系上下文 ‎ ⑴联系上文“……已经隔了七八年”,故用“似乎”‎ ‎⑵联系下文“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故用“确凿”‎ 1、 结合课后习题二(1),仿照句子(学生发挥想象,动笔仿写句子)‎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例:⑴不必说金色的沙滩,也不必说连天的大海,单是蔚蓝的天空,就让人有美的憧憬。‎ ‎⑵不必说一飞万里的鲲鹏,也不必说展翅翱翔的胸鹰,单是浮云中那自由弱小的麻雀,就足以让人称羡不已。‎ 板书设计:‎ 根据“从……到……”的句式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①~⑧/⑨~末尾 第一部分:百草园的生活 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作业布置:‎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为什么?‎ 教学后记:‎ ‎  ‎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 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型 讲读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 力 识记积累有关字、词和文学文体常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 过程与方 法 学习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材分析 重 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 难 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 法 读、议 学 法 朗读、讨论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教学过程(续):‎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 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2)、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 ‎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 明确: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 明确: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 ‎ 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 那时的乐园”‎ 明确: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明确: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教学过程(续):‎ 这样写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明确: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 板书设计:‎ 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乐园"的乐趣)‎ ‎ 不必说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静景 低 春 整体概貌(略写) { (高大)皂荚树 (紫红)桑椹 ↓ ↓‎ ‎ 也不必说 鸣蝉(长吟) (肥胖)黄蜂(伏) 动景 高 夏季 ‎ 作业布置:‎ 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 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型 讲读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 力 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过程与方 法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重点讲解第二段写景的精彩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理解本文热爱大自然、热爱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 点 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难 点 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 教 法 诵读法 学 法 讨论、归纳,‎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3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 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教学过程(续):‎ 明确: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 明确: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 明确: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2、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两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①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②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3、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教学过程(续):‎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明确: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板书设计:‎ 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动景 高 秋季 ‎ 分写局部(详写) {单是……就 蜈蚣、斑蝥(喷烟) ↓ ↓ ‎ ‎ 木莲果实(莲房般) 静景 低 冬季 ‎ 何首乌根(拥肿)‎ ‎ 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 ‎ 雪地捕鸟: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 ‎ 神秘色彩:美女蛇的故事(联想)‎ ‎ ——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热爱大自然 作业布置:‎ 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教学后记:‎ ‎ ‎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 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型 讲读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 力 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过程与方 法 学会如何去写观察作文,应当抓住事物的特征,调动多种感官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正确理解儿童时代的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三味书屋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制度表示不满。‎ 教材分析 重 点 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难 点 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 法 引导、点拨 学 法 讨论、朗读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本文写景的精彩段落,那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吗?‎ ‎⑴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二、分析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教学过程(续):‎ ‎ 1、 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 2、 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三、分析(如何写人)‎ ‎ 1 、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 ‎2、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 ‎3 课外延伸: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 ①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 教学过程(续):‎ ‎②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③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④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 ‎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 ‎ ‎ 4 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选2) ‎ ‎ ①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 ‎ ②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 ‎ ③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 板书设计:‎ 三味书屋的生活 ‎ 学习环境: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作业布置:‎ ‎1、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教学后记:‎ ‎ ‎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 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 课型 讲读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 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过程与方 法 在朗读、描述、背诵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感知文章深沉的父爱,体味父爱之伟大。‎ 教材分析 重 点 理清文章叙述线索,体味父亲的形象。‎ 难 点 体味父爱,体味成长。‎ 教 法 引导、点拨 学 法 讨论、朗读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曲子,是李叔同先生于1908年创作的《骊歌》,它由林海音《城南旧事》改编的同名电影而广为人知,这首歌含有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这部电影曾获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 走近作者、知人论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 教学过程(续):‎ 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说说课题 一语双关:a爸爸种的花儿凋谢了;b爱花的爸爸生命凋谢(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2、指导学生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英子参加毕业典礼,回忆父亲教育自己的往事,毕业典礼结束后,父亲已经去世,此时英子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孩。‎ ‎3、3、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 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并归纳:‎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四、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过程(续):‎ 1、 自主探究; ‎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怎样引出的?‎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板书设计:‎ ‎1、课题:一语双关 ‎2、概括课文内容 作业布置:‎ ‎1、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 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 课型 讲读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 力 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过程与方 法 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教材分析 重 点 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难 点 体会学习插叙和伏笔的写作手法。‎ 教 法 引导、点拨 学 法 讨论、朗读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二、研读与赏析 A.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 ‎ ‎ 教学过程(续):‎ 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B.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 C、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D、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E、“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三、爱的表达:看了英子和爸爸的故事,老师领悟到了深深的父爱,此时此刻,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父爱如山,让我领略了它的沉稳与厚重。请同学们仿照此句,写出你对父爱的感觉。例:父爱如阳光,让我沐浴了它的温暖与恩泽。‎ 父爱如清风,让我享受了它的温柔与细腻。‎ 教学过程(续):‎ 父爱如春雨,让我品味了它的甘甜与圣洁。‎ 父爱如大海,让我领略了它的广博与深沉。‎ 父爱如江水,让我感受了它的奔腾与不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 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丑小鸭 课型 阅读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 力 了解丑小鸭的遭遇,复述课文大意。‎ 把握丑小鸭这一典型形象,联想自己,写下体会。‎ 过程与方 法 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 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对丑小鸭的遭遇产生同情心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材分析 重 点 难 点 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教 法 导读法、谈话法 学 法 讨论法、练习法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板书课题 ‎ 二、了解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 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丹麦作家,诗人,因为他的童话故事而世界闻名。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 教学过程(续):‎ ‎《红鞋》。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为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出版。他的童话故事还激发了大量电影,舞台剧,芭蕾舞剧,电影动画的制作。‎ 三、清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 ‎ 注音:讪笑 吐绶鸡 灯芯 草 铰链 迸出 ‎ ‎ 听写:沼泽地 嫉妒 木屐 飕飕 讪笑 ‎ ‎ 释义:排挤 来势汹汹 弥漫 ‎ 四、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 ‎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彩图) ‎ 五、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 理线索) ‎ ‎ 以 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 ‎ ‎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 ‎ ‎ 沼泽地:( 同情、 歧视) ‎ ‎ 老太婆家:(被嘲笑) ‎ ‎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 ‎ 老农家:(被追打) ‎ ‎ 花园里:(被赞美)‎ ‎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 辨形象) ‎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 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 ‎ 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 教学过程(续):‎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 (悟主题) ‎ 关键句子: ‎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 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 板书设计:‎ 丑小鸭 ------------ 白天鹅 ‎ ‎ 要有一颗 好的心:善良、宽厚、有理想、 ‎ ‎ 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 ‎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 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 ‎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 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课型 讲读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 力 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两首诗。 ‎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像,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 法 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材分析 重 点 反复诵读,感悟两首诗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难 点 品味两首诗隽永的语言。‎ 教 法 引导、点拨 学 法 合作、探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播放歌曲)“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 这首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当突如其来的挫折与打击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你的神经时,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续):‎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 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不朽诗篇的? ‎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 ‎(二)品 ‎ ‎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 ‎ ‎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 ‎ 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肯定、补充。 ‎ ‎(三)诵、背 ‎ ‎1.设问: ‎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 ‎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 ‎ ‎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 教学过程(续):‎ ‎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点拨。 ‎ ‎3.试读评价 ‎ 按照刚才的交流,请你来试读一遍课文,可找三四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最后评出最好的一个领读。 ‎ ‎4.设问: ‎ 通过对这首诗的朗读,现在再回顾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 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未选择的路 课型 阅读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 力 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的选择人生的意义。‎ 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 法 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材分析 重 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 点 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教 法 引导、点拨 学 法 合作、探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诗歌《未选择的路》。前者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后者则告诉我们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如果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话,那么《未选择的路》对人生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二、整体感知 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阅读这首诗,最好是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 教学过程(续):‎ 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教师引导学生“读”。 ‎ ‎2.“品” ‎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以下问题:‎ ‎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象征,在文学作品中,明写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 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 ‎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 全诗5小节,每小节的大意是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其实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立的选 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 的跌倒、失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 索之路,其乐无穷;人生中有无数次的选择,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随时迎接挑战。‎ ‎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 (“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 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教学过程(续):‎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 ‎3.“背”、“诵” ‎ 四、读后思考: ‎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中的“一种愿望”指的是什么? ‎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这首诗。300字左右。‎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 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伤仲永 课型 讲读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 力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 法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材分析 重 点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难 点 词性的活用。‎ 教 法 朗读、引导 学 法 讨论、归纳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作者、作品简介 教学过程(续):‎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 ‎2、译一译: ‎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 教学过程(续):‎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板书设计:‎ 一、介词“于”的运用 二、词类的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作业布置:‎ 读课文,要求注意节奏。‎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 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伤仲永 课型 讲读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 力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过程与方 法 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 教材分析 重 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 难 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 法 朗读、引导 学 法 讨论、归纳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⑴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 教学过程(续):‎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以议论为主。‎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 教学过程(续):‎ 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 讨论明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了。‎ ‎④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如何体会。‎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教学后记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