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及反思(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及反思(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一、学情分析: ‎ 本班共有学生 名,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平衡,尤其是部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需要加强,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不完成,字迹潦草,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因此新学期中,要一面加强“双基”训练,一面着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体上分析,全班学习态度还比较端正,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末期,面临升学,有的在积极进取,有的失去了兴趣,需要好好加强教育。‎ 二、教材概况:‎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三、教材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首先是对课文的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 本册涉及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二)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曾有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成为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如第五组,在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后面,链接了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而这个阅读链接同时也是课后第四题──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课文想一想,你感悟到了什么,再简单写下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把链接内容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又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体现了进行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要求。‎ ‎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 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4篇文言文,篇幅也相应要长一些,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三)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交流平台采取了两个学生对话交流学习收获的形式,一个是谈自己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另一个是谈从本组课文的学习中学到的习作方法。‎ ‎(四)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本册导学系统的安排大致沿袭高年段前三册的思路。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五)“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的第六组是一个单独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难忘小学生活”。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向母校、师友告别。而后分成两大板块──“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 四、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总之,在深知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原则下,奉行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本册课文共有六个单元,全册包括“导读”“课文”“读写例话”“积累运用”(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等内容,书后还附有6篇供选读的课文。本册要求学会80个字,每课要求学会的字,排在方格里。‎ 五、教学目标 ‎1、通过本册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河壮丽,文化灿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了解革命领袖的豪迈气概和革命前辈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了解劳动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了人类作出贡献,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启蒙教育。‎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生字80个,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注意积累词语,把词语归类进行正确的搭配。能在朗读基础上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继续训练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加深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大量积累语言,努力学以致用。能熟练背诵10首古诗词。‎ ‎3、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能根据讨论的话题,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表达清楚,有条理。‎ ‎4、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能在观察和想象的基础上,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复习书信、读书笔记、建议书等常用应用文,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复习学过的九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六、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全面完成各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得更有真情实感。要恰当安排教学的序。‎ 要把握教学重点,在阅读中学习并掌握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 七、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教学观,以育人为主,培养创新型人。‎ ‎2.在课堂中渗透新理念,不搞应试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及合作交往等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 ‎3.优化教学手段,积极使用电教(全学期不少于全册教材的80%),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加强读写训练,启发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读好课外书,和好书交朋友,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同时指导学生注意积累,勤动笔,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5.做好月月清工作,及时反馈,补漏查缺,加强培优补差,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平时精心设计各类练习,不滥抄滥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6、教师团结协作,经常交流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群策群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七、教学进度 周 次 教学内容 备注 第一周(2.21-2.25)‎ 复习:1、文言文两则  2 匆匆 3、桃花心木  4、顶碗少年 ‎ ‎ ‎ 第二周(2.28-3.4)‎ ‎5、手指 习作、拓展一 6、北京的春节     7、藏戏 ‎ ‎ 第三周(3.7-3.11)‎ ‎ 8、各具特色的民居  9、和田的维吾尔  习作、拓展二 ‎ ‎ ‎ 第四周(3.14-3.18)‎ 二月初一放假 ‎ ‎ ‎ 第五周(3.21-3.25)‎ ‎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1、灯光  12、为人民服务 ‎ ‎ 第六周(3.28-4.1)‎ ‎13、一夜的工作  习作、拓展三 ‎ ‎ ‎ 第七周(4.4-4.8)‎ ‎14、卖火柴的小女孩16、《鲁宾逊漂流记》‎ ‎ ‎ 第八周(4.11-4.15)‎ ‎15、凡卡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习作、拓展四 ‎ ‎ ‎ 第九周(4.18-4.22)‎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 ‎ 第十周(4.25-4.29)‎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 21、我最好的老师  习作、拓展五 ‎ ‎ 第十一周(5.1-5.3)‎ 五一放假 第十二周(5.4-5.13)‎ 综合性学习 ‎ ‎ 第十三周(5.16-5.20)‎ 综合性学习 ‎ ‎ 第十四周(5.23-5.27)‎ 综合复习 ‎ ‎ 第十五周(5.30-6.3)‎ 综合复习 ‎ ‎ 第十六周(6.6-6.10)‎ 综合复习 ‎ ‎ 第十七周(6.13-5.17)‎ 综合复习 ‎ ‎ 第十八周(6.20-6.24)‎ 考试 ‎ ‎ 小学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人生感悟 教材解读: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单元选编的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预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本组导语点出了“人生感悟”的专题。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略读课文)《顶碗少年》、《手指》;《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 教学时间: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第1课 文言文两则 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齐读)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 ‎ 学弈 贵在专心 ‎ 另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 一儿 日始出近 日中远 ‎ 另一儿 日初出远 日中近 大胆质疑 两小儿辩日 ‎ 一儿 远大近小 ‎ 另一儿 远凉近热 实事求是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这样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    一、激发学习兴趣 ‎    本课教学采用游戏激趣法和旧知迁移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将旧知成语与新知文言文成语故事相结合,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这样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    二、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由此,在设计上,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    三、拓展抒发真情 ‎    本课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推荐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网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成语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    本课还以读为主线,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第2课 匆匆 教材解读:《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2、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准备: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2、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  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了解。)‎ ‎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教师范读,学生练习。)(因为这篇文章中的问句比较多,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读好一个问句,其他句子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从而能读得更好。)‎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  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学生默读课文:读完以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你想像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 ‎  出示要求:1、不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学生汇报。)‎ ‎2、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婴儿、少年、青年、现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和时间有关系的一些故事。)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身边的人和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时间匆匆可以感触更深。)‎ ‎3、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一段应该怎样读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指导朗读。‎ ‎4、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像到了什么?作者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自由朗读作者简介。交流读了作者简介以后的感受。)‎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2、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2、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引导学生找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体会句式的运用)“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3、个性解读,朗读交流。‎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 交流:把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一是对时间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以时间为线索,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培养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抒发感受,积累运用。‎ ‎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四、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资料准备:‎ ‎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写作,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评论朱自清的资料摘录:(1)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2)“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本国的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3)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4)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 ‎3、诗词名句:‎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崔护《题都城南庄》‎ ‎(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欧阳修《生查子》‎ ‎(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6)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 头涔涔 泪潸潸 勿谓寸阴短 ‎ 匆匆 具体说明 洗手 吃饭 默默 ‎ 何曾留着像游丝 既过难再获 ‎ 照应开头 ‎ 教学反思:课上,对朱自清资料的展示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第4自然段的意思,让学生从资料中知道朱自清先生虽然学业有成,事业有进,可他仍一再谴责自己虚度年华,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对自己的鞭策激励,更是抒发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可是,为了赶时间,完成教学目标,资料的展示过于匆忙,学生未能完全吸收消化,因此,学生谈起理解和感悟有“蜻蜓点水”之嫌。‎ ‎  教学有效性是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可是,在这堂课上,我在有效性教学方面却留下了太多的不足与遗憾。在一次又一次的自责与反思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执着地“拓展对文本的理解和探究,拓展新的思维方式”,以达到能“采取新的教学行为方式”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第3课 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1、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教学重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道理。‎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读,激趣质疑引入文。‎ ‎1.教师动情地讲述《一个大学生的故事》。同学们,当你有那么一天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刻,你会是什么心情?(学生的回答可能有:高兴、激动、兴奋……)是啊!的确是一个令人无比激动的时刻,然而有这样一位大哥哥,在接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却忧心重重,不知所措。(学生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情)他是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姐姐为了照顾他,辍学工作,赚钱供他上学,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呵护得无可挑剔,从小到大十几年不让他干任何家务活,只要求他努力学习。读到高三毕业,他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方便面都不会煮,更不愿与人交流,正常必要的人际交往都很少很少,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无奈,又喜又忧的姐姐只好陪他一起去大学报到,但学校不允许这种情况的陪读,姐姐千叮咛万嘱咐后担心地离开了。他坚持不到3天便哭着打电话要姐姐来接他。因为他根本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除了埋头学习,他一切都不会做。结局是遗憾而又令人无奈的,他退学了,与已经实现的大学梦想做了最后的告别。‎ ‎2.请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些什么想法?‎ ‎3.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位可悲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是他的错?是爱他的姐姐的错?还是谁的错?‎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桃花心木》那里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整体感知观其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教师请举手最快的前十名同学串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并对他们积极读书的态度予以表扬。)‎ 三、精读,潜心会文领其意。‎ ‎1.教师:同学们,读书只做到正确流利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书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达到这样的要求,那么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2.再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反馈学生画出的句子及不懂的地方。‎ ‎4.抓住重点句段,感悟育人真谛。‎ 学习12、13自然段。①指名读。想一想:这两段主要讲什么?②逐句品读。引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相机指导朗读。(学生之间互动竞争,进行朗读比赛。)③全班交流自己从读中体会到了什么?④教师小结。‎ 学习14自然段。①投影出示此段课文,全班齐读。②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③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④学生自悟,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15、16自然段。①愿意读的同学一起读。②小组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议。‎ 四、展读,联系实际话育人。‎ ‎1.分角色表演,种树人与“我”之间的交流。①同桌组合练习。②推荐上台表演。要求:注意人物的身份、语气、可以自由发挥。‎ ‎2.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 ‎3.教师小结:同学们,成长为一棵抵御风雪,顽强生存的参天大树的确要付诸于不懈的努力。在挫折与逆境中锻炼、成长,才是我们应该走的成才之路。‎ 板书设计: ‎ ‎3、桃花心木 ‎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 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 ‎ 喻 ‎ 种树————育人 ‎ 教学反思:《桃花心木》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这篇课文,人与事都来自平凡的生活,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但,这生活哲理要是我们直白地告诉他们,也许没什么意思。所以,我想,联系生活经验能使课文所含着的道理变得容易理解。如课文中有一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我结合《课堂作业本》上的练习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学生大多能联系生活实际,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从自己的学习方面来谈、有的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谈、有的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来谈,还有的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第4课 顶碗少年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然段。‎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 课时安排:2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和对课文的理解,讲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在上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谁愿意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保持5秒钟不掉下去就表示你成功了。(请学生上前演示,有不成功的就多给几次机会最终一定要成功)大家都看到了,无论你是经过几次最终我们都成功了,这个实验也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只要你敢于不断地去尝试、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1——5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结合课文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自由读第一部分。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 ‎2、自由读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小组讨论学习)‎ ‎3、理解句子的含义(出示投影)‎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小组内结合课文理解、讨论)‎ ‎4、指导用词语造句:座无虚席、不知所措(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造句)‎ 二、指导朗读、背诵。‎ 三、谈一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情况来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背诵6、7自然段 板书设计:‎ ‎           顶碗少年 ‎      失误——努力——再失误——努力 ==== 成功 ‎ 启迪(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教后反思:《顶碗少年》讲述了一位表演顶碗的少年在接连两次失误的情况下,最终获得了成功的故事。课前阅读要求也进行“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这样的提示。但少年为什么能成功?仅仅表面的“精彩表演”“惊心动魄”是无法诠释清楚的,它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因素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恰恰这点往往被学生所忽视。‎ 问诊把脉 开始果不出所料,面对课前提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精彩”“难以忘怀” … …脱口而出,学生的视线仅仅被表面文字所吸引。在对这些词语分析归纳得出:顶碗少年、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观众三方面因素造成的,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进文本,找出相关描写少年表演、碗作对、观众反应句子体会当时“惊心动魄”场面。‎ 直奔病因 当学生还沉浸其中时,我问他们:“同学们为什么前两次都失败了,而第三次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请将文中“顶碗少年的反应”句子找出来:‎ 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 ‎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刨根究底 联系上下文假如你就是这位“顶碗少年”,你当时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了更好走进少年内心世界,我特意设计填空环节:当第一次表演失败时:我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 当第二次表演失败时:台上的我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 ),我有些不知所措了。第三次表演前:( ),我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初见成效 当师生再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时,除上述之外,“拼搏”“自我超越”“勇气”… …一个个自信声音响彻教室。‎ 有待提升 第五段观众反应“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以及白发老者的出现,只是让学生自己去想象,没展开,谈启示时没体会到对于“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若体会“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背后含义、揣摩老者会说什么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第5课 手指 学习目标: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领悟其中的道理。‎ 课前准备: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2.自学题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书课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己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 手指名称 优点 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             五个手指的故事 ‎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 ‎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 ‎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 ‎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 ‎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 ‎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 ‎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 ‎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                                      (作者:王凡 选自《福州日报》)‎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教后反思: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 ‎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教学重点: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教学难点: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向发言的同学提问。‎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         第二课时(习作)‎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可翻阅手头资料)‎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                               ‎ ‎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1)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2)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你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何收获。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理解和运用。特别是当学生发表偏颇的认识时,要给予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表达方法:‎ 例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 例文:‎ 日积月累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成语故事 一、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故事中的道理是什么?‎ 三、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 第二单元 中华民风民俗 教材解读: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选编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民风民俗,吸取民族文化指挥,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风民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做着怎样布局谋篇,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口语交际·习作二》、《回顾·拓展二》‎ 教学时间:10-12课时。(其中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4-5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第6课 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 ‎)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学反思:一、创设情景,感悟春节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努力创设了愉悦可持续型的氛围,上课伊始,我首先与学生进行启发谈话:你们喜欢春节吗?你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带入春节的热闹气氛中。然后播放《北京童谣》观看老北京的春节是如何过的,形成对比,谈感受,引出课题。‎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PK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这四个小组的成员自己探究,学习。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7课 藏 戏 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鼻祖、矿业、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准备有关戏曲种类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观看录像,感受丰富多样的戏曲种类。听一听,看一看,你能说出这些戏曲的名称吗?‎ ‎2.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 ‎3、你课前查了那些资料?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师: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③( )的演唱风格。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3‎ ‎.补充阅读短文,感受藏戏的地域文化特点。阅读材料如下: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听时便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藏戏的形式也大有可说之处,仅面具就多样而且表意丰富,这有点象京剧,借助脸谱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过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脸上,藏戏佩带的面具造型粗犷、抽象。从形状上分,藏戏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体的,而质地则多为皮革、绒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颜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阴险,红色代表权力,黄色代表智慧……传统悠久,博大精深,这就是藏戏得以传世的根本所在了。尽管短暂的接触,使得我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欣赏过一场藏戏。但是以采访为机缘,在视听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戏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经注入了额外的意义,它也将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读后交流:藏戏独特的地域特点体现在哪?)‎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①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②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③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5.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板书设计:‎ ‎ 藏 戏 ‎ 戴面具演出 特点 没有舞台 ‎ 三五天没结束 形成 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 教学反思:本课条理清晰,内容比较易懂,但距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可以说是从未接触过,并且本课有些词语属于少数民族特有的称谓,所以,读通课文、理解课文、了解藏戏是本课的重点。‎ ‎ 在处理生字词时,除了将带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还将一些藏族特有的称谓出示,并教学生读准理解,为他们读通课文打下基础。此外,我还出示了“哄堂大笑”“赞叹不已”,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对课文有了大体的印象。我觉得这样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不至于课文学完了,却读不准生字,读不通课文。‎ ‎ 在教学课文时,我抓住了前三个自然段,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是整篇课文的总起,并且与后面的藏戏特点前后呼应,所以我以这三个自然段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藏戏的特点。然后我因势利导,先来学习藏戏特点这一部分,以“文中的哪些自然段与前三段照应”引导学生读、思。但这部分讲到“没有舞台”的特点时,思路有些乱,没有和下面讲的“剧情”、“固定的程序”联系起来。而且设置的问题导向性不强,以至于学生的回答一下子到了最后的“表演时间长”一部分。课后反思时想到如何自然的从“没有舞台”过渡到“剧情”:因为没有舞台、灯光、道具,那怎样才能区分一幕一幕的情节呢?这就需要“雄谢巴”了。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在备课时不够细心,以后一定要注意设置问题时,多思考,使问题的导向性更强、更清晰。‎ ‎ 在本课教学时,适时的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了解藏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学习面具时,出示面具图片,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在讲到演出特点时,观看一段藏戏视频使学生与藏戏亲密接触,直观地感受藏戏独特的魅力。‎ ‎ 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还应放在写法的体会上,因为这也是本单元的习作训练点。让学生搜集其他剧种的资料,仿照本课的写法介绍自己喜欢的戏剧形式,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 本节课的收获很多,我想在以后的备课、授课时会更成熟一些。‎ 第8课 各具特色的民居 学习目标: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3、默读课文,按表格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①研究内容: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②研读方法: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票下方, 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  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3.布置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 各具特色的民居 ‎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 傣家竹楼——绿色的世界 教学反思:在《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里为我们介绍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 教学中我先是放手让孩子自学课文,讨论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你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结果我发发现,孩子们对民居和竹楼的特点可谓是小菜一碟,瞬间就讨论完毕了,而且有哪些说明方法,也是容易之至。短短的几分钟就完成了我布置的自学任务了。 于是我临时布置了一个讨论题:自读课文,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本组内讨论讨论。 结果交流的时候我才发现孩子们多么有创造力,现将孩子们精彩发言摘录如下: 1、如果四川住的是客家民居,地震的时候是不是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是不是可以把客家民居在地震多发地带进行推广? 2、从客家人的居住情况你们想象下客家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 3、如果你坐在傣家竹楼闻着阵阵瓜果的香味你会想写什么呢?请写一个片段。 4、用自己的话把”树满寨,花满园“的情景描写下来。 5、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写写我们的民居,要写出特色。 然后我和孩子们在第二堂课里就围绕着这几个话题展开了层层讨论,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兴趣盎然的。特别孩子们在说怎么写出我们民居的特点的时候,更是让我捧腹大笑,让我大开眼界。 尽管这课的教学好象偏离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但是我觉得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功劳,再说孩子们也是学有所得的。‎ 第9课 和田的维吾尔 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              和田的维吾尔 ‎               苦—→甜 ‎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和田的维吾尔》是第二组课文的最后一篇的课文,沿袭了本组课文的特点,介绍的是和田的饶有趣味维吾尔风俗。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对该地区的风俗进行了说明。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 ‎    本文用词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如“馕、都帕、艾来得斯”等等,这些学生不太熟悉。因此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在家进行了梳理,理解了这些词语也就为走进文本扫清了障碍。又通过了这些词语使学生对和田有了初步印象,也了解到维吾尔族不仅仅是能歌善舞的。真是一举多得!‎ ‎    接着我就让学生小组交流,从关键词语着手,直奔教学的重点——体会和田维吾尔人的性格。学生自主读悟,把握文心。以读入手,悟中再读,层层深入,不断向和田维吾尔人的精神世界掘进。‎ ‎    这虽是篇略读课文,但是我却想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显然这节课还没做好。仍需努力!‎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起个醒目的题目。‎ 回顾·拓展二 教材解读:本课围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的专题回顾与拓展,有三个知识板块,一是“交流平台”中让我们就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和本组课文的写法,作进一步的交流属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这一知识板块,既有回顾,回顾本组课文介绍的民风民俗,回顾本组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又有拓展,在回顾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在实践习作中灵活运用;引导学生要心有所想,进行由表及里的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使学生真正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二是“日积月累”‎ 中的有关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的两首古诗,属陈述性知识。这一板块的学习,目的是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三是“趣味语文”中的《有趣的标点》的学习,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玲,标点符号再做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而且文体变了,基本意思不变。课件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在学生体会标点的妙用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收集有关标点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教学目标:1、交流对本单元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自己的所得,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在习作中恰当的运用。2、课所列的两首古诗,使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3、标点符号的作用,读一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把课内外结合起来组织学生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累,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老师导入:(回顾本单元的收获)本组课文是以民风民俗俗主题的,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以课文为例畅谈自己的收获,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进一步感悟本组课文阐述的民风民俗。)‎ 二、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 ‎(2)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如《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的写法;《藏戏》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 ‎(3)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 ‎(4)翻阅班级的《民俗习作集》,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欣赏。‎ 三、日积月累。‎ ‎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或同桌交流,自行掌握。)‎ ‎2.积累《元日》。‎ ‎(1)了解作者,感知文章。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 ‎(3)欣赏本诗: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4)初读《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读准字音,明白字义。‎ ‎(5)了解作者,感知文章。‎ 皮日休(约833--?), 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6)细读古文名句,谈谈自己对句子的初步理解和感悟。‎ 古诗今译: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 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的吧!‎ 四、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3.试着给下面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加上标点,看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 ‎(1)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2)从前有一个富翁,只有一个女儿,到了六十岁时,才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非」。富翁害怕自己死后,家产都被女婿夺走,於是写了一封遗书,分别交给儿子和女婿。遗书上写著:「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富翁死后,女婿果然并吞了家产,只留下一间小房子给富翁的儿子。几年后,富翁的儿子长大了,要向姐夫要回家产,两人争执不下,便告到官府里。女婿理直气壮的说:「岳父遗书上写得很明白: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县令拿过遗书,仔细推敲,却把家产判给了富翁的儿子。 ‎ ‎ 你猜,县令在遗书上发现了什麼?原来,县令移动了标点符号,猜出了富翁真正的意思:「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 ‎ (3)从前有位秀才给一个财主家的儿子说媒,信中写道: ‎ ‎「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 财主家一看欣然同意。他认为「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这麼好的条件哪里找?但娶回新娘竟是一个麻子,黑脸,秃子,於是找秀才理论去。秀才说:「我在信中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一字不差呀!」财主有苦难言。‎ ‎(4)到底谁是冠军? 一场棒球赛的战报写道:这一场激烈的棒球赛的结果,中华队战败古巴队获得世界杯总冠军。 第一个人看后说,这场棒球赛中华队赢了。报上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棒球赛的结果, 中华队战败古巴队,获得世界杯总冠军。 另一个说,不对,据报上明明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棒球赛的结果,中华队战败,古巴队获得了世界杯总冠军。‎ ‎(5)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 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 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五、练习题。‎ ‎1、积累自己喜欢的节日成语。‎ ‎2、积累自己喜欢的节日诗句。‎ 第三单元 为人民服务 单元教材解读: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他们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教学本组教材,一是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教材写法上的特点。2、本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因此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略读课文)《灯光》、《一夜的工作》;《口语交际·习作三》、《回顾·拓展三》‎ 教学时间:11-12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课时,略读课文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第10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材解读: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3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1、读准字音。2、记清字形。3、理解词语。‎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烧掉文件书籍;张作霖要派人搜查;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1)轻声读。(2)语言练习。(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a)对亲人充满慈爱。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作者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文中,女儿以回忆的方式真实地记叙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在一遍遍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平凡的,可亲的。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敌人时,他却能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不平凡的,他更是一位伟大的人。我被文章中所涌动着的人性的美所深深打动。我想,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一生。‎ 文章篇幅较长,但语言平实,极具感染力。文章的布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首尾照应,整体结构的严谨体现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同时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作者对场景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也为文章增色不少,使读者能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文本的宝贵资源,应该在教学中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落实。‎ 基于以上的两个方面的思考,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将本课教学作为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课文内容为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第二课时,在学生理解“被捕后”这部分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揣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读写结合。‎ ‎ 第11课 灯 光 ‎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珍惜。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搜集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 ‎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万盏灯”——这么多的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11、灯 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 ‎ 教学反思:《灯光》这篇短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九四七年的初秋,我军在一个叫沙土集的小地方围歼国民党部队的一个师,在攻击部队受到阻力时,带领突击队的郝副营长点燃了随身携带的书本,用火光照亮了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结果自己光荣牺牲了。‎ ‎ 教授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把握故事内容,还要学习郝副营长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会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 这是篇阅读课文,在四十分钟的授课时间里,通过文本的阅读,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是熟悉的,对文中主人公的品质是了解的,基本的教学要求算是达到了。‎ ‎ 在即将结束这节课的时候,我设置了两个问题:(1).假如你就是郝副营长,在点燃书本的那一刻,你是怎样的想的?(通过这一问题,我想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崇高精神)(2).假如老师在清明节那天带全班同学到我们的饶守坤公园里的德兴市革命烈士陵园去扫墓祭奠革命先烈。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由你代表咱们班同学致辞,你会说些什么呢?‎ ‎ 课后坐下来仔细地回顾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觉得有几点做得不够,需要引以为戒:‎ ‎ 其一,这个故事内容情节简单,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让同学们多多复述;‎ ‎ 其二,要直奔主题,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表现人物品质;‎ ‎ 其三,在问题提出之后,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其四,做好课堂扫尾工作,比如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可以把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也就是把它当作课外延伸作业。‎ 第12课 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中心论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1、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2、重点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 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走进这篇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二、朗读课文,以读悟情。‎ ‎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技巧。‎ ‎2、小组内读,各小组可自由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但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参与进去,都有锻炼的机会。‎ ‎3、指名读,检验评价。‎ 三、小组讨论,自学质疑。‎ ‎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愿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最本篇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各小组将问题汇总。(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这句话中,“完全、彻底”两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怎样理解?司马迁是谁?‎ ‎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目标”是什么?‎ ‎4、毛主席借追悼会发表演讲,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抓住问题,深入理解。‎ ‎1、划分层次,理清脉络。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①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②死的意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③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⑤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  划分层次时,也可以分成4层,把第四第五自然段合成一层: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  在文章的第一段中提出本文的中心,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后面四个段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论述。‎ ‎2、逐层分析,深入理解。①这一层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请同学们划出表示中心的句子。(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启发同学回答“完全”与“彻底”不能去掉,这两个词语说明,革命队伍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②这一层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明生命的价值,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用二十余年时间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本文引用的话选自《报任少卿书》。③指出为人民服务就要正视缺点,改正错误。请同学找出这里举了一个谁的例子来证明上述观点。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这部分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这篇作品写于1944年9月8日,当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革命仍需艰苦奋斗,所以毛主席提出,为了全民族的解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勇气,不怕牺牲,要互相关心,搞好团结。⑤这段是整个演讲词的总结语,再次号召人民要团结起来,抱成一个整体。‎ 五、再读成诵,以情激情。‎ ‎  让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给组内同学听。‎ ‎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了一些关于革命英雄的事迹,一定心有所感。让学生课前准备,写一篇演讲稿或抒情散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课前写好演讲稿或抒情散文。‎ 教学过程:请每一位学生都登台演讲或朗读,并由同学自己做出评价。‎ 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 宗旨: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 重于泰山 为人民服务 ‎ 死的意义:‎ ‎ 轻于鸿毛 ‎ 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 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教学反思:《为人民服务》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发言稿。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领悟领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生涩,让学生理解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上课以前我先让学生读熟课文,而且基本都会背诵了才开课。‎ ‎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学生刚刚接触,而且学生也对这样的文章没有兴趣,因此我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先安排学生自学,让他们去发现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去发现自己还不理解的问题。结果孩子们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 ‎ 上课之前,我们几个同年级的老师也给我说他们上课后的体会,就是孩子们根本没法理解,课堂基本是一言堂,完全是灌输知识。因此在授课中我降低了对孩子们的要求,不然的话,孩子们都不敢张口说话了。比如在讨论“这篇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你们看出了一点回答一点,看出了两点回答两点。”结果孩子们都很踊跃的,尽管孩子们的答案千差万别,有点甚至不太靠谱,但是我都一一给了肯定,结果在无数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弄懂了这个问题。‎ ‎ 结果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我带领着孩子们扫清了一个个障碍,达到了教学要求。‎ ‎ 这课结束后,我感觉我没其他的几个教师说的那样的感觉。孩子们在课堂上还是比较活跃的,参与的热情比较高,而且并不是由我灌输,一般都是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出来的。‎ ‎ 事后,我觉得有这样的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我是有备而课的,首先我就降低了教学要求,只要孩子们能畅所欲言就可以了,不必要孩子们回答问题准确,因此孩子们敢于放开,敢于大胆说,这样孩子们才有兴趣去读书去探究。‎ ‎ 教学的确是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才好的教学效果。‎ 第13课 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辞辛劳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和简朴的生活作风。2、体会课文透露出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用词确切,说话得体,记叙真实生动感人。3、学会生字、新词,体会课后第三题三个重点句的意思,用“简单、简朴”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具体分析,进而感受到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 教具准备:幻灯、课件、录音机、彩色粉笔若干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有关内容,抓住题眼,懂得总理工作劳苦的具体事例。‎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曾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文学评论家、诗人何其芳同志写的文章,题目叫一齐说(教师揭题)。这篇文章是何其芳同志亲自陪周总理审阅稿子,亲眼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我们来听一听课文录音。(边听录音边看课件)‎ 二、播放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  思考: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怎么样?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个重要句子来回答。‎ 三、根据思考线路——加深理解。‎ ‎1、师:课文录音听完了,也看了课件,谁能说说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师: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可用文中哪句话来概括?(要求回答:“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A、理解什么叫“劳苦”。平时我们通常说的叫××劳苦?。B、理解什么叫“简朴”。平时我们通常说的叫××简朴?(生活简朴)‎ ‎3、师:好!作者写总理的一夜工作,就是从这些方面来写的。现在请大家再细细读读课文,想想总理工作劳苦表现在什么地方?生活简朴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各自细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 ‎2、重点细读“工作劳苦”方面的内容。‎ ‎3、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反映了总理工作劳苦?生答师书:厚厚的一叠文件。师:这厚厚的一叠文件,要在这一夜间审阅完,说明总理工作任务很重。这么厚的一叠文件,是不是一目十行,粗略地看,或者叫——浏览(不是)而是一句一句审阅(板书)。他不仅是一句一句地审阅,还怎么样?生答师书:看完一句画一小圆圈。师引:小圆圈画了以后就算审阅完了吗?(找句答)师书:一边看,一边思索。还想一想,问我一两句。师:这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这叫——咨询。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生答)师:是啊!可见周总理审阅稿子是极端的认真。(板书)‎ ‎4、周总理工作劳苦,你还从什么地方也可以看出来?‎ 生答师书: 公鸡叫鸣了 彻夜 上午…下午  (师点:工作劳苦)‎ ‎5、师引:同学们:你们受过熬夜的滋味吗?请你们谈谈。(生自由谈)是的,熬夜真的很难受,难道总理不难受吗?(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句子来说说)生答师书:他每夜都是这样工作的!齐读、抽读、突出重点词(每个夜晚)读“他每个夜都是这样工作的”一句并理解。师引:熬夜是难受的,然而总理他每个——,可见他——习惯了。‎ 五、小结方法。学到这里,你们看出来了吗?总理工作劳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们从这些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什么?(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态度极端认真,工作时间相当长)‎ 师: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了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地忘我工作。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能变得如此美好,就是因为有这一些革命前辈忘我工作,不辞劳苦的心血凝结而成的。没有他们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的国家肯定是落后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这堂课,我们知道了周总理工作劳苦的一个方面。那么他的生活是怎样的简朴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作业:1、抄写文中新词、生字二遍。(课后读读写写的词)2、摘录课文中写总理工作劳苦方面的句子。‎ 板书设计:‎ ‎               厚厚一叠文件 工作任务重 ‎               一句一句看——工作极端认真 ‎         工作劳苦  画、思、问 ‎               公鸡叫鸣了  彻夜工作 ‎               上午…下午  (时间长)‎ ‎    一夜工作 ‎         生活简朴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理解“生活简朴”方面的内容,畅谈学习体会。‎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上节课我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记得文章概括中心的一句话吗?(生答师书:工作劳苦 生活简朴)‎ ‎2、周总理工作劳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 二、深究总理生活简朴方面的内容。‎ ‎1、过渡:是的,他辛辛苦苦通夜末眠整整工作了一夜了,然而他在生活上又享受到了什么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总理生活简朴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生答师书:一杯绿茶 一小碟花生米 A、齐读句子。‎ B、问:“好像”并没有——增加,这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 C、有“好像”一词和去掉它意思是否一样?(要求回答:不一样,这花生米增加了。)师引: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又明白了什么?师:是啊!这说明了总理平时吃的——还要少 ‎4、师:好,到这时为止,我们已清楚地看到了总理的工作是如此的辛劳,而享受却如此少,这些(指板书)是说总理吃的极其简单,那总理住的又是怎样的呢?(生找后答,师板书)一张 一盏 两把 问:还有其他的吗?你从哪里看出?什么叫“如此而已”?如把这个词改成省略号的话行吗?为什么?(要求学生讲清周总理的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5、师: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而享受却如此的少。他的身份与工作量,与生活享受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你们还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找到了这种明显对比的内容?‎ ‎6、师:(手指板书)总结:学到这时,我们了解了总理他不论从工作量上来看,还是从生活简朴上来看,都不像一个国家总理的,你们看到外国总统吗?他们的身边有警卫员,象审阅之类的事情用不着由自己操心去干的。他们吃的、住的、穿的,更不用说了,而我们的总理,生活是一贯的简朴,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有关总理生活简朴的课文事例吗?(邓妈妈补睡衣)说明总理生活简朴也是一贯的。‎ ‎7、师: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工作的,他这一夜如此,一生又是如何呢?“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齐读三遍)师:周总理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一切奉献了党和人民,作者目睹了这一夜的工作,他在回来的路上又是怎样的呢?‎ 三、深究课文结尾一段。‎ ‎1、齐读。‎ ‎2、问:读这一段话时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来?(自豪、骄傲)‎ ‎3、有感情地朗读。(个别、齐读、轮读)‎ ‎4、写总理的一夜工作,为什么要写“我”的感受呢?这段可删去吗?为什么?)‎ ‎5、课文不写第一节可以吗?为什么?(以上两问,主要让学生能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理清脉络)‎ ‎6、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总结全文。‎ ‎1、教师总结:总理这样的工作,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每个晚上都是这样的,总理正是由于这样积劳成疾,得了肝癌,于‎1976年9月9日这一天与世长辞了,终年才70多岁,有个著名作家说过:世界上休息得最少最少的,就是我们的周总理,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深深地赞颂。你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想要说些什么吗?请你们谈出来吧!‎ ‎2、学生畅谈学后之感。‎ 板书设计:‎ ‎           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    工作劳苦 ‎           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 一夜的工作 享受少 ‎             一杯绿茶 ‎           吃 ‎ ‎             一小碟花生米(增加)‎ ‎      生活简朴 ‎             一张 ‎           用 一盏 如此而已 ‎             两把 ‎           住 高大 陈设简单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描述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劳苦”和“简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感人至深。在具体的教学时,如果按课文顺序从工作的劳苦讲到生活的简朴,就不能突出总理工作的劳苦,紧扣课题工作二字。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 一 倒叙引入,比照学习。‎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体把握全文的脉络,然后选择总理工作结束时候吃夜宵的这个点,启发学生抽丝剥笋;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句,然后引发辩论,总理的夜宵增加了吗?在辩论中感悟总理夜宵之少;接着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的语句说说总理工作又是如何的。总理如此少的夜宵却要承担如此重的工作,这样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深刻的感受了总理的劳苦和简朴。学生对此感触良深,自然悟解,总理的精神印入心中。这样的教学将以往平板的铺开,走向的思维,机械的归纳,变为了集中,深刻,活跃的教学。‎ ‎ 二 引用名言,积累理解。 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后,将课文中的人物品质用一两句话进行赞美,调动了学生语言积累,在生生互动的学习中,扩展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最后非常机巧的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句名言,“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在琅琅读书声中,不仅点明了全文的意旨,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情,而且势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共鸣。 三 体验感受 扩大阅读。 ?勾画总理行为的词语,并以其行为为榜样,进行课外资料的阅读训练,促进学生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在阅读中加深了对总理的全面认识。读后的谈感受中,用自己的实际与总理工作对比, 进一步感受了总理工作的劳苦。‎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其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 ‎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⑴老师修改了什么?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a 交换作文:⑴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⑵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a 指名朗读作文。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新 课 标 第 一 网 ‎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 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2.积累革命诗歌。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第四单元 外国名篇名著 教材解读: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许多灿若星辰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安徒生、泰戈尔、契柯夫……他们创作的不朽作品,早已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组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4‎ 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本组编排的目的,一是拓宽学生阅读的事业,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而是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三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略读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口语交际·习作四》、《回顾·拓展四》。‎ 教学时间:14-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14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习目标: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          第二课时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得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 ‎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3.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 六、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 安徒生)‎ 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 教学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学这篇课文,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的配乐导入,渲染了凄凉的课堂氛围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一开始,我利用音乐和自己的导语,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大雪纷飞的大年夜,乞求别人买她的火柴。可是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的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结果,小女孩冻死了!──可怜的小女孩!同学们呼之欲出!整堂课,就在这样悲伤、凄凉的氛围中进行。‎ 二、自读、自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图片等,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三、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学习、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抓住“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此基础上,精读、感悟课文一至三自然段。同时又抓住重点句中小女孩脸上的微笑,利用课件展示她五次擦燃火柴,曾经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幻想是美好的,可是现实是多么的不幸,于是小女孩只得乞求奶奶把她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小女孩死了,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幼小而鲜活的生命,小女孩的境遇实在是太凄惨了,同学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并深深的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鸣不平!‎ 四、课堂写话,升华主题 在旧年的大年夜,小女孩冻死了。嘴上却带着微笑。这是一个幸福的微笑,因为悲惨的她曾经看到过那么多美丽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带泪的微笑,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年幼而鲜活的生命;这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微笑,她警示我们,应该去关注并关爱像小女孩一样被穷困生活所折磨着的人。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你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身边,我想对她说:‎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我会(怎么做):‎ 通过课堂写话,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理解,还进行了一次爱的教育与洗礼,懂得只有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懂得爱并珍重爱,学生能明白这一点实属不易!‎ 第15课 凡卡 学习目标: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 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2.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菲吉卡:牧主。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 ‎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         第二课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板书设计:‎ ‎       凡卡(俄 契诃夫)‎ ‎        学徒生活悲惨 ‎        乡村生活“美好”‎ ‎        渴望得到关爱 ‎        心愿无法实现 教学反思:《凡卡》这篇文章是100多年前俄国著名的作家契柯夫写的一篇小说,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沙皇政府残酷统治,社会非常黑暗,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深受老板剥削压迫,连儿童也不能幸免。本文以“信”为线索,叙述了凡卡遭受的种种摧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反映了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命运及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爷爷的呼救、凡卡的回忆和凡卡的梦等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凡卡受尽哪些折磨?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凡卡的“苦”,让学生扮演凡卡这个角色,读凡卡给爷爷的信,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三、对比教学,突破难点   教学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探究结果,深化主题   “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提出问题后,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并体会他的内心活动,再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和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你想对凡卡说点什么?通过这一训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珍惜。‎ 第16课 《鲁滨孙漂流记》‎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3)安全-防御。(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板书设计:‎ ‎ 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     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      安全-防御。‎ ‎     孤独-救助“星期五”。‎ 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 教学反思:《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险”字展开教学。一是用语言创设情境感受险。在我们的面前有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当你意外地来到这个荒岛时,你感受到的是什么?你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孩子们在各抒己见中感受到荒岛的“险”,认识到在荒岛上生存下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坚强的意志。二是抓住重点词句品读险。在教学时,我首先提出问题:文中的主人公---鲁滨孙,他在这个荒岛上是怎样解决“居所、食物、安全、孤独”这四大问题的呢?请孩子们边读边划边写体会。然后通过讨论交流,找出重点词句,借助“引读、小组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品读,在读中品味其中的险,感受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三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胜险。 为了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我首先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最后总结出遇到困难应该毫不畏惧,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想办法去克服它,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战胜困难。 ‎ 第17课 《汤姆·索亚历险记》‎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悲惨命运唤起了我们深深的同情。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 三、浅显探讨小说。‎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 ‎2.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四、阅读精彩片段。‎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2.一目十行地阅读,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3.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4.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如,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 ‎,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5.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五、拓展延伸 ‎1.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要求: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级读书会。‎ 板书设计:‎ ‎ 目睹凶杀案 ‎ 过“海盗生活”‎ ‎ 鬼屋寻宝 ‎ 山洞迷路 ‎ 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反感 教学反思:《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文章和前面一篇文章一样,篇幅比较长,而且文章分为梗概和精彩片段两个部分。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目标定为:了解梗概内容,初知人物形象;欣赏精彩片断,感悟文章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形象,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2.出示: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3.小组内交流。(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 ‎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1)发言人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 ‎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 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 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 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 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 尽快避开, 跑向人多的地方, 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 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 不要自己去救火, 不会游泳, 不会救护, 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 资料袋:2004年12月26日,11岁的英国少女蒂莉·史密斯跟爸爸妈妈已经在泰国度假胜地—攀牙湾游玩时,发现远处海水突然不平静起来时,她马上觉得非常不安。蒂莉注意到,远处的海水开始出现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后退,这让她立即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上讲述的有关海啸将发生的知识。蒂莉歇斯底里地狂呼“不好了,要发生海啸了!”父亲带妻子女儿返回旅馆,并将此警告带给100多位游客和旅馆的工作人员。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却全都获救了。‎ ‎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0‎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四、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4.范文:‎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  希望,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啊!美国诗人狄金森在《希望》一诗里写道:“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它栖息在灵魂里/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永远/ 不会停息/ 在暴风中/ 听来/ 最美/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它甚至能窘困/ 那温暖着多少人的小鸟/ ……‎ ‎  我喜欢读《鲁滨孙飘流记》,不是因为他生活的惊险刺激,我是个女孩,我还不能想象如果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不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望。而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正是那栖息在鲁滨孙灵魂里的希望。‎ ‎  我想,这有羽毛的温暖人的“小鸟”──希望,一定住在鲁滨孙的灵魂里,那样的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当身处绝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他是不幸的,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在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  我想到了邻居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不理解她每天如花的笑脸。现在我明白了,她的心中同样住着希望:虽然她行动不便,可那个叔叔很疼爱她,周围的人那么怜惜她,女儿已经上学,能帮妈妈做家务,人见人夸,啊,她不依然是个幸福的人吗?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越来越好,这么美好的希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着生活了!‎ ‎  小玲当姐姐说过:“你四周一片黑暗时,你的心就是自己的明灯。”是啊,鲁滨孙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他的充满希望的心,不就是他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当邻居阿姨遇到灾难的时候,她的充满希望的心,不也是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我希望读过《鲁滨孙飘流记》的人,都能从他那二十多年孤独苦难的生活中,看到闪着金色翅膀的小鸟──希望,并拥有它!‎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导语: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小型读书交流会,好不好?‎ 二、从四个方面交流:‎ ‎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名著,简介名著内容,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这个部分是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一方面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好书推介。)‎ ‎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外国名著的语言特点,对不同国家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 ‎4.交流怎样做读书笔记。(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 ‎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 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 三、背诵句子。‎ 四、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 五、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 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玉米人》: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当地印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围绕着种玉米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老人与海》: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他留下的唯一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到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 趣味语文 一、读几则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 二、分别就三则小故事交流。‎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作家创作的严肃和认真)‎ ‎3.《文豪和蚊子》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第五单元 科学精神 教材解读: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散文,文章从居里夫人的“美丽”下笔,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了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事实强调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我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略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我最好的老师》;《口语交际·习作五》、《回顾·拓展五》。‎ 教学时间: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教学目标:1、交流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具体感受;交流语文学习的收获和感受。2、让学生理解科学的精神,深刻理解科学知识的文化意蕴。3、弘扬科学的精神,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激发学生探索求新、创造发明精神,树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所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深层含义。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主人公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研读感悟,悟后品读。读议结合,体会情感,领悟写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18 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材解读: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具体描写居里夫人进行的艰苦研究,直到发现镭;最后写她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表现了她的高贵人格和忘我精神。作者将对科学家生命的理解和课文融合在一起,显得文采斐然。‎ 教学目标: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归纳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围绕题目质疑。‎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 ‎2.板书“跨越百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12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本文涉及到一些物理方面的专用词语,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适当讲解,如,放射性元素镭、物理学、人工放射性、天然放射性、工业废渣、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酸碱、试管、量杯、诺贝尔奖。‎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默读课文,解决课初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5.再读课文,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问题预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交流资料,认识居里夫人。‎ ‎1.学生交流搜集的居里夫人的资料。‎ ‎2.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上节课同学们围绕着题目和课文内容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读课文来探讨这些问题,相信通过读书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更新的认识。‎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1、关于“美丽”的探讨。‎ 同学们上节课提了许多有关美丽的问题,如“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怎样理解“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等等。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去感受这份美丽。(默读全文,看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划出相关语句。)①居里夫人的外表美。指声朗读相关语句,谈出对该句的体会和认识,在感悟的同时,结合看图,相机进行朗读指导。②镭的颜色美。想象当时的情景,尤其是在“幽暗的破木屋的映衬下”这点略带蓝色的荧光显得更美,指导朗读相关语句。③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人格美。指导学生抓住全文有关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注意读悟结合,切忌空谈;教师要善于点拨、提升和概括。‎ A、巨大贡献是美。‎ 关注语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中”‎ ‎“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B、勇于探索、忘我献身是美。新-课- 标- 第-一-网 关注语句: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实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 ‎“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C、淡泊名利是美。‎ ‎“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回归整体,提升认识。‎ ‎1.回读全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照应问题: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再谈对“美丽”的理解,或说说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的启迪;读读课后“阅读连接”中的资料,课下读一读介绍居里夫人或其他科学家的书,做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 执著追求 勇于献身 淡泊名利 教学反思:这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体现的科学精神。如何让学生深入领会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呢? 我是这样考虑的:由课题入手,设置疑问——什么样的美丽能够跨越百年?是容貌美吗?是衣着美吗?今天让我们走近居里夫人,找出能够说明她”美丽”的句子。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都找到了“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两句最重要的句子。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居里夫人坚定、刚毅、顽强的精神,用笔画出有关句子,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地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从课上的情况来看,学生们抓住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不顾条件的艰苦、生活的艰辛、工作的劳累、被烧伤的危险、美丽容颜的减退这些重要的方面,深刻感悟居里夫人的刚毅、顽强,还抓住“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人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和“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这两句话,谈了自己的感受,她说“可能”和“三年又九个月”这些词语准确表达了居里夫人工作的艰辛和她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这种执著的精神令人佩服!老师趁机给学生讲0.1克镭大概比圆珠笔笔尖还要小,引导学生体会冶炼镭的艰难程度。接下来,还有的学生回答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也是一种美,有多少名人拥有金钱、荣誉无数,当中有许多人挥金如土、自恃功高,唯有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女性淡泊名利,一生想着科学研究。这种高贵品质难道不是一种美吗?“美丽”的含义挖掘出来了,这篇课文也就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写一写日记《我心中的为美》,作为本课的拓展延伸。 不足之处: 1。课上回答问题的同学不多,大概是学生对这一课并不感兴趣。或是学生六年级了不太爱发言,就是找一名同学读文都不好找。 2.问题在设计上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自由的寻找关于“美丽”的答案。教师还是引的太多。 3.备课还是不到位,使得课上前松后紧,时间安排上不佳。重点段四、五两段应该再多一些时间抓词、抓句。品读、感悟。‎ 第19* 课 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目标: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研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中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神州五号”、“神州六号”在人飞船发射的有关情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2.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小结: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定目标。‎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结合本单元学习重点和课文前的提示,自己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全班交流,确定本节课的共同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2.小组合作,互检互评自学效果,深化提高。‎ ‎3.全班交流。(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轮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2)交流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顺势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3)交流本文在表达方法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四、拓展读写,升华情感。‎ ‎1.“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3.“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州五号”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播放多媒体课件)同学们,请你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5.请2~3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下的文字,互相评议。‎ 板书设计:‎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教学反思:经过思考我觉得可以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该应该让孩子带着骄傲自豪的思想感情去学习这篇课文。在导入课文的时候通过课件的展示为孩子们介绍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让孩子们自读课文,找找课文中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包括明代的官员万户,尽管他的实验失败了,但是为后人打开了思路,也是值得骄傲的。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体会是如何从句子中体会到骄傲自豪的,谈谈感受。 我想这样设计教学的话,也许可以更大的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把骄傲自豪的感情具体话,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这样的话比较适合孩子们。 ‎ 第20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材解读:课文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教学目标: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 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 ‎3.学习第二个事例。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板书设计:‎ ‎ 第一事例:谢皮罗教授发现……‎ ‎ 第二事例:化学家波义耳发现……‎ ‎ 第三事例: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眼珠转动现象推断出……‎ ‎(三个典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 教学反思:研读感悟环节,我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个是列,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而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第21*课 我最好的老师 教学目标:1、正确读记词语,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的教学方法,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2、 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2.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请你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来自主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1.关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是他“最好的老师?”‎ ‎3.关注文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的启示。‎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 ‎2.选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  《由<我最好的老师>所想到的》‎ ‎《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六、拓展阅读,迁移延伸。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板书设计: 21、我最好的老师 ‎ 怀特老师的特点 ‎ 独特的教学方法 ‎ 独立思考能力 科学的怀疑精神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 ‎ 首先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只有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课上通过默读、放开声音读、指名读、老师引读等方式引导学学生多读课文。这样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 其次在 ‎ 于老师的引导。学生对于怀特森先生的做法是否理解?这个我采用了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同位两个自问自答的方式理解。这样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独立”“怀疑”的含义。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能通过读课文理解字面意思,但要真正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思考、论证”的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知道这是都是学生自主去思考的;另一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怀疑能力”, “怀疑能力”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非是以后就不相信书本和权威了,而是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要提出理由或根据论证。 ‎ 最后是通过学生写对朋友的解释,进一步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课文。语文是文学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读写结合可以内化学生的理解,学以致用也是学习语文的目的。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写写给朋友的解释,一方面扩展阅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教学准备:1.出示辩题,根据学生所选辩题和立场组成正反双方阵营。2.根据自己所选辩题查找资料积累事实材料为反驳对方做充分准备。3.翻阅自己的日记或调查同学、老师、家长,回顾自己的经历,并填写调查表。(调查内容:感兴趣的人、感兴趣的事、感兴趣的景、感兴趣的……)‎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入辩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信鸽、狼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一个电话或网上一点,就能使“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克隆羊多莉出世,超级电脑战胜国际棋王,神五、神六顺利返回,哪一件不让世人惊叹。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么,科技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辩论的话题。‎ 二、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科技的发展利大”和“科技的发展弊大”确定正反方,认为“利大”的一方为正方,认为“弊大”的一方为反方,分为两组,并推选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正方学生从“利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汽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2)电话、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3)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反方学生从“弊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2)电视等这些娱乐设施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情淡薄。(3)网络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有可乘之机,扰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 ‎2.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辩人可以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空场。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高潮)‎ ‎3.师小结评价:双方能以简短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注意了礼貌用语,为我们的辩论开了个好头。下面就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自由辩论。‎ ‎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⑴正反双方运用大量事实做论据,互相发现中的漏洞做有力回击,双方辩友可随时补充。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科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那我们使科技步伐停滞不前行吗?⑶双方进行辩论,拓展话题。‎ ‎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要求语言精炼,(有理有据)说理清楚。‎ 四、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双方辩论结束,主持人应该对整个辩论过程作出总结,吸收双方合理意见,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请老师点评。‎ ‎2.教师在主持人总结的基础上,做更全面的评价指导。‎ 第一,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分析所辩论的问题和双方的理由,指出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结论。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继续研究探讨,并推荐阅读资料。‎ 第二,对辩论过程中各组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出哪些学生态度最积极,哪些学生提出的论据最有说服力,哪些学生应对最迅速,哪些学生语言最严密、表达最清楚,哪些学生最能发现对方的问题、反驳最有力。‎ 第三,指出本次辩论过程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些组织辩论会的方法和进行辩论的常识。‎ ‎3.评选“最佳辩论手”。‎ ‎4.教师总结: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这是个难辩的话题。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最自然的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给予我们报复。”是啊,“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 ‎,同学们都能以事实为依据,大胆进行辩驳,在辩论中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关键看我们人如何看待。我们人类抱有怎样的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和利用科技。既然我们有能力开发先进技术,驾驭和控制它也一定会实现的。相信:科技永远为我们人类更好的服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我们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你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童年里,你们每天都遨游在生活的海洋里,在感受着生活,体验着生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生活场景,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印象深刻的人,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 二、拓展思路。‎ ‎1.翻阅自己近来写的日记、读书笔记,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满意的作品多读几遍;把心里特别想说的内容简要地记录。‎ ‎2.同学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概括板书(可能会有以下的情况)‎ 做过的──,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 三、自由交流,引出要求。‎ ‎1.小组讲述,老师引导学生先构思,有条理地讲述。‎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指名讲述。‎ 明确要求:大家要注意倾听,等他讲完后,你们可以有礼貌地举手,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对他在台上的讲述提出你的建议和意见。‎ 在学生评议的过程中引出习作要求:(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语句通顺,在习作中表达出真情实感。)写事:过程具体,融入感受。写人:事例典型,有真情实感。写景状物:抓住特点,融入真情 四、指导习作。‎ ‎1.同学们,你们的讲述很精彩。现在,你们就用笔把它描述下来吧。在写之前,我们先读一下习作要求。2.指名读题,指导审题。3.学生自由写作,先写完的学生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同学那儿拜读他的大作,也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学会写作文是一种能力,学会修改、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文也是一种能力,它将使你受益终身。这节课我们按内容进行交流评赏,共同分享你们心中那美好的回忆。2重温习作要求。‎ 二、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1.师生互评。可以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积极争取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也可以由同学们共同推荐佳作亮相。‎ ‎2.小组互评。按作文内容组建评赏小组,组内评赏,虚心学习他人的成功之处,真诚指出不足,并给予热情帮助。总结小组同学的意见,一人执笔,写出评语。3.全班评议。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宣读,全班同学进行评议: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以及评价。‎ ‎4.自评修改。虚心听取、真情接纳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反复阅读,认真修改,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5.展示评改结果,增强成功体验。‎ 三、汇编作文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经过同学们合作,取长补短,同学们习作增色不少,出现了不少佳作。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部分作文,编一个属于自己的作文集。在前面写上编者的话,还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编写目录,并给自己的作文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交流评赏,不仅知道了自己习作中的优缺点,而且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目的。当然同学们编的习作集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一定会成为我们成长中永久的记录,期待着同学们习作选的诞生。‎ 回顾·拓展五 教学目标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4.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学到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小组抽测,听写词语(四人一组,组长任选其中15个词语抽测组员,进行听写)。‎ 二、交流平台。‎ ‎1.交流对“科学精神”的认识。①回顾本组的四篇课文及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科学精神”的认识。②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学习收获。①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六年来你在学习中走过的每一步,感受一定会很多,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②读一读“交流平台”中的提示。③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在组内交流。④全班交流。‎ 三、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 ‎2.交流:①说说你知道的那个成语意思。②提出你不懂意思的哪个成语。‎ ‎3.根据意思分类。再读这些成语,你会发现其中有些成语的意思相近或反映了同一个内容,找找看。(例:第一行的四个成语都是关于“目标坚定、不懈努力”方面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关于团结协作方面的;“革故鼎新、标新立异”是关于创新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关于“掌握规律、化难为易”方面的。)‎ ‎4.选择其中一两个成语练习说话。‎ ‎5.抄写背诵。‎ 四、成语故事。‎ ‎1.自由阅读成语故事《舍本逐末》,说一说这则成语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短文,交流读后受到的启示,说说“舍本逐末”的含义。‎ ‎3.同桌交换阅读搜集到的成语故事,说说成语的含义。‎ 综合性学习: 难忘小学生活 单元解读: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教学内容: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讲演稿、给母校老师写信、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再提供一些。在五六年级,学生已开展过三次这种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综合性学习,也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这次综合性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 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2、 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3、 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4、 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演讲稿。(选做)5、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策划联欢活动。(选做)‎ 教学重点难点:“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教师既要引领学生回忆小学生活,学会表达情感,学会感恩,又要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教学方法:搜集法,交流展示法。‎ 教学用具:有关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0---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1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有一些活动,如,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资料、为母校做有纪念意义的事、为准备毕业联欢会排练文艺节目,需要利用课外的时间。‎ 教学过程:“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成长足迹”板块可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为了制作好“班级纪念册”,可以做以下几件事:(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班级纪念册。“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一)基本思路:本次综合性学习与以往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相比,学生自主活动的比重更大。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既要引领学生回忆小学生活,学会表达情感,学会感恩,又要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大致可以采用这样的流程:‎ ‎1.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订活动计划。(1课时)‎ 主要包括:(1)阅读单元导语,联系实际,激发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兴趣。(2)阅读“活动建议”,明确可以开展哪些活动。(3)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参考哪些材料。(4)根据“活动建议”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哪些活动。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6--7课时加课外时间)(1)阅读《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和《忘不了的笑声》《作文上的红双圈》,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2课时)(2)回忆小学生活,写写自己难忘的老师和同学、难忘的校园生活、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次活动等。(2课时)(3)和同学一起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搜集材料。(1课时加课外时间)(4)同学合作,制作班级纪念册。(2课时加课外时间)‎ ‎3.“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活动。(4--5课时)‎ ‎(1)写临别赠言,送上真情与祝福。也可以写好临别赠言,在班级联欢会上相互赠送。(1课时)‎ ‎(2)在离校之前为母校做点事,如,为学校图书馆修补图书,为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浇水培土,修理课桌椅等;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写倡议书、建议书。(1~2课时加课外时间)‎ ‎(3)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进行联欢。(2课时加课外时间)‎ 这次综合性学习要把每一个人都吸纳到活动中来。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个人、小组、全班穿插进行。集体活动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二)实施要点。‎ ‎1.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定活动计划。计划要把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活动内容等列清楚。除了教材活动建议中提出的活动形式以外,还可以把本校和本班的一些特色活动也吸纳到计划中来,如,出一期“再见吧,母校”的黑板报,为学校图书馆修补、整理图书,开展“我为母校捐本书”活动。‎ ‎2.“成长足迹”板块。活动建议中提出了三方面的活动:认真读一读阅读材料;写难忘的人和事;畅谈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制作班级纪念册。教学中可以以“班级纪念册”为中心,把各项活动有序地穿插在一起。‎ ‎(1)认识制作“班级纪念册”的意义。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留住,那不仅是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许多年后,当一个个同学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班级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的情谊。‎ ‎(2)讨论“班级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讨论内容主要是确定栏目,如,“师恩难忘”“同学情深”“集体荣誉”“运动场上”“艺术天地”“美好祝愿”‎ ‎。班级纪念册是为了留下美好回忆,所以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书刊式的纸制班级纪念册,也可以是网页式的多媒体班级纪念册。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班级纪念册,都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努力做到图文并茂,有的还可以用实物。教师要鼓励有创意地制作“班级纪念册”。‎ ‎(3)阅读材料──迈好制作班级纪念册的第一步。‎ 阅读材料中的5篇文章,是不同时代的作者回忆自己难忘的小学生活。‎ ‎《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和《作文上的红双圈》侧重于回忆老师的教诲,《忘不了的笑声》记录的是班上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同学。‎ 阅读这些文章,要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要了解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再现老师的品格。同样是回忆老师的文章,表现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赞扬老师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严谨的教学风格(《难忘的启蒙》),有的是回忆老师的才华横溢和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老师领进门》),有的是难忘当年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作文上的红双圈》)。这三篇文章的作者后来有的成了作家,有的成了教授,今天他们事业有成,都是小学老师为他们奠定了基础,所以也一直怀念和感谢小学时代的老师。希望学生在阅读别人怀念老师的文章中,联想起自己的老师,回忆起老师教育自己的事,激发起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阅读回忆同学的文章《忘不了的笑声》,要留意作者写作的切入口──通过笑声写出一个个同学的特点,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谊,领悟到写同学可以有多种切入口,也可以有多种写法。‎ ‎(4)搜集和积累班级纪念册的内容。‎ ‎①写难忘的人和事。在阅读的基础上,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可以借助照片,寻找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开一次交流会,进行“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的“搜索”活动;可以在校园里漫步,在各个角落里重温童年的梦。这是用习作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所以要鼓励学生打开心灵,说真话,诉真情。‎ 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挖掘素材,可以用下面的表格帮助学生回忆:‎ 难忘小学生活 ‎〖类别〗〖内容〗难忘的理由 难忘的老师 难忘的同学 难忘的一节课 难忘的一次活动难忘的运动会 难忘的文艺演出 难忘的……‎ ‎②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成长的过程中,有鲜花,也有荆棘;有欢笑,也有眼泪。但无论酸甜苦辣,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可以在班里开展一次“我的成长故事”的主题班会,教师要做个良好的倾听者,同时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主题班会后把印象最深的事记下来。‎ ‎③共同寻找班级的“成长足迹”。‎ 这是材料搜集与整理的最后阶段。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搜集的内容包括照片、奖状、实物等。搜集到的内容与每个学生提供的材料放在一起。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分类整理了。根据材料确定纪念册的各个栏目名称,做好班级纪念册的策划,并把相应的任务分解到各个小组或每个学生。也可以先确定班级纪念册的栏目,再搜集相应的资料。‎ ‎(5)制作班级纪念册。‎ 纪念册的制作,关键在于计划要周密,分工要明确。谁负责封面设计,谁负责哪个主题,都要事先确定。老师要即时关注情况,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班级纪念册完成后要展示,有条件的可以打印,发给每位同学和家长,送给曾经任教的老师。‎ ‎3.“依依惜别”板块。‎ 活动建议中提出了三方面的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 ‎(1)写临别赠言。阅读材料中《毕业赠言》提供的给老师和给同学的赠言是一些范例,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确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是: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赠言的基本要求是短小精悍,情真意切,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的特点写。写好的赠言可以在班内进行交流,评一评谁写的赠言最有个性,谁写的赠言最风趣,谁写的赠言最幽默,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在评议中要注意杜绝庸俗的倾向,对一些比较消极的赠言,要及时予以引导。学生也会请老师写赠言。给学生题写赠言是老师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如果上好了,会让学生终身难忘,受益匪浅。老师为学生题写毕业赠言要重在鼓励,因人而“言”。临别赠言可以写在同学录上,也可以写在自制的卡片上。无论是写在同学录上还是贺卡上,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追求豪华时尚,以简单朴素为宜,提倡自己动手制作。‎ ‎(2)为母校做点事。这项活动的范围是很广泛的。“阅读材料”中提出可以给母校、老师写封信,表达自己的心声;可以用演讲的方式,向母校告别;可以把对学校的各种建议写成建议书;可以畅想20年后每个同学都是什么样子的。写信,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演讲,要安排好时间、地点、形式,要调动场内的气氛;写建议书之前要对学校进行调查,针对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建议尽可能具体。除了以上活动,“活动建议”还提出一些实践性活动,如:为学校再搞一次卫生,再给小树浇浇水;写倡议书,号召全体同学为美化校园环境、创建文明校园出点力。开展“为母校做点事”的活动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是学校所需要的;同时要力所能及,是小学生能做到的。‎ ‎(3)筹划一台毕业联欢会。毕业联欢会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以年级组形式(所有的毕业班合在一起搞活动)进行。前者准备方便,参与面广;后者气氛热烈,场面隆重。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联欢会,事先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先要总体设计毕业联欢会的安排,再具体编创和排练节目;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表演,再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编排。要考虑学生的参与面,尽量让班上每一个学生在这次联欢会上都有事做,都发挥参与者的作用,不要只当观众。一台精彩的、人人参与的联欢会,将是学生一生美好的回忆。联欢会尽可能由学生自己策划、主持、布置环境,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上述这些活动,虽然安排在“依依惜别”板块,但也可以把一些书面的材料和活动照片充实到“班级纪念册”,让班级纪念册更丰富多彩。‎ ‎(三)活动案例。‎ 案例1:班级纪念册。‎ 一、教学要求: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1)介绍照片中的“我”;(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二、教学安排。‎ ‎1‎ ‎.导语。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 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范例及讲评。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3.练习。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4.大组交流。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5.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6.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7.小结。‎ 案例2:筹划毕业联欢会 毕业即将来临,孩子们早已经欢欣雀跃,叽叽喳喳地凑在一起谈论毕业联欢会的事情──因为此前我曾经答应他们在毕业前夕,和他们一起搞联欢活动。怎样让他们过得快乐而有意义,并且在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提前一周,我们开了个讨论会。会上,孩子们踊跃发言,自告奋勇报上了许多游戏和表演项目。郑煜:横笛独奏廖文倩:竖笛独奏。朱海磊:说笑话……一下子,节目多达二十多个。差不多是时候了。我提出了今天的主要话题:“孩子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这么多节目,活动的时候,谁先谁后?该怎么决定?你的理由是什么?”‎ 一“问”激起千层浪。‎ ‎“我想把成语接龙放在活动最初几分钟,用于稳定情绪。”‎ ‎“我觉得横笛独奏放在第一个节目比较好,郑煜的横笛吹得挺棒的。一开场肯定技压群芳。”‎ ‎“我有个建议,把踩气球这个游戏放在最后,大家快快乐乐结束这次活动。”……‎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还挺在理。‎ 排好了节目单,还缺少什么?当然是联欢会的主题喽。来看看孩子们自己取的题目:“瞧我有多棒”毕业联欢会 ‎“记住我”毕业联欢会 ‎“难忘今宵”毕业联欢会……‎ ‎“那么,谁来写晚会的串词呢?”5个孩子主动请缨。于是,全班一起讨论串词的编写要领。“这次活动,我们也欢迎其他班级的同学前来观摩。谁愿意向别人介绍我们这次活动,设计一张海报,吸引他们前来观摩?”4个孩子表示愿意承担此任务,并且保证一定形式新颖。“这一期的班报,打算把这个活动报道一下,报道稿由谁负责写呢?”两个孩子接下了这个任务。剩下来的15个孩子,两个是节目主持人,3个负责出黑板报,4个组成后勤服务组,负责列出所需物品的清单并且做开支预算,还有6个负责教室环境布置。‎ 承担了任务,孩子们各自组成小组,讨论去了。‎ 两天后,所有的方案都送到了我这里。我诧异于孩子们惊人的能力。一周后,联欢活动按时开展,活动非常成功。活动之后,他们写了活动体会。郑煜说:“经历这次活动,想不到我们还有那么大能耐,竟能自导自演这么有趣的活动。”虞群群说:“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安排得曵有计划性。”旁观的赵老师和孩子们打趣,说:“嘿,这次活动最大的赢家是郎老师,因为她看似放手,实则精心策划。”我是最大的赢家吗?孩子们是否看出了我的良苦用心?借这次活动,我抓住了教育的契机,让孩子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既体验了整个过程,又迎来了美好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自己的舞台上释放了激情,找回了自信。‎ 其实,最大的赢家,是孩子们!‎ ‎(一)成长足迹:‎ ‎“阅读材料”共选了5篇文章,都是回忆小学生活的。‎ ‎《难忘的启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作者沙健孙。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课文是按照“我”对启蒙老师的感激和怀念对启蒙老师的回忆启蒙老师对“我”的影响这样的顺序写的,其中回忆部分的三件事是全文的重点。‎ 阅读这一课,先要了解“启蒙”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理解“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受到了哪些启蒙教育?如,热爱自己的祖国,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要实事求是,学习要认真。要让学生体会“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明白在课文中“宽”指的是什么,“严”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对作文、写字那样严格,而对日语课却那么宽容,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老师领进门》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作品。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阅读时要体会文章通过哪些具体事例的叙述,表达出对田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让我们深深感到,启蒙老师对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文章用深情的回忆、具体的事例说明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一个优秀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叙述生动,行文简洁,是本文的特色。‎ ‎《新来的王老师》是一篇小说。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蔡林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自己是“差生”,“没人提问我的”,“大家这么认为。我,我自己也承认。”所谓的“差生”首先是失去了自信心。针对蔡林的这种心态,王老师对症下药,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其实这个“差生档案”是一个个名人小时候的“缺点”,他们的成就今天已经人所共知,他们是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这份“差生档案”激发了蔡林的信心,我们相信他在王老师的教育下一定会有大的进步。很多学生虽然没有像蔡林那样被判为“差生”,但六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所以这篇文章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回忆老师帮助、鼓励自己进步的点滴往事。‎ ‎《忘不了的笑声》是一篇描写同学的文章。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通过笑声表现出同学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之间的亲切情谊,写作角度别出心裁。阅读时要注意文章选择的写作角度,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班同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角度把他们写下来。‎ ‎《作文上的红双圈》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黄蓓佳。文中提到的《补考》一文是她的处女作,由于这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至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所以作文《补考》可以说是她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阅读时要让学生体悟这一点,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倾诉出来。‎ ‎(二)依依惜别:‎ ‎“阅读材料”中有5篇文章,都围绕着“告别母校”这个话题,但文体各不相同。‎ ‎《给老师的一封信》是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学生翁钦露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在信中,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给老师写信,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陌生的事,阅读时着重要体会作者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用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演讲稿。文中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学生可以以此为范本,学写演讲稿。‎ ‎《给校长的建议》是一位六年级毕业生写给校长的信,侧重于提出建议。信中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开放图书室的建议。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办法,言辞恳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母校表达了热爱之情。以这封建议书为范例,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学校存在的不足,学习本文的写法,向校长写一封建议书。‎ ‎《同学录》是一首短短的诗。同学录,是种在校园里永远的记忆,是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这首诗也是一个情味浓浓的倡议,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录的作用,也来做一个自己班级的同学录。‎ ‎《毕业赠言》中选登了两组赠言,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老师给学生的。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启迪。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能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而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祝愿。‎ ‎(一)“阅读材料”中部分作者简介 ‎1.《难忘的启蒙》作者沙健孙 沙健孙,1934年生,江苏宜兴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授。‎ ‎2.《老师领进门》作者刘绍棠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现已出版5卷)。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蛾眉》获全国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多种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3.《作文上的红双圈》作者黄蓓佳 黄蓓佳,1955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4年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自1973年发表处女作《补考》,至今已出版各种文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集近30部。主要作品有《请和我同行》《这一瞬间如此辉煌》《目光一样透明》《玫瑰房间》《我要做好孩子》《中国童话》等。‎ 每个作家谈到自己文学创作之路时,都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黄蓓佳的文学之路是从98个“红双圈”开始的。当时她还在中学读书,有一次学校开展征文比赛,她的一篇《补考》写了5 000字,后来这篇文章被放在橱窗里,那时老师改作文时习惯把好的句子用红双圈圈起来,黄蓓佳很孩子气地隔着玻璃一个个地数老师圈的红双圈,发现一共是98个,正是这98个红双圈成为她写作的起点。‎ ‎(二)班级纪念册创意设计 班级纪念册《605童年回忆》‎ 缘起:‎ 歌声响起,毕业的六月季又将来到时,望着这一群和自己同一间教室“奋战”六年的孩子们,片段景象犹如电影剪辑。家长们都说我们班同学间的感情真好,于是灵光一闪,来做个纪念册吧!‎ 有别于我们班平时的班刊和活动光盘,要留做纪念,一定要人人都有,放入值得纪念的东西,应该是一本书,方便学生长久保存,这个念头在脑子里盘旋几天后,心中的轮廓终于逐渐明朗。‎ 实行:‎ ‎1.公告天下:六月开始,老师便展开做班级纪念册的计划,首先公告天下,告诉全班:“我们要做一本书,属于我们班自己的班书。”预期到的问题来了:“什么?”“我们要去哪里‘搬’书?”“要怎么做?”“老师,我们可不可以……?”问题各个击破之后,接下来在班上要决定书的名字。‎ ‎2.脑力激荡:从《605班书》《605纪念册》《我们这一班》《蜜蜂家族》到后来的《快乐童年》《彩色童年》《展翅高飞的605》……纷纷出现,这时,老师一声令下,投票表决。‎ ‎3.拍板定案:最后投票决定,书名就叫做《605童年回忆》。‎ ‎4.招兵买马:为了让小朋友有参与感,也利用机会训练一下孩子的做事能力,在班上聘任几位编辑,两位催稿、五位打字、两位美编,经过激烈的竞争,人选终于产生了。‎ ‎5‎ ‎.走马上任:原本很担心孩子三分钟热度,到头来老师又得全部一肩扛起,但隔一天,见到负责催稿的小朋友,慎重其事的用计算机打了一张交件表格,把全部的同学姓名座号,分照片、文章和图画列出空格,交件的打勾画记,老师的心中便稍稍放下心,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还是需要老师帮助,中午午休轮流由一位同学打字,有时解决学生打字中的问题,比自己打字还花时间,但为了让孩子参与和锻炼,还是让小朋友动手,幸亏班上也有几个打字高手,帮了不少忙。最后的校稿,还是要由老师亲自来,最后三十四位小朋友,完成了三十位,心中的大石头终于放了下来。‎ ‎6.好事多磨:每班最后总有几个“慢郎中”,我班上也不例外,为了让最后那几位交出这两年来最满意的一篇文章和照片,还是要拖好久,加上进行到这时候,学校的期末考试逼近,事情的进度停顿了下来。(这次的经验告诉我,下次做,要从期中开始做,免得期末忙得晕头转向。)‎ ‎7.大功告成:总算每位小朋友都交齐了一篇文章和生活照,又搜集了一些绘画作品,但觉得还少了些什么,于是再加上每人一页的个人小档案、心情留言、给同学的话,这样终于送交印刷厂。‎ ‎8.家长支持:出一本书,不对外发行,只印刷三十多本,成本是何其大,故原本打算以黑白影印纸影印装订完成,这样大约每本需75元。不过在告知本班家长会会长之后,在他支持下,由会长自营的印刷公司赞助印制,在不增加预算的情况下,本班的纪念册于是变成彩色精装版了,真像纪念册!‎ 成果:活动写真:六年的活动照片。‎ 老师的话:老师的个人小档案、悄悄话。‎ 学生小档案:每位小朋友有两页,一页个人小档案和心情留言,一页作文和个人生活照。‎ 给同学的话:刊登每人一张同学写给同学的话,都是“优点轰炸”喔!‎ 作品欣赏:优良的美术作品欣赏、漫画欣赏。‎ 签名处:书的最后留了三页,供师生、同学互相签名留念用的空白页。‎ 回响:发《605童年回忆》时,小朋友都很惊讶印刷得这么漂亮,远超过想象,爱不释手地捧在胸前,家长们说这一本比六年级的毕业纪念册还要好,还要有意义。今年教师节,上届刚升上初一年级,被编班分得支离破碎的旧班级,也就是《605童年回忆》的34位男女主角们,在教师节前夕,全班秘密约好要给老师一个惊喜,于是,当天第二节下课,从前的605又重新聚在一起了,全班聚在教室外,大喊:“祝老师教师节快乐!”当我走出教室外,学生一个接着一个给老师拥抱,送上卡片、小礼物、零食、饮料等,我觉得又惊又喜。没有强制规定,没有多说什么,从前的学生又自动自发、自主性地回来说:“老师我真不想分班”“真不想离开你”,让老师心里觉得很感动,也很欣慰,以前的辛苦都化为支持的力量,鼓励着老师继续用心对待孩子。这不也是一种无形的品格教育吗?制作班级纪念册,除了为孩子留下难忘的回忆外,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和学生之间,感情又加深了。‎ ‎(三)毕业之际话赠言 毕业在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总免不了要互赠留言。我偶阅学生的留言册,一些灰色赠言让人触目惊心:“人生如梦,梦永伴随着你!”“祝愿你发财时不要忘记哥们──我……”“祝你笑口常开,笑死活该!”“将来能傍上大款,做上富婆,这是对你的最良好的祝愿。”如此格调低下、消沉悲观、庸俗无聊的赠言直接影响了赠言的价值,也给对方带来负面影响。我觉得有必要帮助同学们分辨什么是健康积极的赠言,什么是低级庸俗的赠言,并对学生创作的赠言作一定的指导。1.主题健康。赠言要张扬积极向上的主旋律,要给对方以鼓励、鞭策或赞美,让赠言成为他以后人生道路上的“促进剂”。常见的类型有:‎ ‎(1)激励性赠言。如,“分别后的人生犹如一条街,让我们共同为长街增添美丽的景致。”‎ ‎(2)祝愿性赠言。如,“生活如一条长河,愿你是一叶执著的小舟;生活如一叶小舟,愿你是一名风雨无阻的水手。”‎ ‎(3)褒扬性赠言。如,“你不张扬的个性,让我领略到宁静,感受到宁静里有一颗平静如水的心。”‎ ‎(4)怀念性赠言。如,“我把缕缕的情思拧成一股长长的红线,让你这即将远飞的风筝时时飞翔在我蓝蓝的天空中。”‎ ‎(5)鞭策性赠言。如,“你没有摘到的只是春天里的一朵花,而整个春天还是属于你,朋友,别灰心!”‎ ‎2.风格独特。开放热情的学生大都喜爱富有个性的赠言。对此,教师可教给他们一些有鲜明风格的赠言形式。常见的有:‎ ‎(1)诗歌式。如,“阳光会走/花儿会谢/唯有你我的友谊/才是永恒。”‎ ‎(2)抒情式。如,“临行前,我赠你一个美好的理想,让他成为你坚韧的拐杖;我赠你一只智慧的行囊,让他成为你人生的通行证。”‎ ‎(3)格言式。如,“什么是路,路是从荆刺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从没有路的地方踩出来。”‎ ‎(4)对偶式。如,“真诚的友谊无需承诺,永恒的情缘无需约定。”(5)相等式。如,“你的美=严谨的工作作风+热心助人的精神+富有活力的创新能力。”‎ ‎3.因人而宜。赠言要避免千篇一律,要根据同学的个性、兴趣、爱好、志向、特长、属相以至长相的不同而创作出“这一个”。‎ 赠给意志坚强的朋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乃大丈夫也。”‎ 赠给真诚的朋友:如,“我们的情谊如大海,拥有天下最真诚的友谊,在茫茫的人际间拥有无尽的广阔和宽容。”‎ 赠给悲观的同学:如,“生活有时虽不像你所想的那样美好,但是也不会像你所想的如此糟糕,愿你笑对人生,一路走好!”‎ 赠给惰性较强的同学:如,“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衔着春天飞来。”‎ 赠给心胸狭窄的同学:如,“宽容是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和谐的人生色彩,让宽容永远亮丽我们心灵的蓝天。”‎ 赠给缺乏自信的同学:如,“有花自有香,不必大风扬,你的潜能等着你去开发。”‎ 赠给不善言谈的同学:如,“沉默但不可沉没,沉默是金,但有时也会变成废铜。”‎ 赠给意志脆弱的同学:如,“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炼。”赠给属马的同学:如,“愿你成为永不停息的千里马,奔向理想的草原。”‎ 赠给班级上的“丑小鸭”:“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既是往日欢乐的终结,又是未来幸福的开端。”(曹茂盛)‎ ‎(四)教师写给学生的赠言举例。‎ ‎●勤奋是一只蜜蜂,能帮助你酿造幸福之蜜。‎ ‎●拼搏的汗水,能浇开理想的花朵。‎ ‎●衡量一天,不看收获而看播种。‎ ‎●功夫自难处做去,学问从苦中得来。‎ ‎●把表扬看作“加油站”,把批评当成“保健箱”。‎ ‎●掉在地上的针,要拾起来,需要低头弯腰;挂在脖子上的饼子,需要用双手捧起,才能送到嘴边;任何成果的获取,都需要辛勤的付出。‎ ‎●让我们学习蚯蚓的精神,不屈不挠、锲而不舍;让我们牢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格言,踏踏实实,迎难而进。‎ ‎●读书造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一切!‎ ● 做人失败,任何成功都不算真正的成功;做人成功,任何失败都不算真正的失败。‎ ‎●当精神“渴”了,就听听音乐;当精神“饿”了,就读读书吧。‎ ‎●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虚怀若谷,不断进取,才能成为“赢家”。‎ ‎(五)怎样写建议书 建议书是针对某项具体工作或规划向领导或个人提出建议的一种专用书信。它与倡议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倡议书也有“建议”的内容,这一点与建议书类似。但是倡议书一般是公开宣读、张贴或发表,内容面向公众,属书面号召的性质。所倡议的内容一般为公众所认同。而建议书公开宣读、张贴或发表者较少,因为它的内容只是个人见解的陈述,仅供对方参考。所以,建议书一般取商讨的语气,不像倡议书那么富于鼓动性。‎ 建议书的内容:①摆情况:摆情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②讲理由:申述建议的理由,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思考;③提建议:一般用条款形式提出建议,目的是希望对方如何行动。前两部分内容为铺垫,第三部分才是主体。各部分的内容可多可少,可长可短。为清晰醒目,一般取条款式陈述。当然如果建议不多,也可以不列条款。④结尾:一般写些谦虚的话,如,“以上建议仅供参考”。⑤开头和署名等与其他专用书信的格式相同。‎ ‎(六)倡议书的格式 倡议就是倡导、建议。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建议性的专用书信。如,提议开展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倡议书;给希望工程捐款的倡议书。这些号召性的书信或公诸报端,或张贴校园,都是倡议书的范例。‎ 倡议书遵循书信的一般格式,又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而言,分为向谁倡议,倡议什么,谁倡议的,以及倡议日期等几个部分,同一般专用书信差不多。特点在于第一行不写称呼,而是写倡议题目,如,“关于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倡议”“关于成立学雷锋小组的倡议”。接着在另起一行的顶格处写号召的对象。但称呼不像书信那么实指,而是泛指。有时也可以不写称呼,而直接写正文。‎ 古诗词背诵 第一板块 ‎ 一、充分自学。‎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咏物言志诗──《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二、以作者为生发点,复习积累的有关作者的诗词。‎ 如:王维、王昌龄、杜甫、郑燮、苏轼等。‎ 综合复习 第一板块 ‎ 一、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文后练习。‎ ‎1.学生自主阅读前8篇文章,尝试完成文后练习题。‎ ‎2.同桌或小组逐篇交流讨论。‎ 二、全班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逐课交流自学成果,小组提出学习中的难点。‎ ‎2.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与教学的重点,相机加强指导和习练。‎ 例如:(1)关于查字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A、根据《养花》一课总结方法:不仅要查字典,还要联系上下文选择多义字在词中的合适义项。‎ B、从其他文章中选出几个词语,学生试着来理解。‎ ‎《生活是多么广阔》──芬芳,《中华第一龙》──游弋,《狱中联欢》──高歌曼舞,《名碑荟萃》──荟萃、博采众长、劲峭、刚劲 ‎(2)关于“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除了结合《琥珀》一文练习,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养花》《名碑荟萃》《狱中联欢》的主要内容或其他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短文。‎ 第二板块 一、随文练笔和习作的评价 ‎1.《生活是多么广阔》仿写 评价着眼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及句式的积累和运用(去……去……)‎ ‎2.《名碑荟萃》的关于介绍书法家作品的解说词 评价重点:一是介绍清楚书法家及其作品的特点;二是从解说的角度,考虑是否能吸引别人,也就是表达方式要灵动,要有听众和观众感。‎ ‎3.《智慧之花》的缩写及读后感 缩写的练习要抓住主干,重点稍稍多用点笔墨。读后感可结合四组作文的讲评,再引导学生自评自改。‎ ‎4.《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的片段修改 片段修改只要写明白就可,用词要准确,力戒语言啰嗦。‎ ‎5.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写信一是注意信的格式,二是主要内容──最近的情况和暑假的打算,三是要有强烈的对象感,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当然,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创设情境,多为学生提供写信与人交流想法和思想的机会。‎ 二、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小学毕业优秀文集,可以按文体分类,可以按年级分类,然后交流阅读,对作文进行一个总体的回顾和复习。‎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一、做到三个学习三个理解:我在制定复习计划之前,要做到三学习三理解:‎ 一是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新课标和大纲制定的有关六年级的各项要求,要了如指掌:理解其中的每一项标准、尺度、重难点。二是学习《考试说明》。理解《考试说明》中的知识要点、能力考查、阅读的项目、写作的要求、口语交际的要求,以及每一项的难易程度和新课标的关系。三是学习教材课后练习和进修学校印发的试卷。理解作者的编排的意图,理解每一项知识与新课标的关系。‎ 二、做到两个调查两个分析:一个是调查学生的心理状况。我召开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调查会,了解学生对毕业考试的看法和态度,了解他们对复习有什么要求:分析学生的心理层次,可以开展一些活动,给学生一些精神食粮,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期末复习中来。二个是调查学生的知识状况。我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漏洞,了解学生最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难题;分析学生的知识层次,我可以因材施教使得复习有针对性,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复习中有满足感,能较好的受到复习的效果。‎ 三、认真做好复习计划:在完成以上两项任务以后,我就是详细地制定复习计划,我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制定计划:‎ ‎1、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依据教材和卷子、对本班的学生状况都做个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2、复习时间:一般是三个星期,我分成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四天左右,第一阶段我安排语文基础知识的单项复习,第二阶段我安排阅读和习作的复习,第三阶段我安排的是单元综合和模拟综合的测试。第四阶段我安排的自由复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3、复习方法:我采用的是集中复习和自主复习相结合的方法。‎ ‎4、复习内容:我把所有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基部分、阅读部分和习作部分、口语交际部分。‎ 四、复习的实施方法:集中复习和自主复习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阶段:语基部分--全员参与,自主复习。‎ 第一步:抽签练习。‎ ‎1、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若干小组,由学生依据教材和试卷内容,对字、词语、句子方面所涉及到的项目进行归类概括。我们的学生大概归纳了16项基础知识。‎ ‎2、我把学生归类概括的这些项目板书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梳理一下,让学生都抄在自己的复习本上,做到心中有数。例如:组词这一项学生们梳理为:‎ ‎①形近字组词。②多音字组词。③填字组词。④一字组多词。⑤换偏旁组词、添偏旁组词。⑥照样子写词语。选择近义词填空。⑦写出带有数字的词语。⑧写出有相反意思的词语等。……‎ ‎3、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发动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些项目编成知识卡片。这也是学生熟悉的过程。‎ ‎4、在复习的时候,我们就利用学生出的卡片进行抽签复习,遇到不会的问题及时求教,每五张卡片都做对了的,就奖励一朵知识之花。‎ 第二步:单项验收。‎ 在抽签复习之后,我根据学生在抽签复习中的一些比较大的问题,进 行强化练习单项验收,这样能做到发现知识的漏洞及时弥补。‎ 第二阶段:阅读部分--练中有导,导中有练。‎ 一、背诵和默写。‎ ‎1、我要求背诵的部分必须人人过关。‎ ‎2、我把背诵的段落交给学生,让他们选择易错字、重点词语进行按原文填空的练习。‎ ‎3、默写不可忽视的,一定要落实在笔头上,我经常进行一些小型的突击性的默写比赛,学生很感兴趣的。‎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我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的教学中形成,复习只能是一个加强、提升的过程。所以我复习的重点不是放在怎么读,而是放在怎么审题、解题方法上。做每一道题时,我都帮助学生审清楚题目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对于回答问题的训练,我采取让学生根据阅读兴趣出题的方式来完成。‎ 例如:我有意识的选择写景状物、写人记事、参观游记、比较结合生活实际的一段话或文章,让大家阅读后出题。有的学生能出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有的学生能出用--或~~~~线画出有关的词语和句子、有的学生能出给短文加题目或换一个题目、有的学生还能出仿写词语和联系上下文内容解释词语、还有的学生出的是结合课文内容续写结尾等等。真是一段话、一篇文章能帮助学生练习很多的题目,使得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思维也很活跃。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我认为这样的阅读形式是把阅读材料当作了读本,而不是教本。是把重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了,而不是放在了教会学生回答一个问题。‎ 三、阅读本册教材,进行归类练习。‎ 我要求学生熟读教材并分组进行归类:‎ ‎1、内容要点归类:可以编成填空题进行练习。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 )次写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因为她( ),第二次是因为她( )。‎ ‎2、人物特点归类:可以编成连线题进行练习。例如: ‎ 詹天佑 憨厚老实 刘老师 精益求精 桑娜 善良淳朴 ‎3、写作方法归类:可以编成选择题进行练习。‎ 例如:《三峡》这篇课文作者运用了: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写作方法。②按时间顺序的表达方法。③按游览顺序的描写的方法。‎ 第三阶段:习作部分--反复修改,写好日记。‎ 由于我平时对学生的日记、读中学写、课后习作都抓得很紧,指导及时,讲评反馈比较到位,所以我班学生习作的复习重点不是反复的写作文,而是把重点放在反复的修改上。‎ ‎1、每天修改一个方面:可以是作文中的重点段、可以是人物的一段对话、可以修改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2、坚持写好日记:我让学生从四个一练习写日记(1)一事一议(练习写事的,把过程写清楚)(2)一景一描(练习写景的,抓住景物特点)(3)一人一写(练习写人的,要让人活起来)(4)一感一想(练习想象的,想象事实结合)‎ 3、 坚持日记交流:每天三至五个人进行日记交流,交流日记的方法是自己读、自己评、同学评、老师导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渐提高习作水平,而且不乏味。‎ 第四阶段:综合复习---及时补漏,自助复习。‎ 根据学生的实际,我把前边的单项复习进行综合检测,可以是单元检测,可以是整体检测,主要是做一些综合练习卷子,除了做一些综合试卷外,我还采取了自助复习的方法,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班级开展的"把自助餐搬进复习课"的活动。 ‎ 一、存在问题 六年级学生最头疼的是期末这段复习时间,没完没了的做卷子,背课文,使得平日学习较好的学生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如何改变这一传统的复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轻松自如的参加学习,而且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呢?我召开了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调查会:‎ ‎1、我先召开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调查会。‎ 当询问他们在期末复习中,愿意让老师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时,这些学生纷纷表示,让老师多给一点自由时间,他们认为自己的语文基础知识都比较巩固了,想把重点放在 阅读方法上,多读一些书,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我又召开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调查会。‎ 当询问他们在期末复习中,最需要老师帮助哪些方面时,有的学生表示拼音不会;有的学生表示不会修改病句;有的学生表示背书的方法和技巧掌握的不好;有的学生表示不会点标点符号;还有的学生表示不会安排作文结构……‎ 面对这么多的学习差异,学生们不同的需求,我怎么满足他们呢?用什么方法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针对性的参加复习,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呢?‎ 二、分析原因。‎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调查,分析如下:‎ ‎1、调查会说明了学生平时虽是同处一个课堂学习,但是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均等。在教学中教师安排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往往适应某些学生,不但不适应全体学生,而且每一个学生的受到的教育机会也不均匀。因此,这种师生相互作用的差异,客观上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都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2、 由于影响的不同,差异的不同,就应该强调学生原有的相互作用,强调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的需要。教学中,如果我们不能照顾学生的差异,后进生的数量就会大大的增加,从而不得不给学生选择个别作业,采取复试教学,但是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 课 标 第 一 网 ‎3、 学生的这种差异,还能反映出他们平时的自我监控能力的不同。学习过程中任何自我监控活动的发生,都是建立在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前提之上的。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中没有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那么他不会注意过程是否有效以及学习效果的好坏。自我监控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尽量协调好学生自我学习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从而使他们发挥最佳效果。自我监控就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包括选取最佳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要素采取最佳配置、最佳组合,从而使学习过程最经济、最有效。‎ 三、采取对策。‎ 如何采用恰当的方法有效的解决问题呢?我发现在自助餐厅里人来人往,端着盘子的就餐者有的走向肉类台,有的走向蔬菜台,有的走向水果台……虽然他们挑选的食物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样的笑容,一样的满足感。自助餐--就餐中的个人需要,能不能迁移到复习课中,搞一个"自助餐"呢?这样做既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又能改变往日的"一刀切"的乏味的复习方式。于是我把"自助餐"搬进了复习课,起名--"复习自助餐"。‎ 四、实施方法 为了让全班学生适应这种复习方式,我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班级一日餐"‎ ‎1、方法:(1)明确什么是"一日餐"?‎ ‎(2)制定"一日餐"的"食谱"。‎ A 一项语文知识。‎ B 一个成语故事。‎ C 给自己写一句名言,指导一天的行动。‎ ‎2、过程:‎ ‎"班级一日餐"开餐了,学生们在知识的"餐车"上按照自己的需求挑选着喜欢的"食物"。我利用自习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启发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的学生给自己写了"今日事今日毕"的格言,我请他谈谈体会,他说:"现在做事最讲究的是效率,时间就是一切,我以前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从今天开始,我要用这句话要求自己,养成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的好习惯。"有一个班干部写了一个成语故事"好高骛远"。我启发他说说体会,他激动地说:"我平时做事不讲究实际,有时往往想的很好、很高,但是总是做不到,从现在起,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做事情,要实事求是,所以我喜欢这个成语故事。"‎ ‎3、效果:‎ 全班36人,人人参加,天天都写,不用老师督促,不用组长检查。这个活动搞了两周,学生兴趣很大,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的心态稳定、纪律严谨、班级风气积极向上。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评价说:"六一班的学生最近的学习真踏实,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第二阶段:"营养自助餐"‎ ‎1、方法:‎ ‎(1)明确什么是"营养自助"。‎ ‎"营养自助"指的是根据自己平时知识上的漏洞,找出适应自己的弥补的方法和需求。‎ ‎(2)两天开展一次小组交流。‎ 交流自助餐的笔记,小组里谈谈收获和体会。‎ ‎(3)每周评选一次"最佳配餐师"。‎ 评比谁的复习内容最符合自己的实际需求,采用的复习方法比较科学。‎ ‎2、过程:‎ ‎"营养自助餐"比"班级一日餐"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开餐"的第一天,我就看到了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到了各种"美味佳肴"。他们能把一项项语文知识都起了美妙的名字:生字词--"金丝蜜枣"、词语接龙--"烤羊肉串"、加标点符号--"青豆炒虾仁"、修改病句--"红烧鲫鱼"、阅读短文--"啃羊蝎子"、写小片段--"什锦火锅"……‎ 学生的"自助餐"的品味齐全,味道各不相同。这样的复习形式,给我批改作业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因为"自助"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复习的,内容不一致,老师没有统一的答案标准,但是学生的每"一道菜",我都认真"品尝",并且看到"营养过剩"的,我加上批注建议他适当"减量",需要"增加营养"‎ 的学生,我给他提一个建议性的"食谱",供他参考。‎ 例如:苗刚同学,每天都写两、三篇的短文分析,看到他把短文工整的抄下来,再写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会增加他的负担,但是又不愿意打击他的积极性。因此,我微笑地对他说:"你天天';啃这么多羊蝎子';会上火的,应该加一些';青菜';呀。"他满意地接受了我的建议,改变了复习方法。‎ 还有一个学习较懒的男生,他每天只写几个生字词。我发现了找他进行了谈心,我用开玩笑的口气对他说:"你天天只吃';金丝蜜枣';,这么甜的食物,吃多了可会得';糖尿病';的呦,一个人要健康成长就要营养均衡,你能不能试着做几道更符合自己口味的';菜';呀?"他高兴地接过"餐"本说:"老师,我明白了,我会改进的,我一定争取当';最佳营养配餐师';。"真没想到这个学生在评比中,两次都获得了这个称号,而且在期末考试中他的语基只减了一分。‎ ‎3、效果:‎ 这样的复习形式学生感到不乏味,没压力,学习兴趣极浓。‎ ‎"营养自助餐"使学生的自知之明的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是轻轻松松的复习,游戏式的写作业,但是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期末考试结束了,我班成绩获优秀的有26人,占全班的72%,良好的有8人,占全班的22%,只有2人成绩是合格。语文基础知识全对的有18人,阅读分析全对的有21人,一类作文的有9人,二类作文的有22人。比同年级班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几点启示 ‎1、复习要符合学生的需求 ‎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语文的复习形式更是必改无疑的。由于平时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学习的机会不均匀,出现了知识上的差异,学生的自我监控的能力也是不平衡的。教师要尽量协调好学生的自我学习系统中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帮助学生选择最佳的复习会最经济、最有效。‎ ‎2、学生喜欢自主学习 这项活动不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课间时,学生经常拿着"自助餐"追着让我"品尝"他们的"菜""味道"如何?‎ 王乐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自助餐"使我的学习更充实了,学习更有主动权了。‎ 语文科代表李想同学说:"自助餐虽然是个小小游戏型的复习方式,但是我们能轻轻松松地学到许多知识,我希望北京市的小学都能开展起来,我们小学生喜欢知识的';自助餐';。"‎ 原来班里最懒的那个男生也兴奋地说:"每当我写完一道“菜”时,心里十分高兴,比吃了肉都香,写了还想写,就好象吃不够一样。‎ 班长崔超同学在日记中编写了一首"儿歌":‎ ‎《赞自助》‎ 自助餐,就是好。这种高招真难找。‎ 长知识,补漏洞,学习负担不在重。‎ 你创新,我有招,成绩不断在提高。‎ 色又香,味道好,知识大餐随意挑。‎ 既卫生,又营养,全班同学拍手笑。‎ ‎3、改变复习方法,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者、引导者。但是如果教师停留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不出来,一切都按照老框框要求学生,就会限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差异的现状的。因此,要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那么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一切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才能收到"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最后,我认为"自助餐"能搬进复习课,是否也能搬进对学生各种教育教学之中呢?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个性差异的活的生命,那么对学生进行教育也应该是因材而宜,因个性差异而施方法,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悟、有所进、有所长。新世纪的教师应该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