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单元主题)除法
教材简析
1.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除法的验算,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解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实际问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除法、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单元学习目标
1.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过程,提高解决相关除法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进一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在探索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单元重点
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计算方法,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根据乘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正确的试商。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内 容
课 时
合 计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
10课时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1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1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1
练习一
1
集邮(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1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1
讲故事(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1
练习二
1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学习目标
1.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3.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方法:
画图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12×3= 20×4= 24×4=
36÷9= 48÷4= 72÷6=
二、导学新课
1.创设“分桃子”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板书:分桃子
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图中有多少个桃子?”“68中的6表示图中的那部分?8呢?”
2.提出问题: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3.解决问题。
(1)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列算式:68÷2=
(2) 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出示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口算除法该如何计算?
学生汇报:
口算:
竖式计算:
请你根据刚才口算的过程,鼓励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结合前面分物的过程,说一说,竖式每步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1)和(2):先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0,就是60÷2=30;再把余下的8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根,就是8÷2=4;30+4=34,商34表示每只猴子各分到34个桃子。
(3)就是把口算的方法简单的:“安装”
了过来,碰到不能平均分的情况就无法表示了。
对于算式(2)的形式,进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数位要对齐。
2.又来了一只猴子,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还剩多少个?
补充完上面的竖式,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追问,余数2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剩下的2个桃子,不够再分,所以余数是2,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问题,并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符号要写准确;
(3)从高位除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
(4)余数要比除数小。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第3页第2题,第4题。
2.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1,2页
六、 板书设计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课后反思: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学习目标http://www. xkb1.co m
1.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2= 89÷2= 69÷3= 55÷5=
67÷6= 84÷2= 85÷4= 96÷3=
(规范竖式的书写规范)
二、导学新课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4篮零8个,也就是有48个,平均分给三个人。
提出数学问题:48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各分得多少个?
2.列式:48÷3=
(1)分一分,算一算:
用4捆小棒代表4篮橘子,独立尝试分一分。
全班交流,说一说:先分那部分,再分哪部分?
“4捆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
从刚才的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3人先分30个,每人分到10个;再分余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每人共分到16个。
(2)你能用竖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48÷2和48除以3的不同之处。
……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
与48÷2的不同之处:
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
问题:竖式中第一步的“3”表示多少,为什么“30”的“0”可以省略不写?
3写在十位上,表示30。因此数位一定要对齐。
3.算一算,想一想:
38÷2= 52÷4= 72÷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展示交流算法,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58÷7= 73÷6=
问题: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大,商是二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分一分,算一算。
用竖式算一算,并结合竖式算一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4.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5页的第3、4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第3,4页。
六、板书设计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
七、课后反思: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学习目标:
1.结合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深刻理解除法的意义。
2.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3.能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38÷2= 52÷4= 72÷3=
58÷7= 73÷6= 49÷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
1.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出算式?
888÷6=( )
2.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估计的方法,汇报结果。
(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方法一:600÷6=100,800÷6的商肯定比100大;
方法二:最小的三位数100×6=600,800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
方法三: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小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商就是三位数。
3.用竖式来算一算,注意书写格式。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板演
从高位到低位依次除起,除到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如果那一位计算之后有余数,就把余数与下一位上的数
合在一起继续除以一位数,直到除到最后。
(3)结合下面的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
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
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
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
(4)笔算的结果对吗?比较估算与精算
(5)再次笔算。组内开展“争当小老师活动”。最后再次汇报整个竖式的计算过程和每一步的算理。
5.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找学生板演。
565÷5= 456÷3= 784÷7=
算式1:百位上5等于5,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4大于3,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7等于7,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一算,再验证是否正确,规范格式书写,数位对齐。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1题。
看图结合问题说一说意思,学生先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2、3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4,5页。
六、板书设计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平均每小时运行多少千米?
888÷6=148(千米)
答:平均每小时运行148千米。
七、教学反思: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学习目标
1.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48÷2= 868÷7= 896÷8=。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试一试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1.看图后,说一说图中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算式表示?这时3个猴子还能分到桃子吗?
0÷3=0。
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个猴子来分,怎样列式。100个呢?你有什么发现?
0÷10=0。 0÷100=0。
你发现了什么?能举例说说吗?
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现在3个猴子要分306个桃子,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有0)
列式:306÷3=
口算:
竖式计算:
十位上是0怎么办呢?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十位上的0÷3=0,因此商的十位上要写0。
练习402÷2 702÷3
总结:被除数中间有0:
遇到被除数哪一位上的数是0,且前一位没有余数时,这一位上的商就写0。如果前一位上有余数,把余数和0合起来继续除以一位数。
3.算一算,想一想(末尾有0)
840÷6=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说一说你在计算时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判断:被除数个位是0,商的个位一定是0。
反例560÷5
总结:当十位上的数能被除数整除时,如果个位上是0,就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练一练第1题、第2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0÷3=0 0÷10=0 0除以任何非0数都得0
七、课后反思: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3.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306÷3= 840÷6=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鼓励学生找到情景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卖废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912元。
数学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
(1)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912÷3=
(2)口算:900÷3=300 12÷3=4 300+4=304
(3)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讨论: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
口算解释:先分900元,余下12元,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在十位上要商0。
除法本身:用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需要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所以十位上要商0。
(4)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学校用买废品的钱买了522支笔,送给手拉手的乡村小学4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多少支铅笔,还剩几只?
522÷4=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组织学生交流。
522支笔分给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到130支,还剩2支,不够每个班再分1支,所以各位商0,余数是2。
即:用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余数是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2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课后反思: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3.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竖式算一算
402÷2=
教学生板书在黑板上,并说说除数中间有0时该如何处理
二、导学新课
1.淘气在计算除法竖式时,出现了下面的问题,快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吧,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先看第一个算式,不用动笔,估算一下商是不是正确?
生:我发现第一个算式被除数中间有0,所以商的中间要用0补上。
估算:200÷2=100,502比200大的多,商肯定超过100,得26不对。
竖式: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商肯定是一个三位数,得26不对。
好了,第二个算式商补上0了,对吗?
生:对的……(犹豫)
师:我们不妨用乘法来验证一下第二个算式吧。
你是怎样来验算的,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各出结果。
验算:商×除数=被除数
206×2=412
验算完了不对 验算则是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的有效方法,能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验算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现在需要重新再算一次,这一次课一定要细心呢?
如果百位上有余数,十位上的0要落下来和百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以除数。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315÷3= 960÷8= 805÷5=
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圈一圈,算一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7题。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验算: 2 5 1
× 2
5 0 2
七、课后反思:
练习(一)
学习目标
1.熟练应用除法竖式解决一般的问题,会规范竖式的书写。
2.结合情景,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的估算能力,为试商做好铺垫,巩固验算的方法。
3.巩固对竖式的理解,发展竖式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结合情景,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的估算能力,熟练应用除法竖式解决一般的问题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熟练应用除法竖式解决一般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1):56÷4=14(个)
(2):216÷2=108(个)
第2题:为试商做铺垫,可以借助乘法口诀进行判断,也可借助有余除法的计算得到结果。
第3,4题: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巩固计算。
第5题:
第6题:每组的答案的数字之间都有相似之处,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细心的学习习惯。
第7题:解决第2问时,说一说明年爷爷和小朋友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再计算。
66÷6=11
第8题:认真读题,审题,比较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540÷4=135(人) 540÷5=108(人)
排成的队形数越多,每种队形的人数就越少。
第9题:说一说你从表格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如何算出每筒羽毛球的价钱。
137-65=72(元),72÷3=24(元)
第10题:
309÷3=103(个),212÷2=106(个)
第11题:拓展提升,你是如何填数的?
商的百位是1.商的十位是0,那么被除数的十位可能是0或者1,但由于商的个位是2,所以被除数的个位是4,十位只能是0.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竖式计算时一定要细心,数位对齐,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认真读题,找出关系很重要。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试一试”的2、3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练习(一)
540÷4=135(人) 540÷5=108(人)
排成的队形数越多,每种队形的人数就越少。
七.课后反思
集邮(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方法
复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并验算:
734÷2= 612÷2= 525÷5=
二、新课练习
1.同学们,你们都收集过邮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集邮中的数学问题吧,出示图片。
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生;笑笑有邮票285张。
生:他想把这些邮票放到册子里,册子每页只能放5张。(真棒)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决?
生:每页放5页,285张邮票大约需要放多少页?
2.每页放5张,估一估,大约放多少页?
3.算一算,能放多少页?
列式:285÷5=
(1)被除数百位上的“2”比除数的“5”小怎么办?
百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百位上的0可以不写出来。
(2)第一个商应该写在哪?
28÷5,应当在十位上商 “5”
“5”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2) 完整的写出除法竖式,你能总结规律吗?
(3)
规律:被除数是三位数且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首次商写在十位上,商是两位数。
4.如果每页放8张,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285÷8=( )……( )
(1)估计商是几位数?
生:8×100=800,商是2位数
生:百位上的“2”比除数“8”小,商是2位数
(2)商“3”写在什么位置上?
生:十位上。
(3)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商是指可以放满多少页,余数是指还剩多少张。
(4)你会验算吗?
追问:35×8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加上5呢?
生:每页放8张,35页放多少张。放满35页,还剩5张,所以要加上5.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一练第1题,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 课本练一练第2题,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3题。
2.课后作业: 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集邮
验算:
七、课后反思: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学习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2.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84÷6= 124×8=
二、导学新课
1.学校为同学们买来了一批新书,快去看看吧,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1)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图书200本,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
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2)你能画图解决这个问题吗?看谁的方法直观易懂,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流,小组交流后可以对自己的图进行修改。
全班交流,展示,说一说你的想法。
2.结合自己的图列式计算,再和同伴说一说。
(1)200÷2=100(本)100÷4=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2)200÷2÷4
=100÷4
=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3)200÷(2×4)
=200÷8
=25(本)
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
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
(2)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画图,说一说。
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3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200÷2÷4 200÷(2×4)
=200÷8 =100÷4
=25(本) =25(本)
从左向右 先算小括号里面
七、课后反思:
讲故事(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学习目标
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756÷7÷6 624÷(2×3)
二、导学新课
1.问题:淘气3分钟能讲多少个字?
2.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吗?赶紧试一试吧。
小组内交流,修改自己的方案
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想法,(肯定)
2.根据你的画图或者列表,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
(1)850÷5=170(个)
170×3=510(个)
先算1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3分钟讲多少个字。
(2)也可列成综合算式
850÷5×3
=170×3
=510(个)
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3.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分钟,平均每分钟讲150个。她也想3分钟完成,每分应讲多少个字?
请你用自己细化的方式表示下已知信息和问题并列式计算。
你能说一说你每一步的意思吗?
生: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3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圈一圈,算一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讲故事
850÷5×3
=170×3
=510(个)
七、课后反思
练习(二)
学习目标
1.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
2.估计商是几位数,巩固练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关于这几节内容你都学到了哪些?
运算顺序,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计算:
120×2÷8 480÷(2×4)
二、复习练习
第1题: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第2题:培养估算试商的能力。
第3题:巩固用图示分析数量关系和列式计算。
第4题: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应用。也可画图来帮助自己分析数量关系。
第5题: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向右的运算顺序。
(2):有乘除有加减法,按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6题: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20×2÷8
=240÷8
=30(个)
第7题:巩固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1):95+100+98+105+97+99=594(人)
594÷9=66(人)
简便算法:100×6-5-2+5-3-1=594(人)
(2)一、四年级一批,其他任意两个年级一批。
第8题: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8×10=80(元)
(2):(100-80)÷2
=20÷2
=10(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6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练习二
(1):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向右的运算顺序。
(2):有乘除有加减法,按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主题)图形的运动
单元授课时间 月 日~ 月 日
教材简析
1.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感知,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单元学习目标
1. 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剪纸等实际操作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单元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单元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内 容
课 时
合 计
轴对称(一)
1
4课时
轴对称(二)
1
平移和旋转
2
轴对称(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方法
画图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副残缺的图片,根据这张图片,你能猜出来这张照片里的建筑吗是吗?
生:天安门
左右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的。
二、导学新课
1.观察下面的图片
这些图形是什么?
生:心形,小鱼,双喜字,房子,字母。
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同同伴进行讨论。
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1,3,4,5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的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即:从中间分开,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2.利用附页中的图1折一折,看一看。
(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
3.认一认,说一说
观察图中的虚线部分,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你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
生: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找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折一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轴对称(一)
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课后反思:
轴对称(二)
学习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
2.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沿对称轴对折,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二、导学新课
1.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按照下面的做法,做一做,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得到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
(1):先把纸对折。
(2):对折后只做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了。
2.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
明确: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应该完全重合,所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实际操作:
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
3.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展开后是哪一个?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生:观察洞和对称轴间的距离。
点拨: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和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靠近对称轴的一边的。反之则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轴对称(二)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课后反思:
平移和旋转(第1课时) 主备人:张希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重点
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下面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这6附图都是生活中的现象,你能把他们分成两类吗?
国旗在上升,方向盘在转动,推拉窗,旋转风车,推箱子,指针在转动。
课件动画演示相同的现象。学生观察。
生: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生: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2.认一认
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就是平移。
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就是旋转。
问题: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点是什么?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3.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作的特点。大家来判断。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
生:电梯的运动,滑滑梯,用拖把拖地都是平移。
生:旋转门,抽奖转盘,车轮子都是旋转。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2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课后反思:
平移和旋转(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重点
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是什么?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1):先把棋子向下平移4格,描下来。
(2):把铅笔向右平移3格,描下来。
(3):再把三角尺向左平移2格,描下来。
(4):观察拼出的图形像什么?
2.说一说,铅笔和三角尺是怎样才能平移到图3的位置?
平移铅笔: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下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5格。
平移三角尺: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上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3格。
追问:你是如何找出平移几格后图形的位置的?
生:可以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看看这几个具体的点平移了几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4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平移的格数就找具体点。
七.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 乘法
单元教学内容:
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横式笔算乘法。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笔算乘法。
4.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及乘法口诀,会进行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了三节内容:“找规律”、“队列表演”和“电影院”。使学生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估算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与同伴交流、解释估算或算法过程。
3、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估算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与同伴交流、解释估算或算法过程。
教学难点: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5课时
找规律
(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个个位都是0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解释计算的过程和方法。
2、在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运算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发展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2.理解整十数乘法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识迁移。
1、竞答,出示口算卡片。
2×3= 5×1= 12×3= 14×2=
10×4= 30×3= 2×200= 60×2=
2、听算竞答,说出口算过程。
500×4= 6×70= 90×7= 8×600
通过回答,明确: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只要把多位数0前面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结果后面添上0,多位数后面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为新知学习打下基础)
二、 找出规律,归纳方法
1.提问为什么50×10=500呢?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说明呢?
生答:50×10表示50个10相加或表示10个50相加,就是500。
或 50×10=5×(10×10 )=5×100 =100×5 =500 教师可以介绍50×10=50×2×5 =500
2、出示第2、3组算式,学生口答,思考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3、探索规律:
(1)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4、练习:
30×40 140×30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先计算14×3=42 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20=4200
5、试一试,课本第30页第四组习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步骤。
三、知识运用,巩固提高。
1、书上第31页第2题有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2、书上第31页3、4
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列表,也可以写算式。探索规律:
(1)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3、练习:P31第5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先计算13×7=91 16×6=96 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3×70=910 16×60=960
4、作业:第31页练一练1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的疑问是什么?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5×1= 5×10= 50×10=
3×2 3×20 30×20
12×4= 12×40= 120×40=
当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
课后反思:
队列表演(一)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横式笔算,并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横式笔算的计算方法。
2.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景引入
1、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
20×30= 30×40= 140×20= 150×30=
10×30= 50×80= 40×120= 50×40=
2、导入: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12行,每行有14人(如图所示)
二、教学新课
1、独立感知问题情境,搞清楚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要列什么样的算式解决它,再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2、引导学生利用点图算出
14×12的结果。
(1)、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本上。
(2)、展示学生的想法:
方法一:把12拆成6乘2的形式进行口算,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乘计算。
方法二:把12拆成10和2,再进行口算。
方法三:把14、12都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进行口算。
3、出示P32表格,引导学生理解。
(1)这个表格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2)小组讨论交流:表格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3)能看出表格中的数与点子图及算式之间的联系吗?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教师要做归纳与指导。
4、完成算一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2、完成练一练第3题: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计算的结果。
3、完成练一练第1、4题: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学习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反思:
队列表演(二)
(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结合点子图说明乘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理解算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
一、 情景引入
出示14×12,能用竖式计算吗?
二、教学新课
1、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边写边想:这么写的道理。
2、指名板演,并说说这么写的道理。
(1)把12分成10+2,用个位的2成14,就是已经学过的一位数乘两位数。十位数字1(也就是1个10 )乘14,所得的积是14个10,因此“4”写在十位上。
(2)还可以简单写成(竖式去掉十位o)
3、完成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展示,互相评价。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3题:看图,说说看懂了什么?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一练第4、5题。
五、板书(略)
六、教学反思:
电影院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会通过估算解释运算结果的合理性。
3、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中的进位法则。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1. 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中的进位法则。
2. 合理利用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导入
(一)复习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口算,请直接说出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
(出示)16×3= 15×4= 25×2=
16×30= 15×40= 25×20=
2、下面的计算对吗?说一说你是判断的。
12 ×35=320
25 ×72=315
师:看来合理运用估算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捷的解决一些问题。
(二)情境引入
(出示笑笑的图片)
笑笑的学校要组织同学们去看电影,今天我们就随笑笑到电影院看一看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电影院)
二、探究新知
(一)读一读——理解题意,提出问题,正确列式
(出示主题图)
1、师:图上有哪些信息?
2、师:这么多人来看电影,如果你是笑笑会考虑什么问题呢?
预设:(1)影院的座位够不够坐;
(2)需要花多少钱?
3、师:要知道够不够坐,我们要先知道什么?
(板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4、列式:26×21=
5、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估一估——培养意识,掌握方法,发展数感
1、自己估计一下,够座吗?与同桌说一说。
2、汇报:
预设:(1)26×20=520
(2)25×20=500
(3)30×20=600
3、讨论:26看成30,你认为合适吗?(小组内讨论)
生汇报
小结:(出示点子图)虽然只把26估大了4,但在乘法问题里,实际上是增大了4个21,也就是80多,这样误差较大,所以我们在乘法估算时,要非常谨慎,如果没有就近的整十数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整5或只把其中一个数看成就近的整十数就可以了。
(三)算一算——自主探索,明确算理
1、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准确的结果。
2、组内汇报
3、全班交流
A.26×20=520,26×1=26 520+26=546
B.画图
C.竖式 2 6 (生说,师板出)
× 2 1
2 6
5 2
5 4 6
4、讲解竖式
(1)26表示什么意思?(一个26)板出:26×1
(2)52表示什么意思?(20个26)板出:26×20
(3)52为什么写在这里?
(针对学生十位计算上的问题,“5个百”是一个易错点,也是一个难点)
利用点子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20×6=120,20×20=400,120里面的100与400合起来是520
5、检查自己的竖式
6、填结果,答。
(四)试一试——尝试计算,总结算法。
解决完座位的问题,现在我们开始解决门票的问题。
(出示)三(1)班有38名同学,每张电影票12元,买电影票需要多少元?
1、 读一读
2、 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并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3、独立列式,并用竖式准确计算。
4、小组同学互相检查。
5、全班交流。
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的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哪位相加满十就向高一位进一,满二十呢?三十呢?满几十就进几。
三、练一练——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说说下面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1、 森林医生
2、 书P37 1、 2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反思: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
多样性。
2、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
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3、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体验成
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要想学好数学,除了联系实际,善于观察外,还要学习中善于合作交流,互相帮助。同学们对“乘法”这个单元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掌握地不错,可是有部分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部分内容。
二、引导学生总结自己乘法中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单元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
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组织全班交流。
1、交流乘法的口算方法。
小结:
①、变换算式。
②、把算式看作几个几相加
③、先用零前面的数相乘,再添零。
2、交流乘法估算方法。
①、四舍五入。
②、转变成已知乘法。
3、交流乘法计算方法。
小结:①、把未知的乘法计算转化成已知乘法或加法。②、用竖式计算。
师:通过回顾,同学们对乘法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都掌握的较好,现在我们就利用掌握
的知识来解决练习一的问题。
三、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1、算一算,说一说
(1)书第38页1题。
让学生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在表格中填一填,再用竖式计算。
(2)书第38页3题。
让学生先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再填空。
2、选数填空:书38页4题
师:让学生独立填空,小组交流填法。
交流填法:把题中各数的0暂时划掉,选数填空。
特殊化——以简驭繁的策略
3、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1)师出示题卡,学生口算书第38页2题。
(2)让学生用估算方法做课本第38页6题。
(3)用计算方法做课本第38页5题。
(4)当森林医生,课本第39页7题。
(运用比赛的形式,提高积极性,做完后小组内交流)
4、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课本第39页8题。
(2)课本第39页9题。
两种方法:
①共几箱:10+12=22(箱)
共几瓶:22×24=528(瓶)
②苹果汁:10×24=240(箱)
橘子汁:12×24=288(箱)
共几瓶:240+288=528(箱)
(3)课本第39页10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课本中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
(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4)课本第39页11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成长与进步,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梳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体系,寻找、弥补学习中的不足。 教学重点: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成长与进步,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梳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体系,寻找、弥补学习中的不足。
教学过程:
一、你学会了什么
1、这个单元学习完了,想一想我们又有了哪些收获?
如果你一下子想不起来可以看图说一说。
2、分小组交流。
在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我的成长足迹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又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证明我们有长大了呢?
二、证明我自己
1、练一练 第49页第1题。
口算。直接写出得数。看一看,核对,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让有错误的同学说说错误 在哪儿,让学生明白这也是成长的方式。
2、第2题,计算。
3、用递等式计算,你认为应该特别注意些什么?
4、你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第4题和第5题作为课堂作业,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审题、独立解决问题。
三、总结。 这节课,你对什么印象最深?
第四单元 千克、克、吨
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感知物体质量的情境,能用体验的方法来思考和感受物体的轻重,会用质量的感念来表述物体的重量大小。
3、解决生活实际,会用秤来称物体的轻重,能解决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4、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质量单位的概念,所以教材把这些内容都安排在两个问题情境中进行。其中,“有多重”,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了解“1千克、1克有多重”及它们间的关系;而“1吨有多重”,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质量问题的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和在实践中体验并建立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教学课时:2课时
有多重(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让学生从桌上任拿 2 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 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 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 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3. 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4. 认识克。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台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 我们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 盐、 几粒黄豆、 几个回形针„„ 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 3 分 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 母 g 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 1 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 1 克的物品拿出来, 比如一枚 2 分的硬币, 放在手里掂一掂, 感觉一下 1 克, 有什么感觉?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 克?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 1 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 1 克?几粒大 米的质量大约是 1 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 1 克?„„猜完之后再
称一称看对不对?
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汇报。
(6)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 3~4 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 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5. 认识千克。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 1000 多克 甚至 2000 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
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 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 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 kg 表示。(师边说板书: 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 500 克,两袋盐就是 1 千克。一袋 牛奶是 250 克,4 袋牛奶也是 1 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 4 袋牛奶,感受一下 1 千克有多重。
(3)找一找。
师:1 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1 公斤,也就是 2 斤。那么在 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 1 千克?
(4)拎一拎。
师: 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 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 有的把书包称一称 再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6. 教学 1 千克=1000 克。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 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多少克才是 1 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 46 页的图。
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1) 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2) 师: 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两个鸡蛋重多少? 一个鸡蛋重多少呢?
(3) (2)第 2 小题生自己做。
2. 教科书第 46 页“练一练”的第 2 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 教科书第 46 页第 5 题。 1 千克的棉花和 1 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4. 单位用错的日记。 新课 标 第 一 网
(四)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克 和 千克
1000克=1千克
六、教学反思:
1吨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屏幕上都有什么?
你能为它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吗?
这头大象的质量用什么作单位呢?
(生可能回答:一 定很重,会用克、千克作单位,也有可能用吨作单位。)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 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 。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那么 1 吨有多重呢?
揭示课题:对于质量家族中的成员,克和千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 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质量家族的一位新成员, 它就是 “吨” 。 (板书: 吨的认识。 )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
(一)初步感知“吨”
1、听“吨”的自我介绍。
2、听后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 ,初步感知“吨” 。
师:听了“吨”的自我介绍,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对吨来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在计量比较重的物体 的质量时通常用吨来作单位。但对于 1 吨到底有多重?它与千克之 间的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继续学习。
(二)揭示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关系。
1、课件出示: 一桶油重 100kg,10 桶油重 1 吨。 一头牛重 350kg,3 头牛大约重 1 吨。 一袋面粉重 50kg,20 袋面粉 重 1 吨。
2、 (课件显示:40 个同学,有多重?) 四人小组讨论计算。
小朋友每人大约重 25kg,照这样计算,四个同学重( )千克,再照这样计算 40 个同学的体重的和是( )千克,也就是 1 吨。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 吨=1000 千克, 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三)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挂图或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2)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重新调整练习题的顺序),师巡视,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2)填一填。 4 千克=( )克 ( )t=2000kg 3 吨=( )kg 18t=( )千克 5000 克=( )千克 ( )kg=6t
(3)在○里填上“>” “<”或“=” 。
8000 千克○8 吨 4500 克○4 千克
3t○3600 kg 5千克40克○6千克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2. 学生做完后, 教师实物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集体订正。
3.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 2 题,然后与同桌说一说思考方法。
四、拓展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 请同学们留心身边有关质量的信息,如果发现了,请认真观察,把它记在数学日记上。
五、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吨 = 1000 千克
1 t = 1000 kg
六、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面积
《什么是面积》
【教学目标】
1. 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 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多媒体课件、两片树叶。
【学具】
硬币(一角和一元)、一平方厘米的塑料片、10×10透明胶片、直径为2厘米的塑料圆片、彩笔、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附页2中6)。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数学书和信息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信息书的封面一样大。
生:主动去摸一摸,然后其他学生也来摸。
师:那这两枚硬币呢?有什么不一样吗?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师:这是老师的手掌面,你们的手掌面在哪?谁想和老师比比手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这两片树叶有面吗?(在展台展示一名学生摸的过程)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刚才摸到的都是物体什么?(表面) 比的又是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师:我们就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2)结合具体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慢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师: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其它面的面积?并用学生举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
(3)看一看、说一说。
屏幕展示书上四幅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
师:这些图形能通过摸来感受它们的大小吗?这些图形有大小之分吗?那也就是说这些封闭平面形也有面积,谁能说说它们的面积是指哪里呢?有什么办法能够把面积呈现出来?
生:指出面积,课件演示(用单一颜色涂色)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出几名学生描述)
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4)联系生活拓展
谁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学习中还见过哪些物体表面、封闭的平面图形面积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帮助学生完整表述)
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
(1)直接观察比较
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三角形比较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
再出示50页练一练第一题。
(2)借助工具比较
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3)谁的面积大?
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②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
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然后是用圆片摆的;最后是数格子的;……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教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
(3)师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认真。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三)实践应用
1.直观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
练习41页的2题。
2.创意大比拼
练习49页画一画。
让学生先说一说要求中要注意什么,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学生自己尝试画,先完成的同学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画法。然后再全班展示交流中。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教学反思:
《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2.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3.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点: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教学难点:建立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
教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片。
学具准备:剪刀、方格纸、长方形卡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面积?比较面积都有哪些方法?
2、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师:有没有好方法可以量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添上小方格)。
提供两种不同的方格纸,部分学生量到数学书的面积是6个格子,部分学生量出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是24个格子。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封面,量出的面积却不同呢?
师:对,数格法虽好,但是用大小不一样的方格去量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难以得出统一的答案。得出的答案也没有什么意义。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一问题呢?
生:必须统一规定方格的大小。
师:你们真聪明!这个统一规定的小方格的大小,我们把它叫做(师板书,生齐读)面积单位。
二、主动探究,构建新知
1、认识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并剪下来。
(学生活动) 用手摸一摸这个面的大小,这就是1平方厘米面积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
制定标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写成1平方厘米或1cm2 。
(2)请同学们想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食指指甲的大小、一颗扣子、开关按钮的面……)
(3)先估计银行卡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同桌再动手摆一摆。
说明:计量较小的图形的面积常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4)数出每个图形的面积。
2、认识1平方分米
(1)学生动手操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桌面(不用量完),请学生谈感受。(感受:1平方厘米的面积太小了,量起来很不方便,如果能换一个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就好了。)
(2)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写成…… 1平方分米或1dm2
(3)制定标准: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看一看,摸一摸,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
(4)请学生和同桌一起伸出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5)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近似1平方分米。(粉笔盒面或墙上的开关盖面)
(6)请四人小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3、认识1平方米
(1)如果让你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选平方厘米还是平方分米呢?(都不选)两个都不合适,那打算用什么面积单位来测量呢?(平方米)
(2)比平方分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平方米)。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制定标准: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3)教师拿出边长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教具,然后让学生手势在空中比划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在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
(4)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餐桌、单人床)
(5)估一下黑板的面积、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充分体验,在活动中巩固表象。
(1)站一站。
师:刚才我们学了1平方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谁来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纸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①猜一猜。
②哪些同学愿意到上面来站一站,刚才谁估得比较准。(10~12个) 你们感觉拥挤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由于人类破坏,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每天大约减少1800平方米,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要这样拥挤的生活在一起。同学们,保护地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吧!
(2)淘气写的数学故事
放学回家后,小马哈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一不小心一粒石子把小马哈那颗约1平方米的大门牙磕掉了。顿时,鲜血直流,小马哈赶紧掏出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巴和家人往医院跑去……,你觉得哪里比较好笑,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3)议一议
1平方分米和1分米有什么不同?
在作业本上画出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和长1分米的线段。
四、解决问题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枝圆珠笔长约15( )
(2)教室地面的面积约是54( )
(3)课桌面的面积约是40( )
(4)文具盒盖的面积约是40( )
(5)王明家的客厅面积约是20( )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六、课外作业
1、《补充习题》下一页。
2、测量一件你喜欢的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七、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求房间面积的过程,带领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模型研究→发现规律→形成方法”的研究过程。在此过程中,在直接测量的基础上逐渐改进测量方法,体验不断改进测量方法的意义和作用,最终发现间接测量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2. 在探索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过程中,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思考程序和基本的计算能力进行相应的训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研究等方式逐渐自觉地改进旧的测量方法,形成新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
教学准备:课件、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长方形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景引入。
1、播放录像,谈话交流: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多美丽的住宅小区呀!有宽阔的草坪,有高高的楼房,我就在这买了一套新房子,看就是这一套!这是房子的平面图,仔细观察,这些房间的地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我想给卧室铺上地板,得知道什么啊?
生:地面的面积。
师:对啊,得知道地面的面积我才能购买材料啊。
2、展示方法:
师:怎么才能知道这个长方形地面的面积呢?
生1:我用面积单位去量。
师:怎么量?能具体说说吗?
生: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全铺满,数数有多少个1平方米,面积就是多少平方米。
师:这个方法行吗?看来只要知道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就知道地面的面积了。那有没有比这种方法更简单更巧妙的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3、 模型转化
师:要研究这个简单方法,我的家在济南,到现场去很不方便,这样吧,我们借助一个小长方形纸片,通过研究它的面积,看能不能找到求长方形面积的好方法,方法找到了,长方形地面面积就能解决了。
评析: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在导入新课时捕捉生活中的场景,通过录像呈现住宅小区的美景和新房子的平面图,鲜艳生动的画面,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激起学生的新知欲望:怎么才能知道这个长方形地面的面积呢?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想出多种办法,面对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在师生讨论中引出一个数学问题:可以借助长方形纸片,寻找一个简便的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初步渗透模型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师:仔细观察这张绿色卡片,要测量它的面积得选择哪个面积单位?
生:平方厘米。
师:能测量出它的面积吗?快速从学具袋里找出这张纸片,同位合作来测量吧。
(生操作活动)
评析:教师通过提供感性学习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
师: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12平方厘米。
2、展示交流“全铺”情况:
师:你怎么知道是12平方厘米的?
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铺满,一共是12个,这张卡片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师: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全部铺满,数出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就知道他的面积了。
评析:通过动手操作,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卡片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面积,通过铺满、数面积单位的个数,使学生建立和深化面积意识:把所有的面积单位都数上,才是卡片的面积。
3、展示交流“半铺”情况:(沿长一行,沿宽一列)
师:你是这样摆的,面积是多少?
生:12平方厘米。
师:哦,也是12平方厘米。(面向同学)大家有问题要问吗?
生:就这几个,怎么是12平方厘米呢?
师:(故作疑惑)就是呀,怎么回事?谁看懂了?
生:(上台指图)这有4个,这有3行,三四十二呀。
师:谁能更清楚简单的说说什么意思?
师:大家听懂了吗?(手势配合)这一个就代表这里可以摆一行,这一个就说明还能摆一行,摆这几个,我们就能想到如果全部摆满以后的样子,一共是几个几?
师:怎么算呢?(写算式):4表示什么?
生:一行有4个
师:3呢?
生:3行
师: 12?
生:12平方厘米。
师:有12个面积单位,所以它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师:你觉着他这种摆法怎么样?
生:简便多了。
师:哪简便了?
生:不用全摆满了,也知道面积。
师:是呀,比全铺满方便多了!只沿长摆一行、沿宽摆一列,我们就能知道全摆满一共有多少个面积单位,也就知道面积是多少了。
评析: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全铺”麻烦,只摆一行一列,利用想象也能算出面积单位的总数,在操作中对直接测量进行初步的改进。
4、运用半铺方法测量长方形面积:
(1)测量长方形卡片(6×4)
师:这个办法好不好?想不想再试试?看谁能很快的测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
(生操作)
师:(展示学生作品)我看大家都是这样摆的。面积是多少?
生:24平方厘米。
师:怎么想的?
生:一行摆6个,有4行。
师:沿长一行摆6个,沿宽能摆4个,就说明一共能摆几个几?说给同位听。
师:我把大家想的制作成课件,一起来看看。(课件展示:先沿长摆6个,沿宽摆4个,然后把第二、三、四行都摆满,再隐去)
师:怎么列式?
生:6×4=20(平方厘米)
师:6表示什么?
生:一行有6个。
师:对,一行的个数。4呢?
生:有4行
师:表示行数。24?
生:24个面积单位。
师:面积单位的个数有24个,所以它的面积就是24平方厘米。
每行的个数乘行数就能算出一共所含面积单位的总个数。
(2)测量长方形卡片(7×5)
师:这还有一张卡片呢?你可要仔细看,认真数,看谁能很快的求出它的面积。(课件演示:沿长一个一个的摆了7个,沿宽一个一个摆了5个)
生:35平方厘米。
师:算式怎样表示?(板书:7×5=35)
师:谁来说说7 、5、35分别表示什么?
生:7表示一行的个数,5表示有5行,35表示有35个面积单位。
师:说得真好,每行的个数乘行数就能算出所含面积单位的总个数。所以它的面积就是35平方厘米。
(3)看图,估测,算面积。(5×4=20平方分米 4×3=12平方米)
A、考考你的眼力,假如这个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估测一下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生估:12平方分米。
20平方分米。
………
师:有的同学用手比划着。你怎么估得?
生:我觉着一行能放4个1平方分米………
师:到底谁估测的比较准呢?我们要准确知道它的面积该怎么办?
生:用面积单位摆摆看。
师:全摆满吗?就有咱们刚才找到的好方法,沿长…,沿宽…摆摆看。(课件)面积多少?
师:谁估计得比较准?
算式怎么列?
B、再来一个。 假如这个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请估测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有多大?抢答。
算式一起说。(4×3=12平方米)
评析:通过几组层层递进的练习,老师不仅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了理解,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表象。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内化的重要方法。不断丰富学生直接测量的经验,体会方法优化的简约性。
5、探究更简便的方法--间接测量。
师:只沿长摆一行,沿宽摆一列,就能算出铺满后面积单位的个数了,这个办法太好了! 那我们只要测量长方形的面积,都拿着许多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大大小小的面积单位到处铺着测量去,你觉着怎么样?
生:太麻烦了!
师:不大方便是吧?要是我们不铺,就能准确的知道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行,算出它的面积,那就太好了!有没有这种简便的方法呢?小组讨论讨论。
生讨论
生1:用尺子量长和宽。
(结合卡片)用尺子量出长4厘米,能放4个正方形,宽3厘米,能放3个面积单位。4×3==12平方厘米。
师:这个小组能用一张卡片来举例说明方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考问题的策略。
量出4厘米怎么就能知道一行能放几个面积单位呢?讲清为什么更好了?哪个小组再来讲讲?
生2小组: 因为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边长是1厘米,所以长几厘米就能摆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师:宽4厘米呢?
生:有4行。
师:能算出有多少个面积单位了吧?
评析:老师引导全体学生通过“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初步领悟到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也能间接知道所含面积单位的总个数,让学生发现长方形长和宽所含厘米数与面积单位个数的关系,实现由直接测量到间接测量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状态,突破由面积单位到长度单位的转化这一理解难点。进而理解长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
6、利用多张卡片深化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
(1)计算(9厘米×6厘米)长方形卡片面积
师:咱们用这张卡片来验证一下,这方法行吗?量量长和宽,是不是就能知道面积单位的总个数?
学生动手操作。
师:它的面积是多少啊?
生1:54平方厘米。
师:怎么想的?
生:长9厘米,一行能摆9个一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宽6厘米,能摆6行。所以是54平方厘米。
师:你们和她想的一样吧?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会列式吗?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
生1:太方便了,不用摆面积单位那么麻烦了。
……
(2)计算(8厘米×3厘米)卡片面积
师:现在,我说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你能想象出它铺满面积单位以后的样子吗?闭上眼睛,长8厘米,宽3厘米,想象到它铺满面积单位以后的样子了吗?是几平方米?谁能很快的算出这张卡片的面积?
师:面积是多少?怎么列式?(板书算式)
(三)归纳公式。
师:我们找到了求长方形的面积好方法,只要知道什么就行了?
生:长和宽。
师:求长方形的面积,量量长、宽,一乘就行了。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师板书)
(指算式)看到长几厘米,就知道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几厘米,就知道能摆这样的几行。所以长的厘米数乘宽的厘米数等于所含的面积单位的总个数。
评析:通过测量计算2张卡片的面积,看--听--想,培养想象能力,内化操作活动,展现思维状态,推进学生思维发展,进一步体验量出长、宽就能很快地算出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由特例到一般,发现规律、归纳公式。
四、 全课回顾:
回顾一下咱们的研究过程,同学们在解决卧室地面面积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我们借助一个小长方形纸片进行研究,想找到一个求长方形面积的好方法,一开始用面积单位全部铺满,后来发现只沿长摆一行、沿宽摆一列就行了,然后通过不断的摆、量,方法逐渐简化,终于找到了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只要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面积单位个数,也就知道面积了。
评析:通过谈话交流,带领学生梳理研究过程,使学生部分地经历一个数学研究的大致过程:实际问题→转化为模型研究→发现规律→形成方法,对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五、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研究模型,现在终于找到这个好方法了!(画框)现在我那个卧室的地面面积问题能解决了吗?怎么解决?
师:其他房间的地面面积问题能帮我解决吗?任选一个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求客厅的面积情况:
生:(2+3)×7=35(平方米)
师:2+3是什么意思啊(如果学生直接出5,应该问他5是哪来的 )
师:要想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这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宽,你都能想办法找出来,真不简单。
师:今天我们研究出了求长方形的好方法,能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其实利用这个方法,还可以求其他图形的面积,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下课!
评析:联系生活实际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巩固新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
七.课后反思
《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2、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2、 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进行小研究,准备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和1平方分米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你们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我们还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你们还记得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各是多大吗?是怎样规定的?揭示课题:你们能猜到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是多少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索新知:
(1)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小组内用你们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摆一摆,看一看1平方分米里能摆下多少张小正方形纸片。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操作,并做好记录,最后全班汇报:1平方分米里摆了100平方厘米,说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再次组织活动:刚才我们是用摆的方法来得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活动,看一看1平方分米里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请同学们把刚才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来,再拿出尺子和铅笔,先用尺子量一下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然后按1厘米长为一份,把每边长平均分一分,看分成了多少份?
学生在小组内操作,量一量,分一分,说一说。最后汇报: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每1厘米作一份,平均分成了10份
(3)师接着引导:现在我们把分的各个对应点连起来,看一看平均分成了多少行多少列?
学生用尺子练一练,然后数一数,最后汇报:一共分成了10行,10列
(4)师引导思考:你们能数一数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吗?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学生数后汇报:一共100个小正方形,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因为它的边长是1厘米。
(5)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并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6)试一试:我们用摆和分的方法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你们能找出平方米与平方分米的关系吗?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求平方米与平方分米的进率关系,最后组织汇报。
(7)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补充总结:
三. 巩固练习
师出示问题:3平方分米化成平方厘米是多少?为什么?师追问:那60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填完后,在小组内互相检查,最后汇报交流
四、 课堂小结
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面积单位的大小,再结合今天这节课关于面积单位的进率关系,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核实。
师: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的方法选择中,学生提出3种方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操作(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1平方厘米小纸片,看能摆多少个或数图),以活动为主,然后才有学生所提方法的感知基础。全班交流,得出可以摆100个。这时我开始引导,1平方分米的硬纸上板可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0个,说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记忆非常深刻。为了让学生记得更牢,我又让学生通过理论方法验证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因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记得更深刻。 那么课本中的铺地面就迎刃而解了。这节课,用活动的方式来取代枯燥无味的讲解,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效果真不错。
数学好玩
《小小设计师》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和欣赏各类徽标,体会对称与不对称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设计徽标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
4.在设计徽标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能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徽标,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彩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海报”内容,发布活动任务:设计艺术节徽标
二、议一议
1、下面是我们收集到的图案和徽标(多媒体出示北京奥运会会徽、上海世博会会徽和学校艺术节会徽),它们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
北京奥运会会徽:对称的五环有着和谐之美,不对称的中国印有着动感之美。
上海世博会会徽:把汉字“世”与“2010”完美结合。
学校艺术节会徽:用五色圆形代表全班同学,图案体现了对称美。
2、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艺术节徽标呢?小组讨论、汇报
(1)要突出活动的主题。
(2)要体现我们学校自己的特点。
(3)可以运用轴对称图形。
(4)可以运用平移和旋转知识
(5)可以把我们学校的篮球特色体现出来
(6)要有创意,体现全校师生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风貌
三、自主设计,创造美图
1.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三、想一想
1、你创作的徽标有什么特点?
2、你运用了哪些学过的图形和知识?
3、在设计微标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
四、自我评价
对本次活动中自己的表现从四个方面(在P62表里)进行自我评价
五|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一)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六、课后反思
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图案和我自己搜集到的图案,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情境下见到过这类图案,使学生有熟悉感,激起了学习的兴趣。然后适时组织了几次学生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想法。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探究能力。另外,在自己设计和欣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
《我们一起去游园》
教学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那些美丽的地方?谁来告诉老师。(指名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景泰也是一座旅游名城,著名的旅游景点有五坲沿寺,柏林山庄,黄河石林,湿地公园,寿鹿山,昌林山等,你们最想去哪旅游呢?(柏林山庄)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柏林山庄旅游,去探究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旅游中的数学)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租车
1、师:那么,我们要想去旅游,该怎么去呢?(乘车)让我们一起去租车吧!请大家看,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呢?(1) 共有48人去参观。 (2) 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以租:大车限乘18人,每辆160元;小车限乘12人,每辆120元。
2、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租车呢? 同桌讨论租车方法,指名口答。
①可以租大车,大车坐的人多。②可以租小车,小车花的钱少。 ③我觉得两种车都可以租„„
3、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很好,我们租车时不仅考虑怎样租车比较省钱,还要考虑让车的座位尽量坐满,如果不可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
4、设计租车方案: 师将方案表格设计到黑板上。
18 座 车 数
12座 车 数
可 坐
人数
空 位数
钱 数/元
方案一
3
0
54
6
160×3=480
方案二
2
1
48
0
160×2+120=440
方案三
1
3
54
6
120×3+160=520
方案四
0
4
48
0
120×4=480
5、学生观察比较哪种方案最合理。找生回答:租2辆大车1辆小车最合理,花了440元,空座位也最少。
6、引导学生小结:租车时不仅要考虑怎样租车比较省钱,还要考虑让车的座位尽量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
三、活动二:买玩偶
1,师让生看教材64页买玩偶的情景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买法所花费的钱数是不一样的。
2,师生共同设计,比较不同的购买方案。
小包装/盒
大包装/盒
玩偶个数
金额/元
方案一
2
7
30
46
方案二
1
6
31
47
方案三
10
0
30
50
方案四
0
8
32
48
师提示:大盒的价格便宜,所以要尽量多买大盒包装的。
三、活动三:列表解决问题
1,购买50个玩偶。列出方案如下:
小包装/盒
大包装/盒
玩偶个数
金额/元
方案一
1
12
51
77
方案二
2
11
50
76
方案三
4
10
52
80
2,安排座位。列出方案如下:
大车辆数
小车辆数
空座
方案一
3
1
1
方案二
1
4
0
方案三
0
6
2
四、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有什么感想?
四、活动延伸:设计旅游计划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的问题,你们真棒!其实旅游中还有其它的问题,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五、课后反思
本课的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既有推理,又有大量的计算,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得困难的。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租车的必要性,以及一起讨论什么情况最为“合理”,在明确原则的基础上,总结租车方案的设计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有序思考,正确计算,但还有部分孩子需要多点拨。
《有趣的推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够对这些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2. 方法与途径目标:学会运用列表、尝试、操作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能力。
3. 情感与评价: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在经历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会生活中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4. 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清晰的演示推理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难点: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每人一张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看他是谁(柯南),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你觉得他聪明吗?为什么?对,在一些案件中,柯南正是根据错综复杂的线索,判断推理,最终缉拿凶手的。像柯南这种通过观察,分析问题的过程的能力就是我们数学中所说的“推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推理”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在每周二开设了第二课堂,淘气、笑笑和奇思也想加入咱们的兴趣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淘气、笑笑和奇思分别参加了什么课外兴趣小组吧。(课件出示第1题)
学校有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奇思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别参加了其中的一组。他们三人都不在一个组。
(1)先齐读题目,再自由默读。
(2)通过阅读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有足球、航模、电脑兴趣三个小组;生2:他们分别参加了其中一组;
生3:他们三人都不在一个组。
师:“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是什么意思?生举手自由说。
师:你能确定他们分别参加了那个兴趣小组吗?(不能,没有给出信息)
(3)补充信息
淘气不是电脑小组的。奇思喜欢航模。笑笑不喜欢足球。
(4)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说一说。
把本组认为能让别人清楚明白的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在本子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5)汇报,全班汇报自己的方法。(用文字叙述表示的方法和连线法)
文字叙述略
连线法:(叫生自己上来按照自己连的边说边演示)
淘气 足球
笑笑 航模
奇思 电脑
师:为了让其他同学更清楚的明白,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更加简单明了的方法。(引出表格法)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表格,让一名学生上台边说推理的过程边在表格里打“√”
足球
航模
电脑
淘气
√
笑笑
√
奇思
√
评价:在这三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加清楚方便一些?
情况复杂时,用表格来记录信息,一目了然,还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推理时一般先找到一句最重要的话,往往能直接得到一个结论,还能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的推理,推理的方法很多,阅读、连线、画表格都是推理的好方法。
2. 飞机模型的位置。
师:同学们真棒,用你们善于观察的眼光和敏锐的推理能力,判断出了三位小朋友各自的兴趣班。现在我们航模班的同学遇到一些问题,让我们聪明的小柯南们帮他们来解决。(课件出示情境)
自读情境,独立在表格中完成。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淘气号
奇思号
妙想号
笑笑号
乐乐号
教练号
组内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1)淘气号的位置分析。
(2)妙想号的位置分析。
(3)其他号位置的确定分析。
根据讨论,最终得出结果。
(三)快乐行动。
1. 小组合作排课表。
由于部分老师临时有事,学校教导处要将三(2)班周一上午的课进行调整,这天上午要上英语、语文、体育、数学四门课。语文老师9:00-11:00要参加一个座谈会;数学老师第三节课要外出听课;体育老师前三节有别班的课。
2. 六种玩具分别摆放在那个柜子里。(课件出示信息)
(四)总结回顾。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本领?(推理)想想,学习了这个本领对你有什么作用?
生:学会了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并判断其结果。
(五)课后练习。
5个礼品盒分别装有下列5种玩具:卡丁车,史努比,奥特曼,机器人和唐老鸭。
奥特曼不在2,3,4号盒中,唐老鸭不在2,3,4,5号盒中,机器人不在3号盒中,2号和3号盒中没有卡丁车。
六、教学心得(记录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感悟)
本课推理的内容学生非常有兴趣,当看到开头的导入就已经将学生带入了“推理的世界”。在介绍自己的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条理的介绍自己的方法。连线法和表格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介绍总结出推理的前提,即:找到着手点。
第六单元 认识分数
分一分(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 法:小组合作
学 法: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折纸,彩笔,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导探索
1、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2、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3、讨论: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引出2分之一,板书
分子/分母 读作: 多少分之多少
二、动手操作(折出1/2)
三、合作学习
1、用依仗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2,与同伴进行交流。
2、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小组讨论:
(1)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1/4。
(2)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4。
(3)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 )。
(4)把这张纸的4/4涂上颜色,即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
3、介绍分数:像1/2,1/4,2/4,……都是分数。
四、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五、当堂训练。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 ) ( ) ( )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3/4 1/6 3/5
六、作业布置:练一练1、2题写作业本
七、小结:我们学到了什么
八、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在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很多孩子在课下都已经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在设计时运用具体的事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平均分,说明分数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2的理解;之后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把分数表示出来。在认识1/2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再认识其他分数,教学中,以“放”为主,让学生主动活动、集中展示、汇报交流,收集学生的不同折法,展开对1/4本质意义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能力。
分一分(二)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怎么表示份数。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 法:启发式教学
学 法: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小黑板,彩笔,方格纸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并且知道什么是分数。今天我
们继续学习分数,进一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
1、把下图涂上不同的(红色、黄色和蓝色)。
2、小组讨论: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3、将上面的小正方形剪开,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4、小组合作完成:打开课本70页
(1)一共有几只蝴蝶?
(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4)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别与同伴说一说。
三、当堂训练。
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
红花:
黄花:
长方形:
圆:
三角形:
2、按分数圈一圈。
四、课堂总结: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用分数怎么表示?
五、作业布置 练一练1、2题。
六、板书 分一分
分子/分母 读作: 多少分之多少
课后反思:
有多个个体组成的整体,来表示分数时,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课上采用了学生自己亲自动手画、剪、分析的过程来突破这一难点,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不算困难,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适量的提高训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分数比大小
李小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比较大小的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导入:很多同学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课前时间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 是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多呢,还是四分之三多呢?板出:
1、 猜想
2、 验证:用手里的学具折一折画一画如果除了图形你还想到了其他的验证方法,请你在纸上画一画。
3、 小组说一说
4、 汇报:圆形的
强调:1份是几?四分之三有几个这样的1份,四分之一呢?
1) 线段图
2) 格子图
这么多方法都能验证这个结论,板出结论
说一说你喜欢哪种表示方法,为什么?
5、 如果我取这样的两份是几?是几个四分之一?
如果我取这样的4份呢?
6、 你能给这些分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吗?
板出:
7、 你发现了什么?
板出:分母相同
8、 你能再写出两个这样的分数吗?。
小结
二、 接着讲故事,比较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1、 数越大分数就越小吗?请你帮助八戒验证一下
2、 小组说一说
3、 汇报
4、 师出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5、 分数墙
观察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6、 课件出示感受
7、 给这些分数排队
小结
8、 动脑想一想
9、 像这样的分数举例。
三、 你有什么收获?
四、 练习
书74/1/2
课后反思:
一、基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理念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们将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个个环节。
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整数间的一一对应比较方法——比较八分之二和八分之五(说、动手验证、展示、结论、自己出题)——
比较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说、验证、展示、出示分数墙、总结、自己出题)——练习
但通过一上发现,本课容量较大,比较枯燥,尤其是到了难点部分时学生明显兴趣不是很高,并且第一部分的整数比较的复习回忆,意义并不是很大,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学生是很容易掌握的,基于以上考虑,准备进行修改后的二上。
二、基于一上的问题,我们重点在趣味性和探索直观性上下功夫,教学的大体环节没有进行改变,而是加入了“猪八戒分西瓜”情境,用此情景来串联本课。先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八戒分西瓜“来引入,再探索第二个问题时,再次利用此情景,调节课堂气氛。另外,在学生探索比较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例如:分图形、分线段、分格子图,扩展学生的思路。
二上结束后,基本效果较好,问题主要是在学生发言和老师的总结时需要再细化一些,注意时间的安排。
三、基于一上和二上的所有问题,三上时在细节(语言、学具、板书,时间控制)等方面又加以注意,效果比较满意。
吃 西 瓜
教学目标: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做简单的分数计算。
教学重点:会做简单的分数计算。
教学难点:简单的分数计算。
教 法:探究式学习
学 法: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吃西瓜情境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同学们,整数、小数的计算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你们知道分数怎么算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下如何计算分数。
二、引导探索
1、认真观察“吃西瓜”的情境图,说一说它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弄清它已知什么,求什么。
2、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学生尝试列算式。
3、探索“+=”怎么算。
三、反馈交流 (打开书75页)
1、自学指导。
(1)学生独立画图表示分数。
(2)拼图看应该得出什么结果。
(3)回到问题情境,小组讨论:解释这个结果是否合理。
2、学生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组交流如何相加分数。
3、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组交流如何相减分数。
结论:分母相同,分子相加减,1可以是任意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0除外)
四、当堂训练。
1、
2、 + - 1 -
+ - 1 -
五、拓展练习
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两人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
六、总结:说说怎么加减分数?
七、作业布置:作业本写练一练3、4题
八、板书
吃西瓜
分母相同 分子相加减
1可以是任意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0除外)
课后反思:
本节课有大部分学生在课前就已经接触或预习过,所以本节课主要以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生间通过找信息、提问题、多种方式验证算理、总结算理等多个环节,都能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在表达提问题的环节对分数的意义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巩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 法:练习
学 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练习本、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的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1、填空。
3/4里有( )个1/4; 2/5里有( )个1/5
4/8里有( )个1/8; 5/9里有( )个1/9
二、当堂训练。
1、9/10是9个( ),6/10是( )个(1/10);
3/8是3个 ( ),8/8是( )个 (1/8 )。
2、口算。
1/5+3/5= 3/10+6/10= 5/8+3/8= 2/7+4/7= 4/9+2/9= 2/13+6/13= 1/5+2/5= 3/8+5/8=
3、一块皮子,做皮包用去这块皮子的2/9,做皮鞋用去这块皮子的1/9,一共用去这块皮子的几分之几?(列式计算,并说明理由。)
4、判断正误,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1)1/5+2/5=3/10。( ) (2)2/7+3/7=5/7。 ( )
(3)1/10+2/10=3。( )
5、讲桌宽6/10米,长比宽多3/10米。讲桌长多少米?
6、小红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9,还剩几分之几没有看?
三、课堂总结
四、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通过练习,学生们对分数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对分数含义掌握的基础上,分数的计算、大小比较更加熟练。但有个别孩子对于多个物体表示一个整体的分数表示时,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练 习 五
教学目标:
1.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2.培养学生应用分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应用分数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分数的加减法。
教 法:检测训练
学 法: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练习本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我们在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分数的知识?请学生说一说,教师进行补充。
二、巩固练习。
1. 书本第77页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几。 然后组织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取几份,以加深对分数意义认识。
2. 想一想,填一填。
根据题目的要求在图形上涂一涂,根据所涂颜色部分的大
小再进行比较。
3. 阴影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课本77第1题)
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会,但要每个学生都去思考。可以启
发学生用局部平移或旋转的方法,把复杂的图形变得简单
些,问题可能也会变得容易些。
三、当堂训练
完成课本77页第5、6、7题,教师统一订正答案。
四、作业布置:课本77页第3、4、8题写作业本。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关于分数这个单元的知识,学生在回顾的同时,已经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说的很具体,本单元基础的知识学生也基本能够掌握,在后面可以加强灵活性的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2.培养学生应用分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应用分数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分数的加减法。
教 法:检测训练
学 法: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 解决问题。
书本上第77页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观察,观察后独立完成,并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思考的?
汇报交流:
参加跳绳的有9人。
男同学占总人数的,女同学占总人数的。
提数学问题时,指导学生先确定“整体”,再确定
“部分”,如:跳短绳的人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
二、实践活动:制作七巧板。
这是个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想一想”中要用
到分数的知识。七巧板又变成了研究分数加减法的学具
了。一定要鼓励学生亲手制作七巧板,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
动手能力,更能使他们借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
三、当堂训练
1、做一做
(1) 拿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剪下来。
(2)用剪下的正方形纸,按下面的顺序制作七巧板,并涂
上不同的颜色。
2、想一想
(1)1号图形是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号呢?它们共占
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3号、4号、5号、6号、7号图形分别占原正方形
的几分之几?
(3)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估一估,
量一量,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大约是多少?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操作课,课上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七巧板的制作、交流和讨论。这种形式的课,学生非常喜欢,在学生兴趣高昂的同时,困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第七单元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小小鞋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对数据简单的统计整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较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让学生体验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学会对数据简单的统计整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 法:创设情境与引导学习相结合。
学 法:动手操作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投影平台、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穿的鞋是多大号的呢?今天淘气班的同学们想开一个模拟的鞋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1。
(1)分析统计表.
这就淘气班所有同学的鞋号,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生小组自由发言,然后全班汇报)
(2)绘制统计图.
为了更直观的看出全班同学鞋号的情况,还有什么好办法?引导学生回答出绘制统计图.
(3)教师提示: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学会了制作统计图, (课件出示几个以前学过的统计图),这些你们还记得吗?
(4)(课件出示80页的统计图)瞧.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先小组商量商量,然后再独立解决在书上!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商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全班,对个别又困难的小组或个人予以及时的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教师组织全班订正.
(3)简单的分析.
A: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自己说说!
B:学生在自己说的基础上,教师请人说给大家听.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三.当堂训练.
1. 练一练第2题.
课件出示2题的统计图.
要求: (1)学生独立审题,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组织个别学生汇报自己的答案.
四、课后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回家从报刊、书籍、杂志、或网络中找一些有关统计图表的资料,明天课堂上交流.
板书设计:
小小鞋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通过淘气班同学想模拟开鞋店这个情景,让学生学会用点线图整理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为进货提供决策。学生通过整理数据——用点线图整理数据——分析整理后的数据——做出决策的环节来学习,由于现在学习的数据较大,较之以前统计的方法,本课更加注重学生审题和统计方法的交流。
快乐成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较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体验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较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 法:创设情境与引导学习相结合。
学 法:动手操作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淘气班的同学要对全班学生的身高进行统计,看谁能够买票半价,你还记得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我们要经常测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这也是身体健康的一部分哟!
有几个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身高和体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他们身高的情况吗?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快乐成长.(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 、分析统计表. (课件出示82页的统计表)这就是淘气班所有学生的身高统计表,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统计表,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生小组自由发言,然后全班汇报)
2、绘制统计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绘制统计图可以更直观的看出数据的多少(课件出示上节课的统计图)
3、你能把这两个统计图补充完整吗?先小组商量商量,然后再独立解决在书上!
4、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商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全班,注意提醒学生别将身高和体重的数据弄混淆了,并对个别又困难的小组或个人予以及时的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教师组织全班订正.
5、教师精讲.
(1)从这两个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自己说说!学生在自己说的基础上,教师请人说给大家听.
(2)请同学们结合这个表格来分析一下这些同学的身高情况,在小组里说说那几位同学买票会半价?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四.当堂训练.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要求: (1)学生独立审题,独立完成.(2)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3)教师组织全班汇报.
五、课后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快乐成长
教学反思:
本节课沿用以往学习的统计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过程。学生对“统计”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加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本科看似容易,但在教学中发现了孩子们遇到的两大难点:1、统计的内容即单位,有些孩子一味的认为“统计’的都是”人“,而忽视实际的意义;2、数据整理的准确性,因为数据更多,更大了,更需要合理的方法的支撑,在后面的学习中需要加强引导。
总复习(一)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整理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进一步巩固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3、巩固脱式计算运算顺序,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4、巩固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进一步建立吨、千克、克的概念。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难点: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回顾和整理;能够采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结合实际,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三年级上学期的新课程全部结束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现在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习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
二、练习
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利用开火车形式快速计算88页第1题。
2、强化口算方法:指名说出204×3和408÷4的口算方法。
5、复习常用的计量单位。
(1)刚才,同学们计算题掌握的都非常好!这学期我们不仅学会了口算、笔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一些计算方法,而且我们还学会了好多的计量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2)指名回答,师板书:
时间单位:年、月、日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3)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2题。填完后再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订正。
三、课堂小结:自己再把今天复习的相应的单元内容看一看,有没有疑难问题,可以询问老师或其他同学。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常用计量单位:
1年=12个月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上通过回忆和总结,把这一学段的计算和所有计量单位的换算进行了复习。大部分学生比较清晰,知识掌握比较扎实。个别学生在复习课的兴趣明显不足,如何上好高效、学生有兴趣的复习课,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主要的问题。
总复习(二)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已知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解题方法。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复习,对已知信息能够进行正确处理,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科技馆?门票是多少钱呢?
春游的时候我们打算去参观科技馆。我想请你们算算有关门票的问题,行不行?
二、练习
1、完成课本第6题,同桌交流算法
2、完成课本第7题,同桌交流算法
3、完成课本第8题,同桌交流算法
4、现在老师这有一道关于三年级学生捐款的信息的数学题,你能帮老师解决吗。出示第10题,自己读一读题,看一看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三、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这一学段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行了方法的梳理,主要是要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即先将所有信息读懂,可以联系生活的实际分析,画图、列表等方法,大部分学生思路清晰,个别学生在理解信息的含义上还需要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