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导学案
语
文
姓 名
辉县市第一民族学校
目录
1 神鸟..............................................(4)
2 格萨尔王的故事.....................................(6)
3 冬不拉..............................................(8)
4 火把节............................................(10)
5 刘三姐............................................(12)
6 猫.................................................(14)
7 珍珠鸟.............................................(17)
8 海豚救人...........................................(19)
9 老人与海鸥.........................................(20)
10 草虫的村落.........................................(23)
11 黄道婆.............................................(25)
12 提灯女神...........................................(28)
13 香玉剧社号.........................................(31)
14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33)
15 花木兰.............................................(36)
16 范仲淹的故事.......................................(38)
17 体育课.............................................(41)
18 虎口藏宝...........................................(44)
19 顶碗少年...........................................(47)
20 失去的一天........................................(49)
21 古诗三首..........................................(51)
1 左公柳............................................(56)
2 郑成功收复台湾....................................(60)
3 隐姓埋名三十年....................................(62)
4 海上英魂..........................................(65)
5 少年闰土..........................................(71)
6 凡卡..............................................(75)
7 孔明借箭..........................................(78)
8 战风车............................................(81)
9 童年乐趣..........................................(84)
1《神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3个,掌握词语10个。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3、 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4、 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一)
自主学习:
1、 认读会认字,为易错的会认字注音。
2、 为生字组词。
3、 采集词语。(四字词)
4、 a、多音字b、理解词语(近义词、造句、绘画等)
学习检测:
1、点名读:伶俐 淙淙 包袱
2、 伶( ) 噪( ) 婉( ) 唉( ) 撤( )
铃( ) 燥( ) 碗( ) 挨( ) 澈( )
玲 ( ) 躁( )
贼( ) 咐( )
绒( ) 附( )
3、多音字
mēn( ) gēng( ) mán( )
闷 更 埋
mèn( ) gèng( ) mái( )
4、听写重点词语:婉转、捉贼、口干舌燥、清澈、
5、理解词语。(找出句子读一读,再解释)
伶俐、
婉转、
吩咐、
寒暄、
粗枝大叶、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神鸟》是蒙古族民间故事。讲的是……
全文分为三部分:
( — )一只( )的神鸟,许多国家的国王、大臣和富豪都想得到它,但都没得到。
( — )可汗决心要把神鸟捉住,但神鸟三次被捉,三次都逃脱了。
( -— )可汗确认没办法捉回神鸟而回家了。
(二)
学习链接:
我们学习的第一单元都是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
合作学习:
1、 “神鸟”“神”是什么意思?
2、神鸟神奇在哪儿呢?为什么称它为神鸟,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3、内容梳理:
可汗三次捉到神鸟,神鸟却用讲故事的方法三次逃脱了。
神鸟的三个故事分别是( )、( )、( )
刻画了三个( )、( )的形象。
《神鸟》告诉人们 ( )
4、选词填空 既~也~既~又~
(1)、这棵老槐树( )高大( )粗壮。
(2)、要完成这项任务( )要有周密的计划,( )要有切实的措施。
(3)、这个机器人( )可以招待客人,( )可以和人谈话。
用“既……也……”造句。
5、 第4自然段 写的是可汗的( )活动。从“非……不可”这组关联词中你看出了什么?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与下边内容的关系。
6、读相关段落,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逃脱的?为什么神鸟能一次又一次地逃脱?
7、分别谈谈你对猎人、农妇、阿尔拜,以及对狗、猫、乌鸦的看法。
(明理:如果遇事不经过仔细的调查,弄清事情的真相,那么,善良的人也会办错事,甚至会伤及无辜,伤害忠良。)
8、 除了神鸟,课文还写了那些人物、 动物?你对他们有什么样的看法?
9、“唉,算了吧,确实没办法捉回它了。”可汗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就回家了。从这个结尾你看出了什么?
(1)可汗也富有( )
(2)神鸟确实聪明,它知道( )
(3)告诉人们:( )
10、文章要表达的美好心愿是什么?是怎么表达的?
11、可汗说“确实没办法捉它回家了”与课文开头中哪句话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
迁移训练:
1、学习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针对从文中学到的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应该怎么做呢?
拓展探究: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或动物进行评价。以ⅹⅹ我想对你说为题或自拟题目。
2《格萨尔王的故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7个会认字,一个多音字“哈”。理解”“酥油、陌生、牛犊、妥当、缴纳、马靴“等词语。
3、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了解藏族传说中的神灵和英雄——格萨尔王,了解藏族的民间文化。
自主学习:
1、 读课文,读一读生字。给多音字“哈”组词。
2、同学间交流理解的词语。
学习检测:
1、点名认读:酥油 陌生 牛犊 妥当 缴纳 足蹬 马靴 爱戴 旷野荒郊 昂首挺胸神采飞扬
2、多音字: hā(哈欠)
哈 hà(哈什蚂)
hǎ(哈达)
3、根据词义概括词语。
对前辈或是长的敬爱和拥护。( )
指意外的不幸事件。( )
奔驰。( )
饥馑、饥荒的意思。( )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领主所占的土地。( )
不熟悉,或没见过。( )
装饰得很华丽,很气派。( )
什么味道都有。( )
昂着头挺着胸,指很神气。( )
冷落偏僻,人烟稀少。( )
合作学习:
1、填空:
旷野( )( ) 山坡( )( ) 平原( )( )
神威( ( ) 昂( )挺( ) 震( )欲( )
长( )百( ) 妖( )鬼( ) 富丽( )( )
百味( )( ) 喜气( )( ) 神采( )( )
( )智( )谋
2、近义词:
陌生——( ) 妥当——( )
反义词:
陌生——( )
3、阅读课文相关的内容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间艺人,在中国的西藏、四川、内蒙古、青海等地区传唱着英雄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
4、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这个传说讲了格萨尔王的什么故事。
《《格萨尔王的故事》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说的是格萨尔王(觉如)按天神的旨意从岭部落来到玉隆,消灭恶魔,杀死强盗,使那里的商人生意兴隆。有一年,岭部落遭遇连日不停的大雪,人畜很难生存。觉如答应岭部落迁移到玉隆,使岭部落的百姓在哪里开始了新的生活,也成了他们的领袖。
这个故事展现出藏族人民心中的一位( )、( )的英雄形象。
5、你认为格萨尔王是个怎样的人?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旁批感受。
6、想想这个传说格萨尔王的故事。你喜欢他吗?为什么?跟同学说一说。
7、读读嘉察的唱词,说说他唱“野牛”“老虎”是想说明什么。
迁移训练:
谈谈学完本课后你的收获。
拓展探究:
读《格萨尔王传奇》,加深体会和理解人物形象。
3《冬不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5.16自然段。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筹、禀、匕、剁、酱、冥”6个生字;
会写“萨、筹、狡、骏、置、蔽、捅、赐、剁、葬、冥、凄、恋、器”15个生字;
掌握“一筹莫展、狡猾、骏马、安置、隐蔽、匕首、安葬、冥思苦想、凄凉、依恋、乐器”等词语。
4、 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成语的意思。
(一)
自主学习:
1、 熟读课文。
2、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3、 掌握“一筹莫展、狡猾、骏马、安置、隐蔽、匕首、安葬、冥思苦想、凄凉、依恋、乐器”等词语。
学习检测:
1. 点名读:
一筹莫展 禀告 匕首 冥思苦想 哈萨克族 狡猾 骏马 隐蔽捅伤 赏赐 埋葬 凄凉 依恋 乐器 剁肉 视死如归 自告奋勇 如泣如诉 坐卧不宁 泪如雨下雄浑激昂 疑惑不解
2、形近字:
俊( )捅( )恋( )冥( )
骏( )桶( )峦( )瞑(
)
峻( )暝( )
3、 听写:匕首(匕的笔顺) 隐蔽(蔽的笔顺) 安葬 冥思苦想 凄凉
4、理解词语:
禀告:向上级或长辈报告事情。
凄凉:凄惨。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自告奋勇:形容自己请求担任某项艰巨任务。
视死如归:把死看做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链接: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好像半个梨加上长柄。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北亚和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中国新疆、中国东北大兴...
哈萨克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
(二)
内容梳理:
课文是哈萨克族民间传说,讲的是关于哈萨克族一种叫做“冬不拉”的民间乐器名字的来历的动人故事:
很久以前,一只( )、( )的瞎熊,经常伤害人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不顾国王的劝阻去除瞎熊,在博斗中与瞎熊同归于尽。一位叫阿肯的牧民,用琴声向国王讲述了王子杀死瞎熊,牺牲自己的悲壮凄凉的故事。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的这种乐器叫“冬不拉”。
这个( )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 )、( )、( )的品德的赞美之情。
合作学习:
1、 交流理解的词语。(重点是课后的成语)
2、试给课文分成三段,并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同学交流)
( -- )
( — )
( -- )
本文先写了( ), 又写了(
),最后写了( ),这是按照( )的顺序记叙的。
3、联系上文想想为什么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
4、王子是怎样找黑熊、布置兽夹的?
把描写他动作的词语找出来,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5、“冥思苦想”什么意思?人们深思什么,苦想什么,为什么这样冥思苦想?
6、读琴声这一部分,说一说通过音乐阿肯是在讲述什么事情?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那个情节?
琴声一开始雄浑激昂,如同英雄视死如归,要上战场;( )
一会儿低回婉转,像是在述说危机到来,战斗即将爆发;
( )
一会儿音韵铿锵(kēnɡqiānɡ),好像宣告战斗已经爆发;
( )
一会儿又如泣如诉,好像在诉说一个悲剧的结局和人们对英雄的依恋和怀念……
( )
7、背诵课文第十五、十六自然段
迁移训练:
1、 文中最打动你的是哪部分内容?为什么?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和大家说说。
拓展探究:
将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4《火把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朗读课文。
2、 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 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一)
自主学习: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3、初步体会彝族人民火把节的热情。
学习检测:
1、 认读词语:
蒿枝 犄角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宰牛羊
熊熊烈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人声鼎沸 兴高采烈
2、形近字:
寨( )矫( )跤( )
赛( )娇( )狡( )
塞( )骄( )
寒( )
3、近义词:
矫健——( )激动——( )
反义词:
矫健——( )激动——( )
4、听写词语:披毡 山寨 ……
5、 理解词语:
盛典、矫健、激情、期盼、嫉妒、数不胜数、不屈不挠
学习链接:
1、 彝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
2、 火把节
是彝、白、纳西、拉祜、僳僳等族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在火把节上一般举行斗牛、赛马与摔跤等各种竞赛娱乐活动,夜里点燃火把,穿行田间,驱除害虫,并饮酒歌舞。
(二)
合作学习:
1、文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话“来吧,……”,谈谈它的作用?
2、默读文章第三部分,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表现出了彝族人民的哪些品质?
3、课文描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在小组内说说你最喜欢哪些场面、情景?
迁移训练:
你是否被彝家人的热情和火把节热烈的气氛所打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拓展探究:
1、 解释词语
不屈不挠
人声鼎沸
2、 自读课文,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根据什么划分?
课文描写了( )的热闹场面和( )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 )和彝族人民( )、( )的品德。
( 1- )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彝家一起欢度火把节。
( - )火把节激情四射的盛典。
( -14 ) 彝族火把节是( )的节日。
3、根据课文描述的情景,把句子补充完整。
日上三竿,斗牛场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幕降临了天上数不清的星星眨着__________________,地上的火把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课文,你对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准备过火把节的活动——打扫房子,准备节日饭菜、( )、( )、( )奔向田野山川,围着篝火( ),火把节的由来。
5你喜欢那个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6、说说火把节的来历。
7、了解这个传说,你想到什么?
了解了彝族的( )彝族人的( ),感受民族文化的( )。
8、模仿第10自然段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场面。
5《刘三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刘三姐嫉恶如仇、敢于斗争的优良品质。
2、学会“喉、禽、债、轿、箩、奴”6个会认字。理解“歌喉、欠债、奴才”等词语及课文中出现的成语意思。
3、了解在壮族民间流传的脍炙人口的刘三姐的故事,了解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勇敢、纯朴、善良的美德。
自主学习:
1、会读六个二类字,掌握多音字“吓”。
2、理解“嫉恶如仇威吓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狼狈不堪无计可施丧魂落魄扬眉吐气、幸灾乐祸“等新词。
3、会较流利地读出课文,知道课文重点写刘三姐什么事。
学习检测:
1、点名检查是否能读准字音:
社会 歌喉 飞禽走兽 威吓 欠债 花轿 箩筐 奴才 如坐针毡 丧魂落魄
捋袖挥拳 嫉恶如仇 仗义执言 恼羞成怒 崎岖不平 土豪劣绅 蜂拥而上
面红耳赤 气急败坏 狼狈不堪 幸灾乐祸 无计可施 扬眉吐气 拍手称快
2、多音字: xià吓人
吓
hè 恐吓
3、根据意思填词。
( ):恨坏人坏事像恨仇敌一样。
( ):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 ):由于恼恨和羞愧而发怒。
( ):别人遭到灾祸时心里非常高兴。
( ):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
( ):像坐在扎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安。
( ):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 ):被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快活如意。
( ):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学习链接:
1、 壮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广东、贵州、湖南等地。
2、 对歌:双方一问一答地唱歌,是一种民间的歌唱形式,多流传于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合作学习:
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先概括介绍刘三姐的( ),再举具体事例描述,最后( )。
( )刘三姐敢于仗义执言,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
( )刘三姐用山歌大灭了财主莫怀仁管家的威风,揭穿了莫怀仁霸占茶山的企图,并在“对歌”中使财主和秀才们灰溜溜地败下阵来。
( )刘三姐的歌声……
课文写的是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 )有一副美妙的歌喉,他用( )做武器与( )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歌颂了( )的人品,反映了人民群众( )和( )的品质。
讨论:
课文重点部分写了刘三姐的哪几件事?
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刘三姐和乡亲们唱得山歌中你喜欢哪些?
迁移训练:
读了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拓展探究:
1、 解释词语。
仗义执言:
无计可施:
2、 按要求写成语,从课文中找出。(至少各写两个)
描写刘三姐和乡亲们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土豪劣绅和秀才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
6《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4个生字,掌握“稿纸”等词。理解“古怪、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积累“生机勃勃”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猫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
自主学习:
1.认识和掌握本课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生机勃勃”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
学习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zāo yāng zhú jiàn táo qì jìn zhí rèn píng
( ) ( ) ( ) ( ) ( )
2、分辨黑体字的读音。
的确( )(de dí dì) 暖和( )(hē hè huo huò)
玩耍( )(suǎ shuǎ yào ) 折磨( )(zhé shé zé)
3、形近字组词:
耍( ) 虑( ) 稿( ) 淘( )
要( ) 虚( ) 搞( ) 陶( )
踩( ) 贪( ) 跤( )
彩( ) 贫( ) 绞( )
4、给句中黑体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
说它老实( )吧,它的确( )有时候很乖。
它若是( )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
它们逐渐( )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学习链接:
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北京满族人。[1]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猫》这篇课文写了猫的( ),并写了满月小猫的( ),抒发了作者对( )之情。
合作学习:
1、内容梳理:
( --- )猫的性格古怪。
1、( )
2、( )
3、( )
( ---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古怪”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的第_____段着重写了猫性格的古怪,是用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写的。课文的第2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话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的,这句话可作为该段的段落大意。课文反映了作者对猫的______________之情。
3、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你会怎么评价它? 这真是一只 。
4、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划出来:
老实:
好像在夸一个心爱的孩子,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贪玩:
真是只有个性的猫。
尽职:
猫多么像一位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5、文中的“可是”表示( ),从“老实”转到“贪玩”,从“贪玩”转到“尽职”。
6、 从课文具体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7、把句子补充完整。
小猫什么都怕,可是( )。今天的劳动任务很重,可是( )。
上午的自习课,虽然老师没有来,可是( )。
迁移训练:
学了这课后,你学到了哪些写作知识?
拓展探究:
1、 A句能换成B句吗?为什么?
A.说它老实吧 B.它很老实
A.说它贪玩吧 B.它很贪玩
2、A句和B句哪句更好?为什么?
A.……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B.……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黑点。
7《珍珠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信赖”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依赖。揣摩课文的表达方式。
3.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一)
自主学习: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新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4.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习检测:
睁( ) 愈( ) 柜( ) 茏( ) 蓬( )
挣( ) 愉( ) 拒( ) 笼( ) 篷( )
拨( ) 赖( ) 贰( ) 咂( )瞅( )
拔( ) 懒( ) 腻( ) 砸( )揪( )
学习链接:
《珍珠鸟》的作者是冯骥才,他既是作家,又是画家。他曾经养过鸟,他和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学习课文。
词语理解:
斑斑驳驳、索性、眸子、天色入暮、流泻
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珍珠鸟》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 ),它们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相处,说明了“ ”。
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 —— )“我”把朋友送的一对珍珠鸟放进精心准备的鸟笼。
( ---- )由于“我”给珍珠鸟创造了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它们的信任,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重点)
( ---- )“我”的感受。
背诵自己喜欢段落。
(二)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珍珠鸟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理解最后一句:作者为什么在珍珠鸟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笔尖流泻下“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样一句话?
(作者是怎样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信赖”又创造了怎样 的美好境界?)
合作学习:
1、它先是离我( ),见我不去( )它,便上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 ),俯下头来( ),再偏过脸( )我的反应。
2、白天,它( );傍晚,它就在( )中,( ),( )滚圆的身子,( )开那绿叶( )进去。
3、看着这( )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不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吗?
(1)“不由自主”可以换成( ),“我不由自主”是因为( )。
(2)、“美好的境界”是指:( )。
(3)、珍珠鸟逐步信赖“我”是因为( )。
(4)、短文中反问句的意思是( )。
(5)、想想,信赖还会是什么?试着写一句。
理解感悟:
联系生活实际,与同学交流自己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体会。
迁移训练:
填写有关“鸟”的成语
鸟( )花( ) ( )弓( )
鸟( )换( )
拓展探究:
1、两( )珍珠鸟 一( )干草 四( )笼子
三( )吊兰 五( )球儿 一( )呼唤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
忽然 竟然 居然
过不多久,( )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这可爱的小家伙,( )把我当成了它的朋友。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 )落到我的肩上。
起初 渐渐地 随后
( )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就在屋里飞来飞去。( ),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
8《海豚救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为什么能够救人的。
3.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能够认识六个生字。
学习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2、写出下列字的多音字,然后组词。
3、补充词语。
见( )( )为 ( )疲( )尽 ( )出( )外 求( )无( ) 面目( )( ) 不可( )( )
4、 理解词语:狰狞、不可思议
学习链接:
《海豚救人》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先以海豚救人的三个实例讲述了海豚被人们称为海上就生员,然后介绍了人们经过对海豚的研究,解开了“海豚救人”之谜——“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
内容梳理:
( )海豚被人们称为见义勇为的海生救生员。
第1自然段总述,点明海豚是人类的朋友,人称他们是( )。接下去,课文以三个真实的事例证实了这种说法。(文中划出)
实例一
实例二
实例三
( )人们经过研究,解开了海豚救人之谜。
第5自然段是( ),把上文海豚救人的现象与下文海豚之所以能救人的原因衔接起来。并点明第二部分的内容: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子女的“照料天性”。
第( )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一层层地解开了海豚救人之谜。
合作学习:
1、 课文讲了哪几个海豚救人的故事?
2、海豚是怎样救人的?
3、海豚救人的原因?
迁移训练:
学习了海豚救人这一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拓展探究: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喜出望外:
筋疲力竭: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海豚是用( )呼吸的( )动物。
海豚救人的故事,不是( )的,而是非常( )的。
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 )。
海豚救人往往是( )行动。
3. 课文用了三件真实的事例说明海豚是“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这三件事
(与同学交流)
(1)1966年
(2)1972年9月
(3)1992年
9《老人与海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0个生字,积累“海鸥、褪色、瞻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3.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一)
自主学习:
1.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检测:X K b1.C om
1、读拼音,写字词:
sù xiē yì cuò jí pǔ
( ) 料 ( )息 ( )扬顿( ) ( ) 祥 乐( )
2、 给黑体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亲昵(ní nì) 扇(shān shàn)动翅膀 撮(cuō zuō)起嘴巴
变调(diào tiáo) 应(yīnɡ yìnɡ)声而来 滇(diān tián)池
3、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 )遗容 ( )病人 ( )蓝天
( )远方 ( )敌情 ( )风景
理解词语:
滇池:滇池位于昆明城西南,又叫昆明湖,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
抑扬顿挫、
歇落:
亲昵:
驻足:
瞻仰:
守灵:
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作者。让我们走进课文中一起去感受吧!
(二)
学习链接:
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身边环绕…….这一幅人鸥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在这里永久定格,这是坐落在昆明翠湖公园湖畔的一位老人的青铜雕塑,雕塑名叫“海鸥老人”。
这位老人是吴庆恒,他生前…...
内容梳理:
X K b1.C om
《老人与海鸥》写一个人与海鸥之间充满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
( --- )我在湖畔看到一位老人边喂海鸥,边呼唤他们的名字,亲切和他们说话。十多年来,每到冬季老人必来。
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是那么娴熟,
老人与海鸥之间是那么默契
老人一声呼唤海鸥:
老人给海鸥取了名字,亲呢地叫着他们的名字,还跟他们说活。
傍晚海鸥即将飞离,老人眼里满是期盼。十多年来…….
从老人的举动你感受到什么?与同学交流。
( ----- )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肃立、鸣叫,湖畔呈现出一幅悲壮的画面。
老人去世后,在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怎样“意想不到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几个意想不到:
讨论交流:
通过对老人和海鸥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 老人和海鸥和谐相处及爱鸟、护鸟的一片深情 ), 也感受到(动物也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
合作学习:
1、“我们”为什么要把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
2、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动人的故事?
1、 为什么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忍离去?
4、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从这三个“褪色”中,我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瞻仰”一词写出了海鸥对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翼天使”写出了海鸥对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扑”字,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训练: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透过老人的遗像,你能看到什么?
拓展探究:
读下列句子,说说句中省略号的作用。
⑴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 ( )
⑵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 )
⑶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 )
⑷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 ( )
10《草虫的村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暄”等6个生字,积累“熙熙攘攘、意味深长”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自主学习:
1、 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 认识六个生字。
学习检测:
1.给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住宅(zái zhái) 红鸠(jiū jiǔ) 洞穴(xué xuè)
静谧(mì bì) 寒暄(xuān xuàn) 熙攘(rānɡ rǎnɡ)
2.补充词语,解释前两个词语的意思。
熙熙( )( ) 意味( )( ) 行色( )( )
左( )右( ) ( )( )斑斓 ( )神( )注
3、辨字组词
俏( ) 庞( ) 烤( ) 巷( ) 谥( )
峭( ) 宠( ) 拷( ) 港( ) 谧( )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静谧( )( ) 娇小( )( )
勤勉( )( ) 僻静( )( )
理解词语:
( ):安宁而平静。
(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 ):灿烂多彩。
( ):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客套话。
( ):匆忙赶路的神态、情景。
( ):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内容梳理:
课文分哪几部分,每部分写的是什么?
( ---- )总起。我在无限静谧的田野里忘了世界,忘了自己。
( ---- )我在草虫村落里游历时看到的情景。
合作学习:
1、课文题目《草虫的村落》,“村落”本来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组合作准备,演一演这位游侠吧.看哪个小组最棒!
3、“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作者为什么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试着写一写.
5、按课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1)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 )吧!
☆从这个句子,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虫音乐家们( ))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 ))流了出来。
☆从这个句子中,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6、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些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训练:
“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它们在交流些什么呢?
拓展探究:
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11《黄道婆》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黄道婆的资料
黄道婆(约1254—?)又名黄婆。我国元代著名的棉纺织技术家。出身贫苦,小时为童养媳,不堪虐待,逃离家乡后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的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1295—1296年间,她返回家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创造了轧花车、弹花弓、纺车,改革了织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她热心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人,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至今她的家乡仍建有黄母祠。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形近字组词
谣( )摇( )遥( )筒( )简( )媳( )熄( )
虐( )虎( )累( )紧( )焦( )瞧( )套( )
耷( )效( )郊( )率( )摔( )踏( )蹋( )
卉( )奔( )赢( )绩( )渍( )轧( )祠( )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举目无亲:
衣衫褴褛:
衣食无忧:
百感交集: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层次。
1.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 )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的是( )
第三部分(5、6自然段)写的是( )
四.练习与巩固
1.用直线把下面的词语准确地搭配起来。
赢得了 设备 增强 传授
增加 体重 耐心地 教育
增添 声誉 无私地 体质
2.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劳累过度,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顿。
(2).( )流落他乡,举目无亲,( )黄道婆坚信,凭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够活下去。
(3).黄道婆看到黎族人( )棉花种得好,( )纱也纺得好。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生字。
《黄道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述我国历史上著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传授( )、革新( ),为父老乡亲们造福故事。
二、研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找出能体现黄道婆特点的句子。
预设的句子有:
(1)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心冲出牢笼。
A 、“牛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B、带点的字告诉我们少年时的黄道婆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儿?
(2)虽然流落他乡,举目无亲,但是黄道婆坚信,凭自勤苦的双手,一定能够活下去。
“流落他乡”“举目无亲”说明黄道婆生活( );“坚信”“一定能够活下去”表现出了黄道婆的( )。
(3)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A、从“常常”一词看出了什么?
“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由此看出什么?
B、有一句诗是这么写的“月是故乡明”,是啊,在中秋佳节的时候,她想念;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想念;拿起纱线纺纱的时候,她更想念,由此你觉得黄道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细读第5自然段,完成表格,想想表现黄道婆的什么精神。
原来
创造、改进
轧棉籽
弹棉花的工具
纺纱工具
纺织品
图案织进织物中
3、小结:正是黄道婆的这种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推动了家乡的变化,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
三、说写结合,升华情感
1、当黄道婆去世后,人们是怎么纪念她的?
2、出示各种各样布的图,问:看到这一切,你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
3、假如同学们去上海的“先棉祠”
参观,面对黄道婆的塑像,你又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
4、总结:黄道婆无私奉献、勇于革新的精神令人敬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棉神”。
四、布置作业
把黄道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课后小结
12提灯女神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会用““不是……就是”“不仅……还”造句。
2.能概括各段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读一读下列词语
声誉 鄙视 歧视 伦敦 贫民窟 患者 大批 污渍 瞩目 下降 优裕 毅然决然
臭气冲天 安然长逝
2.形近字组词
愈( )鄙( )邮( )岐( )技( )毅( )殿( )伦( )轮( )抡( )敦( )郭( )窟( )窑( )患( )恩( )批( )渍( )债( )臭( )息( )降( )隆( )瞩( )嘱( )裕( )浴( )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 )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讲( )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讲( )
三.练习与巩固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无所( )( ) 气急( )坏 ( )气冲天 不( )于耳
( )目无亲 衣食无( ) 百( )交集 ( )哭无泪
2.写近义词
安慰( ) 关怀( ) 亲切( ) 探视( )
鄙视( ) 朴素( )毅然( ) 照料( )
3.缩写句子。
(1)山顶上一束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到了姐姐获奖的喜讯,年迈的父亲激动得手抖个不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在他乡的母亲那慈祥的面容便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理解课文,学习南丁格尔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的精神。
2.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默读第1—4自然段,思考
1、南丁格尔的家人反对她去当护士的原因是什么?
2、南丁格尔为什么要去当护士?
3、那她又是在放弃什么?从中你认为南丁格尔是个怎样的人?
二.学习第二部分,研读重点段落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1.了解“霍乱”这种病。
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染,主要症状是呕吐、腹泻、脱水、高烧等,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死亡。
2.在“南丁格尔不顾个人安危,志愿参加紧急救护工作。”加点词语表现出了南丁格尔( )的思想品质。
3.“她在医院日夜奔忙,照料生命垂危的病人,不少无法救治的重病患者在她的怀抱中平静地死去。”在这句话中,“日夜奔忙”表现出了南丁格尔忘我的工作精神,“无法医治”、“重病患者”表现了南丁格尔会有( )的危险,更说明她是一个( )的人。
4.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六自然段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病房里是什么样的?对病房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那么多伤员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
三.学习第三部分
南丁格尔逝世后,她在护理事业方面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为了永远纪念她,人们是怎么做的?
四. 总结·反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来试一试吧:
1、国际护士协会和国际红十字会把南丁格尔的生日____月____日定为__________。
2、南丁格尔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称她为“提灯女神”,表达了对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的________之情。
五.练习与巩固
1.给下列句子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招:①举手上下挥动;②用广告或通知的方式使人来;
③惹;④引来(不好的事物)
(1)南丁格尔从小聪明伶俐,性情善良,招人喜爱。( )
(2)妈妈远远地向我和爸爸招手。( )
(3)校门口贴着失物招领启事。( )
2.联系课文内容填空。新课 标第 一 网
正是因为南丁格尔的努力,人们改变了对护士职业的偏见,开始用“白衣天使”来称呼这位圣洁美丽的女士以及她所象征的护士职业。
人们对护士职业的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用“白衣天使” 来称呼南丁格尔以及她所象征的护士职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小结
13香玉剧社号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2、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 读写下列词语
募集 后盾 满目疮痍 猖狂 辗转反侧 名角 搞好 一丝不苟 踊跃 积蓄
捋袖翱翔 申报 百废待兴 轰轰烈烈 丧心病狂 狂轰滥炸
2.形近字组词
募( )幕( )墓( )慕( )暮( )
盾( )质( )猖( )倡( )
搞( )稿( )苟( )踊( )桶( )
涌( )蓄( )畜( )翱( )
二.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
三.抓住重点内容,深入理解
1.常香玉为什么要捐献飞机?
2.在捐献飞机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X K b1.C om
3.常香玉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4. 想一想课文赞扬了常香玉的什么思想?
四.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假如你是以下的身份,对于常香玉的这一举动,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1)我是常香玉的孩子,我想说:
(2)我是常香玉所在社团的员工,我想说:
(3)我是一名抗美援朝军人,我想说:
(4)我是常香玉的一位忠实观众,我想说:
五.练习与巩固
1、把词语补充完整。
满目( )( ) 百( )待兴 ( )心病狂
( )( )反侧 悲( )难眠 一丝不( )
( )( )烈烈 ( )( )不舍
2、为下面的字选择字义。
1.望:A.向远处看; B.探望;C.盼望,希望;D.名望。
一望无垠( )喜出望外( ) 德高望重( ) 看望病人( )
2.满:A.全部充实;B.使满; C.达到一定期限;D.完全。 E.满足; F.骄傲。
骄傲自满( ) 满不在乎( ) 满意( ) 不满四年( )
插满了箭( ) 满上这杯酒( )
课后小结
14居里夫人的三克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5个生字,会写“镭、陋、郎、贯、囊、弘、捐、赠、数、癌、签”,掌握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简练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有关居里夫人的生平)
居里夫人(1867—1934),波兰物理学家,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她勤奋努力,于1893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94年又获得数学硕士学位。1903年,居里夫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11年12月,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终生为人类的幸福献身科学,从不计较个人的私利和荣誉。她先后获得奖金10种之多、奖章16种之多,以及100多个名誉头衔。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读写下列词语
镭元素 简陋 弘扬 癌症 签字 捐献 赠予 周折 典雅 困顿 固执 出乎意料 大公无私 富甲一方 困惑不解 解囊相助 腰缠万贯 一贫如洗
2、形近字组词。
镭( )雷( )陋( )柄( )贯( )惯( )囊( )弘( )宏( )捐( )娟( )赠( )憎( )癌( )签( )鉴( )检( )捡( )
三、深入读文,理清文章脉络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先从美国记者麦隆内夫人1920年5月的一天采访居里夫人讲起,讲居里夫妇在十八年前炼出了第一克镭,当时每克镭价值(
),这位夫人应该早已( )了,事实上十八年后居里夫人却买不起一克镭。原因是( )。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讲麦隆内夫人(
)经过以及数年以后( )情况。
第三部分( 第7、8自然段)揭示了居里夫人( )的崇高思想和( )。
四、再读课文,完面下表
名称
来历
用途
第一克镭
第二克镭
第三克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2.引导学生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本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一)第一克镭
1、第一克镭是怎么来的?
2、居里夫人用来干什么了?
3、当麦隆内夫人见到居里夫人时,是什么给麦隆内夫人留下深刻印 象?
4、镭当初的身价每克高达75万法郎,这大约相当于450万人民币。按理说居里夫人应该过着怎样的生活?
5、而这些居里夫人都没有,她有的只是( )
6、“简陋”前面再加个“异常”的作用是(
)
7、面对着惊讶不已的麦隆内夫人,居里夫人如何解释的?
8、你觉得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第二克镭
1、 居里夫人的第二克镭是怎么来的?
2、居里夫人用第二克镭干什么了?
3、假如现在你就是美国记者麦隆内夫人,你将怎样对那些有钱的美国妇女说?
4、那么课文中对那些有钱的美国妇女的描写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三)第三克镭
1、那么居里夫人的第三克镭是怎么来的?
2、 居里夫人用这第三克镭又干了什么?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对于居里夫人没有能力购买一克镭继续进行研究的情况,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镭的问题上固执得令人难以理解,只要在专利上签个字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但居里夫人在自传里是怎么写的?
2、如果是你,你喜欢做这样的人吗?为什么?
3、开拓思路:你还知道在生活中哪些人具有居里夫人那样?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词来评价这些人吗?
三.总结反思
居里夫人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值得我们学习吗?从居里夫人的身上,你想到了什么?写下你的感受
课后小结
15花木兰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体会花木兰的人物性格,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背景
我国古代有一个朝代叫北魏。就在北魏后期,北边的柔然族、东北边的库莫溪、契丹等少数民族逐渐强大起来。他们经常派兵骚扰中原,抢劫财物。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送到边防去驻防。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二.再次认识剧本
1.这篇文章和我们四年级时学《快乐王子》这篇文章相似,都是剧本。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2.剧本有下列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3.从剧本中我们能读懂什么?
(1)故事内容
(2)重点通过人物特点感受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读写下列词语
逊色、昼夜、鞋袜、赫赫、凯旋、忠孝、巾帼、从军、男丁、不期而遇、幸会、张灯结彩、晋升、一表人才、受之有愧、不可思议、须眉
2.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由读,评价人物
1.默读课文,想想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的,划出相应句子,做批注。
2.交流
(1)全文有几个人物?
(2)这些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练习与巩固
1. 组词
昼( )袜( )迟( )抹( )
凯( )孝( )皑( )考( )
2.把词语补充完整。
出生入( ) 冲( )陷阵 智( )双全
不( )而遇 喜气( )( ) ( )( )战功
3.“失”字有多种意义,在不同的词语中应选哪一种,请在括号里填上编号。
失:1.没有达到目的;2.改变常态;3.错过;4.丢;5.找不着;6.错误,疏忽。
大惊失色( ) 实验失败( ) 失物招领( ) 工作失误( )
4.修改下面有毛病的一段话。
王老师已经50多岁了,他却向年轻人一样充满朝气。清晨,他迈着隐健的步子走向学校;深夜,他还在灯下备课。最近,他被评为“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他说:“我要把毕生的精神献给教育事业。”
课后小结
16范仲淹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第一课时
1. 读写下列词语
淹没 岳阳 稀粥 凌晨 佳肴 岂不 宫廷 泱泱 切磋 废寝忘食 毫不介意
和衣而眠 于心不忍 千载难逢 粗茶淡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 形近字组词:
淹( )俺( )掩( )岳( )岔( )
粥( )弱( )凌( )陵( )寝( )
侵( )佳( )住( )肴( )看( )
岂( )乞( )廷( )庭( )泱( )
秧( )磋( )搓( )
二.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1.课文讲述的是( )初年杰出的( )家,( )家范仲淹少年时代( )的故事。
2.本文可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主要讲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讲
三.练习与巩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切磋( )宝贵( )赞颂( )往常( )著名( )杰出( )
2.填空。
(1)先天下之忧而忧,( )。
(2)学而不思则罔,( )。
(3)发愤忘食,( )。
(4)己所不欲,( )。
3.读下面的句子,并用加点的关联词语造句。
(1)这里是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学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
治国为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文主要讲了范仲淹的什么故事?
二.重点研读第二部分,感受范仲淹是怎样读书的。
1.这部分写了范仲淹的4件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分别是什么事。
(1) (2)
(3) (4)
2.在第2自然段中:
(1)“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这句话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用冷水洗脸”的目的是( )
(3)“用稀粥充饥”一方面充分说明( )另一方面说明( )。
(4)“废寝忘食”的意思是( )
3.在第3自然段中:
(1)说明范仲淹生活极其艰苦的句子是( ;
)
(2)“凌晨鸡鸣即起”说明( );“直到夜半”说明( );“和衣而眠”说明( )。
4.在第4自然段中:范仲淹为什么要拒绝朋友送给他的美味佳肴?
5.在第5自然段中:“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而“范仲淹却闭门不出”,通过对比我们能感受到范仲淹( )的优秀品质。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范仲淹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志向表现了他的什么优秀品质?
2.后人是怎样评价范仲淹的?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小结
17体育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读写下列词语
伤疤 膝盖 双臂 握手 嘘声 饶人 憋气 金发碧眼 君临天下 旁若无人 碍手碍脚 面色红润 七嘴八舌 神情激动 风和日丽
2.形近字组词
疤( )病( )洛( )络( )膝( )漆( )碍( )得( )碟( )蝶( )嘘( )墟( )臂( )壁( )饶( )绕( )挠( )憋( )蔽( )握( )
二.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1.课文讲述的是在一堂体育课上发生的事情。因为涅利太( ),妈妈认为他不能( ),所以涅利的妈妈前来请求( )免去涅利的( )课。但涅利硬是( )。在体育课上,涅利用他那瘦削的手抱住横木往上爬,在同学们的鼓励下终于(
),站到了( )。
2.这篇课文可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上体育课前的情景:涅利的母亲(
),而涅利( )。
第二部分(第6——13自然段)写上体育课时的情景:(
)。
第三部分(第14、15自然段)写放学时母亲的表现,她为(
)而高兴,为( )而感激。
三.练习与巩固
1.选词填空。
爱怜 可怜
(1)母亲( )地望着涅利。
(2)涅利是个( )的孩子。
2.仿照例句各写一个句子。
(1)例:加伦强壮得就像一头小公牛。
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涅利和母亲走得很快,一边走一边比划着,交谈着,旁若无人地尽情欢笑着。
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郑重-- 伶俐-- 盼望-- 许愿--
无端-- 稀奇-- 允许-- 熟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3.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体育课》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找出能体现出爬上横木不容易的词和句子抄写下来。
2.自由读第8、9自然段
(1)找出描写涅利爬横木时的动作和神态的句子用“——”画在书上。
(2)仔细读读这些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3)假如你就是“涅利”能告诉大家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吗?
(4)这些句子体现出了涅利身上的什么精神?
3 .换位体验
(1)看着涅利那样的吃力,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想怎么做?
(2)我们一起来鼓励涅利,用鼓励的语气来读读同学的话。
(3)假如你是涅利,在同学、老师的鼓励下,终于站在最高处时,你的心理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a.对自己说:
b.对老师说:
c.对妈妈说:
d.对同学说:
三.总结归纳,评价一下文中人物。
涅利:
加伦:
涅利的母亲:
涅利的其他同学
四.练习与巩固:
1.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1)但是,涅利似乎以不参加体育活动为耻硬是不同意。“你会知道的,妈妈。”他说,“我能跟其他同学做得一样好。”
“硬是”在句中是__________的意思,这个句子表达了涅利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但是,涅利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人一样站到那个平台上。他又一使劲,胳膊肘 搭到平台上了,接着腿也上去了。最后,终于站到了平台上,喘着气望着下面的我们。他在笑呢!
这个句子表达了涅利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课后小结
18虎口藏宝
教学目标:
1.认识“瞥、瓷、栩、寄、琢、眶、遮、胶、陌、堪、晕、歹、徒”等生字,掌握部分词语。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读写下列词语
瞥见 陶瓷 琢磨 眼眶 遮掩 胶卷 陌生 歹徒 撵走 头晕 价值连城 翻箱倒柜 无能为力 忧心忡忡 攥紧 间谍 疲惫不堪 栩栩如生 洋洋得意 戛然停下 大功告成 喜出望外 若明若暗
2.形近字组词
瞥( ) 瓷( ) 羽( ) 寄( ) 琢( )
憋( ) 资( ) 栩( ) 奇( ) 啄( )
眶( ) 遮( ) 校( ) 陌( ) 堪( )
框( ) 蔗( ) 胶( ) 佰( ) 甚( )
晕( ) 歹( ) 陡( ) 忡( ) 谍( )
荤( ) 夕( ) 徒( ) 忠( ) 蝶( )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1.“虎口藏宝”的“宝”指什么?( )
2.谁藏的?( )
3.为什么藏?( ) 4.理清文章层次,全文围绕着“藏”字,分三部分来写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为什么又要让我再把它藏起来呢?”)写:
第二部分(从“纳塔莉把胶卷塞进衣服口袋……”到“好了,大功告成!”)这部分写:
第三部分(从“那两个家伙一溜烟似的离开了……”到结束)写:
三.练习与巩固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纳塔莉聪明、机智和勇敢的精神品质。
2.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讲的是小姑娘( )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机敏地将( )口里的宝物——( )进行调包,躲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 )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栩栩如生的意思是( )。
2.纳塔莉一个人待在家里的原因是( )。3.从纳塔莉瞥见瓷虎——琢磨信上的字句——打开瓷虎——发现胶卷的过程可以看出她是一个( )、( )的小女孩。
4.这部分还交待了瓷虎的( )和威廉叔叔发回的一封信,为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5.找出这部分中对纳塔莉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抄写下来。
这段心理描写表明纳塔莉是个( )、( )的孩子。
(二)学习第二部分
1.纳塔莉知道两个陌生人要搜查的是胶卷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表明纳塔是个非常( )、( )的人。
2.在这部分中找出描写描绘纳塔莉动作的语句,抄写下来。
(1)
(2)
(3)
从纳塔莉的藏胶卷、取胶卷、放胶卷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纳塔莉是个十分( )、( )、( )、( )的小姑娘。
(三)学习第三部分
“威廉叔叔简直惊呆了,连连摇着头,高兴地说:‘你可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在这句话中,威廉叔叔高兴地夸奖纳塔莉,但又为什么“连连摇着头”?
三.总结归纳: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纳塔莉说些什么?
四.练习与巩固
读句子,思考括号里的问题,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句子的含义。
1.“纳塔莉,你父母呢?”威廉叔叔看上去既疲惫不堪,又忧心忡忡。(威廉叔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情?)
2.突然,她看见了自己的照相机,眼睛不禁一亮。(纳塔莉这时在想什么?)
课后小结
19顶碗少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读写下列词语
歉疚 肩胛 颓丧 迷惘 座无虚席 不知所措 柳暗花明 目不转睛 不约而同
山穷水尽 惊心动魄 冰天雪地
2.比一比,再组词
躬( ) 碗( ) 射( ) 宛( )
歉( ) 措( ) 谦( ) 惜( )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本文按照( )顺序可分为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
)
第二部分(第6、7自然段)写:( )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快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少第一次表演失败后的神态和动作的句子。思考,在第一次失败后,他有什么样的反应?
2.在第一次表演失败后,他又是怎样做的?
3.小结:从这个顶碗少年的神态和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着良好的心理
素质,他虽感歉疚,但是没有气馁,没有退却,一切重新开始。
4.在第二次表演失败后,这位少年的神情是什么样的?
5.此时这位顶碗少年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6.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
7.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
8.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二)学习第二部分。
1.第7自然段写“我”每每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总会很激动。这里写了两个意思:一是深信当年那位少年一定成为一位( )了,他是一个( );
二是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常常( )。“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代表顶碗少年那一场( )的演出,代表少年在一次又一次的( )、( )面前,( )、( ),最后获得成功的精神。
2.课文最后一句话,以“山穷水尽”和( ),( )和“温暖的春天”作对比,形象地说明,(
)。
四.总结归纳: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小结
20失去的一天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懂得要懂得珍惜时间。
2.学会“茬、砖、涎”3个会认字。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读写下列词语
麦茬 砌砖 绿阴如盖 垂涎欲滴 游手好闲 蝴蝶 嬉戏 羞愧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麦茬:
垂涎欲滴:
游手好闲:
二.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1.课文主要讲了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 )。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 )、( )( )的工作成果和( ),使佩佳明白了( )。
2.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
第二部分(第7——13自然段)写
三.深入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1.佩佳为什么什么事也没有做?原因有以下几点:
(1):
(2):
(3):
(4):
2.你有过和佩佳类似的经历吗?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妈妈指出佩佳错在哪里?
2.佩佳人在这一天中损失了什么?
3.妈妈带着佩佳去看了一些人,这些人在一天中都有哪些收获?完成下表。
去看的人
在一天中的收获
拖拉机手
翻耕麦茬
建筑工人
新砌了了堵墙
面包师
制作面包
图书馆里看书人
看了许多书
4.“现在他明白了什么叫‘失去的一天’”。佩佳明白什么了?你如何理解“失去的一天”?
四.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五.练习与巩固。组词
砖( ) 涎( ) 传( ) 诞( )
壁( ) 栽( ) 璧( ) 裁( )
课后小结
21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理解诗题,认知作者。
1. 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
2. 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二. 自读全诗,读准读通
三.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秦朝。汉,汉朝。关,关塞。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形容路途遥远。人,指戍守边疆的士兵。还,回家。
但使龙城飞将在:但,只要。龙城,地名,指匈奴祭天之处。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不教胡马度阴山:教,让。胡马,胡人的骑兵,指入侵内地的匈奴军队。阴山,山名。长城北面的内蒙古中部的山脉。
写出诗句大意。
四. 领悟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 秦时明月汉时关
读了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补充资料: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
2.
万里长征人未还
读了这一句,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你又仿佛听到什么?你又有什么感受?
1.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五.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推荐诗作,拓展阅读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理解诗题,认知作者。
1. 临安:地名。北宋灭亡,宋高宗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
邸:高级的官员的住所。贵宾旅居客栈。
1. 作者:林升,南宋诗人。
一. 自读全诗,读准读通。
二. 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西湖歌舞几时休:休,停止。
暖风醺得游人醉:醉,沉醉,像喝醉了酒。
直把杭州作便汴州:汴州,北宋国都。
2. 写出诗句大意。
三. 领悟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诗句中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
3.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
4.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5.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6.小结: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注释: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7.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
8.这些楼是谁建的?( )他们建了作什么?( )
9.看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 )。
10.读到这里,我们能感觉到诗人透过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国事的( ),对统治者的( )和( )。
五.巩固与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默写全诗
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理解诗题,认知作者。
示儿,示是告诉,告知的意思。作者,陆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作诗无数,流传下来的就有9300多首。这首诗是陆游在85
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也就是他的绝笔。
二.自读全诗,读准读通。
三.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死去原知万事空 原,本来的意思。
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只是。九州,全中国。同,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朝庭的军队。定,平定。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祭,祭礼祖宗。乃,你的。翁,父亲。
2.写出诗句大意。
四.领悟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从整首诗让我们感觉到作者的心情怎样?
2.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伤吗?
3.想象: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读到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 ),以及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 )。
五.巩固与练习
1.默写《示儿》。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朝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 按原文填空。
a.( )( )龙城( )( )在,不教 胡马( )( )( )。
b.暖风( )( )游人( ),直把杭州 ( )( )( )。
3.理解下列字词。
但使_______ 不教_______ 休_______
直_________ 元_________ 乃_______
课堂小结
22左公柳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读写下列词语。
屹立 走廊 纤巧 戈壁 腹地 疲惫 棺材 谋划 策略 携带 流淌 俄国 热忱 湘西 贫瘠 匮乏 憔悴 拱手相让 慷慨激昂 楚楚动人 力排众议 马不停蹄 不屈不挠 情不自禁 视死如归 铁骨铮铮 飞也似地 置之度外
2.形近字组词。
廊( )郎( )纤( )千( )屹( )吃( )
戈( )伐( )找( )俄( )娥( )拱( )
哄( )慷( )糖( )慨( )概( )腹( )
复( )惫( )备( )湘( )相( )棺( )
馆( )谋( )某( )策( )枣( )携( )
淌( )尚( )忱( )沈( )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本文记叙了我们在游览参观( )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堂的爱国事迹。
2.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
三.再一次默读课文,计论交流。
1.从几个方面介绍左宗棠的事迹?
2.课文一共写了他三件事?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吗?动笔写一写。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四.练习与巩固。
1.照样子写词语。
a楚楚动人(aabc);
b视死如归(带有“如”字的)
c不屈不挠(abac)
d普普通通(aabb)
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入括号中。
……但是……;……然而……;不仅……而且……;不但……而且……;
既是……也是……; 如果……就……
a( )这个刚毅坚韧的湖南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
b这位刚毅、睿智的老将军早已预料到征途的艰险,( )他已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c左宗棠( )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的策略,(
)还思索如何建设新疆的举措。
d这些柳树( )成了收复新疆失地的见证,( )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
e他的湖湘子弟兵( )战斗之旅,( )植树大军。
f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 )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 )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3.理解课文内容,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学习第一部分。
1.课文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开头,以你的学识,理解这两句诗的大意是( ),这两句诗选自( )朝诗人王之涣的( )。诗的前两句是(
)。
2.玉门关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3.在这样的荒凉之地看到了一棵柳树。这棵柳树的外形和姿态是什么样的?
4.作者看到这样的树,是如何赞美它的?新课 标第 一 网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5——11自然段。讨论:
(1)在我国西北喧疆危机日益严重、一部分人主张放弃新疆的紧急关头,左宗堂是什么样的表现?
(2)在赶往战场的途中,左宗堂为自己准备棺材,说明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认为左宗堂是个什么样的人?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偏颇:
力排众议:
慷慨激昂:
铁骨铮铮:
睿智:
置之度外:
2.再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左宗堂不仅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的策略,而且还思索如何建设新疆的举措。”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这些柳树不但成了收复新疆失地的见证,而且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人们为了纪念左宗堂,便将这柳树称为左公柳。”这句话和前文中的哪句话相照应?
(3)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绘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 除了种树,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4)学到这,我们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植树造林,建设新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战斗中,强烈地感受到他的( )。
三. 学习第三部分。自由读第十四自然段
1.听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次凝望它。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 ) 。
2.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3. 此时的“左公柳”仅仅是那棵柳树吗?
课堂小结
23郑成功收复台湾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认识郑成功的爱国精神,懂得作者的行文思路。
2.认识生字“憎、厦、舰、踞、铭、撰”;积累“憎恨、盘踞、铭记、撰写、千军万马、张 牙舞爪、走投无路、”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读写下列词语。
憎恨、厦门、舰船、铭记、撰写 、荆榛、荷俘、盘踞 、千军万马、浩浩荡荡、举目四望、沉着镇定、惊恐万状、争先恐后、义正词严、负隅顽抗、垂死挣扎、垂头丧气、张牙舞爪、喜气洋洋、成群结队、载歌载舞、街头巷尾、走投无路、天经地义、箪食壶浆
2.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上打“√”
憎恨(zēnɡ zènɡ) 厦门(shà xià) 乘势(chénɡ chènɡ)
应战(yīnɡ yìnɡ) 喝退(hē hè) 获悉(xī xì)
3.比一比,再组词。
曾( )居( )名( )密( )挣( ) 憎( )踞( )
铭( )蜜( )争( )张( )钩( ) 功( )隅( )
乖( )涨( )钓( )攻( )遇( ) 乘( )
4.你能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本课的四字词语吗?
A形容兵马极多、阵容强大。( )
B张开利牙,挥舞爪子。用作形容野兽凶猛的样子,或形容坏人猖狂的样子,或形容人手舞足蹈时动作十分粗鲁。( )
C无路可走。形容处境十分困难。( )
D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形容失望懊丧的样子。也比喻枯萎而没有了生气。( )
E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汤。形容百姓热情欢迎他们拥护的军队。也表示馈赠食物。( )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按照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们对郑成功的评价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起因:(第1——2自然段):
经过:(第3——8自然段):
结果:(第9——10自然段):
评价:(第11自然段):
三.小组合作交流。
1.郑成功收复台湾。他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第三至八自然段,找找他们胜利的原因,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体会。
原因一:
原因二:
原因三:
原因四:
2.在郑成功的领导下,英勇的中国官兵终于把荷兰侵略者赶出了台雨湾,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的丰功伟业被载人史册。郭沫若是怎么赞扬他的呢?
3.你有什么话要对郑成功说呢?
四.课堂小结
台湾永远属于中华民族,台湾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民族英雄邦成功收复台湾、建没台湾的伟大功业,我们水远不会忘记。
五.巩固与练习
1.补充词语,并说说前三个词语的意思。
义( )辞( ) ( )牙( )爪 走投( )( ) 千( )万( ) X|k | B| 1 . c|O |m
举( )四( ) 天( )地( ) ( )先( )后 惊恐( )( )
成( )结( ) 丰( )伟( ) 载( )载( ) ( )头( )尾
负隅( )( ) 喜气( )( ) ( )头( )气
2.找近义词。
恐慌( ) 妄图( ) 镇定( )
救援( ) 改善( ) 赞颂( )
3.找反义词。
憎恨( ) 恐慌( ) 坚固( )
课后小结
24隐姓埋名三十年
教学目标:
1.认识“撤、刊、署、炼、熠”;会写“渺、握、购、忱、撕、毁、撤、拆、键、刊、署、炼、昼”等生字;理解“渺小、关键、署名、提炼、掌握、热忱、不分昼夜、隐姓埋名、不假思索、欢欣鼓舞、熠熠生辉”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第一课时
一.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 读写下列词语。
渺小 热忱 掌握 采购 撕毁 关键 刊物 书名 提炼 殿堂 撤走 富裕 键盘 殿堂 隐匿 隐姓埋名 不假思索 欢欣鼓舞 心甘情愿 扬眉吐气 不折不扣 自力更生 熠熠生辉 威逼利诱 毫不犹豫 不分昼夜 闻名于世 世人瞩目 艰苦奋斗 默默奉献
2. 辨字组词。
渺( )忱( )枕( )购( )构( )钩( )沟( )撕( )斯( )毁( )投( )撤( )澈( )撒( )拆( )折( )键( )健( )刊( )刑( )署( )暑( )炼( )练( )
昼( )尽( )熠( )谐( )瞩( )嘱(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
第四部分(第12—17自然段):
第五部分(第18自然段):
三.巩固与练习
1. 文中有三个“不”字打头的四字词语:不假思索、不折不扣、不分昼夜,你还能写出几个吗?
———— ———— ———— ————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不分( )夜 不假思( ) 欢欣鼓( ) ( )姓埋名
熠熠生( ) 不折不( ) ( )眉吐气 毫不犹( )
3.缩写下面的句子。
(1)王承书放弃了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
(2)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4.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
( )的科学技术 ( )的使命 ( )地说
( )的待遇 ( )的承诺 ( )地接受
5. 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一百多年的祖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中国人民怎能不欢欣鼓舞呢?
这句话用什么修辞方法?( )
把它变为陈述句: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感。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 学习第一部分。
1. 在钱三强的办公室里,面对“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的考验,王承书是怎样回答的?( )
2. “不假思索”的意思是:( ) “不假思索”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 )
3. 读到这里,你觉得王承书是个怎样的人?
4. 第4自然段和前文中的哪句话相照应?
二. 学习第四部分。
1.这一部分记叙比较详细,主要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第12自然段)用一个长句、两个“从此… …”写她“从 ( )消失了”,“再也没有( );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 )”,“实现了自己( )的承诺”。她言必行,行必果,诚而有信,决不食言。
2.第二层(第13—15自然段)重点写她如何带领同事攻克提炼浓缩铀技术难关,为我国自制第一颗原子弹如期成功爆炸做出了贡献。文中具体地记述了她工作的艰巨,主要有以下四点:
A.
B.
C.
D.
3.第三层(第16、17自然段)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王承书和全国人民一样无比激动。作者在文中又一次表达了对她的赞颂:“虽然,她为之付出( ) ,做出( ),是(
)的功臣;虽然她没能( ),报刊的喜讯中也没有提到她的名字,但她还是心甘情愿继续( ),继续为祖国核武器研制工作默默奉献。
三.学习第五部分。这是全文的尾声和总结,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既平凡又伟大的女性无比崇敬的心声:( )。
四.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主线鲜明,重点突出,在顺叙中有插叙,在记叙中有议论,饱含作者的深情,读着令人产生共鸣。
五.巩固与练习。读句子,想想带点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1.“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
1. 虽然她没能上台领奖,报刊的喜讯中也没提到她的名字,但她还是心甘情愿继续隐匿自己的姓名,继续为祖国核武器研制工作默默奉献。
2.
课后小结
25﹡海上英魂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领将士顽强作战的事迹,体会昨日的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重、难点)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知识链接
1.甲午战争是1894年发生的(光绪
二十年,甲午年)中日战争,是由于日本向朝鲜发动侵略,并对中国海陆军实行挑衅而引起的。尽管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曾英勇作战,但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中国方面失败了。最后,清政府派李鸿章和日本,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2.邓世昌(1855~1894)清末海军爱国将领。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奋勇战斗,遭日舰围攻,仍毅然指挥已受重创的致远舰向日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猛冲,决计与其同归于尽,不幸在冲击中被击沉,与全舰250余名官兵同殉于难。
自主学习
1.我会给下面的字注音
( ) ( ) ( ) ( ) ( ) ( )
霎 锚 霄 频 屡 舵
2.我会根据意思选择相应的词语填空。
毫不示弱 乘风破浪 置之度外 同归于尽 管带
(1)一同死亡或毁灭。 ( )
(2)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 )
(3)丝毫不表示自己很弱,常形容在强者面前不畏惧。 ( )
(4)船趁着风势,冲开浪头。常比喻不畏艰难奋勇向前,也形容事业迅猛发展。 ( )
(5)清末新军制,统辖一营的长官,海军的舰长亦用此称 。( )
3.熟读课文,给下列词语归队。
目瞪口呆 置之度外 慷慨激昂同归于尽 魂飞魄散 惊恐万状
描写我军的
描写写敌军的:
合作探究
1.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段意。
3.朗读课文3-6自然段,画出描写邓世昌以及全体官兵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4.本文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始末为线索来叙事写人,为什么题目不用《中日甲午战争》,而命名为《海上英魂》?
拓展延伸
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吸取历史的教训,迎接新的挑战,捍卫祖国的尊严呢?
课堂检测
1.读句子,体会划线词语的意思,并用其造句。
①一时间黄海海面战火熊熊,硝烟弥漫,喊杀声、炮轰声响彻云霄。
②他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官兵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2.补充词语
同( )敌( ) 硝( )弥( )
同( )于( ) ( )之( )外
( )风破( ) 目( )口( )
( )飞( )散 舍( )( )国
推荐阅读
课下查找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影视、书籍、图片、资料,进行观看或阅读,如电影片《甲午风云》及连环画《邓世昌》等。
语文百花园五
温馨寄语: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按照不同感情色彩给词语分类。
2.了解两种批注方式,学习做读书笔记。(重、难点)
知识链接
感想式批注:记录自己阅读的感受、想法
质疑式批注:把读书的疑问记录下来
评价式批注:记录自己阅读后对文章褒贬看法
补充式批注: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
联想式批注: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
自主学习
1.通过认真阅读教材127页内容,我了解到:
带有( )、( )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叫“褒义词”,
带有( )、( )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叫“贬义词”。
2.我能把下面的词语按照不同的感情色彩进行分类。
真诚 凶残 虚伪 善良 视死如归 惜墨如金
贪生怕死 乐于助人 口是心非 和颜悦色
贬义词:
褒义词:
我还发现( )—( ) ( )—( )
( )—( ) ( )— ( )
( )—( )互为反义词
3. 除了褒义词、贬义词以外,还有一些介于中间的词语,叫“中性词”,例如:平凡 普通 好奇 察言观色。 我也能举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合作探究
一、学做读书笔记。
1.小组互读丫丫和宁宁的话,说说什么是旁批,什么是眉批?
小结:做批注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请先把阅读平台的故事读一读,想一想有什么感受。再看一看别人的批注,对照一下自己的认识。最后,另选几处有感触的地方,尝试进行眉批及旁批。(批注方法参考知识链接)
3.除了制作读书卡片,我们还可以通过( )、(
)、( )等方式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积少成多
1.我会有感情朗读古诗。
2.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同学,我了解了这首古诗的大意
3.我还收集了陆游的其他诗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活动,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则格言,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体现这则格言对自己的启发和教育。(重、难点)
自主学习
根据组长的分工,搜集有关爱国主题的材料,如格言、故事、诗歌、图片等。
合作探究
一、 走进语文大课堂
1.请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写的稿子跟组内成员分享。
2.汇报。
(1)提出要求:
A.演讲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气、语调、手势和演讲内容协调。朗读时,注意读出作品的情感与语调。
B.听众: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以红花的形式给出评议。评出本班此次演讲活动的优胜者。
(2)小组内演讲、评议,之后小组派出代表在班上演讲,评出本次活动的优胜者。
二、习作
〈一〉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想一想你最喜欢的格言是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为什么喜欢它。(你是怎样理解这句格言的,联系生活通过事例说一说它给你带来哪些启发和帮助。)
2、小组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师生进行评议。
〈二〉指导构思,点拨写法。
1、选题要新颖。 2、重点突出。
3、感受在其中。 4、详略得当。
〈三〉动手习作《我最喜欢的一则格言》。
课堂小结
26《少年闰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我会写
kuà xi chú fánɡ cì wei chù shenɡ mínɡhuǎnɡhuǎnɡ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畜生(chù xū) 五行(xínɡ hánɡ) 少年(shào shǎo) 空间(kōnɡ kònɡ)
3、辨字组词
扭( ) 胯( ) 畜( ) 贼( ) 橱( )
纽( ) 挎( ) 蓄( ) 贱( ) 厨( )
4、通过读文,我知道课文描写的是 事、课文 重点写了 、 、
、 四件事。最后写 我体会到 。
5、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得很有特点,我愿意尝试背诵第一自然段。
6 关于小说《故乡》的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1919年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
6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二)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段落多读几遍,体会人物特点。
学法提示: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人物的时候,首先要看他的外貌。阅读课文,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体会到什么?再与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概括出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从闰土的外貌看出具有 特点。
2、默读课文从四件事情,表现闰土哪些特点?
学法提示:默读课文,把文中闰土的语言划出来,多读几遍,讨论一下,以便更准确地概括出闰土的特点。
(1)如:“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体会到闰土 特点。
(2)课文中类似的句段还有很多,我要找出来体会一下。
。
3、文中的“我”有什么感想?读14-16自然段。
(1)我的感想是
(2)“我往常的朋友”又是是些什么样的“朋友”呢?
(3)“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说的是什么意思?
4、学习方法,尝试运用。
课文中抓住人物特点来描写人的方法很有特色,运用本文写法,抓住身边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让别人很快猜出他(她)是谁。
(四)拓展延伸
再见闰土 鲁迅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在文章中画出描写中年闰土外貌的句子,想一想,中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我”看到闰土变成这样时,心情怎样?
3、闰土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课后小结
27《凡卡》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让孩子们同情凡卡,了解凡卡向往什么。知道一百多年前与我们仿佛年纪的孩子曾有过的苦难经历,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使之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2、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的内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预习、分组细学
1组:收集作者信息及写作背景
2组:提炼信的内容
3组:了解凡卡生活的“苦”
4组:了解信中回忆的“乐”
5组:了解细节描写中体现的“痛”
6组:写作特点
学案自学
一、初读课文,疏通词句。(学习方法:读准字音,认准字形,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课文至少读三遍。)
1、给生字注音
吉( ) 爹( ) 炕 ( ) 立柜( ) 祷告( )
锈( ) 摩平( ) 皮袄( ) 揪着( ) 稀粥( )
2、理解词语句子:
摩平: 捉弄: 打发:
祷告: 指望:
二、细读课文,深入思考:
1、提炼信的内容
2、“苦”——阅读凡卡的信,围绕“信”,体会凡卡的痛苦生活和急切的心情。
例:我的发现:凡卡的命运非常悲惨,主要体现在:
3、“乐”——认识插叙,了解插叙内容对表达凡卡生活的作用。
例: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我的体会是:
4、“痛”——细节描写的运用,使甜蜜的梦回到了永远的痛。
5、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我的体会是(体会对比、反衬的运用):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初步展示学案自学中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小组合作
针对学案中的内容分组进行交流,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针对问题,展开交流和学习,其中组内1号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
第1--2组同学交流第二题中的1小题;
第3、4组同学交流第二题中的第2小题;
5、6组同学交流第二题中的3小题;
第7、8组同学交流第二题中的4小题;
第9、10组同学交流第二题中的第5小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班级展示
第1--2组同学展示第二题中的1小题;
第3、4组同学展示第二题中的第2小题;
5、6组同学展示第二题中的3小题;
第7、8组同学展示第二题中的4小题;
第9、10组同学展示第二题中的第5小题。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自悟自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哪些学习的方法?
达标测试
1、小小书法家
chú guì mā píng pí ǎo yóu tǒng
( ) ( ) ( ) ( )
jiū zhù xī zhōu jí xiáng dǎo gào
( ) ( ) ( ) ( )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拒( )钓( )摩( )揍( )
柜( )钩( )磨( )凑( )
3、词语填空我最行
希望 期望 指望 巴望 盼望 渴望
(1)过了一个钟头,凡卡怀着甜蜜的( )睡熟了。
(2)凡卡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 )了,连狗都不如。
(3)凡卡疲惫极了,多么( )能好好地睡一觉
4、课文理解我最棒!
(1)“凡卡把自己写的信塞进了邮筒,回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对“甜蜜的希望”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同情凡卡吗?相比之下,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怎样?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28. 孔明借箭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歩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 物的特点。
【学习过程】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5遍,完成下列各题:
1、 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支吾 擂鼓 呐喊 欣然而至 神机妙算 隐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搜集罗贯中的资料,阅读《三国演义》某些章节。
1、默读课文,想一想孔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周瑜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2、 你认为诸葛亮和周瑜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3、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展示与反馈。
当堂检测
1、 比一比,再组词。(8分)
擂( ) 属( ) 匆( ) 呐( )
雷( ) 嘱( ) 勿( ) 纳( )
2、 把词语补充完整(6分)
( )而至 军中无( ) ( )不已 神机( ) 箭如( ) 大雾( )
3、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6分)
懊悔( ) 妒忌( ) 吩咐( ) 呐喊( )
隐讳( ) 少顷( )
1、 选词填空
镇静 安静 幽静
(1)夜深了,繁华热闹的都市随着最后一批人群的消失显得异常( )。
(2)傍晚,我来到( )的林间小路上散步。
(3)面临如此大的变故,他却显得异常( )。
5、按要求改写句子。(8分)
(1)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的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肃来见孔明。(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拓展练习 爆破英雄侯满厚新课 标第 一 网
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暗堡挡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爆破手侯满厚向连长要求说:“我去炸掉它们。”连长紧紧地握住他的手,点点头,立刻组织火力掩护他。
“轰!轰!”两声巨响,侯满厚接连炸掉两个暗堡。他匍匐来到第三个暗堡,点着导火索,把爆破筒塞进暗堡枪眼,自己马上向一个炸弹坑滚去。这时敌人发现了爆破筒,就把它扔了出来。侯满厚看见爆破筒的导火索已经烧了一半,就急忙抱住爆破筒,使劲往暗堡里塞。敌人吓得拼命往外推,侯满厚用尽全身力气往里顶。一个顶,一个推,眼看就要爆炸了,敌人松了手,爆破筒终于塞了进去。侯满厚就地一滚,刚滚进炸弹坑,只听见“轰”的一声,他被震晕过去……
当他醒来时,发现还有一个暗堡的枪眼正在喷着火舌。突然,有一颗炸弹在离他不远处炸响,在弥漫的硝烟中,他摸索着爬出来,选择了一个有利位置,点着爆破筒导火索。他想,这次不能让敌人再有时间推,他双手抱着爆破筒,眼睛盯着吱吱响的导火索,心里数着一、二、三……刚数到七,他眼明手快,一下子把爆破筒塞进暗堡,自己连滚几下,滚回炸弹坑。“轰”这最后一个暗堡也被炸飞了。我们的部队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像猛虎一样扑向敌人,战斗胜利了。
19岁的侯满厚,一个人炸掉了敌人四个暗堡,自己身体没受一点伤。大家夸他是个智勇双全的战士。中央军委授予他“爆破英雄”的光荣称号。
(1) 给下面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2) 匍匐.(fǔ fú) 弥.漫 (mí ní) 硝. 烟(qiāo xiāo)
(3) (2)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
眼疾手快:
智勇双全:
(3)在文中找出侯满厚炸掉最后一个暗堡时的动作,并画上“﹏﹏”。(3分)
(4)想一想为什么说侯满厚是个智勇双全的战士呢?(4分)
课后小结新课 标第 一 网
29《战风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会认“厮、虔、冤、邪”4个生字;积累“外行、冒险、虔诚、形形色色”等词语。
2、我会默读课文,学习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奇事,知道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伟大的作家、戏剧家、诗人。由于家贫,他只上过中学,但喜爱文学, 1602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部作品中出现了将近七百个人物,描写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成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的真实而全面的反映。
2.简介堂吉诃德。
在西班牙的拉•曼却住着一位年近50的老单身吉哈诺先生,他经济地位低下,朋友不多,生活单调而无聊。他整天沉浸在骑士侠义小说里,梦想做一个勇敢的骑士游侠、冒险、闯荡天涯,扶困济危。X K b1.C om
为了做骑士,他做了三件准备工作:第一件,他拼凑了一副由曾祖传下来的破烂不全的盔甲戴在头上;第二件,用了4天的工夫给那匹皮包骨头的瘦马取了个高贵、响亮的名字“弩骍南得”;第三件,想了八天,给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台•拉•曼却,意思是拉•曼却地方的鼎鼎大名的骑士堂吉诃德,并且模仿古代骑士忠诚于某位贵妇人的传统做法,物色了邻村一个养猪村姑做自己的意中人,并给她取了贵族名字叫做杜尔西内亚•台尔•托波索。
这位堂吉诃德先生先后一共三次出巡。课文从堂吉诃德准备第二次出行写起。
自主学习
1. 给词语注音。
虔诚 冤仇 邪法 外行 冒险 形形色色 坐骑 祷告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互相打杀。 ( )
(2)受人侵害或侮辱而产生的仇恨。 ( )
(3)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 )
(4)不正当的方法、门路、行为。 ( )
(5)指对某种工作或事情不懂或没经验。 ( )
(6)不顾危险的进行某种活动。 ( )
(7)指事物种类繁杂、多种多样。近义词如:五花八门。 ( )
3、默读课文,写出他们分别和堂吉诃德是什么关系?
桑 丘 ——( )
杜尔西内娅 —— ( )
驽 骍南得 —— ( )
4、 默读课文,填空。
本文讲( )把( )当做巨人,准备和“巨人”打一场“正义战”。他的侍从( )告诉他那是风车,他( ),径直向风车冲去,结果风车突然转动起来,堂吉诃德被( ),( ),最后还说是( )来夺取了他胜利的光荣。
5、 写出预习中你不明白的问题。
——————————————————————————————————
合作探究:
1、堂吉诃德为什么要去战风车?桑丘是什么态度?战风车的结果是怎样的?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战风车之前、之后,堂吉诃德和桑丘的两次对话。体会他们各自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讨论交流他们两个的性格特点。
主人:
仆人:
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堂吉诃德的神态、动作的语句,结合书中的插图,说说他战风车时的生动情景。课文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课堂检测:
1、用下列词语各写一句话。
形形色色:
冒 险:
2、填空。
堂吉诃德要去战风车是因为( ),战风车的结果是( )。
本课我们学习了( )、( )、( )的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后小结
30* 《童年乐趣》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克利斯朵夫童年喜爱音乐的故事,认识这个音乐天才的性格特点,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嗡、勉”2个生字;积累“毫不厌倦、一本正经、专心致志”等词语。
知识链接: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原小说写一个作曲家一生的故事: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生于莱茵河畔一个德国小城,祖父和父亲都是职业音乐师。他是个很有才能的钢琴家和作家,但不愿意以音乐去逢迎时好、猎取功名利禄。他为人爽直、富于正义感,认为艺术家为了表现生活的美好理想,应当向社会上的消极势力展开不妥协的斗争。
课文讲述的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童年的一段生活,表现出他有相当的音乐天赋、对音乐有强烈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在世界文学上,有一位名叫罗曼•罗兰的法国作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精心构思、奋力写成了一部十卷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作品描写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坎坷的一生。今天,同学们要读的课文就节选自这部作品,讲述的是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童年的一段生活。(板书:童年)
l 一、识字学习最有趣味
1、初读课文——“读文”: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把课文读熟 ; 方法可以是朗读、默读、浏览等)
2、再读课文——“识字”:
A.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
B.在课文中用圆圈圈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一读。
C.利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来盘点一下:可让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本课两个生字,把“翁”与“嗡”,“免”与“勉”进行比较。
3、“学词”:理解生词意思(结合上下文,或者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文中生词)
惘然:
勉强:
咏叹调:
毫不厌倦:
一本正经:
专心致志:
二、默读,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克利斯朵夫童年的哪些事情?课文以( )为序,记叙了“ ”的诞生过程。
可分为四个阶段来理解:
开始(第 自然段):“一天晚上”,( )。
接着(第 自然段):“有一天”, ( )。
后来(第 自然段):“几天之后”,( )。
最后(第 自然段):“过了一星期”, ( )。
三、读课文——“赏句”:
六岁的克利斯朵夫的乐趣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注意分别用不同符号勾划出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有关语句来)。
讲述: 作者采用多种方法刻画出克利斯朵夫对音乐的( ) ,表现出克利斯朵夫童年的最大乐趣就是( )。
“质疑” : 读了课文,你能不能提出一个你自认为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 )
四:预习导学交流:
对学1、认读词语。联系上文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
2、小组内提出问题,质疑解难。
群学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组竞赛朗读课文。
全班同学中你认为谁读得好,为什么?
2、小组汇报。学生发表见解。
小组讨论、交流:
问题一:克利斯朵夫成为著名的音乐家,靠的不仅是自已对音乐的热爱,还因为他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还因为他有一位赏识他的祖父。
问题二: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第9—23自然段,找出这么评述的根据。通过人物对话,你体会到什么?(祖孙两人 )
五、展示反馈:克利斯朵夫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的根据。
深入探究祖父在克利斯朵夫的成功上的重要作用。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
引导体会说感悟,教师“老人正在剃胡子,这时放下剃刀,脸上还满是肥皂泡沫。”(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 。
“祖父不作声了,似乎不理他了。”(联系下文, )
“他特地让房门半开着。”(祖父这么做是为了 。)
“正当他用一只脚站着打个转身的时候。看见祖父在半开的门里探着头对他着。”
“老人一句话也不说,走过来,拥抱他。”(这个无声的拥抱, )
六、拓展思维:如果你是克利斯朵夫,你想向祖父说什么呢?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