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掌握逆城市化的成因。
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知识点一 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学生用书P41]
1.城市化过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
⇒
②河流
⇒⇒
③生态
⇒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
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形成城市功能分区
就业方式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
聚落景观
乡村景观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
人类活动
人口与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
文化
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强化文化交流与融合
17
材料一 某城市从市中心到郊区的气温变化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
材料二 我国正逐步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到2015年底,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下图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2)结合材料探究: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伴随着“出门坐汽车”“走路不用腿”的新时代的降临,大中城市交通拥堵之况已然成为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居民百姓心生厌烦、挥之不去的苦恼之事。人口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由于人口过分集中,导致住房拥挤,2011年我国城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积为35平方米,目前全国各城市中尚有51万户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
(3)结合材料探究:
①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其成因主要有哪些?如何整治?
②除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外,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社会问题还有哪些?
提示:(1)热岛效应。 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过度集中,大量排放废热,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区。
(2)地表硬化导致蒸发减少,下渗减弱,地下径流减少,地面径流增加,从而使汛期洪峰流量加大,会加剧城市洪水发生;城市河湖的蓄洪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
(3)①城市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的主要成因是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整治措施主要有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优先发展公交等。
②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还有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社会不安定等。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
结果
地形
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17
气候
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将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市
水文
破坏原有河网系统
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
生态
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及垃圾干扰、破坏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遭受破坏,环境恶化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环境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村
转变为
城市
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
居民就业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三产业
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
人口
分散、农业人口
密集、非农业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低
高
信息、交通
欠发达
发达
文化、观念
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低
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较高
[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5年5月10日晚至11日6时,贵州省毕节市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城区出现严重内涝。下图为城市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会导致城市内涝的环节变化是( )
A.①过多 B.②受阻
C.③过快 D.④增大
(2)此次毕节城市内涝现象给我国城市建设带来了启示,今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 )
A.加快城市土地资源开发 B.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C.加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 D.加强城市人口迁移管理
解析:第(1)题,题干中显示出5月10日晚至11日6时,毕节遭遇了持续强降雨,说明了降水环节出现了异常变化,从而导致了城市内涝,
17
应与图中的①环节对应;图中的②是蒸发环节,③是地表径流环节,④是下渗环节。第(2)题,城市内涝的出现一是与强降水相关,二是与城市的排水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答案:(1)A (2)B
17
知识点二 城市环境问题[学生用书P43]
1.“城市病”
(1)成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
【思考】 1.大城市地价昂贵,向来有“寸土寸金”之说,然而上海市在地处市中心的黄浦、静安、卢湾三区交界地带,营造了2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你同意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提示:同意。市中心建设绿地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2.城市郊区化(又称逆城市化)
含义
由于“城市病”的困扰,城市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表现
城市居民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
结果
市中心区衰落
本质
城市化进程从集聚发展到扩散的新阶段
【思考】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定是不可避免的吗?
提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速度不合理,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过度膨胀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只要我们合理发展城市,有效管理城市,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3.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倒退吗?
提示:逆城市化虽然会造成城市中心区的衰落,但它不是城市化的倒退,而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必经阶段,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逆城市化趋势越强。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的新潮流。
材料一 2015年1月3日,北京遭遇新年首次雾霾,空气质量指数为186,PM2.5指数为142,为中度污染天气。北京雾霾天气是北京市区和周边的污染排放造成的。其中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大气污染物之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PM2.5的主要来源是城市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以及汽车尾气排放。除大气污染之外,城市化的过程中还产生了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城市成了人们既爱又恨的地方。
(1)结合材料探究:
①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列举主要整治措施。
②城市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分别是什么?
17
材料二 城市的“空心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兴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而且在老城和新城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
(2)结合材料探究:材料二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①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所排放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整治措施主要有合理布局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改进燃烧技术,节能减排;建立绿化隔离带。
②城市中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建筑、居民生活垃圾;噪声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2)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
城市化问题及其整治措施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们的健康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垃圾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难度增加,失业队伍扩大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特别提醒] 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并不只是整治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包括环境污染整治和合理规划两个主要方面,如下图所示:
17
[知识拓展]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解
联系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17
C.热岛效应 D.臭氧层空洞
(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解析:第(1)题,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第(2)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易把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区,造成污染;为避免该问题的出现,应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答案:(1)C (2)A
知识点三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学生用书P44]
(1)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2)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3)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4)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5)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6)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思考】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积极建设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这反映了我国城市化的何种发展趋势?
提示: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主要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构建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这反映了我国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材料一 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南疆地区五座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关系图。
17
结合材料探究:
(1)根据材料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五城市生态环境均较脆弱,其城市化与和谐度的制约因子是什么?
(3)为提升该地生态环境和谐度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提示:(1)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和谐度先下降后上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呈非线性关系)。
(2)干旱(水资源)。
(3)控制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植树种草;保护水源;整治河道;统筹流域开发,合理规划用水,节约用水。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为了协调人口、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关系,我国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六个趋势。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下图为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1)简述规划绿地的分布特点。
(2)阐述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原理。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绿地主要沿主干道呈放射状分布,在边缘呈网状分布。第(2)题,城市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原理,即城市绿地的作用,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能阻挡飞扬的灰尘,吸收各种有害的气体,从而起到过滤、净化空气的作用;绿地还可以减弱噪声。
答案:(1)城市中心为片状分布,边缘呈网状分布(环状分布,沿主干道呈楔形或条带状或放射状分布)。
(2)吸附飘(浮)尘,净化污染气体,释放氧气等。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重点必背
1.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城市内涝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4.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什么是逆城市化?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6.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7.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是什么?
微点拨
1.城市化导致了地面景观的巨大改变,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对原有地域的自然环境改变很大:城市硬化面积增加,植被减少,会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形成“热岛效应”;城市凝结核增多,导致城市降水多于郊区;城市硬化面积增加,下渗能力减弱,易形成城市内涝。
2.城市化发展对区域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区域内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减少;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增加城市核心地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城市化过程中因人口、产业过度集聚,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产生了交通拥堵,居住困难,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城市化问题。
4.解决城市化问题,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7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2)建设新城、卫星城,以分散产业、人口,减轻中心城市的压力。
(3)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功能区,科学规划建设城市道路交通网。
(4)积极整治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 [学生用书P46])
知识点一 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原先的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B.城市经济活动强烈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从而导致城市气候类型的变化
C.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会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导致城市地区水系紊乱
D.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污染
2.下列关于城市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一般都将逐步演化为工业用地
B.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一般都会从第三产业转向第二产业
C.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集聚到分散
D.城市化过程使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被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解析:第1题,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原来的自然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城市建设虽然使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气候类型。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业三废”。第2题,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会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一般都会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
答案:1.C 2.D
知识点二 城市环境问题
2015年的3月份中旬,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将整个北京城笼罩在一片昏黄中。气象台连续发布雾霾黄色预警,空气质量属于严重污染。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北京市深陷十面“霾”伏中,其直接的不利影响是( )
17
①市民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剧增
②商业、餐饮等服务业遭受客源危机
③导致诸多生活用品的物价上涨
④加剧城市道路交通拥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为应对雾霾天气,北京市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为减少公众外出,要求企业轮流停产
B.实行交通管制,汽车限行
C.鼓励市民家中安装空气净化设备
D.污染类的企业一律关停
解析:第3题,雾霾严重,说明大气污染严重,会导致市民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提高,同时使大气的能见度降低,加剧交通拥堵。第4题,从大气污染的污染物来源看,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及工业排放的废气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解决措施应是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和工厂废气的排放。
答案:3.D 4.B
知识点三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下图为2015年春节期间深圳某大街“空城”一角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造成深圳某大街2015年春节期间“空城”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逆城市化加速
B.务工人员返乡
C.人口老龄化加剧
D.旅游人数增多
6.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发展内涵的合理途径是( )
①提高城市人口素质 ②扩大农业耕地征用 ③增加城市建筑密度 ④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5题,大量务工人员回家过春节,造成了深圳“空城”现象。第6题,目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环境污染、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严重,提升城市人口素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发展内涵。
答案:5.B 6.D
17
,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2.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解析:第1题,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市地表积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内涝。城市渠化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第2题,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加快。
答案:1.D 2.B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等原则。据此完成3~4题。
3.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
B.城市人口和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4.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绿地 B.工业区
C.交通区 D.住宅区
解析:第3题,目前,
17
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业大量排放废弃物,而城市环境不能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净化造成的。第4题,生态城市一般环境优美,是因为生态城市多在环境问题严重的市中心布局面积较大的绿地。
答案:3.B 4.A
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5~6题。
5.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
A.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6.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 )
A.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B.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
C.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D.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第5题,从图中城市和谐指数来看,该城市经济增长指数高,其他指数较低,由此可推断,图中城市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第6题,从图中城市和谐发展指数可知,城市的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答案:5.A 6.A
2014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是基本建成48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据此完成7~8题。
7.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可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 )
A.城市洪水问题 B.交通拥挤问题
C.环境污染问题 D.住房困难问题
8.下图为某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图,其中最合理的是( )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很容易判断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是为了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第8题,从图例中的风频图可以判断出该地的最小风频为西风,因而工业用地应布局在安居工程(居住区)的西侧。
答案:7.D 8.B
17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材料二 如图。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
(2)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漫画提示“入托难”“房价高”“堵车”“就医难”“幸福感”,可分析得出答案。第(2)题,“城市病”的产生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划不合理等因素有关。第(3)题,抓住材料一中“生态城市”的含义即可正确作答。
答案:(1)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
(2)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
(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10.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产生了一些城市化问题,请列举上海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上海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你能列举两项吗?
(3)从乙图气候资料看,反映了城市气候的两种效应,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效应,从气温和降水现象分别分析产生这两种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用地紧张;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2)建设卫星城,开发城市新区。
(
17
3)热岛 雨岛 ①城市人口、工业、交通的过度集中使城市区域气温高于周围地区;②由于生产、生活活动使城市尘埃增多,尘埃作为水汽凝结核,使城市上空多云、雨。
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 )
A.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成负相关
B.亚、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
C.亚、非洲总体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D.欧洲、北美呈现逆城市化
2.新兴国家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在城市中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描述与实际最不相符的是( )
A.无序扩张、环境质量下降
B.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C.教育配套滞后,学位不足
D.劳动力紧缺,退休年龄推迟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平均城市化速度慢;发展中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平均城市化速度快。第2题,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1.B 2.D
城市化率的高低表明农村劳动人口转移了多少。如果城市化率高,说明农村转移人口多,人口红利实现也多;反之,说明人口红利尚未实现或未充分实现。读下图,回答3~4题。
3.下列国家中,人口红利潜力最大的是( )
A.越南 B.菲律宾
C.印度尼西亚 D.马来西亚
4.对图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菲律宾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
B.印度尼西亚城市环境恶化
C.马来西亚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泰国城市中心出现空洞化
17
解析: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菲律宾、马来西亚城市化率高;越南城市化率低,即越南的人口红利尚未实现或未充分实现,所以人口红利潜力最大。第4题,由图可知:菲律宾、马来西亚城市化率高,已达发达国家水平,处于城市化成熟阶段;印度尼西亚城市化率目前发展较快,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问题突出;马来西亚虽处于城市
化高级阶段,但不是发达国家,没有逆城市化现象;泰国城市化率低,中心城市不可能出现空洞化现象。
答案:3.A 4.B
5.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分析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
(3)请从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4)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来推进?
解析:第(1)题,城镇化标志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中可知,1980年以后上海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而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由此推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大约是从1980年开始。第(2)题,城镇化水平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可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原因和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状况等方面分析。第(3)题,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会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如环境污染加重),交通、住房条件变差等。第(4)题,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经济等方面进行。
答案:(1)1980年以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而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说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
(2)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将城镇的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扩大城镇用地规模等。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