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湘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湘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知识点一 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学生用书P19]‎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温馨提示] 地域文化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生产工具、服饰、饮食、语言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远。‎ ‎【思考】‎ ‎1.荷兰风车、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墨西哥玛雅古迹、瀑布是否属于文化现象?‎ 提示:荷兰风车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那达慕大会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墨西哥玛雅古迹在古代属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现在侧重于精神财富,以上三项都属于文化现象。瀑布不是人类创造的,不属于文化现象。‎ ‎2.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在斋月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而且以上宗教建筑风格不同。这些习俗和建筑风格可以称为什么?‎ 提示:地域文化。‎ 材料一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形成基础。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料,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材料二 四合院结构示意图。‎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等华北地区,其中以北京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一种四面有房屋、中间有院子的住宅结构,其规模有大有小,小型四合院只有一进院子,大者有二三进和东西跨院,有的还有后花园。四合院由围墙封闭成矩形,房屋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门朝南开;有的大门前后有影壁,进门左转进入前院,院子南侧为倒座,旧时为佣人的住处。经垂花门进入中心庭院 14‎ ‎,分布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正房,也叫上房,为主人起居室和卧室,一般为一明一暗。中间为堂屋,是家庭住房的中枢,也是接待客人和家人相聚的地方,两边为卧室。正房的前方左右两侧为厢房,也叫下房、配房,一般用作书房、餐室或晚辈住房。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回廊相连。‎ 结合材料探究:‎ ‎(1)某地域内的文化景观是当地________的指示物。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华北地区冬季气候________且多________,这种结构可以________;南窗较大,是为冬季能够进入较多________。‎ ‎(2)城市建筑深受________的影响,北京四合院中________、________的配置,反映出中国古代长幼尊卑间的差异。‎ ‎(3)今天的北京四合院除具备居住功能外,还被开辟为旅游景点,因此其具有了________功能。‎ 提示:(1)自然环境 寒冷干燥 风沙 挡风 阳光 ‎(2)地域文化 正房 厢房 ‎(3)旅游 ‎1.文化的分类 类型 内涵 举例 文化 物质文化 具有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 如指南针、云南傣族竹楼、农田、道路、城市、村落等 精神文化 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 如京剧艺术、古代石窟艺术、少数民族风情、革命纪念地等 ‎2.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能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 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B.地域文化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 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地区和国家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D.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域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对人口发展的作用往往相同 解析:选C。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它不具备民族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不起决定作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域文化有差异,所以对人口发展往往起不同的作用。‎ 14‎ 知识点二 文化背景与人口[学生用书P20]‎ ‎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1)初婚年龄 ‎【思考】 1.1997年前,爱尔兰法律规定禁止离婚,会对初婚年龄有影响吗?‎ 提示:因为有这条规定,所以爱尔兰人对婚姻大事考虑得极为周密,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久而久之,晚婚成为爱尔兰人的风俗,并导致人口出生率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 ‎(2)婚姻稳定程度: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会导致出生率降低。‎ ‎2.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高出生率。‎ ‎【思考】 2.从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角度,分析非洲人口出生率高的原因。‎ 提示:非洲许多地区初婚年龄偏低,使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加之非洲部族众多,各部族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多采取鼓励生育的措施。‎ 材料一 西方发达国家法律规定的初婚年龄虽然普遍较低,如英国为16周岁,但实际的初婚年龄要晚得多,大多在25~35周岁之间。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大多在14~20岁之间。‎ 材料二 据联合国统计,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的离婚率都有迅速上升的趋势。欧洲许多国家和美国的离婚率长期居高不下。‎ 结合材料探究:‎ ‎(1)初婚年龄大小对人口出生率有何影响?‎ ‎(2)婚姻稳定程度与人口增长有何关系?‎ 提示:(1)初婚年龄越小,人口出生率就越高。‎ ‎(2)婚姻不稳定,离婚率高,降低人口出生率,人口增长慢;反之增长快。‎ 婚俗和宗教等文化差异对人口发展影响很大,可通过下表对比分析来理解。‎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婚俗 初婚年龄 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较多,人口的出生率低 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人口的出生率高 婚姻的稳定程度 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出生率大大降低 较稳定,离婚率较低,出生率较高 宗教 为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14‎ ‎ 读乌兹别克斯坦和日本的年龄结构(各年龄段百分比)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年龄(岁)‎ ‎15以下 ‎15~20‎ ‎21~25‎ ‎26~30‎ ‎31~35‎ ‎36~40‎ ‎40以上 乌兹别克斯坦(1994年)‎ 新郎(%)‎ ‎0.3‎ ‎11.0‎ ‎65.6‎ ‎15.0‎ ‎3.6‎ ‎1.0‎ ‎1.9‎ 新娘(%)‎ ‎12.6‎ ‎36.7‎ ‎39.5‎ ‎5.9‎ ‎2.4‎ ‎1.2‎ ‎1.7‎ 日本(1995年)‎ 新郎(%)‎ ‎0‎ ‎1.2‎ ‎19.3‎ ‎41.5‎ ‎41.5‎ ‎8.1‎ ‎7.9‎ 新娘(%)‎ ‎0‎ ‎2.7‎ ‎33.3‎ ‎43.9‎ ‎43.9‎ ‎3.4‎ ‎4.2‎ A.生育率较高和自然增长较快的国家分别是乌兹别克斯坦和日本 B.生育率较高和自然增长较快的国家是日本 C.造成两国婚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D.造成两国婚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婚姻制度、文化及宗教不同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生育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婚龄结构关系的理解和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与婚龄是密切相关的。婚龄越低,由于延长了生育时间,缩小了代际年龄差距,因此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就越高。婚龄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发达国家的婚龄一般比发展中国家的婚龄高。‎ 知识点三 中国文化与人口[学生用书P21]‎ ‎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2.变化 ‎(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而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当代,晚婚晚育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 ‎(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传统农业社会家庭增殖财富的手段主要是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男性劳动力。‎ ‎(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在农业社会,农民被尊为财富的创造者;在现代社会,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 ‎(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后,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被打破。‎ ‎【思考】 “晚婚”和“计划生育”对人口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14‎ 提示:初婚年龄的提高,提高了初育年龄,延长了亲子年龄差距,从而减缓了人口的增长。‎ 材料一 从现存的唐代墓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95个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情况。‎ 初婚年龄/岁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妇女人数/个 ‎5‎ ‎1‎ ‎10‎ ‎9‎ ‎14‎ ‎19‎ ‎11‎ ‎7‎ 初婚年龄/岁 ‎21‎ ‎22‎ ‎23‎ ‎24‎ ‎25‎ ‎29‎ ‎33‎ ‎—‎ 妇女人数/个 ‎6‎ ‎5‎ ‎2‎ ‎3‎ ‎1‎ ‎1‎ ‎1‎ ‎—‎ 材料二 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1)结合材料探究:‎ ‎①唐代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比我国现行妇女法定初婚年龄大一些还是小一些?‎ ‎②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数量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小一些。‎ ‎②可以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大大缓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压力。‎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重仕轻商,安土重迁”,而现代中国“全民皆商,四海为家”,文化观念古今有很大变化。如下表归纳。‎ 传统观念 现代观念 婚俗和制度 早婚早育 晚婚晚育 生育 多子多福 多育多子 重男轻女 只生一个好 少生、优生 男女都一样 人口流动 安土重迁 ‎“父母在,不远游”‎ 四海为家 ‎  (2)结合材料探究:‎ ‎①与多子多福相比,少生优生对人口与社会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②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对人口与社会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①降低人口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积累社会财富。‎ ‎②不同区域间联系日益密切,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口身体、文化素质。‎ 材料四 下面是某地区流传的一段顺口溜:有儿无女不称心,有女无儿会伤心;一儿一女不放心,多子多女才舒心。‎ ‎(3)结合材料探究:‎ ‎①以上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人口文化?‎ ‎②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人口发展会呈现怎样的特点?‎ ‎③针对以上问题,应提倡怎样的人口发展新文化?‎ 提示:①重男轻女、多子多福。‎ ‎②人口出生率高,增长快。‎ ‎③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 14‎ 表现 影响 传统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现代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生育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早生贵子”“成家立业”。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 ‎“先立业后成家”“晚婚晚育”。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当代中国,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人们学习时间延长,就业压力增大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获取财富的手段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动力 ‎“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 职业选择 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士”“农”“工”“商”是传统农业社会人们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念 人口流动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观念。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和工作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现代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 育红中学的小华同学搜集资料,对婚俗与人口的关系进行研究。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小华随妈妈参加了表哥的婚礼,婚礼主持人发言时祝贺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单位上的证婚人发言时却说“……要注意计划生育”。‎ 材料二 小华在上网时发现了两组有关我国婚姻状况的数据。‎ 甲:2008年上海平均结婚年龄再次推迟,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2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9.6岁,比2007年推迟约0.6岁。‎ 乙:1991~2007年香港的离婚判令数与粗离婚率统计图(粗离婚率指一年内每1 000人中15~64岁的离婚人数)。‎ ‎(1)材料一中婚礼主持人与单位证婚人的发言反映了我国生育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③从家长包办到自由恋爱 ④从封建礼教到新社会风尚 14‎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试分析近年来上海市人均结婚年龄推迟对人口的影响。‎ ‎(3)由材料二图可知,1991~2007年香港离婚率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分析这种变化使香港产生的人口问题有哪些?‎ 解析:第(1)题,婚礼主持人的发言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的思想;而单位证婚人强调计划生育,反映了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第(2)题,人口结婚年龄推迟,会延长亲子年龄差,降低生育率。其原因在于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3)题,离婚人口增加会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同时产生家庭与社会问题。‎ 答案:(1)A ‎(2)会使人口亲子年龄差距变大,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3)波动上升 离婚率增加会降低人口出生率,同时会使单亲家庭增多,对家庭尤其是儿童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社会稳定。‎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重点必背 ‎1.什么是文化?‎ ‎2.初婚年龄大小对人口出生率有何影响?‎ ‎3.婚姻稳定程度与人口增长有何关系?‎ ‎4.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为什么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5.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数量有什么作用?‎ ‎6.我国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生育观,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7.“全民皆商”观念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8.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对人口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微点拨 ‎1.片面地认为婚俗指早婚。发展中国家有早婚的习俗,这会加快人口的增长;发达国家晚婚或者不婚较为普遍,会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2.信仰宗教的地区其人口出生率不一定就高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仅仅是影响人口发展的一个因素。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并不全是受天主教的影响,更多的是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婚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样,欧洲虽然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却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区,也可以说明人口出生率主要还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3.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说明了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在现阶段已由人口增长的“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 ‎4.我国生育观念的变化,一是得益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二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功不可没,我国婚姻法不仅对婚龄进行了严格限制,而且规定实行计划生育是夫妻双方应尽的义务。‎ 14‎ ‎,             [学生用书P23])‎ 知识点一 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 ‎1.下列有关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 B.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传统性 C.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 D.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之为文化 解析:选B。文化作为历史的承传,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反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归纳起来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前者称为物质文化,后者称为精神文化。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传统性。‎ 知识点二 文化背景与人口 ‎2.下列关于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婚年龄大,人口的出生率低 B.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低 C.婚姻关系不稳定,则人口的出生率高 D.离婚率高,则人口的出生率高 解析:选A。晚婚晚育有助于降低人口出生率。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这些现象都会降低出生率。‎ ‎3.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的原因是为了(  )‎ A.扩大势力 B.发展生产 C.养老送终 D.加快城市化进程 解析:选A。为了增加信徒,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的增殖。‎ 知识点三 中国文化与人口 我国传统文化对历史上的人口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社会发展使生育观念发生变化,但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很大。据此完成4~6题。‎ ‎4.工商业者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遭受贬斥的原因是(  )‎ A.被认为不能增加社会财富 B.是被统治阶层 C.四海为家,居无定所 D.不能使劳动力增殖 ‎5.形成“多育多子”传统生育观的根源是(  )‎ A.“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 B.劳动力的增殖能增加家庭财富 C.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6.与目前“四海为家”基本无关的是(  )‎ A.工业化步伐加快 B.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 C.改革开放的深入 D.“生态难民”‎ 14‎ 解析:解答本题组要明确以下几点:①“士”“农”“工”“商”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②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的增殖成为增加家庭财富的手段。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人口的迁移。第4题,工商业者被认为不是财富的创造者而经常遭到统治者贬斥。第5题,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的增殖成为增加家庭财富的手段→形成“多育多子”的生育观念。第6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封闭的社会环境被彻底打破,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推进了各地区间的人口流动。‎ 答案:4.A 5.C 6.D ‎,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为“稻米文化” 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关系 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可以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也可以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①错误。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并不都呈正相关的关系,③错误。‎ ‎2.对下图解释正确的是(  )‎ A.早婚使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B.早婚能提高出生率 C.早婚可降低出生率 D.早婚可遏制人口的增长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由图示可以看出婚育年龄的早晚对人口增长速度影响明显。‎ 14‎ ‎3.在婚俗方面导致欧美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较低的原因是(  )‎ A.早婚早育现象普遍 B.宗教因素的影响 C.婚姻关系不稳定 D.只生一个的国家政策 解析:选C。欧美国家由于离婚率较高,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4.下图反映了我国人口学历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从中可知(  )‎ A.相同学历段女性比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短 B.高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大于低学历段 C.各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没有变化 D.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预期寿命越长 解析:选D。由图可知,不同学历的平均预期寿命均是女性高于男性,而且学历越低,男、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差距越大。‎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的流动人口已达2.6亿,十年间增长80%,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是流动人口。有数据表明,中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80后”年轻人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绝对主力。据此回答5~6题。‎ ‎5.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  )‎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 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 解析:第5题,我国人口流动日趋活跃,他们外出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第6题,这些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5.C 6.B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某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据此回答7~8题。‎ 国家 指数 国家 指数 巴基斯坦 ‎4.9‎ 肯尼亚 ‎1.1‎ 尼泊尔 ‎4.0‎ 哥伦比亚 ‎1.0‎ 韩国 ‎3.3‎ 菲律宾 ‎0.9‎ 泰国 ‎1.4‎ 委内瑞拉 ‎0.9‎ 14‎ ‎7.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似的国家是(  )‎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D.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 解析:由表中数值可知巴基斯坦、尼泊尔和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较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思想也很严重。该思想的形成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答案:7.C 8.B ‎9.根据下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亚洲 大洋洲 拉丁美洲 非洲 欧洲 北美 人口自然 增长率 ‎19‰‎ ‎12‰‎ ‎22‰‎ ‎28‰‎ ‎3‰‎ ‎7‰‎ 注:北美指不含墨西哥的北美洲。‎ ‎(1)世界新增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 A.亚洲 B.拉丁美洲 C.非洲 D.欧洲 ‎(2)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________,造成这种状况的地域文化方面的原因是什么?‎ ‎(3)造成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域文化原因有哪些?‎ 解析:亚洲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必然多;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其文化因素主要是初婚年龄大,加之婚姻不稳定;导致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域文化因素与欧洲地区大致相反。‎ 答案:(1)A ‎(2)低 ①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高,再婚现象较多;②晚婚甚至不婚。‎ ‎(3)①早婚之风盛行,人口出生率高;②婚姻较稳定,多育多子。‎ ‎10.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30年来,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0年的3.34%和2.59%,下降到1999年的1.52%和0.88%,2013年的1.21%和0.49%。‎ 材料二 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从1970年的20.8岁变化为1998年的23.57岁。我国平均家庭规模从1991年的4.84人变化为1998年的3.63人,2011年的3.10人。‎ ‎(1)试分析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逐年推迟的原因。‎ ‎(2)试分析近30年来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变化与我国人口数量的关系和原因。‎ ‎(3)试分析我国家庭平均规模近30年来逐年缩小的原因。‎ 解析:政策、经济水平、社会竞争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妇女的初婚年龄,育龄妇女初婚年龄的增大,将促使生育率下降,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观念的变化也会使家庭平均规模缩小。‎ 答案:(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深入人心。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 14‎ 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竞争力的加大,广大育龄妇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学习和事业上,晚婚晚育渐成风气。‎ ‎(2)随着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的增大,促使生育率下降,从而使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育龄妇女初婚年龄的推迟,不仅延缓了整个社会的生育过程,而且使实际生育人群的范围缩小。‎ ‎(3)我国平均家庭规模逐年减小,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进步,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多代同堂的局面正在改变;另一方面,计划生育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多子女户越来越少,独生子女的比重逐渐增大。‎ 根据以下材料,完成1~2题。‎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年是10∶1,2003年则是3∶1。‎ 在这30多年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并开始养育下一代。于是,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职职工供养退休人员的巨大压力表现明显。‎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说,未来10年,我国“421”家庭数量至少会有上千万个。“421”家庭引发的最主要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压力。‎ ‎1.对于“‎421”‎家庭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B.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婚姻习俗的影响 C.受宗教的影响 D.受婚姻不够稳定的影响 ‎2.下列城市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且能遏制“‎421”‎家庭形成的有(  )‎ ‎①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 ‎②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决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 ‎③构建节约型城市,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 ‎④上海等城市开始规定双方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④‎ 解析:第1题,“421”家庭的形成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导致的。第2题,“①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和“③构建节约型城市,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符合持续性原则,但不能遏制“421”家庭的形成;“②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决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则会进一步加剧“421”家庭的形成。‎ 答案:1.A 2.D 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内每千名育龄妇女所生孩子数。下图是我国各省不同年代生育率分布的盒形图,盒内的分隔线为中位数,线段向上至最大值,向下至最小值。读图回答3~4题。‎ 14‎ ‎3.该图可说明的是(  )‎ A.我国人口增长率有加快的趋势 B.我国人口总量有减少的趋势 C.我国人口出生率有下降的趋势 D.我国人口生育率的省际差异有增大的趋势 ‎4.影响我国生育率变化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生育观念 B.人口受教育水平 C.人口老龄化 D.国家人口政策 解析:第3题,生育率决定出生率的大小,由图可知,从1965~2005年,生育率降低,人口出生率也呈下降趋势,但人口总量还呈增加趋势。第4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降低。‎ 答案:3.C 4.D ‎5.读某年国际人口增长率的柱状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国家人口增长率的特点。‎ ‎(2)美国属于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是美国的人口增长率比中国还高,简述其原因。‎ ‎(3)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可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不到印度的一半,请简述其原因,并说明人口增长与哪些因素有关?‎ ‎(4)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印度社会中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此类国家的人口发展中存在的人口问题可能是(  )‎ A.人口老龄化严重 B.少儿比重过大 C.性别比失调 D.劳动就业人口比重大 解析:从图中数字看,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比低收入国家低。中国的人口增长率比印度低,是因为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美国虽然收入很高,但美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且外来移民多,因此人口增长率也很高。重男轻女的思想会造成性别比失调。‎ 答案:(1)①从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看,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普遍比低收入国家低。②从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来看,如中国和印度,采取的人口政策不同,人口增长率也不同。‎ ‎(2)美国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移民涌入,导致人口的机械增长过快。‎ ‎(3)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高于印度,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早,控制严格,效果显著。印度受民众宗教信仰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困难。所以,‎ 14‎ 人口增长不仅仅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还与人口政策、宗教信仰、文化等社会因素有关。‎ ‎(4)C 14‎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