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理解控制人口规模是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辩证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4.理解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区别。
知识点一 控制人口规模[学生用书P90]
1.控制人口规模的意义: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控制人口规模的目的: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思考】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政策是否一样?为什么?
提示: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不同,其人口政策不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老龄化现象突出,多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一般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材料 世界人口、资源、环境质量相关曲线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是什么?对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从三条曲线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当今世界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3)要摆脱图中所示的困境,你认为应首先从哪里下手?为什么?
(4)此图对人地关系发展趋势的预测忽略了什么因素的影响?
17
提示:(1)对资源的影响是需求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环境质量下降。原因是人口数量增加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生活排污量猛增和生产活动规模迅速扩大,使得生产废弃物大量增加。
(2)人口的过快增长与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
(3)从控制人口规模入手,因为资源与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问题引发的。
(4)图中忽略了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等的影响,人类环境观念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改变目前人口增长过快、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现状。
控制人口规模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威胁人类生存。控制人口规模的必要性及措施,如下图: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1号公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我国仍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据此完成(1)~(2)题。
(1)为了解决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矛盾,既属于基本国策,又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
①环境保护
②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③计划生育
④禁止乱砍滥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之一,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 )
①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②减少耕地面积 ③消灭自然灾害 ④提高耕地的利用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①②③④均属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④禁止乱砍滥伐不是基本国策。第(2)题,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减轻自然灾害,故选D。
答案:(1)A (2)D
17
知识点二 转变发展模式[学生用书P90]
发展模式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目的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强调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生产与消费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影响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
【思考】 清洁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废弃物,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你对这种说法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清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但清洁生产是相对的,是与现行的技术和产品相比较而言的。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清洁生产过程中也有废弃物产生,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较少。
材料 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如下图)。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结合材料探究: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有何不同?
提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社会生产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关注经济效益,同时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强调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清洁生产、文明消费,减少环境压力、资源消耗。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的,人类在获得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目标
以经济增长为指标,经济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指标,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发展模式
粗放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集约式(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
17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发展的时
间尺度
本代人的利益是最大的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知识拓展]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降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目标、增长方式上有很大差别。读下图,完成(1)~(2)题。
(1)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增长方式是( )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2)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是( )
A.秸秆焚烧还田 B.矿渣生产水泥
C.垃圾转移国外 D.污水灌溉农田
解析: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的增长方式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矿渣生产水泥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符合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1)C (2)B
17
知识点三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学生用书P91]
1.土地资源
(1)地位和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2)保护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
2.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3.淡水资源
(1)危机:世界上有60%的地区处于淡水不足的困境,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
(2)水污染
(3)措施: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4.海洋资源
(1)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过度捕捞海洋生物、盲目围海造地、毁坏滩涂、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等。
(2)保护措施:伏季休渔、禁止滥捕、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等。
【思考】 我国地大物博,但为什么说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提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拥有量少,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与供应之间不相适应,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资源利用和重复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图表导读]
1.读教材P104图4-14 风能利用、图4-15 太阳能利用,思考下列问题。
(1)风能和太阳能作为新能源,其优点是什么?
(2)目前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难题是什么?
(3)你知道的新能源还有哪些?
提示:(1)可再生,清洁无污染。
(2)能源密度小,技术水平要求高,开发利用难度大。
(3)地热能、核能、潮汐能、波浪能等。
2.读教材P106图4-17 丰富的海洋资源,思考下列问题。
(1)海洋资源包括哪些方面?
(2)目前,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分布在哪里?
(3)近海地带出现的海洋环境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提示:(1)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海洋空间资源。
(2)近海大陆架一带。
(3)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原因:①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②沿海地带工农业生产及海上交通的发展等。
17
材料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我国制定了许多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个缺水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由于污水排放量大、处理率低,全国年排污水363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水质性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竭,海洋污染严重,在海洋资源利用中,出现了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下图所示为我国主要环境问题分布。
结合材料探究:
(1)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森林等资源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填写下表。
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方式
产生的环境问题
a.________
土地荒漠化
滥伐森林,破坏植被
b.________
c.________
土壤盐碱化
开矿
d.________
工矿、交通、住房用地扩大
e.________
(2)图中部分河流水质严重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3)海洋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成因分别是什么?针对过度捕捞,主要对策是什么?
提示:(1)a——滥垦草地、过度放牧;b——水土流失;c——不合理的灌溉;d——产生废弃地;e——耕地面积减少。
(2)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河流。
(3)向海洋中倾倒废弃物,排放冷却水,杀虫剂随雨水进入海洋以及海上石油运输开采的泄漏导致海洋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盲目围海造陆、毁坏滩涂造成海洋生态破坏。针对过度捕捞的对策是禁止滥捕,实行“休渔”制度。
1.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产生的环境问题
解决措施
滥垦草地,过度放牧
土地荒漠化
退耕还草,防治土地荒漠化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治理
17
水土流失
不合理的灌溉
土壤盐碱化
改良灌溉方式
开矿
产生废弃地
覆土复垦
工矿、交通、住房用地的扩大
耕地面积减小
保护农田,合理利
用每一寸土地
2.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
自然资源
主要地位
利用中的问题
解决途径
森林资源
既有经济价值,又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
采育失调,林质下降;毁林开荒,伐木取薪,造成覆盖率下降;砍伐过度,不利于更新
合理采伐;采伐和抚育更新相结合;退耕还林;建立保护机制
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农业采取喷灌、滴灌等技术,减少浪费;保护水源,防止和治理水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净化后循环利用;海水淡化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成因及解决措施
环境问题
成因
解决措施
环境污染
向海洋中倾倒废弃物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向海洋中排放冷却水
冷却水处理后排放
杀虫剂随雨水进入海洋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海上石油泄漏
清除海上石油污染
生态破坏
过度捕捞
禁止滥捕,实行“休渔”制度
盲目围海造地
科学论证围海造地
毁坏滩涂
保护滩涂的生态作用
读图,完成(1)~(2)题。
全球不同程度退化土地的分布情况
17
(1)有关全球各地土地退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亚洲土地退化以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为主
B.非洲土地退化严重主要跟沙尘暴频发相关
C.欧洲降水丰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D.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超过北美洲
(2)目前在我国农牧过渡地区,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对策为( )
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
B.禁樵禁牧,保护基本农田
C.合理利用土地,退耕还草
D.有机质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解析:第(1)题,亚洲土地退化主要以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为主;非洲土地退化也是以人为破坏植被为主要原因;欧洲水土流失远没有亚洲等地严重;南美洲和北美洲土地退化面积相当,但北美洲面积远大于南美洲,所以南美洲严重土地退化面积比重超过北美洲。第(2)题,农牧过渡地区土地退化主要是过度放牧或过度农垦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因此合理利用土地是主要措施之一,在部分地区实行退耕还草,有利于生态的恢复;禁樵禁牧不利于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应该适度放牧,防止乱砍滥伐;有机质还田有利于防止土地退化,但不是农牧过渡地区的主要措施。
答案:(1)D (2)C
知识点四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学生用书P93]
1.协调人地关系
(1)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3)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4)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2.从观念走向行动
(1)各国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
(2)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生态环境。
(3)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
【思考】 作为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为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提示: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珍爱生灵,万物共存;做一个环保志愿者等。
材料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因此,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例如,工厂实行清洁生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下面两幅图表示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和部分“环境标志”。
17
结合材料探究:
(1)清洁生产和传统生产的末端治理有何不同?
(2)为什么要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
提示:(1)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而末端治理则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治理上。
(2)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两名小学生针对大街小巷到处都分布着烧烤羊肉串摊点的现象,向社会公众发出紧急呼吁:“口下留情救绿荫!”据此完成(1)~(2)题。
(1)这一现象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是( )
①污染空气,使局部气候变坏
②伐木烧炭,破坏林木资源
③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④使鸟类失去家园,破坏生态平衡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既能保留这种被大众接受和欢迎的烧烤饮食文化,同时又能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其正确的方法是( )
A.加强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设置摊点
B.选用无污染的热源烧烤,如电烤
C.逐步淘汰或限额烧烤
D.坚决予以取缔
17
解析:第(1)题,街头烧烤要消耗大量的木炭,这意味着更多的林木将被砍伐,从而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第(2)题,要求选择既能保留烧烤文化,又能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做法,电烤是个很好的选择。
答案:(1)C (2)B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重点必背
1.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2.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什么不同?
3.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4.什么是森林资源?其生态功能有哪些?
5.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6.协调人地关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社会公众可以做些什么?
微点拨
1.除实行计划生育外,还可以通过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加强妇女的素质教育,以控制人口规模,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转变发展与消费模式——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1)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资源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2)清洁生产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
3.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
4.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是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之一。
, [学生用书P94])
知识点一 控制人口规模
1.控制人口规模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读人类发展和生产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图中数字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①为生产规模过大
B.②为过度利用自然资源
C.③为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
17
D.④为破坏生态环境
答案:C
知识点二 转变发展模式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据此完成2~3题。
2.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倡导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
A.全球化生产 B.信息化生产
C.集聚生产 D.清洁生产
3.不符合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行为是( )
A.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督管理
B.城市通过垃圾焚烧,减少占地面积
C.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
D.生产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解析: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生产模式。垃圾焚烧可带来大气污染,也不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答案:2.D 3.B
知识点三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被大量运用在军工、电子等行业,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我国是稀土第一生产大国,读世界稀土产量变化图,回答4~5题。
4.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11年仅占23%,其主要原因是( )
A.世界稀土资源的探明储量大幅度增加
B.我国新勘探的稀土资源少
C.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世界最多
5.据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60年前美国产量高于其他地区
B.中国稀土产量一直上升
C.M年份美国稀土产量最高
D.M年份后,美国消费量持续递减
解析:第4题,由于对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我国稀土的保有储量大幅减少。第5题,1960年前,美国稀土产量低于其他国家;中国稀土产量呈现的是有升有降总体
上升趋势;图中体现不出消费量情况,故判断不出M年份后美国消费量持续递减。
答案:4.C 5.C
知识点四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7
6.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上学、放学尽量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
B.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C.在超市购物自备购物袋
D.不随便扔废旧电池,送到专门的回收机构
解析:选A。注意这里是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s\do5(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读漫画“不堪重负”,完成1~2题。
1.漫画反映了( )
①人口问题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②人口问题给地球资源造成了沉重压力
③人口越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
④世界的人口与资源、环境是相协调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上图中反映的当前世界存在的人口问题主要是指( )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
C.人口老龄化较严重
D.人口分布不平衡
解析:漫画反映了人口众多,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人口过多给地球上的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答案:1.A 2.B
读我国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完成3~4题。
17
3.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4.C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B.人类不合理灌溉
C.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D.夏季风强劲
解析:第3题,A地位于新疆,地处西北内陆,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少,盐碱地面积较大;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B地位于黄河的上游,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不合理灌溉导致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第4题,C地位于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沿海,盐碱地所占比重大的原因是沿海海水浸渍。
答案:3.D 4.A
下图为某电厂循环经济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若H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
A.砖瓦厂 B.钢铁厂
C.玻璃厂 D.化工厂
6.该电厂的生产模式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A.减弱噪声 B.绿化环境
C.保持水土 D.减少酸雨
解析: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分析,发电厂的废渣可用作生产砖瓦等建材的原料。该电厂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脱硫处理,减少了酸性气体的排放,从而减少酸雨。
答案:5.A 6.D
17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据此完成7~8题。
7.下图中表示节能标志的是( )
8.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家庭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B.多用电子邮件,少用传真、打印机
C.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睡眠模式
D.用小汽车作为代步工具
解析:第7题,A为质量安全标志,B为节能标志,C为绿色食品标志,D为节水标志。第8题,用小汽车代步,相对而言排放的废气较多,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要尽量使用公共交通方式。
答案:7.B 8.D
9.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武汉市向社会公布,东西湖区石榴红村等8个村被评为武汉市首批生态村。据介绍,这些村历来重视环保,倡导生态文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家乐旅游景点,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武汉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图。
(1)将下列内容代号填入武汉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图的方框中。
a.科教 b.景区资源与环境
c.经济 d.人口
(2)“农家乐”模式是如何促进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
(3)“农家乐”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第(1)题,读图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回答。第(2)题,结合图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回答。第(3)题,从农民的收入、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回答。
答案:(1)自上而下,自左而右依次为d、b、a、c。
(2)通过开展“农家乐”,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当地农民保护景区资源与环境意识增强;经济收入增加,保护、开发资源和环境的经济能力提高,有利于当地生态发展。
(
17
3)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收入难的问题;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0.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读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石漠化是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喀斯特地区,地表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严重破坏、土壤严重侵蚀、岩石大面积裸露,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过程。贵州省目前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危害最严重的省份。
材料二 瓮安县两个不同时期工矿业生产示意图。
(1)分析回答石漠化对贵州省农业生产条件的不利影响。
(2)简要评价瓮安县工矿业生产转变的主要意义。
解析:(1)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从气候、土壤、水文等方面分析其不利影响,要注意前因后果的逻辑联系。(2)结合图示信息比较早期与现在工矿业生产的差异,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评价其主要意义。
答案:(1)水土流失加剧,耕地面积减少;部分地区气候恶化,旱涝灾害频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水资源不足。
(2)提高科技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17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最珍贵的是土地,最不被人珍惜的也是土地。读表,完成1~2题。
我国耕地减少构成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公顷)
构成
年份
建设用地
生态退耕
结构调整
灾毁
1987
19.2
16.4
4.7
5.9
1997
17.6
16.5
16.5
7.0
2007
20.5
39.5
13.5
10.7
1.下列四个省区中生态退耕较多的两个是( )
①甘肃 ②内蒙古 ③辽宁 ④江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专家警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必须保持1.2亿公顷的耕地底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措施适宜的是( )
A.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
B.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禁止建设用地
C.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D.禁止建设大型工程
解析:第1题,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过度开垦,生态破坏严重,退耕面积较多。四个备选项中甘肃、内蒙古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第2题,考查保护耕地的措施,遵循保护耕地、经济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答案:1.A 2.C
近年来在我国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生产模式③可能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①增加土壤肥力 ②减轻环境的污染
③地下水位上升 ④保护物种多样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4.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生产模式③将秸秆用作沼气发酵原料,为农户提供了清洁能源,从而减轻了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污染;沼渣、沼液为农田提供肥料,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减少了化肥的使用,从而改善了自然地理环境。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③将秸秆作为沼气原料,可以产生沼气,解决生活用能问题,产生的沼渣、沼液又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17
答案:3.C 4.C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虚拟水指生产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许多国家虚拟水资源的进出口以农产品和工业产品表现出,每年全球商品中虚拟水资源的流动总量约达16 250亿立方米。约旦和以色列等一些干旱国家以虚拟水形式进口的水量已远远超过了其出口的虚拟水量。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虚拟水战略区划图。
(1)分析A、B两省同属虚拟水平衡区的原因。
(2)从虚拟水角度为C省的产业走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3)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说明虚拟水资源流动的地理意义。
解析:(1)A省为新疆,B省为江苏;新疆深居内陆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少,但人口稀少,生产生活消费量小;江苏工农业发达,人口多,对水资源消费量大,所以A、B两省虚拟水平衡。(2)C省为河北,水资源缺乏,对水资源需求量大,走可持续发展应从产业调整、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分析。(3)虚拟水可以弥补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提高利用率。
答案:(1)A省:水资源少;人口少,生产生活消费量少。B省:水资源多;人口多,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消费量大。
(2)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水产业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节水型产业;积极进口水密集型产品(高耗水产品);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利工程等。
(3)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弥补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的不足;在生产和贸易中,合理控制高水分产品的种类和数量。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