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土地的誓言》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欣赏精彩片段,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2、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先学
(一)自学指导(请根据自学指导学习课文,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时间13分钟)
1、自由朗读,要求声情并茂,力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再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抒情脉络,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本文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异同:
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结构相同:先直抒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抒胸臆。
4
内容——同: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异: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二)自学检测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炽痛( ) 嗥鸣( ) 谰语 ( ) 亘古( )
蚱蜢( ) 镐头( ) 污秽( ) 炽痛( )
2、口头回答自主学习中的第2题,如果自己起来不会或者回答时有错误、不完整,其余同学可起来修改、补充、质疑等。
(三)我的疑惑
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写在下面。要求:只写题号,或者言简意赅,明确清晰,书写规范。我的疑惑:
三、合作探究
过渡语:本文读来美不胜收,从情感、意象、语言、手法等方面都给我们美的享受,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些“美”。
1、 美在情感。
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明确:a运用了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c人称的恰当运用。)
2、美在意象。
4
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提示: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则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但也表达了对老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美在语言。
①“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突出“泛滥”)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突出“埋葬”)
③为什么说“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为什么说“我是土地的族系”?
(提示: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当堂检测
按照要求,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4
A.田垄(lǒng) 污秽(huì) 桦树(huá)
B. 镐头(gǎo) 炽痛(zhì) 嗥鸣(háo)
C.亘古(gèng) 默契(qì) 泛滥(làn)
D.丰饶(ráo) 蚱蜢(zhà) 召唤(zhào)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誓言 胸膛 涌跃 仰望
B.汇合 土壤 辘辘 飘扬
C.怪涎 破晓 高梁 标直
D. 幽远 斑澜 呻呤 耻辱
3、 对课文的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 标题“土地的誓言”应理解为“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C. 教学设计>文章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D. 作者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板书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深情赞美故乡——誓死保卫家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