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充满感情的朗读诗歌,准确地把握诗歌感情的发展变化,并学会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陶冶学生对诗歌艺术美情感的熏陶。体会作者强烈的怀乡思国的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诗文联想法,合作探究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有人这样说,拿起一本中国的诗集,轻轻抖一抖,便会从中落下许多个“愁”字来。于是,海上明月是愁,人在天涯是愁,无边丝雨还是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
一缕乡愁从唐诗中飘来,缠绵多少相思的河畔;一缕乡愁向宋词中飘去,惊醒多少游子的安眠;而正是这缕乡愁啊,又引发了远在台湾的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怎样的乡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余光中,赏乡愁经典,品浓浓乡愁。(屏显: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学习诗歌(分四个乐章来学习)
第一乐章:饱含深情读乡愁。
这首诗的朗读基调是——深沉的,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
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缓慢的。
3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指生朗读,读后评议
学生齐读。
第二乐章: 想景悟情赏乡愁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诗人运用什么顺序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现浓浓的乡愁?
3、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4、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
第三乐章 :含英咀华品乡愁
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方面去欣赏。
第四乐章 :放飞心灵抒乡愁
1、佳句仿写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乡愁。
学生们仿写展示
(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一曲歌,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就是乡愁。)
2、各领风骚话说愁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颠,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
四、总结:
老师也来思景悟情,想像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景。(充满深情地)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屋里。一位诗人倚窗站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学生感情充沛地跟着老师朗诵)
《乡愁》教学反思
新星中学 宋显凤
3
乡愁,亘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抒情写怀,挥之不去,写之不完的话题。台湾诗人余光中写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乡愁》一课讲完之后,回顾了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触颇多。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环节体现出层次性。
本课的设计,力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导入入手,创设情境;然后分四个乐章来学习,饱含深情读乡愁、想景悟情赏乡愁乡、含英咀华品乡愁、放飞心灵抒乡愁。思路清晰,富有层次感。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探究精神。
在这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简单描述想像到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入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这首诗学生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歌的层次结构,二是诗歌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学生这么多的发现,可见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3、一路匆匆,缺乏积淀
本文重在进行思乡爱国教育,针对文中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眷恋,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和爱国教育。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没能很好的进入状态,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两点:一是九年级的孩子缺乏学习热情,不会配合老师。二是老师的自身原因,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度不够,没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在朗读过程中加入教师的范读效果会大不一样。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继续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