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的体裁是?
生:人物传记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人物传记的特点。
出示屏幕,学生集体读。
人物传记就是记录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名人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传记的写法一般是介绍人物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的成长经历(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末尾一般总述人物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记叙成长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
师:今天老师继续和大家学习一篇传记,题目是?
生:《差不多先生》
师:作者是?
生:胡适
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胡适先生。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及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胡适先生是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写作的文学大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具有巨大的作用。
师:同学们请大声朗读课文,用笔圈划出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信息。
生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完成差不多先生的档案。
他叫差不多,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他的身份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集体回答)他的眼睛看的不很清楚;他的耳朵听的不很分明;他的鼻子和嘴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记性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不很细密。(一位同学回答)
师:事例,同学们请注意概括事例要注意三点——什么时间谁什么事。
生:小时候,红糖和白糖差不多。上学时,陕西和山西差不多。当伙计时,“十”和“千”差不多。乘火车时,火车八点三十分开和八点三十二开差不多。生病时,人医汪大夫和兽医王大夫差不多。
师:这几件事是从课文哪几段概括出来的?
生:5—9小节。
师:那我们就分工合作朗读5—9小节,先请同学划出差不多先生的话,那差不多先生的话一个人,剩余文字一个人。要特别揣摩差不多先生的神态、语气,语调。
师:为什么要举这么多的事例,少点行不行?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同桌间可相互交流。
生:这几件事之间是有联系的,首先它以时间为顺序,事态的发展是由轻到重,层层深入。
3
师: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
生:前三件是写别人的事情是略写,后两件事情是和自己切身有关的是详写。
生:所选取的事例正好是关于生活、工作和学习。所以说这样的安排又正好吻合了这篇传的要求。
师:刚刚同学们提到的三点就是我们写作时选材要注意的。
生:第一,典型。第二,有序。第三,详略
师:同学们把它记下去。
师:通过这个档案,你可以看出差不多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生:马虎,不认真,敷衍塞责。
师:人物传记一般是写真实人物的,那本文的差不多先生是一个真实的人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字词句来证明你的观点。
生:第三段,这样一个马虎的人,周围的人却如此信奉他,可见周围的人就是马虎的,所以我认为差不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
生: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师:对,差不多先生这一人物是虚构的,这正如鲁迅所说“杂取种种人物,合成一个。”
师:那作者对差不多先生持什么态度?
生:否定。
师:用文本说服老师。
生:刚才已经说了差不多是马虎的,周围的人是马虎的,而周围的人却称差不多是“圆通大师”,我认为作者对差不多的态度藏在“圆通大师”的后面。
师:你想说的就是正话反说吧。这就是胡适在本文写作中的一个手法——反语。
生: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一般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一种修辞。
师:文中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地方用了反语?
生:课文第10小节,以及“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包括第11小节。
师:同学们“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这句话并不是反语,差不多先生因为马虎丢了性命,一个国家,人人都变成差不多,那这个国家就变成“懒人国”,最后就会亡国。着可不是危言耸听,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有一定用意的,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出示背景
3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21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病态的中国,很多人身上存在做事敷衍塞责、马虎不认真的陋习。
师:可见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生:胡适先生嘲讽的像差不多先生的一群人。希望他们改掉身上的马虎,不认真。
师:那怎么理解“病态”?
生:这应该是马虎不认真的根源——思想的懒散,不思进取。
师:这又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作者以讽刺的手法,诙谐的语气,揭示了当时人们的不思进取。
生:差不多先生的死是他以及周围不认真的环境所造成的,老师对吗?
师:对,你归纳得很好。
生:可是他妈妈、老师,掌柜不是教育他了吗,可为什么还是这样的结果呢?
师:哪位同学能帮这位同学解决一下?
生:第一,教育了他却不接受教育,可见是他自己的原因。第二,他的妈妈、老师,掌柜也是马马虎虎,并没能对他循循善诱,好好教导他。可见他的死还是和他周围不认真的大环境造成的。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棒。
师:我们今天学习“五四时期”的文章有何意义?
生:我在写数学作业经常把小数点漏掉,经常挨老师批评,但自己总不当一回事,总感觉差不多就行。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我问题的严重性,我要改。
师:从大家的表述我也认识到同学们太有必要学这篇课文了。
师:该是向差不多先生告别的时候了,请每位同学写一句话送给差不多先生以表示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后对差不多先生的情和意。
生:差不多先生,再见!
师:你真的想见他吗?
生:永别了,差不多先生!
出示投影——永别了,差不多先生!
师:应该用什么口气读呢?
生:沉痛,毕竟人死了。
师:对,还应该把不希望再见他的感觉读出来。
师生齐读——永别了,差不多先生!
师:老师留个作业给大家来巩固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把它抄下去。
要和差不多先生永别,同学们,真的还很难呢!作为我们上冈实验初中优秀的你们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好,下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