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沪科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沪科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章: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课标要求 ‎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学情分析 物理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和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教学 重点 ‎(1)探究的主要环节。 (2)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讲授法、故事法、阅读法。‎ ‎ 学习方 ‎ 法指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资源及媒体 课件、自由落体演示器、抽气机、斜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复习 引入 上节课我们探索了古文明的物理知识,今天我们将在古人的基础上把物理知识发扬光大。‎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很感兴趣 一、新 课 教 学 ‎1、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师:前辈们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   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动画(配有音乐和朗诵:由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不仅实现了飞翔之梦,而且还能登上月球、遨游太空,继续 ‎ 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产生了非凡的神奇。‎ 学生结合生活现象感受物理现象的奥妙。‎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 ‎ 活动 教学 ‎ 预设 新课教学 生:讨沦、交流 4‎ 探索浩瀚宇宙的秘密。这是脱离“发现”号宇宙飞船机体的宇航员在太空自由行走,其背后是蓝色的地球。这是“旅行者”宇宙飞船拍摄的土星照片,是20世纪最著名的天体照片之一。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人类也在探索微观世界。电子显微镜是人类的“火眼金睛”,通过它,人类能逐渐深入看清组成物质的不同粒子,这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放大了200万倍的铱原子排列图。激光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通信、能源等领域,而且也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看。激光束在刹那间将草莓切成两半。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集成了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的芯片,既小又轻,以致连蚂蚁都能搬动。超导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应用将缓解人类的能源危机,看:这是超导中的磁悬浮(极低温下金属块在磁场中会自动漂浮起来。)   师:看了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 进行适当的解释 新课教学 ‎2、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师:科学巨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伽利略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落体观点的过程中,不仅从逻辑上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且还带领学生在比萨斜塔上亲自实验,后来还巧妙地设计了斜面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是维护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演示实验:‎ ‎ (1)照图1那样,让小车从侧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   (2)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棉布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   (3)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木板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   师: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认识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它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他还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 分析论证,得出结沦: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 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能从实验找到点方向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 ‎ 活动 教学 ‎ 预设 新课教学 4‎ 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这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   师:铅弹和羽毛一起下落,哪个物体下落得快?演示实验:当玻璃管中有空气时,铅弹下落比羽毛快,当玻璃管被抽成真空时,铅弹和羽毛同时下落。   师:物理规律的获得不能像亚里士多德那样仅仅靠思辨,而应该依据科学的探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还应学会相互合作。   请同学们寸论: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四、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图,阅读课本P10-11的内容。   师:科学精神有哪些?请举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师:以上几位同学讲得很好,说明你们阅读很认真,这个好习惯要坚持。请同学们看图1-34构建物理学“殿堂”的巨人们,你会认识哪几个物理学家?你知道他们的简历吗? ‎ ‎ 1.杨振宁简历。   杨振宁,1922年出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生于安徽合肥县(今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去美国留学,在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指导下研究理论物理,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49~196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科学技术奖章。   杨振宁主要从事统计力学、量子场论、凝聚态物理、基本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为此,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籍著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对促进中关建交、中关科学技术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 有七个主要环节,具体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汁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阅读。 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  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刻苦认真、锲而不舍。  ‎ 科学家们善于合作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学生能从阅读中找到答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 ‎ 活动 教学 ‎ 预设 新课教学 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吴健雄简历。 ‎ 学生很有感悟 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 ‎  吴健雄(1912-1997),美籍华裔女物理学家,生于江苏流河。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36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同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会长。   吴健雄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弱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最主要的贡献是,1957年用卢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这个在整个物理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她以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崇高的荣誉,1958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这是该大学首次把这个荣誉学位授予一位女性。  3.新课程寄语。   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物理学正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才发展到由量子论和相对论作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阶段。   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必将导致新的探索,新的探索推动物理学进入新的时代。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同学们将发现科学巨人们留下的知识、方法及精神等无尽的财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学们将成为新时代的“巨人”!‎ 课堂 小结 ‎1.知识园地2.科学探究3.科学精神 小结本节 查阅有关的资料 作 业 布 置 一、本节知识巩固:‎ 实践活动:水中刺鱼 概括实验结论。‎ 二、新知识预习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科学家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除了给人们留下知识、方法外,还为后人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这些精神为后人所敬仰。‎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 二、不足:科学家的理论一定是正确的?同学们往往迷信权威,盲从权威,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如果这样,科学就不会向前发展。 ‎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 ‎ 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客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效果应会更好 4‎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