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
1. 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光组成的。
2.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探索自然充满兴趣,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白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等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乐趣及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层次,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分析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成长。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了解光的三基色是:红、蓝、绿及三原色的组合后的颜色,
3.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观察光的色散实验,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了解颜料的混合,感悟多彩的世界。
3.“想想做做”中分解太阳光及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感受获得成功的愉悦,并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3.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颜色之谜的兴趣,使学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彩。
教学重点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
教学难点
做好光的色散实验、透明体的颜色实验及不透明体的颜色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学习法
学习方
法指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资源及媒体
光盘、三棱镜、泡泡水、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光的色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
一、光的色散
提出问题: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光的色散。
引导学生观察自屏及彩色光带上颜色的排列顺序。
二、色光的混合
启发学生思考彩色光带再经过三棱镜后,又将怎样?
1.讨论、回答自己的猜想,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或两次折射);
2. 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可能向尖端也可能另一端;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出现彩色的光。
3. 学生观察回答:
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容易回答折射应及时予以肯定。
光的色散实验和七色光的混合实验有一定难度
3
课
教
学
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七色光的混合。
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七色光的混合。
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讨论归纳实验结论:
太阳光(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光的色散和光的混合。
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
指导学生利用实验探究三基色(课本世图4—37)。
认识红、绿、蓝被称为三基色。
用挂图或多媒体投影电视机画面,简单说明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
三、物体的颜色。
物体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图4—39所示的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所反射的光的颜色相同。
光改变方向,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
4. 思考讨论。
5. 观察讨论归纳。6. 思考、联想、回答。
7. 思考探究的实验
8. 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
9.个别学生回答:红、黄蓝(三原色)。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会体验光的混合。
实验中,透明胶片的颜色要纯正。越纯正现象越明显。
尝试颜料的混合,体验色彩斑斓的奇妙世界。
课
堂
小
结
1、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靛、蓝、紫七种色光混合组成的。
2、色光的混合:透明体只能透过与其颜色相同的色光。不同的色光混合能产生其它颜色。三基色:红、绿、蓝称为光的“三基色”。
3、颜料的混合: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4、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原理不同。
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总结本堂课所学的知识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作
业
布
置
1、白光是由 七种色光混合而成。
2.色光的三原色是 ,颜料的三原色是 、,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规律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3.透明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的,白光通过绿色玻璃照在绿色的树叶上,树叶呈____绿___色,白光照在小白兔身上,小白兔呈 色,小白兔的红眼睛呈 色.
学生汇报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
P69 1、2、3 预习作业:凸透镜成像与同步自主学习
(二)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一、亮点:
3
教学反思
色散与后面光谱联系紧密,七色光按这种顺序排列就是光谱,而“色散”只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色散实验由于天气原因没及时做,后面应该补上,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生活也充满热爱。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以后教学中多注意实验的可行性,应该不要受天气的影响。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教学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