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核心突破】
核心要点一 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归纳总结】
1.荒漠化的概念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因此荒漠化并不仅仅是出现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也有发生和发展。这种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在我国的分布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荒漠化不同于沙漠化,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沙漠化形成的营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绿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的发展。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
人为因素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也主要是针对人为原因实施的。
具体成因
10
【方法技巧】
1.图解荒漠化的成因
2.沙尘暴是魔鬼,也是天使
一般说来,沙暴是就地起沙 (扬沙),它携带的沙物质搬运的距离不远,而尘暴(浮尘)却能在高空中飘移几千千米,甚至更远。一位法国的地质学家曾在欧洲阿尔卑斯山的积雪中发现了来自中国的这些“不速之客”。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多于其他地区。
为何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增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人口素质较低,是根本原因。(2)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开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地表原因。(3)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原因。春季多风是北方气候固有的特点。这是由于内陆入春后地表温度迅速升高,气压差异较大,就会形成较大的风;北方的春天多浮尘,是因为北方是沙质土,此时温度回升迅速,且又少雨,土地解冻后,水分被蒸发,土地墒情较差,大片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态,遇风就起,形成浮尘、扬沙乃至沙尘暴天气。同样,南方即使遇大风也不会出现类似天气,一是南方以粘质土为主,二是南方多雨,三是南方植被覆盖率较高。近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地表非常干燥,这就为沙尘暴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为此,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会破坏草原、耕地,影响大气质量,严重时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出行,干扰人们生活。
10
沙尘暴也是“天使”:她塑造了黄土高原,促进了物质迁移;她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饵料;她可以抑制酸雨(沙尘呈弱碱性);她可以缓解全球变暖……
【思考点拨】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活动提示】1.教材P16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P17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
点拨:由这两幅图可获得以下重要信息:
(1)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距海遥远,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
(2)范围:主要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3)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且盆地与山脉相间分布,阻挡水汽的进入,降水稀少。
(4)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且荒漠连片广布,适宜畜牧业的发展。自东向西植被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此地景观的变化主导因素是降水,体现了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规律。
2.教材P18图2.5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
点拨:分析此图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信息的获取:
(1)该区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受地形限制呈放射状汇入盆地。
(2)河流的补给水源及河流水文特征: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多内流河,流程短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冬季出现断流现象。
(3)据现在城镇及古城遗址分布可看出该区的河流、绿洲萎缩,荒漠化扩展。
3.教材P20~21活动
点拨:活动1:潜在的荒漠化威胁是由本区的地理位置和水热等气候条件决定的。本区位于干旱与半干旱、沙漠与草原的过渡地带,属于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少而蒸发旺盛,这就为荒漠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活动2: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要以自然条件为基础。游牧经济的特点适应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和恢复;转化为商业性定居牧业,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退化,形成荒漠。
活动3:人口数量及增长与生态环境和荒漠化过程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10
活动4:从循环图中可以看出问题的源头在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因而解决的措施是控制人口数量,同时也要保证经济的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典题探究】
【例1】读我国各省区荒漠化分布图(图甲)和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图(图乙),回答问题。
(1)从荒漠化成因分析,荒漠类型多样,则自然过程形成属于 ,受人类活动影响形成属于 。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有 、 、 等,沙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是 。
(2)我国荒漠化分布最多的省区是 ,其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引起我国荒漠化面积增加的因素是 ,简析其原因。
【答案】(1)原生荒漠 次生荒漠 风蚀 水蚀 盐碱化 风力
(2)新疆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3)盐碱化
自然原因: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较高,盐分向地表积聚; 人为原因: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扩大。
【变式精练】
1.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原因多样,干旱本身就包含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 )
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 B.东部是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
C.贺兰山是最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且位于中部 D.内蒙古高原跨半干旱、干旱区,横贯本区东西
(2)关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多雨年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10
【答案】(1)B (2)C
2014年6月17日是第2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4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致辞中指出,气候变化造成或加剧的土地退化,不仅威胁到生计,也威胁到和平与稳定。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2.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是荒漠在原来基础上不断扩大的过程
B.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对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C.荒漠化就是荒漠
D.荒漠化的标志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
【解析】荒漠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荒漠是指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也发生在一些半湿润地区。气候因素是荒漠化的必要条件,而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答案】2.D
3.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
【解析】我国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是:江南丘陵——红漠化,黄淮海地区——次生盐渍化,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答案】3.C
核心要点二 荒漠化的防治
【归纳总结】
10
2.原则
3.防治重点:因地制宜地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综合整治。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10
(5)控制人口增长
【方法技巧】
某区域生态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1)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的成因
针对上述每一问题,要综合分析其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成因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对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对上述与某生态问题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自然条件包括:由高原山地向平原过渡、坡度较陡;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形成,冲刷力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土质由粉砂颗粒组成,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人为原因包括:对植被的破坏尤其是对森林的砍伐;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等;露天开矿的采矿方式。
(2)针对成因,提出应对措施
要做好这一步,关键在于加强针对性,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总结出应对措施,即包括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对人类活动的规划、管理,总之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
【活动提示】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10
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致向牧业地区推进。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典题探究】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缺林!缺水!缺土!缺粮!缺钱!1 000多万广西石漠化地区的群众面临着共同的生存挑战。据最新监测结果,广西有石山面积8.33万平方千米,占该区国土面积的35.3%,比台湾和海南两省国土面积总和还多。其中,已经石漠化的土地达3 500多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2 700多万亩。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逾越的鸿沟。
(1)广西是我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结合区域自然特征,试分析产生石漠化的原因。
(2)石漠化对地区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危害?
(3)结合对荒漠化问题的理解,你认为应如何遏制广西地区石漠化的蔓延?
【答案】(1)自然原因:本区岩溶地貌发育,石山面积广大,成土速度缓慢,植被覆盖率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石山区人口不断增多,毁林开垦、过度樵采、烧山、放牧、乱采石矿等人为破坏严重,致使石山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严重的石质荒漠化。
(2)①石漠化导致生态恶化,生存条件逐渐丧失,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石山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③石漠化引起的生态恶化加剧了贫困,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④石漠化带来的泥沙淤积,成为红水河梯级电站的重大忧患。
(3)①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②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石山区的能源问题;③控制人口增长与生态移民相结合;④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变式精练】
10
4.土地荒漠化是指因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丧失。据此回答(1)~(2)题。
(1)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包括 ( )
①干旱地区 ②半干旱地区 ③半湿润地区 ④热带地区 ⑤草原牧区 ⑥高山地区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 )
①植被破坏 ②气候变异 ③海平面上升 ④酸雨影响 ⑤风沙侵蚀 ⑥水土流失 ⑦过度开发
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④⑤⑥
【解析】(1)结合题干中对土地荒漠化的概念的分析判断。(2)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酸雨会使江河湖水及土壤酸化,除此以外的其他各项都可能导致荒漠化。
【答案】(1)D (2)A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完成第5-7题。
5.下列不属于我国的典型荒漠草原景观分布地区的是( )
A.内蒙古东部 B.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C.柴达木盆地 D.新疆
6.图中信息反映出荒漠草原荒漠化明显的表现是( )
A.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
B.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C.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D.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
7.图中显示导致我国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 D.过度放牧
【答案】5.A 6.C 7.D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