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枣核》教案及反思(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八年级语文上册《枣核》教案及反思(苏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枣核 教材分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情预估: 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 教学目标: Δ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 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 Δ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把握文章主题。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寄托的思乡之情,品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学会从小事、小文章中发现爱国这个大主题,倾听到爱国华侨爱国主义的心声。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Δ教学重点 把握构思上设置悬念的特点,把握思家恋国这一爱国主义主题。 Δ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一些重点词语的字面意思,联系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他们的深刻含义。 ‎ 4‎ Δ教学突破 由全文结构入手,理清文章结构,发现构思上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的分析,发现海外游子对几颗生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进而把握爱国之情。对个别难懂的句子,以分组讨论等形式,发现其内在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单元主题 "即使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凯歌,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单元"爱国主义"篇章,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 二、导入课题 1、 ‎《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 2、 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课文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预习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或其中的段落,完成两个任务:‎ 1、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圈画出生字新词。‎ ‎ 讨论、交流、明确: 1、同窗离开故乡50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颗生枣核试种,表现了身在异国,心恋故土之情。‎ 2、 生字词语 ①蹊跷( ) 嫣红( ) 倘若( ) 山坳( ) 掀启( ) 镶嵌( ) ②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安顿 感慨良深 ‎ ‎ 精致匀称 泛舟 ‎ 四、 研读课文 1、课题是《枣核》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板书: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课文一开始,我们不免产生疑问:这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同窗,为什么再三托付"我"带几颗生枣核呢?用途蹊跷,这是一个悬念,刚见面,分手半个世纪的同窗好友,竟来不及寒暄一阵劈头就问作者索要枣核,得到后,竟如获至宝。令人一头雾水,这是悬念之二。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作者忍不住探问究竟,但同窗由于作者玩起了"太极推拿大法",更令人摸不着头脑,这是悬念之三。只 4‎ 到后来,参观了同窗小院以及他家的北海后,揭开了悬念。原来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文章的主旨便在作者情感起伏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像这样层层设疑,最后拨云见日的手法就是设置悬念,本文构思巧设悬念,吊足了作者的胃口,读到最后才知道,要枣核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啊! ‎ 五、重点研读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友人的深沉感情,文中很少出现"思""恋"一类词语,那同学们从文中找找,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友人思乡之苦。 1、动身访美…再三托付… "再三"表现了友人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郑重其事,表示索要枣核的心切,思乡心之切。 2、拥抱之后,殷切的问…托在心上… "殷切"表现了心情的急切与真诚,就是同窗,分手了半个世纪竟来不及寒暄,劈头就问,表示急不可耐想赶紧拿那几颗枣核的心态,托在掌心,表示对枣核的珍惜。"珍珠玛瑙"用比喻更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 "几十里外"表现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不惜千金,"一块块亲手挑选"对此事重视认真,为的是堆起自家的北海。表现同窗依恋故乡的深情。 4、"我想厂甸,想…" 四个"想"字连用,解开悬念,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枣树是故乡的象征。种枣树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句句诉的是思乡之情,怎能不感人。 5、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坐在花园的长凳上,追忆北海泛舟的日子…‎ 这些看书"实录"的记叙,不加修饰,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把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的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语言朴实无华。 ‎ 六、 难点探究 读到此,我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大致以了解。 1、第七自然段中有这些内容:有人家庭事业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可心里总像缺点什么,也许是我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老人到底缺什么呢?照常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是无忧无虑,心情越是呀!游子缺的是故乡的温暖,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高度物质生活无法取代的乡土乡恋呀!正如友人所说"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现在,友人还时时沉寂在"我家的北海之中",思乡爱国之情深切感人,些家庭事业、经济更反衬出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2、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就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种枣树的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所以根本没有种枣树的必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分析。 能不能看到枣树长大,友人一点也不在乎。她种枣树是为了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只是借枣树来寄托他的感情,消除一点愁绪而已。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们不觉得乡愁就是这样。种枣树也好,堆北海也罢,甚至可以坐飞机回几次乡,还有许许多多的方式,却只是一种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又哪里是几颗枣核,几次回乡能够化解得了的,更何况"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所以试种枣树是为了慰藉思乡之情。枣核是小,可它是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选材以小见大 ‎ 七、 深情总结。 ‎ 4‎ ‎ 读完本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使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贺卡等捎去我们的祝福。封面老师已设计好了:一轮明月高照,一株枣树枝繁叶茂。请同学们将读完这篇文章的阅读体会写下来,作为网页祝福感言送给他,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园的美妙乡音吧!例如:你是这棵树上的一叶碧绿,由浓浓的乡情染成这一树思乡的情愫啊,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乡愁。 八、拓展延伸 最后让我们用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九、作业布置 1、必做题:课文生字词语抄写 2、选做题:课后第二题。 ‎ 十、 板书设计 ‎ 枣核 ‎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巧设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语言朴实 说枣核--为解乡愁、思乡之情 ‎ 议枣核--民族之情、以小见大 教学反思: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本节课我以引唱《我的中国心》《绿叶对根的情意》这两首歌曲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了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那一段生命情感历程。后来还让学生通过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加深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文本精神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课堂效果很好。 ‎ 4‎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