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
2、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或难点
: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铁块,小车,细绳.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1,诊断补偿:(1)什么是力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什么是重力 重力的方向如何
2,导入新课:教师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分别拉铁块和小车,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两次用力铁块静止不动而小车运动,启发学生思考:这两次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 由此导入本节内容.
3,探究释疑,交流合作:学生阅读本节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参看课本插图,提问并由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里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物体做了功.
分析课本插图做功的实例:货物,铁塔,火箭和原木在什么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 (重点让学生知道力的方向)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图例:货物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向什么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 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铁塔,火箭又是如何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货物,铁塔,火箭在竖直向上力的作用下,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叉车,直升飞机,燃烧气体分别对货物,铁塔,火箭做了功.原木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马的拉力对原木做了功.根据对图例的引导分析:让学生思考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3) 教师小结并板书: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着重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即如果物体仍然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14-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上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与距离,功的大小与力与距离有关,功的大小如何计算 教师提出问题:在拉力F作用下,通过的距离为S;在拉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的距离为2S;请同学比较这两次做功的大小.通过相同的距离S,一次拉力为F,一次为2F,比较这两次做功的大小.通过分析比较,让同学们懂得用力越大,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越多,做功越多.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总结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还有一个专用的单位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让学生课后了解科学家焦耳对物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1焦=1牛顿·米.
2
教师强调:在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距离的单位一定要用米.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做功的的多少只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有关,与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无关.再次,让学生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做课本例题:课本图14-3,求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自己做,要求解题规范化.
W=Fs=50N×10m=500J 教师提问:此题中木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哪个力做了功 对什么物体做了功 重力做了功没有 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知能训练:(1)小张提着一桶80N的水上坡,已知坡的长度为20m,高度为4m,小张做了多少功 (2)小王提着同样重的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20m,小王做了多少功 (3)小李提着80N的水桶,原地不动,停了5min,小李做了多少功 (4)讨论本课课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才算是做功,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课后作业
本节课后的练习1、2、3、4、5
教学后记
(另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