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内容
第 四单元(章)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重难点: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2.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展示 15 分、小结 2 分、巩固 5 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
1.抽查重点字词注音或意思。
翩( )然 连翘( ) 风雪载途( ) 衰( )草连天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2.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合作探究
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本文是竺可桢先生对于物候、物候学知识的介绍,文章条理清楚,主次分明,语言生动、形象而准确。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
(6)以上几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新课导入: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语言》。
自学指导
1、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板书设计:
2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注】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6)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在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作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教学反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