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
学习内容
第 五 单元 第 23 课 核舟记(第3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 习
目 标
三维目标:1、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方法。
2、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4、激发热爱祖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的感情。
重难点:
1、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方法。
2、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时 间
分 配
导课 3 分、自学及展示 15 分、探讨交流及展示 12 分、小结 4 分、
巩固 6分
学
习
过
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 自学新知
1、这是一篇古代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 有何特征 、 、 、 。
二、合作探究
(一)说明顺序探究
1、作者采用什么结构来说明核舟的?。
2、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你能说说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吗?
(二)内容探究
3、王叔远雕刻的方法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其技艺的高超?
方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4、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明确:大苏泛赤壁 。
(三)语言探究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检查背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核舟记》三四段。
二、读课文指导
1、 结构:总—分—总。分三部分:
一:总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二(2—5):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三(6):对“核舟”总结、评价。、
2
5、 赏析语句,品味生动传神的描写。
阅读勾画出生动的描写。
(四)说明方法探究
6、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四、课堂展示
五、课堂小结:
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六、课堂检测: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便要还家(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诎右臂支船( ) (4).左手倚一衡木(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2.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数量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然后归纳出来。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3、文言文数量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不同之处是: 。
2、核舟记》的主体部分即中间的四段,是按空间顺序介绍的:即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船舱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先写船舱,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中对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能更加清晰的介绍出核舟的形态。
板书:
核舟记
.一、概括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巧 (整体) 总
船舱
二、祥写核舟 船头 (局部) 分
船尾
船背
空间顺序
三、总体积评价 总
教 学
反 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