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及其加减
2.代数式(二)
一、教学目标
1.在代数式的求值过程中,初步感受函数的对应思想。
2.感受字母取值的变化与代数式的值的变化之间的联系,能利用代数式的值推断一些代数式所反映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当字母取具体数时,对应的代数式的值的求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难点:会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感受这种对应关系。
课堂结构设计
归纳旧知---创设情境,探求新知---即时训练,巩固新知-------练习交流,巩固提高-------总结反思,感悟收获。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回顾上节课所学习代数式和代数式值的概念,以及代数式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在计算机上可以设置运算程序,输入一组数据,计算机就会呈现运算结果,就好像一个“数值转换机”,通过“数值转换机”直观形象的体现字母取值的变化与代数式的值的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讲解教材中的议一议,填表并看谁算的又快有准。
注意规范书写格式。
(三)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内容:课后习题3.3的第2题。
3
目的:
根据老师们平时的教学经验,课后的这个第2题是学生做的最差的一道题。作为初学者,学生刚刚知道了代数式和代数式值的意义,会求代数式的值,而这题中涉及到合并同类项的内容,在课堂上老师适当引导,可以给以后的合并同类项埋下伏笔,制造悬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练习交流, 巩固提高
解决教材中的随堂练习等,同学之间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必要的内容。
思考题:1.已知ab>0,且a、b的绝对值分别为6、8,求a+b的值。
五、教学反思
《代数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本节课一开始就直奔主题,提出数值转换机,并要求学生根据两个不同的数值转换机列出不同的代数式,并求相同字母下代数式的值。进而引出议一议,让学生通过表格中大量的计算,熟练掌握求代数式值的方法,升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表后面的设问,以及老师的设问,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感受到这题并不是简单的计算问题,还要从中发现一些规律,老师的设问更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通过习题选讲,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代数式值含义,并对后面的合并同类项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在课堂练习中,给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分层次对学生提出要求,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不同的数学。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作的比较成功:
第一,根据课程标准把握教材.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淡化格式化计算程序,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对概念的感知和理解,如通过学生的表格计算,让学生熟练掌握代数式值的概念,通过习题选讲,让学生对后面的学习充满好奇。
3
第二,恰当设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议一议中设计的第三问:如果这两个代数式分别表示甲乙两家公司给一个打工者所发的总工资(n代表他上班的总天数)。你将选择在哪家公司打工?事实上不,设计到打工发工资的问题学生是很感兴趣的,这个问题提出的时候,教室里炸开了锅,有说甲乙的还有的提出根据打工天数或者自己的需要来分情况讨论的,恰当的让学生感受到代数式值随字母变化的变化规律,同时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第三,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不论哪个环节,学生活动始终是占主体地位.
第四,在课堂练习中分层次安排内容、分层要求,使他们人人具有成就感,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