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案
第一课时:《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
一、设计特点:
u 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u 创新高效的实验装置的改进;
u 科学高效的课堂导学;
u 丰富的情感教育融入家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在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与讨论等过程中,培养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及运用语言表达
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②通过课外实践,促进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难点:酵母菌的发酵原理
难点突破:教师通过对课本演示实验的改进,设计学生分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
等活动理解酵母菌的发酵原理,突破难点。
四、教学、教法
(1)教法:实验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2)学法:以分组实验为主的合作、观察、讨论。
(3)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分组、演示实验、学生导学案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总体设计:观看图片,引入新课(2分钟) 预习导学,学生实验(20分钟) 学习研讨,合作学习(18分钟) 课外实践,情感升华(5分钟)
具体内容如下:
(一)引入新课:(2分钟)
通过发酵食品图片,直击主题。
3
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意识。
师:图片中的果酱、酸奶、面包、泡菜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发酵食品,今天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细菌、真
菌在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的应用。
(二)预习导学(20分钟)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酵母菌的发酵现象
1、设计思路:观察酵母菌的发酵,首先要为酵母菌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培养酵母菌大量生长、繁殖。如:
实验思路:为酵母菌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快速培养酵母菌,观察现象。
师:为了让酵母菌活性提高,我们需要为酵母菌的生存提供哪些条件?
生: 有机物(营养物质) 、 水分 、 适宜的温度 。
师:为了保证这些条件,我们需要在瓶子里面装入什么?
生:酵母菌、 葡萄糖 、 温水 。
2、改进实验装置,添加大烧杯水浴热,缩短实验时间,使学生在课堂当中就能看到实验现象,获取成功
的喜悦。
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并讨论实验现象。
师:巡视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提醒学生规范操作并观察现象。演示验证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酵母菌的发酵原理。由于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小组讨论后,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
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师:小结实验,表扬快速获得成功的小组,更正个别小组实验过程中的错误,表达交流。
生:小组小结后,回答问题。
4、及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课堂联系到生活。
师:请说出人们利用酵母菌的发酵产物制作的食物名称?
(三)学习研讨(18分钟)
1、学生阅读课本,联系实际,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2、课堂应用,学生观看甜酒的制作过程,通过现象进入本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中的动手能力。
3
师: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得出结论。
生:回忆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联系视频,讨论后回答问题。
3、及时课堂小结,呼应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及时自我检测,小组成员之间也能在课堂上交流评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师:小结本课内容,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课外实践(5分钟)
课后作业布置为动手实践,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带入家庭,通过食品制作的过程,增加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时间。
六、课后反思
1、本课的设计亮点之一是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本课的设计思路是:动手实验,观看酵母菌的发酵现象。→分析现象,得出酵母菌的发酵原理。→讨论交流,认识并说出常见发酵食品的发酵原理。→联系生活,了解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课堂学习中,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本课的设计亮点之二就是创新高效的实验装置的改进。因为利用发酵制作食品的过程许多学生未曾见过,而且由于化学知识的缺乏,学生对于发酵作用的原理不容易理解,故老师将演示实验改进为学生动手实验。实验现象就是学生了解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应用的直观证据,突破本课的难点。所以通过学生实验,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了学生由观察到分析的能力。
3、科学高效的课堂导学是本课设计的第三个亮点。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完成一节优质课的前提。本节课,老师除了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更是设计了学生导学案,PPT课件等,使学生课堂的自主学习有了引导。
见附:学生导学案。
4、丰富的情感教育融入家庭是本课的第四个亮点,也是本人认为的最佳设计。不仅能让让学生在制作活动中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加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时间,学生热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得到升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