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菌》是新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一课,通过对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学习,学生对细菌的分布和生存条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是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从细菌的发现、产生、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等方面介绍了细菌的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细菌的发现史,启发学生理解正确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细菌结构图帮助学生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通过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引导学生推测营养方式;通过介绍细菌的繁殖方式使学生明确细菌分布广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能力目标:
(1)探究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2)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比较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归纳知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感受技术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研精神。
(2)从细菌的快速繁殖与广泛分布等特点中,意识到讲究卫生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细菌的生殖方式。
2、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设置原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计算细菌的繁殖数量;归纳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动画《破伤风》
提问:
1、破伤风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2、引导学生复习细菌的生存条件和分布特点?
1、观看动画《破伤风》,产生兴趣。了解破伤风杆菌感染人体后,在缺氧条件下可引起人患破伤风。
2、复习细菌的生存条件和分布特点。
以动画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发
现
1、提问:细菌是怎样发现的?
2、启发学生思考: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关键是什么?
回答:列文虎克制作了显微镜从而发现了细菌。
2
产
生
1、提问:细菌是怎样产生的?
2、为什么采用鹅颈瓶进行实验?
肉汤腐败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3、提问:巴斯德还有哪些贡献?
1、回答: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2、小组讨论分析巴斯德实验。理解细菌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无法进入肉汤中,细菌是变量。
3、展示巴氏消毒食物,能领会一些科学研究的精神。
理解细巴斯德的实验步骤和成功关键,锻炼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形态
示细菌的不同形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细菌的大小、形态、排列。
观察、比较,描述。
锻炼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结构和营养方式
1、示细菌结构图,指名学生说出相应结构
2、要求速记结构名称
3、示表格,分组学习,比较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4、根据细菌的结构,引导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1、说出结构。
2、用一分钟速记结构名称,同桌互查。
3、填写表格,比较动植物细胞的异同,归纳: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理解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而推测出营养方式。
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
生殖方式
1、播放细菌分裂过程动画。
2、根据书本“技能训练”,指导计算细菌数量。
3、提问:在恶劣环境中,细菌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1、观看分裂生殖过程
2、大多学生能计算出细菌分裂的数量,体会到细菌“个体小数量多”和分布广泛。
3、理解搞好卫生的重要性。
通过计算,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分裂之快,数量之多。
小结
示整节课的知识提纲
小结整节内容。
回忆整理
巩固归纳
综合练习
1、分布广泛与它们的哪些特点有关?
2、指导学生做学案选择题。
1、理解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点,是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2、学生练习、回答、说理由。
巩固提高
五、板书: 第二节 细菌
一、发现:列文虎克 巴斯德
二、大小:十分微小
二、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三、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特殊结构:鞭毛、荚膜
四、营养方式:大多异养
五、生殖方式:分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