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学习目标】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学习重点】
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说明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学习难点】
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复习:什么叫燃烧?燃烧条件有哪些?今天自己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
2.明确实验目标,导入新课。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实验用品:
镊子、烧杯、坩埚钳、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你还需要的实验用品:酒精灯、水。
学生阅读课本P150相关内容并掌握以下内容
1.实验: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
上述实验中我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如果加热时间较长,水蒸发后,蘸水的棉花也会燃烧。
2.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
我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说明二者都是可燃物。放在铜片两侧给它们加热后可看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你能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空气)吗?
答: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然后在一支蜡烛上扣住一只杯子,看到被杯子扣住的蜡烛一会儿会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
【归纳】 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设计实验验证每一个条件时,需注意确定好实验的变量,控制好无关变量。如要探究燃烧需要氧气这一条件,就要选取相同的可燃物,温度都达到着火点,然后通过对比有氧气和没有氧气时燃烧是否会发生,从而确定氧气对燃烧的影响。
【拓展】如果将实验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答: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
2
小组内合作完成自主学习实验内容,力争实验准备充分,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根据生活经验,请你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代替并设计实验证明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答案合理即可)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2007年5月28日报道:辽宁一酒楼因员工操作不当引发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当火灾发生时,下列措施不恰当的是( D )
A.隔离可燃物
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
C.把棉被用水湿透,覆盖在可燃物上,防止火势迅速蔓延
D.室内失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2.森林初发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灭。关于爆炸灭火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C )
A.爆炸使燃烧处暂时缺氧 B.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炸起的沙土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3.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可燃物要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火要虚”的目的是( D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方法改进:
存在困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