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一:(自主完成)填气压带名称,绘出六个风带的风向。绘出北半球气旋、反气旋,南半球反气旋水平方向的气流流向。回忆南亚季风环流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
教师活动一:1、图解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的洋流形成过程
90°N
60°N
30°N
0°
30°S
60°S
90°S
填气压带、风向
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
规律总结
环1
冬
夏季
8/0
图1
2、教师一边讲每支洋流的形成过程,一边引导学生记忆洋流名称。完成图中“环1”时,让学生结合图示理解“寒流”和“暖流”的定义。(实线为暖流,虚线为寒流)经过反复的教学调整,我和很多老师都认为画出图然后再告之定义要比先告诉定义再讲解的效果要好。
3、教师由图总结影响洋流形成的因素:盛行风、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
学生活动二:(知识迁移)根据所学内容自主完成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水域的大洋环流绘图,并结合课本识记洋流名称。
教师活动二:图解北印度洋海域的季风洋流。结合南亚季风环流冬夏季风的风向。
学生活动三:总结洋流分布规律。(提示:以 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圈的分布规律:运行时针,结合气旋反气旋水平方向所流流向;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 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圈的分布规律。)对于总结这个环节,一开始我并没有给学生提示信息,结果学生给出的答案乱而杂,没有条理。我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如何处理?给学生一个限定,这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
副极地低气压带
低压
60°N
3
30°S
30°N
0°
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压
高压
图2
学生结合着图示很容易得出在在中低纬海区,形成以30°(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海域形成以60°(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任务:1、独立完成四个情境问题;2、同小组交换意见然后派代表展示结果
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完成四个题目,然后再小组之间交换意见。学生在自主完成的时候大约有十分钟的“冷场”,而这正是还原了高考的本质。不让学生自己思考上来就小组讨论,这是无效的学习。一题一讨论会浪费很多时间。
题目:几位秘鲁青年人决定一起参加‘从秘鲁经太平洋去冰岛,体验异域风情’”的环球之旅活动“他们从秘鲁出发,乘船经太平洋至冰岛环球旅行。
情境一:停靠的第一站———赤道横穿的科隆群岛。船员们到岛上休息,增补生活必需品,发现岛上有企鹅的踪迹。
3
图3
为什么生存在南极的企鹅会出现在赤道横穿的岛上?
情境二:船只继续前进,12月份到达北印度洋,细心的船员发现船速快了,并得到船长的确认。船长在餐桌上给大家讲了航海中利用洋流流向的故事——“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
为什么12月份船速会加快?
情境三:船只经过波斯湾,船员们感受到了繁荣的石油工业,看到一只只大型海轮从波斯湾进进出出;经过红海地中海,船只终于来到大西洋东岸,并途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穿过英吉利海峡,停靠在英国伦敦港。船员们发现这里鱼船如梭,人们繁忙如他们去年收获的季节。
这里靠近什么渔场?世界四大渔场的成因分别是什么?(秘鲁、纽芬兰、北海道、北海)教师把四个渔场“落点”到图1上,进行知识强化。
情境四:
船长上岸买了最新报纸,看到头版“破船泄漏,生灵涂炭”的新闻,得知有关“威望”号油轮泄漏燃油事件。报上刊登的图片触目惊心。
这次原油污染怎么会这么短时间就从西班牙扩散到了法国?
图4
教师依据学生答案进行订正总结:情境一反映的是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情境二反映的是对洋流海洋航行的影响;情境三反映的是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情境四反映的是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我们把这四个问题的答案进行综合就完成了对课本第二部分内容——洋流对地理理环境的影响的学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