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2(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2(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十六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导学时数:‎ ‎ 三课时 导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新世纪,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 10‎ 的意思。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 二.课前准备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  慨(kǎi)叹    省(xǐng)悟   诳(kuāng)骗       诬(wū)蔑    脂(zhī)粉      脊( jǐ )梁       抹(mǒ)杀    抹(mā)布    拐弯抹(mò)角       前仆(pū)后继    状元宰(zǎi)相    搽(chá)‎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诳骗:说谎话骗人。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        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应用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三、自学交流 1.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这个错误观点是由那些论据得到的?‎ 对方的错误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①总自夸“地大物博”;‎ ‎②只希望国联;‎ 10‎ ‎③一味求神拜佛;‎ 1.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依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四、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朗读3—8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仿词)‎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论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五、拓展延伸:‎ 读1-5段,思考;‎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2、第1段和第4段都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些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六、巩固提高 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解说:这道题是让学生巩固驳论的方法并梳理文章的思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课前准备 ‎ 熟读课文,深刻把握文章内涵。‎ 三、自学交流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 2.第1段 “公开”一词的含义?‎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见不得人的事。‎ 10‎ ‎ 3. 第3段中“他信力”的表达效果?“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 运用仿词的修辞方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    含义:指下文“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  4.如何理解“以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他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这句话也含蓄的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所以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在鲁迅这篇文章发表前就把这句话给删去了。‎ 四、合作探究 默读第6—9段后,讨论探究:‎ ‎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投影展示4)‎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A、“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 B、“拼命硬干的人”: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C、“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D、“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 、鉴真、如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3、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明确:①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②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③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4、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学生讨论后明确:‎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 :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五、拓展延伸:‎ 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 ‎ 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所有中国人)‎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国的人民)‎ 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10‎ 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所有中国人)‎ 六、巩固提高 ‎1、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2.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 板书设计:‎ 中 ┏自夸“地大物博” ┓‎ 国 ┏敌论据 ┃ 只希望国联 ┃┓ ‎ 人 ┃ ┗ 味求神拜佛 ┛┃ 以偏概全 ‎ 失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掉 ┃直接反驳:┏失掉“他信力”‎ 自 ┃ ┗发展着“自欺力”‎ 信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力 ┃ ┗ 论据:从古到今  “中国的脊梁”‎ 了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吗 10‎ 第三课时 达标测评 ‎1.给下列词中加粗的字注音。‎ 慨叹(    ) 省悟(    ) 家谱(    )                搽脂抹粉(    )(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miǎo茫(    )   jī梁(    )  kuāng骗(    ) wū蔑(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内给下列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5.简答。‎ 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 ‎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0‎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 ‎ ‎7.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9.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 ‎ 信任也是一种约束 ‎ ‎ 周末到洛杉矶的全美连锁商场——“价格俱乐部”给女儿买书。根据7岁的女儿在电话中向我所做的简单描述,我挑了3大本估计她可能会喜欢的儿童故事书,就去交钱。‎ 与往常一样,划完信用卡,从收款的墨西哥裔小姐手中接过机器打印出来的纸条,不多看一眼,就龙飞凤舞地签上自己的大名,抱起书就走人。可能因为出口处顾客太多,看票验货的白人小姐象征性地向我怀抱中的书瞟了一眼,就在我的收据上飞快地画一道表示“验讫、放行”的彩线,道了一声“祝你度过愉快的一天”,便又去招呼下一个顾客。‎ 出了大门,刚走到停车场,我下意识地瞟了一眼手中的收据,发现总数居然是40多美元,再细看,原来是多算了一本书的钱。损失了10美元,我转身要去“理论”一番。身旁刚从国内来美国不久的小张却显得比我“深思熟虑”,她说“你已出了门,她们会承认吗?”是啊,以我们惯例的思维逻辑来推理,我又怎能证明我不是买了4本书,出了大门后私下藏了一本,然后再去找人家商场退钱呢?当然同来的两位小张可以为我作证,可天知道人家会不会说他们是我的“同谋”‎ 10‎ 呢?不管怎么样,我飞快地在心里准备了一大堆说辞,准备找商场的“领导”,至少是经理一级的主管投诉一番,即使退钱不成,也得证明自己不是无理取闹。‎ 然而,我所准备的大堆说辞居然一句都没能用上,门口看票验货的小姐在百忙中只看了一眼我的收据和书,就隔着人群向收银台方向大喊一声:“4号柜台,账算错了,退钱。”然后向我道歉,让我到柜台退钱。‎ 因为是机器划卡和电脑计算,退钱要比收钱复杂点儿,得经过两道手续。但每经过一道手续,工作人员都为因此给我带来不便而诚恳地向我道歉。在整个事情的过程中,他们压根儿就没有去怀疑我所担心而又无法证明的事。从商场出来,心情远比退回10元钱舒坦,其原因是在心里的天平上得到了人人所需要的基本心理砝码——信任。‎ 当然美国这个社会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撒谎在美国人看来是最要不得的恶习,犹如我们中国人看待偷盗一样,为人所不齿。正因如此,美国人不轻易怀疑他人撒谎,正如我们中国人不轻易怀疑他人偷盗一样。所以,一般来说,你说什么,人家就信,除非有规定须出示证明。‎ 一天傍晚,我开车到迪斯尼乐园接人。在迪斯尼停车场入口处,守门的白人小伙子把停车卡夹在我的车窗上,说:“晚上好,7美元停车费。”‎ 我一边掏钱,一边说:“其实我只是来接人的。”‎ 他一听马上就说:“OK,你不需要付钱。”说着,就给我换了一张免费停车卡。‎ 其实傍晚到迪斯尼来玩的大有人在,他凭什么就那么轻易地相信我是来接人的呢?这种“轻信”的程度让人担心是管理上的漏洞。但当把我的“担心”拿出来与美国邻居路易讨论时,他却笑着说:“他们不会相信有人会为了7美元的停车费去撒谎的。”‎ 仔细想想,路易也许是对的。美国是个提倡“信用”的社会,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济活动中都离不开信用。申请家用电话、管道煤气、电、水、租房等等,都需要个人信用。公司贷款、贸易资金往来等,更要资信担保。但所有的信用表现都会永远记载在每个人的社会保险号底下。人的名字可以更改,但个人的社会保险号却是从一而终。一旦发现作假或诈骗,个人信用就彻底砸锅。到那时,在生活和事业中便会处处遇见“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窘境。正因如此,人人把个人信用看得高于一切。‎ 记得1994年我在加拿大渥太华的卡尔顿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夏天到纽约旅游。那天特意去参观仰慕已久的大都会博物馆。门口售票处的牌子上明码标价成人票价——16美元;学生——8美元。‎ 尽管我很清楚,美国人指的学生,不仅仅是在美国学习的学生,而且是来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但我实在吃不准自己算不算是学生。访问学者平时也与研究生一起听课。可以说是学生,但又没有像学生一样交学费,也没有学生证。我有心省下8美元,可又怕售票员要我出示学生证。万一弄得让人家怀疑咱撒谎,既丢“人格”,又失“国格”。‎ 踌躇良久,我想了个两全之策。我向售票小姐递出16美元,同时对她说,“我是从加拿大来的学生,如果……”我的下半句话是,“如果访问学者也能够算学生的话。”‎ 可她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面带微笑地问:“几个人?”‎ ‎“一个。”我回答说。‎ 她很快递给我一个做通行证的徽标和找回的8美元,并微笑着说:“祝你在这里度过愉快的一天。”全然没有顾及我一脑门子的“思想斗争”。‎ 的确,那天我的心情一直很愉快,不仅仅是因为欣赏了大都会博物馆的艺术和省下了8美元。‎ 有了这种愉快的经历后,心里就时时想着珍惜它。就像一旦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加倍自重自爱一样。‎ 10‎ 事隔8年,去年夏天我带妻子和女儿参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门票价格依然如故,但我的身份已不再是当年的访问学者,而是挣工资的驻美记者。尽管我和我妻子从外表来看要充当学生绰绰有余,但出于对“信任”的珍惜,也为了自重自爱,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两个成人、一个儿童的门票。尽管多花了16美元,但心情与上次一样愉快,因为我没有辜负别人的信任。‎ 从此,我在心中形成了一种固执的想法:信任也是一种约束。‎ ‎ ‎ ‎13.作者在美国消费,无论少花钱还是多花钱,为什么心情都很舒坦愉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得到的信任用了哪几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15.在最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叙述一个“我“主动买了两张成人票和一张学生票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16.找出文中对作者的心理描写,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些担心和顾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只看了一眼……,就……”、“一听马上就……”、“没等我把话说完就……”,文中这几处加粗词语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为什么美国人都把个人信用看得高于一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你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交往中,你是如何看待信任的?请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kǎi xǐng pǔ chá mǒ  2.渺 脊 诓 诬  3.(1)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2)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3)不值得当作凭据。4.:“”,;;——  5.答案示例:“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民族的振兴和繁荣,他们奋不顾身、坚忍不拔、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他们是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的代表。比如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英勇奋斗的医护人员们。”‎ ‎ ‎ ‎(一)6.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7.“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8.“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9.因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10.作者的结论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要论有无自信力,就不要被统治者的官方文章所蒙骗,要着眼于人民大众,要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11.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10‎ ‎,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12.如开头作者揭示对方的论据。作者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始而盲目自夸,妄自尊大;继而依赖国联,仰人鼻息;终至求神拜佛,自欺欺人,于变化之中揭示出悲观论者在精神上的节节败退,极富有讽刺意味,写得尖锐泼辣。‎ ‎(二)13.因为“我”在美国消费时对方不去怀疑“我”所担心而又无法证实的事,使“我”总是能得到来自对方的无条件的信任。14.三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买书时商店多收了钱;第二个事例是停车接人时得到免费停车卡;第三个事例是作为一个访问学者买门票时享受学生票的待遇。15.在以前的经历中“我”享受到了来自对方的充分信任,心中感到非常珍惜,投桃报李,自己也不会辜负这种信任。16.“是啊,以我们惯例的思维逻辑来推理……也得证明自己不是无理取闹。”“其实傍晚到迪斯尼来玩的大有人在,……让人担心是管理上的漏洞。”“我有心省下8美元,……又失‘国格’。”作者的这种担心来自于他在国内积累的经验,以及对美国国情的不太了解。17.强调说明他们没有丝毫的怀疑,对人充分信任。18.因为美国是个提倡“信用”的社会,个人一旦失去了信用,在生活和事业中便会陷入困境。19.此为开放题。要求先叙一件事,再谈你对信任的理解。‎ 教后反思:‎ 附板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失掉的是“他信力”‎ 谬论:中国 破:‎ 人失掉自信 驳论 发展着“自欺力”‎ 力 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 人在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 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低下 10‎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