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杨修之死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小说中的名著,是根据《后汉书》《三国念》《三国志平话》以及某些传说,经过作者综合加工,创作而成的。《杨修之死》选自第七十二回,它介绍了魏蜀汉中争夺战的最后阶段曹军撤退前的情况,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方法以竞赛式教法为主,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文言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鼓励他们独立探究,大胆发言。另外,运用赏读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刻画人的形象的独特手法,体会插叙的表达效果;运用拓展延伸法,联类引申,反观自我,从杨修的悲剧中汲取教训,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沉吟、禀清、班师、谮害、惑乱、对答如流、适、数、忌、如、但、即”等词的词义。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德育目标
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相关片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文献法 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对文章的感性认识。
7
3.竞赛式教学法 这是一种“敌”“我”双方比赛回答问题,并以此体验个人成就感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点评法 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问题。用三言两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三国演义》光盘、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复述故事情节;开展小组竞赛,决出优胜小组;辩论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片断。
设计(一)
现在已进入读图时代,《三国演义》电视剧想必次家都看过,图文对读,或许会有新的发现。今天让我们走进《杨修之死》,重温历史,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设计(二)
请欣赏下面这首诗,多媒体显示:
聪明杨德修,世代继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杨修之死》。
二、资料助读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投影显示:
7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集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的思想。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学生圈点勾画,标出疑难问题,或请教同学,或请教老师。
3.自行复述课文,并思考杨修死因。
四、小组竞赛,激发学习热情,激活探究思维
1.教师宣布竞赛规则:全班分为两大组,男子组和女子组,每组底分100分。文言知识每小题5分;语言表达题每小题10分;复述故事,每个故事满分10分,要求内容得当,表述流畅,否则酌情扣分;辩论胜出者加50分,要求口齿清楚、思路明晰、说理充分、有据可依。
2.竞赛过程:(全部题目多媒体显示)
第一部分,必答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单数男生必答,双数女生必答)
① 适庖官进鸡汤
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
④丕如其意
⑤植然其言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男生必答)
①鸡肋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数犯曹操之忌
(3)按拼音填汉字并释义。(女生必答)
①竟取匙与众食qì( )
7
②操因疑修zèn( )害曹丕
③延弃弓cāo( )刀
(4)翻译下列句子。(女生译单数,男生译双数)
①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第二部分,抢答题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学生抢答后教师明确:“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本文属哪种方式?
学生抢答,明确:插叙。
第三部分:复述故事
要求详细具体,要加进自己的想象,活画出曹操的心态。
女生选代表复述:鸡肋事件、阔门事件、一合酥事件。
男生选代表复述:梦中杀人事件、吴质事件、邺门事件、答教事件。
第四部分:展开辩论
男生代表、女生代表抽题、辩题;
杨修恃才放旷,终致杀身之祸。(正方)
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消除祸患。(反方)
两组各选四名成员担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
正方辩词选摘:
杨修之死,实乃杨修之过。
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纵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旱那样;却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猜忌,埋下祸根。
恃才放旷,不知检点。曹操“梦中杀人”本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也夸他“真知魏王肺腑”。但是他对于曹“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
7
却一无所知。参与曹氏家族立太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他,将来曹丕也不会放过他,而他却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太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他在大事上比杨修聪明。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聪明反被聪明误,看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反方辩词选摘:
曹操外恭内奸、嫉贤妒能妒能、心狠手辣、虚伪狡诈,这是人所共知的。杨修猜透曹操的心思。这让曹操很恼火,杀他是必然的。
另外,曹操杀杨修主要是出于身后安宁的考虑。由于袁绍与刘表在处理继承权问题上留下致命的祸患,心有余悸的曹操为避免死后发生同样的悲剧,便决定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杨修之死,正是由于他与曹植过从甚密。曹操处死杨修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
第五部分;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两组主辩作总结发言,总结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曹操:虚伪狡诈、老谋深算
教师评议,并总结: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三点:一是由于杨修能摸透曹操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故杀之以除心腹之患;二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第六部分:决出胜负方
五、赏读课文,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生总结本文写人的独特技法,明确:文中的七个事例各有完整的事件过程,具体刻画了曹操的忌才妒能、奸险阴狠,杨修的恃才放旷。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能从他做的事表现出来。通过叙事,可以反映人物鲜明的性格,不过,叙事要做到选材集中、精当,从塑造人物、突出主题出发,精选最能体现事件深刻意义、人物思想品质的材料来写。在这一方面,本文堪称典范。
六、延伸拓展,联系实际,深刻反思
教师提问: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白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生1:杨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拘礼俗,凭自己的聪明才智,狂妄轻率,耍小聪明,无视他人存在,最终被杀,咎由自取。一个人有才,还得会用才方可施展才华,远祸避害。
7
生2:我由此想到了独生子女,其中不乏一些惟我独尊、自私冷漠、缺乏爱心的人。倘若个人成绩优秀,便傲视他人,轻视师长,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我认为杨修就死于这种心理疾病。
师:这种心理疾病,心理学称之为“人格障碍”,这种人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从而表现出放荡不羁、缺乏自制力、偏执自恋的倾向。
生3: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得到启示: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一颗平常心,最起码要心理健康。
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七点:(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有积极向上、现实的人生目标;(5)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地善良,有爱心;(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同学们,生活是七彩的,有欢乐也有悲伤,只要我们给予他人帮助”厶中装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喜得失,学会与人相处,杨修的悲剧便不会重演。
七、课堂小结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如;选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插叙的成功运用;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人性的丑陋;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大家课外选读《三国演义》。
八、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的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2.试以下面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1)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悍,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悼,下令来日进
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提示:此题也是一道开放题,意在使学生认识曹操的复杂性格。
(1)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悼,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2)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
7
对于曹操的做法,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必然对他们分析曹操的性格带来多样性。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3.就曹操被魏延射落门牙一事,探究作者的思想倾向。曹操为何厚葬杨修?
板书设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