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4.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
【学习重点】
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学习课时】2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2.赋:起源于楚辞,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赋的主要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铺采摛文”指语言要华美。“体物写志”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美,句子长短错落,韵脚灵活多变,运用排比、对偶句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阿房宫:秦阿房宫遗址,总面积11平方公里,在现辖域内约7.8平方公里。史载秦惠文王时在此建离宫,宫未成而亡。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再次修建阿房宫,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继续修建。秦末项羽入关,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汉代属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扩建,汉末废毁。南北朝时这里建有佛寺,宋代演为农田。
【学法指导】
1. 根据注释预习课文,标注重点文言实词和句式。
2. 熟读课文,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预习案
6
一、根据注释,预习课文。
二、给加点字注音
阿房宫( ) 廊腰缦回( ) 囷囷焉( ) 媵嫱( )
蜂房水涡( ) 妃嫔( ) 剽掠( ) 鼎铛玉石( )
逦迤( ) 锱铢( ) 架梁之椽( ) 庾之粟粒( )
横槛( ) 矗立( ) 不霁何虹( ) 尽态极妍( )
管弦呕哑( ) 辘辘远听( ) 金块珠砾( ) 焚椒兰( )
梳晓鬟( ) 辇来于秦( ) 杳无音信( )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积累文言词语,了解第一、二段内容,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一、朗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第一段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六王毕,四海一 隔离天日
二川溶溶 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 几千万落
2.翻译下列句子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B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
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
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
阿房宫楼阁之高:
阿房宫楼台之多:
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
4.概括第一段内容
a作者依次描写了阿房宫的( )
b用一两个词语概括阿房宫建筑的特点:( )
5.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运用了( )手法。
6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出并解释下列活用的词语
辇来于秦( ) 朝歌夜弦( )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为秦宫人( ) 不知其所之( ) 一肌一容( )
缦立远视( ) 齐楚之精英( ) 剽掠其人( )
输来其间( ) 弃掷逦迤( ) 秦人视之( )
3.说说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4.本段可分为几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这一节运用了( )手法极显宫女之( ),
宫廷生活之( )。
课堂检测
1.下列各句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骊山北构而西折
A.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遂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秦师遂东
2. 选出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选项。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A.以平底锅为鼎,以石块为玉,以土块为金子,以沙砾为珠宝。
B.认为平底锅是鼎,认为石头块是玉石,认为土块是金银,认为沙砾是珠宝。
C.把鼎当成平底锅,把玉石当成石块,把金银当成土块,把珠宝当成沙砾。
D.有鼎、平底锅,有璧玉、石头;有金银也有土块,有珍珠也有沙砾。
3.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多于南亩之农夫”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楚之精英 B.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杳不知其所之也
2)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6
A. 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B.“辇”指人力拉的车,专供帝王出行时乘坐。
C.“剽掠其人”中的“人”就是指“民”。因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捕蛇者说》中“以俟夫观人风者”,“人风”即“民风”。
D.“妃嫔媵嫱”统指秦国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媵是陪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进一步感受赋铺陈夸张的特点,理解第一、二段叙述、描写与后两段议论之间的关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一、朗读第三、四段
二、学习第三段
1.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取之尽锱铢( ) 负栋之柱( ) 钉头磷磷( )
直栏横槛( ) 管弦呕哑( ) 独夫之心( )
日益骄固( ) 函谷举( ) 可怜焦土(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奈何取之( ) 多于南亩之农夫( ) 不敢言而敢怒( )
3.翻译下列句子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4.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三、学习第四段
1.翻译下列加点字
使六国各爱其人( ) 可至万世而为君( ) 哀之而不鉴之( )
2.指出句式,并翻译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3.作者认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6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何深意?
四、合作探究
欣赏文章的结构之妙:
1.文章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2.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能否对调?为什么?
五、 课堂检测
1.对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2.“互文”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前后的词可以互相注释,也叫互训。下面各句与“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不属同一类的项是( )
A.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3. 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复压 缦立 勾心斗角 高低幂迷 B.不暇 借鉴 春光溶溶 明星荧荧
C.纷奢 锱铢 杳无音信 直栏横槛 D.帛褛 骄固 雷霆乍惊 尽态极言
4.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隔离天日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B.韩魏之经营 燕赵之收藏 齐楚之精英
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可怜焦土
D.秦人不暇自哀 六王毕,四海一 则足以拒秦
六、课堂小结:
6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浓墨重彩地描写阿房宫的宏伟富丽正是为了突出表现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耗尽了民脂民膏,激起了农民起义导致了秦王朝的必然灭亡,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切勿蹈秦与六国的覆辙,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的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这种情怀在他的诗中也有表现。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课文作业:自选角度写一段文字
我想对秦始皇说:佩服你┉┉我为你辩护┉┉我羡慕你┉┉我同情你┉┉我为你痛心┉┉警告你┉┉诅咒你┉┉我“感谢”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