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考纲展示:(1)新民主主义革命;(2)侵华日军的罪行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热点提示:(1)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2)侵华日军的罪行;(3)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考点1 抗日战争——众志成城
1.日本的侵华
(1)过程
①局部侵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②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开始;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2)罪行
①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②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丰润县的潘家峪惨案。
③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2.全民族的抗战
(1)抗战初期
①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②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③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④结果: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侵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
①中国共产党: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②国民政府:除在中国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开辟了国外战场,派远征军到缅甸作战。
3.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4.历史意义
18
(1)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世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点拨]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全国人民的支持等都是中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等。
[思考] 朱自清在《这一天》中说:“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抗战胜利指日可待。”朱自清在这里指出了抗日战争的什么影响?
提示:促进了民族觉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问题1:探究抗战时期的两个战场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红军任务在于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发动民众……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
——毛泽东《关于华北红军的任务与
扩军方法的指示》(1937年11月3日)
材料二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南京国防会议上,一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略”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即“利用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采取持久消耗战,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国力,伺机转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最后胜利”。
——摘自《国共两党关系史》
(1)结合材料一,简述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抗战主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发动民众……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要通过人民战争来击败日本侵略者。
材料二中“持久消耗战略”说明国民政府准备通过持久抗战,实现战场形势的改变,这必将对敌后战场、日本的侵略计划以及国际舆论起到重要的作用。
[尝试解答] (1)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2)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为中共开辟敌后战场,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同时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18
问题2:探究抗日战争的特点
材料一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937年4月5日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 中国军民在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盟国抗击德意日法西斯阵线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王建郎等《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抗战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各党各界,团结坚固”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解读] 材料一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
材料二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尝试解答] (1)政治上,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在敌后抗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敌。
(2)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陆军的主力,使其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有效地配合了欧洲战场和亚太战场;中国远征军的两次出击,配合了东南亚抗日和英美盟军作战;中国抗战事实上阻止了德日法西斯会师中东的战略配合,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先欧后亚”策略胜利的根本保证。
【归纳总结】
1.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联系与区别
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
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利益代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路线
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
两个战场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2.抗日战争的主要特征
18
(1)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
(3)两个战场并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4)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最具持久性,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
1.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示意图。这次战役是( )
A.徐州会战 B.太原会战
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徐州会战。由“徐州”“临沂”“山东”等信息可知,这与徐州会战有关。答案为A项。
2.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下列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
A.屠杀现场遗迹 B.侵华老兵战争回忆
C.历史文献记载 D.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解析:选A 屠杀现场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强,故A项正确;回忆、历史文献记载和幸存者的控诉材料往往会带有主观意识,故B、C、D三项错误。
3.(2016·江西六校联考)《血肉长城》有如下记载:“大战历时三个半月……一共进行了1 800多次战斗,拔除敌人据点约3 000个,击毙击伤日伪军2.58万人,俘虏敌人1.8万多人,并且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同时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 1 500 公里。”关于该“大战”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C.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确保了国际交通线的畅通
18
解析:选B 据材料“拔除敌人据点约3 000个……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 500余公里”可以得出是百团大战,它振奋了全国人民胜利的信心,故选B项。A项是淞沪会战,C项是平型关大捷,D项与滇缅公路有关。
4.日本军方战史关于二战时期中日军队作战情况的报告里写道:“热带森林内的战斗,原本是我军的特长,但在障碍物和猛烈的迫击炮火面前,则无法发挥威力,无论在哪一战场,都是由于敌人逐次渗透到侧背而被迫撤退。特别是由于敌机独占战场上空,发挥强大威力……经常出现战况逆转。”材料中的“敌人”是指( )
A.在华北敌后抗击日军的八路军
B.淞沪会战中的国民革命军
C.海南岛中共琼崖抗日游击队
D.中国入缅作战的远征军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远征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热带森林内的战斗”来判断。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不属于“热带森林”。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当时为英国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组织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中国远征军是一个悲壮而伟大的历史名字,中国远征军将士入缅对日作战,在异国他乡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歌。
5.(2016·南昌调研)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形成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罗斯福认为( )
A.中国的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B.美国对中国的支持至关重要
C.俄国支持中国抗战非常重要
D.没有中国,战争就不可能胜利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材料表述的是罗斯福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评价,他的言论表明如果中国不坚持抗战,二战的走向将会对反法西斯国家极为不利,因此他的这段话强调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答案为A项。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日本《新历史教科书》(株式会社扶桑社)对中日战争起因的描述。
事件
描述
甲午中日战争
清不想失掉最后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
18
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
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材料二 2014年12月1日,在日本众院选举公告发布前一天的党首辩论会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战争责任问题做出了避开直面回答的模糊表态:“过去那场战争的原因何在,必须交由历史学家去判断。”
就日本教科书中关于两次中日战争起因记述,谈谈你对中日战争责任问题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历史上的两次中日战争。回答时,可联系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背景,分析日本侵华的目的,进而分析日本在战争中的责任问题。答案要求能够明确日本教科书关于中日战争的做法和企图,并结合战争的原因、目的来分析战争责任,条理清晰,史论结合即可。
答案:日本教科书中的记述都是掩盖真实历史的做法,其真实目的就是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战争责任,将战争责任推给中国。甲午中日战争起因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发展缺少市场和资金;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明治维新后制定了以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早有预谋。抗日战争主要原因是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以及实现其蓄谋已久的侵略野心而发动。因此从两次侵华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来看,战争责任应该由日本来承担。
考点2 解放战争——国运之争
1.背景: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失败。
(1)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思考] 党史专家章百家说:“我觉得1945年是一个很关键的时刻,几乎是唯一有可能走上和平建国道路的一个机会。”这里的“机会”是什么?
提示: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会谈。
2.过程
(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18
(2)战争进程
①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采取运动战方式,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②战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9月):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被消灭。
④渡江战役(1949年4月):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解放南京。
[思考]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什么?
提示: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战略反攻正式拉开序幕。
3.意义
(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世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点拨] 解放战争仍然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解放战争的胜利只是意味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非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打下了基础。
问题:探究解放战争的进程
材料一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材料二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及时地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指挥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这三大战役,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的全国胜利的到来。
——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
18
材料三 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力抵抗了。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
——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
(1)从材料一看,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党的战略方针有何重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共中央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年是如何调整斗争策略的。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渡江战役的重大意义的?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表明在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解放军即将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材料二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材料三中“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力抵抗了”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
[尝试解答] (1)展开战略反攻,从内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引向外线(国民党统治区)。
(2)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对我军都十分有利,中共中央认为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发动了三大战役。
(3)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亡。
【归纳总结】
1.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使然。
(2)中共代表全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6)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大气候,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支持有共产党国家的反动政府消灭本国共产党。所以,美蒋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2.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原因及影响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18
国民革命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国共合作,共同发动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
两党对峙,“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放战争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
解放战争胜利,成立新中国;与台湾分离,祖国长期不能统一
1.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表明蒋介石( )
A.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
B.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
C.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
D.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
解析:选A 本题考查重庆谈判。蒋介石要求“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体现出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A项符合题意;材料“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并没体现B、C、D三项。
2.(2016·武汉调研)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淮海战役。由“黄维”“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可知,该战役符合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的特点,故选B项。
3.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的时期是( )
18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都没有实现民族的独立,排除A、B两项;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调动各阶级抗日的积极性,并没有消除社会各阶级的社会差别,排除C项。故选D项。
—————————————[本讲课堂小结]————————————————
[术语必备]
1.20世纪30年代,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军民共同抗战,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3.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击日军,领导中国军民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4.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抗日战争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5.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为争取和平而积极努力;但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
6.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7.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
[易误必明]
1.全民族抗战就是国共两党联合抗战。(×)
辨析: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的合作,而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引领、带头的作用。
2.蒋介石之所以邀请毛泽东进行重庆谈判,是为了避免内战、维护和平。(×)
辨析:蒋介石之所以邀请毛泽东进行重庆谈判,主要原因是其内战准备尚未完成,因此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辨析: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表明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政权的覆灭,但不能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土地改革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
高考真题(5年全国,2年地方)
18
[全 国 卷]
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解析:选B 本题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作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
2.(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选B 抗战时期,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通过发行“联银券”“军用票”等方式掠夺财富。以战养战,其目的是转嫁战争负担,故B项符合题意。日本侵略者的这些行径扰乱的是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故A项错误;封锁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依靠物资管制制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举措,与物资管制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
3.(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18
解析:选A 材料体现了中国代表要求各国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所体现的目的,而是为实现目的提出的依据;材料中并没有批评列强的信息,C项错误;原有的世界格局早已被打破,D项错误。
4.(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意在考查根据材料所述历史现象认识本质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湖北的土地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国民政府并不支持湖北省政府的土地改革,这说明国民政府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所以D项符合题意。
5.(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从材料看,目录显然忽视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以及苏联、美国等对中国抗日战争所作的贡献,因此目录
18
中应该增加国民党正面抗战的意义。此外,可在第二十七章增加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等史实,体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战场的支持。
答案: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地 方 卷]
6.(2015·江苏高考)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解析:选D “新气象”指的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故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A项错误;题干时间表明这一时期是抗日战争的初期,即防御阶段,而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抗日战争中后期,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初期,虽然国民政府组织了多次重大战役,但国民党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故C项错误。
7.(2015·北京高考)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标志是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由此可知“三十”处事件发生在1940~1946年。A项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影响,B项发生在1934~1936年,C项发生在1927年,D项发生在1945年。故答案为D项。
18
一、全面认识列强侵华
1.主要侵略方式
主要方式
表现举例
军事侵略
近代西方列强主要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
政治侵略
割占土地
《南京条约》中英国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中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
获取特权
《南京条约》附约的“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辛丑条约》规定的驻兵权等
以华制华
从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如慈禧太后、袁世凯等
经济侵略
开埠通商
《南京条约》中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天津条约》中开放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中开放天津;《马关条约》中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
获取特权
《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两国议定关税;《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攫取海关权、筑路权等
战争赔款
《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偿英法各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赔款白银二亿两;《辛丑条约》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
镇压革命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
思想渗透
利用传教士的传教特权,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日本全面侵华时推行奴化教育
2.基本认识
(1)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2)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欧美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日本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殖民地化。
(3)从结果看:除了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18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针对训练]
1.陈旭麓先生曾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可以说对于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列强侵华方式完全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晚清的经济政策由重农抑商转为扶植民族资本主义
C.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开始由地主和农民阶级转为资产阶级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军事技术转向民主革命思想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但商品输出并未消失,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清政府只是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扶植”;D项表述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学习的是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而不是民主革命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前,领导中国革命的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故C项正确。
2.下表是中国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部分代表名单。该条约签订后( )
大清钦命全权大臣便宜行事总理外务部和硕庆亲王;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大德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大臣穆默;大西钦差驻扎中华全权大臣葛络干;大英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萨道义;大日本国钦差全权大臣小村寿太郎;大俄钦命全权大臣内廷大臣格尔思……
A.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解析:选C 由材料中“总理外务部”可知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规定。《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项正确。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1858年的《天津条约》签订后,故A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故B项错误;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是在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后,故D项错误。
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及内在规律
1.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18
阶级
纲领(主张)
实践活动
特点
农民阶级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
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具有落后性的一面,其阶级属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
“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或新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北伐战争
具有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又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民主革命纲领、毛泽东思想
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具有革命性和彻底性;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中国近代各阶级抗争与探索的内在规律
(1)与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紧密相连,也与当时中国社会的自身变化及各阶级的阶级立场紧密相关,在挽救民族危机的同时也在实现阶级主张。
(2)在指导思想上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的转变,探索的层面也经历了由浅入深,即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渐进过程。
(3)政治上争取民族独立、经济上实现国家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基本任务,其中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从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乃至革命派,其基本指导思想都是先富强后独立,而事实证明,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永无富强的可能。
[针对训练]
3.下表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呈现出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中依然昂然奋起的特征及典型事件。从发展演进的角度看,下列对所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
时间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事件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的目标
C.经历了由侵略到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18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救亡探索与抗争。从表格中看出,世纪之交,资产阶级掀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反映当时民族矛盾的尖锐,出现反侵略高潮,故选择D项。
4.(2016·宜宾模拟)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及对西方的学习。结合题干“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的提示可知,这三个时期正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与不断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B项表述符合题意。
三、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1.探索期(1921~192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1)认清国情: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中国的社会现实。
(2)意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3)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进行武装斗争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2.成熟期(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探索出中国式的革命道路:结合革命斗争的实践,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理论,探索出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2)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工作重心转移: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针对训练]
18
5.“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正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作出此决议的客观依据是( )
A.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不够壮大
B.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C.中国工人运动的一再失败和农民运动发展的燎原之势
D.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同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从“我们加入国民党”可知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即1923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共产国际的决定,故B项错误;此时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但是还没有农民运动的高涨,故C项错误;国民党“一大”召开在1924年1月,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排除。
6.“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这种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是毛泽东自中国独特历史环境所领悟出的。”这种“战略”是指( )
A.无产阶级革命
B.农村包围城市
C.国共第一次合作
D.开展工人运动
解析:选B 农村包围城市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的,是与俄国城市中心论相反的革命道路,故B项正确。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开展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里已存在的,不是毛泽东的独创,故A、D两项错误;国共第一次合作有共产国际的指导,不是毛泽东的领悟,故C项错误。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