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
考纲展示:(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热点提示:(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3)“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考点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当家作主
1.新中国的成立
(1)前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点拨]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①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②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③新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①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相关规定。
②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③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点拨] 《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
(1)制定的背景不同。前者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制定的,后者是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制定的。
14
(2)制定的主体不同。前者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后者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3)性质不同。前者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后者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背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正式确认。
④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全国共成立五个省级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民主法制被践踏
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4.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在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
③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这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⑤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①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③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4
④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思考] 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谈到中国特色时,表述为“淡色”。他指出,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请用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制建设的有关史实分析说明“淡色”观。
提示:推进和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如恢复和完善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行基层民主选举等。
问题1: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建立的新政权,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于千百年来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工人和农民来说,新中国给他们带来了真正的解放。
——《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材料一中,新中国名称的确定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根本政治追求”?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信息解读] 材料一新中国的名称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表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说明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尝试解答] (1)人民至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问题2: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4
材料一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它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
(1949年8月)
材料二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看一个政体是不是民主政体,不能看是不是具备了某些形式,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建立在法治之上,能否建构一种科学的监督机制,能否把民主与集中合理地结合起来……
——《人民日报》(2008年9月26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
(2)材料二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结合材料三分析这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它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材料二中“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党派相互协作,互相监督。
材料三中“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建立在法治之上,能否建构一种科学的监督机制,能否把民主与集中合理地结合起来”说明民主政治应以法治为基础,突出科学性。
[尝试解答] (1)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
(2)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优越性:把民主集中制与科学的监督机制结合起来,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归纳总结】
1.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14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2.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所公认的,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各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1.(2016·石家庄模拟)1931年11月以来,人民习惯称毛泽东同志为“毛主席”。毛泽东同志1954年当选的“主席”与新中国成立时当选的“主席”含义不同,这主要是基于( )
A.政党和政府的不同 B.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C.执政理念的更新 D.所有制性质的根本变化
解析:选B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毛泽东同志通过人大选举当选主席,而新中国成立时当选的“主席”是第一届全国政协选举产生,这种差异是根本政治制度确立的结果,与政党和政府的区别无关,A项错误,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执政理念没有变化,代表广大人民利益,C项错误;1956年所有制性质才发生根本变化,D项错误。
2.乌兰夫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报告》中说:“民族的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正式确认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 )
A.1949年 B.1954年
C.1984年 D.1998年
解析:选B 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2016·邢台摸底)美国《时代》周刊一直关注中国的变化,以下四图均选自《时代》封面,其中与1969年中国民主政治悲剧对应的是( )
14
A B C D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的有关内容。根据题干“1969年中国民主政治悲剧”及图片反映的内容可知,刘少奇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最后迫害致死,答案为A。
4.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 8 600 多件,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这反映出( )
A.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完善
B.新时期地方自治权日趋加强
C.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D.民主与法治的制度化趋势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法制化历程。结合题干材料中“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B、C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说法错误,排除。故答案为D。
考点2 祖国统一大业——复兴之路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
①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②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含义:“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一国两制”的实践
(1)香港回归
①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②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点拨] “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的地位
(1)对内: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14
(2)对外:特别行政区有一定的外事权,但不能行使国家的主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人民政府。
[思考] 撒切尔夫人曾就中国收回香港问题说道:“对英国来说,这(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分析中国成功收回香港的条件。
提示:完成祖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民心所向;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一国两制”构想能为中、英、港三方接受。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形势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3)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分别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接触和对话。
(4)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
(5)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
(6)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点拨] 对台湾问题的两点认识
(1)台湾问题不能等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2)台湾问题也不能和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相提并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问题、韩国和朝鲜的问题属于二战遗留问题。
[思考]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改变寓意深刻的中国古诗词,常常可以很好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乡偶书》所反映的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间?
提示: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问题1:探究“一国两制”的内涵和意义
材料一 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取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
14
——1984年邓小平同志会见英国首相
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
材料二 中国被外国列强殖民的时期于今天将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第一次在近现代向世界展示最强有力的声音——中华民族真正复兴开始了。……同时也成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富强民主的分界线,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拐点。
(1)据材料一指出邓小平统一国家的主张。其特定内涵是什么?有何国际意义?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拐点”?
[信息解读] 材料一说明“一国两制”的方针考虑到了香港、中国、英国三方面的实际情况,是科学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尝试。
材料二中“中国人第一次在近现代向世界展示最强有力的声音”反映出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复兴之拐点”反映出香港回归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尝试解答] (1)主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内涵: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实行具有不同性质的两种不同的制度,其前提是“一国”。国际意义: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提供了借鉴。
(2)香港回归,使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有利于推进中国整体的改革开放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问题2:探究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异同
材料一 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材料二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1981年9月30日)
(1)材料一中邓小平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台湾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2)据材料二,台湾问题的解决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何主要不同?实质上说明了什么?
[信息解读] 材料一说明邓小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在达成协议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
材料二中“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说明中央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政策不同于港澳问题,这是因为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而港澳问题则属于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尝试解答] (1)角度:和平谈判,实现统一;内政问题;反对外来干涉。前提: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4
(2)不同:台湾实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可以保留军队。实质:说明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性质不同。
【归纳总结】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是“一国两制”的基础。
(2)“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行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长期不变。实行“一国两制”政策具有稳定性。
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政策的异同
台湾问题
港澳问题
不同点
本质
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内政问题,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干涉
港澳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
权利
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
相同点
措施
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权利
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1.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反映出 ( )
A.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变化
B.“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基本成型
C.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条件渐趋成熟
D.中美两国间的最大障碍已解决
解析:选A 1979年中国政府改变武力统一,宣布和平统一台湾的方针,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变化,A项正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B项错误;1979年国民党也未响应大陆的政策,C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声明》,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已解决,与题干内容不符,D项错误。
2.(2016·内江检测)1997年7月1日0时12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作题为《追求卓越,共享繁荣》的讲话。他说:“香港回归祖国,是香港发展的一个契机。”对香港回归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14
A.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B.香港回归,标志着香港和大陆实行统一社会制度的开始
C.香港回归,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D.香港回归,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香港回归。香港回归洗雪了百年耻辱,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一步,也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故A、C、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香港回归后,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3.如图,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
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额(单位:亿美元)
A.《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一国两制”构想推动
C.“九二共识”基本达成
D.两岸“三通”最终实现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构想的影响。题干中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额从1982年开始持续增长,是两岸关系在“一国两制”构想推动下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B项符合题意。《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内容主要为商讨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提出两岸“三通”、扩大两岸的交流,A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在1992年,时间上不符合题意;D项是在2008年,不符合题意。
正确区分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在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必然性的东西,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直接原因是指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成其发生的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更加侧重于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因素。间接原因主要是促进事件的发生,也有可能是促进直接原因的发生,相对直接原因来说,间接原因持续时间比较长。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
材料一 “香港”是“香港地区”的简称,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部分。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英国殖民者使用战争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先后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让和租借去的。
——《党的基本知识读本》
材料二 (1943年开罗会议上)罗斯福向丘吉尔表示希望英方“大大方方”地把香港归还中国,再由中国宣布香港为自由港,“一视同仁地向世界开放” ……但丘吉尔根本不肯放弃英国任何殖民利益,他以沉默表示对罗斯福建议的拒绝。11月26日,在德黑兰的一次晚宴上,丘吉尔以蛮横态度对罗斯福和斯大林表示,英国得不到任何新的领土和基地,但打算“保持原来他们所有的一切”,“不通过战争就不能从英国夺去任何东西”,并特别提到香港。这样,由于英国殖民帝国主义的本性,香港问题没有达成协议。
——《开罗会议上的中英之争》
材料三 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国耻家仇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民族英雄林则徐后裔凌青在香港回归后的抒怀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英国是如何霸占我国香港的。
(2)材料二中,罗斯福是在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吗?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中华民国政府为什么不能解决香港问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什么能打破丘吉尔的断言,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香港问题的由来和解决。第(1)问,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岛和九龙。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不是在维护中国领土主权,而是想让美国也能进入香港;由于中国的落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外交上没有主动权,故没有解决香港问题。第(3)问,考查“一国两制”的运用,根据所学知识现代中国能解决香港问题主要是综合国力的增
强、“一国两制”的实行、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等。
答案:(1)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1898年租借新界,完全占领香港。
(2)材料二中罗斯福不是维护中国领土主权,他的真实意图是要求英国放弃对香港的单独占领,以便美国势力进入香港。原因:中国的社会性质未变;中国的国力落后;帝国主义殖民本性。
(3)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国力;“一国两制”的指导;香港同胞的爱国精神及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本讲课堂小结]————————————————
[术语必备]
14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建国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3.“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造成动乱局面。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得到发展和完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
5.“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向祖国的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6.“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易误必明]
1.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是《共同纲领》。(×)
辨析:《共同纲领》规定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首次规定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2.中国的多党合作与西方的多党制一样。(×)
辨析:西方的多党制是指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政党并立,由两个及以上的政党联盟操纵议会或选举,实行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因此,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3.基层民主选举等同于村民自治。(×)
辨析:基层民主选举是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但基层民主选举与村民自治不能等同。在农村,村民自治应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内容。
4.“一国两制”是为解决香港问题提出的。(×)
辨析:“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是最早实践是在香港回归问题上。香港、澳门拥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包括外交和国防,港澳的外交和国防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
高考真题(5年全国,2年地方)
14
1.(2015·安徽高考)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的文件。由“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可判断“它”是指《共同纲领》,C项符合题意。《双十协定》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重庆举行谈判时签署的,A项排除;《论联合政府》是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B项排除;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D项排除。
2.(2015·北京高考)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豪情满怀迎跃进 ②女民兵与样板戏
③第一部宪法颁布 ④欢庆香港回归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解析:选C ①据“跃进”可以判断发生在“大跃进”时期,时间在1958年,②“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时
间是1966~1976年,③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按时间先后排列顺序为③①②④。
3.(2014·江苏高考)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14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解析:选A 依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3年”以及“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妇女……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择A项;1954年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项不符合题意;C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中的“法制化”不符合题意。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