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考纲展示:(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手工业的发展。
热点提示:(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概况;(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考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 ——田园风情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③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思考] 古代耕作工具图
图1 图2
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有何重要变化?这一变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提示:变化:图1反映的是西汉的二牛一人犁耕法,图2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区出现的曲辕犁,反映了古代耕作工具的进步,由于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意义: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
2.农耕技术
(1)耕作技术
①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②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耕作制度: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14
,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
(3)水利灌溉
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点拨]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色,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推广应用现代科技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关键。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特点: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影响:在较长时间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由于小农经济长期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存在。
[点拨] 小农经济不等同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然经济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东汉的封建庄园经济。
[思考] 有人说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赞同。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农民除了缴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义务,另外还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问题1:探究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材料一 在牛犁耕作出现以前,此种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结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使用时间极长的普通耕作方式。……宋代叶梦得说:“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至春秋战国之世,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14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
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1)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耕用牛犁”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2)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信息解读] 材料一说明信息“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说明牛耕的使用改变了过去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农业耕作效率的提高,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材料二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涉及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灌溉工具以及农书等多个方面,体现出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尝试解答] (1)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耕牛的运用,节省了人力。它们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2)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问题2:探究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说明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分工简单;“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说明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
14
材料二说明古代中国小农承担着沉重的徭役和赋税,易受到天灾的影响,往往破产流亡,反映出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的特点。
[尝试解答] (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
【归纳总结】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铁犁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可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赈灾救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征收的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2.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难以扩大再生产。
④脆弱性:具有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2)影响因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封建王朝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封建剥削严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高利贷者乘机盘剥。
1.(2016·保定模拟)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 )
时期
整地工具
中耕工具
夏朝
耒、锛、铲、斧
锄
商朝
耒、锛、铲、锸、斧、析
锄、铲
西周
耒、锛、铲、锸、斧、析、援
锄、铲、罅
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
14
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
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
解析:选C 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材料历史证据不足,故A项错误;夏商周时期多以石斧作为农业生产基本工具,故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反映农业管理经验丰富,故D项错误。
2.《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解析:选C 题中关键信息“土之生五谷”“人善治之”“一岁而再获之”说明通过合理利用土地,一年可以有很好的收成。故答案为C。
3.清代学者包世臣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西汉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代田法。代田法是西汉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故C项正确。
4.(2016·扬州质检)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作者意在说明小农经济( )
A.具有稳定性
B.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非常脆弱
D.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排除;从题干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很容易破产,
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的劳动工具,故D项错误。
14
5.谚语是流传于民间、多以口语形式出现的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短句或韵语。隋唐:“天下之盛,扬为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宋元:“苏湖熟,天下足”。以上谚语反映的最合适主题是( )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B.江浙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长江三角洲城市快速发展
D.江浙人民的美好生活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是苏州和湖州两地农业生产情况,排除A项;三句谚语反映了江浙地区在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地区逐渐成为经济重心,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少数几个地方,无法反映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人民的美好生活,排除D项。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1)魏晋南北朝时期:趋向平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
(2)隋唐五代时期:逐步南移。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考点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天工物华
1.官营手工业
(1)历程
①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商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③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都收归官办。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表现
冶
金
①冶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②冶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③炼钢: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14
瓷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③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④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
⑤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丝
织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④宋朝时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⑤明清时期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技艺超过前代
2.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3.民营手工业
(1)生产特点: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①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②隋唐时期: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③宋元时期: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④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思考]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由以官营为主到以民营为主,其原因有哪些?
提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与技术基础;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
4.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①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②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③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点拨] 中国古代手工业虽技术发达,领先世界,但却没有像近代西方那样出现技术革命。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手工业自给自足,缺乏革新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问题1:探究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材料一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14
——《汉书》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
材料三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指出材料一中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的“三服官”和“东西织室”都是汉代著名的官营手工业;“作工各数千人”说明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一岁费数钜万”说明官营手工业浪费严重,效益低下。
材料二说明家庭手工业依附于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材料三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说明民营手工业已超越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说明在手工业中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尝试解答] (1)官营手工业。特点:做工人数多;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问题2:探究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
(2)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
14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的信息“绵延千年,盛烧不绝”“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分别从历史沿革、烧制技术和种类以及外销等方面分析了古代浙江制瓷业的发展。
材料二体现出景德镇制瓷业在规模、人数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在生产关系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尝试解答] (1)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
(2)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归纳总结】
1.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生产
经营模式
产品及流向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主要生产武器和供贵族消费的日用品
不投放市场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民营
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投放市场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部门占主导地位
家庭
手工业
农业的副业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
剩余产品投放市场
稳定了小农经济,在近代破产
2.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1.(2016·湛江调研)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A.生产分工精细,由官府掌控
14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由官府出资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官营手工业。从题干中“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的名字,可以看出分工相当精细,从刻有“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可以看出当时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效率低下的信息,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其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故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生产成本较高,故D项错误。
2.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普及程度较低,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冶铁官营。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故A项错误;铁农具与题干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实行冶铁官营,推广冶铸技术,故C项正确;民营手工业缺乏先进技术,其发展不是冶炼技术得到迅速推广的原因,故D项错误。
3.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
A.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从“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恨其即死,流传不多”可知民间手工技术不外传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虽在不同朝代都有体现,但与题意无关,排除。
4.(2016·丹东模拟)《欧洲瓷器史》中说:“(明清时期,欧洲的)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具有了地道的欧洲风格。”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B.明清时期官窑生产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工艺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D.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14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出口欧洲的瓷器吸纳了欧洲器皿的风格,这说明中国的制瓷业受到了世界市场的影响,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官窑的手工业产品主要供给皇室、贵族,B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欧洲市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而不是政府对官瓷工艺水平的要求,C项说法错误。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辙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逃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
——《嘉兴府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手工业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简述其出现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进一步的发展”“官吏管理”“官府控制”“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等关键信息可以总结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油坊的生产规模以及“佣”“佣值”等信息可以解读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第二小问要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出现等方面思考。
答案:(1)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手工业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2)现象:以雇佣关系为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原因:农业商品化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出现。
—————————————[本讲课堂小结]————————————————
[术语必备]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在封建社会初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4.中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14
5.中国古代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6.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
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易误必明]
1.“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
辨析:“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2.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都面向市场。(×)
辨析: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产品不入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贵族的需要,即使有一些官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外国,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作为赠品赏赐给外国人,而不是经由市场。
3.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封建手工作坊的进一步发展。(×)
辨析: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手工作坊除了在技术、组织、规模与分工方面不同外,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封建手工作坊内部是封建的师徒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
高考真题(5年全国,2年地方)
[全 国 卷]
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选C 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2.(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14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
3.(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由表格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B项。
[地 方 卷]
4.(2015·广东高考)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解析:选A 材料只是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并未反映官营手工业的地位,由此可知A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并未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显著特征即雇佣关系的存在,排除B项。据“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可排除C项。
5.(2015·福建高考)《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14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解析:选D 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将质量精良的瓷器带到关中,并以“假玉器”为名献给朝廷,这是手工业者提升产品知名度的常用做法,故选D项。宋景德年间才设景德镇,且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唐朝之后,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反映B、C两项的内容,排除。
6.(2014·重庆高考)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选B 材料“悬殊性缩小”说明当时南方经济并没有超过北方,北方的经济优势没有完全丧失,因而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也没有完成南移,A、C、D三项错误;南方经济开始赶超北方,说明新的经济格局初步形成,B项正确。
14